農業產業的調研報告(精選5篇)

農業產業的調研報告

農業產業的調研報告(精選5篇)

隨着個人素質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爲了讓您不再爲寫報告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農業產業的調研報告(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業產業的調研報告1

農業產業化是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我市是農業大市,爲全面摸清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狀況,發揮政協委員的參政議政、建言獻策作用,近期,市政協農業活動組組織委員對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按照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堅持用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引導農業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效益化方向發展。有關職能部門着力把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作爲主要抓手,通過政策扶持、招商引資、營造環境和強化服務等措施,有力促進了我市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快速持續發展。到20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7025元,糧食總產量41.61萬噸。廣水成爲全省糧食主產區、全國牲豬調出大縣。

1、農業龍頭企業得到進一步壯大。全市現有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49家,5000萬元以上的28家,億元以上的9家。全市農業龍頭企業固定資產達到6.8億元,34家企業分別榮獲湖北省、XX市、XX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其中,省級3家,市州級17家,縣市級14家。大自然農業、妙知未食品、高翔麥面、奶狗面業等龍頭企業,積極實施訂單生產,逐步建立起企業與農戶利益鏈接機制,農業企業技術研發、基地建設、品牌整合、質量檢測等工作得以穩步推進。其中大自然農業年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塗氏農貿出口創匯60多萬美元。

2、農業產業基地得到進一步夯實。在農業產業化企業的帶動下,區域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市優質糧、吉陽大蒜、食用菌、牲豬、水產養殖、果茶等六大特色產業基地規模不斷擴大,特色板塊經濟初步形成。全市優質水稻面積已達到 30萬畝,優質小麥面積20萬畝,果茶麪積10萬畝,花生8.6萬畝,油菜10萬畝。吉陽大蒜5萬畝,主要分佈在太平、李店、陳巷、十里、駱店等鄉鎮辦事處。蔬菜基地4萬畝,主要分佈在長嶺、餘店、十里、武勝關,其中東晨農業種植的功能蔬菜,已達2000餘畝,標誌着我市蔬菜種植從傳統型向科技型的轉變。食用菌3500萬棒(袋),主要分佈在吳店、郝店、蔡河、武勝關。全市牲豬年出欄64萬頭,水產養殖3.3萬噸,家禽出欄 2000多萬隻,其中王鴿年出400多萬對。“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農業產業化格局正在形成,全市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86家,其中示範合作社12家。

3、農業產業質量安全意識得到進一步提高。全市先後建立了大蒜、“三白”蔬菜、茶葉、食用菌、馬鈴薯、蘿蔔、胭脂紅桃子、牲豬、水產養殖等八大示範基地,建立生產記錄檔案1.5萬冊。實行標準生產的農作物種植面積38萬畝,食用菌2000萬棒袋,牲豬養殖35萬頭,水產養殖5.7萬畝,標準化覆蓋率達到65%。同時我市的吉陽大蒜、胭脂紅桃子被列入全國標準化生產示XX縣市。連續兩年,農業部和農業廳組織對我市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畜禽產品和水產品進行了抽檢,合格率達到100%。全市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4、農業品牌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近幾年,我市涉農企業從過去的小作坊式逐步向公司化發展,品牌意識逐步增強,品牌建設得到各企業的重視,擁有農產品註冊商標和“三品”認證的企業逐步增多。一大批農產品取得了“三品一標”的認證。如:胭脂紅桃子和吉陽大蒜,分別於2015、20xx年被國家認證爲地理標識產品;先後取得認證的還有楊林溝茶場的“楊林溝”牌茶葉爲有機茶,星光集團的“花山魚”爲綠色食品,鄂北米業的“武勝關”牌大米爲綠色食品,餘店的“三白”蔬菜爲綠色食品,“吉陽”牌大蒜爲綠色食品,大自然公司的小龍蝦爲無公害農產品,長嶺李畈蔬菜專業合作社的“李畈”牌蘿蔔爲無公害農產品。XX市仁健食品 “家裏客”商標,XX市奶狗面業“奶狗”商標獲湖北省著名商標稱號。這些產品認證和品牌在市場上的影響力逐步提升,帶動了產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業的綜合效益。

5、休閒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是農業發展方式的一種改變,能極大地促進農民的就業增收。廣水地處南北交匯地帶,地形地貌及飲食文化特色明顯,近幾年休閒農業發展迅猛。目前,全市休閒農業經營主體達76家,總資產5000餘萬元,年營業額3800萬元,年利潤1000餘萬元,帶動農戶數260家。其中雙龍泉生態園、長嶺水泊梁山被省農業廳和旅遊局授予“湖北省休閒農業示範園”。

二、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市農業產業化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農業產業鏈條長、見效慢、不可控因素多,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和不足,突出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傳統產業萎縮,新型產業優勢不明。近幾年,我市部分傳統產業正逐步萎縮。如:食用菌產業,前幾年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發展較快,但近兩年卻大幅滑坡,種植數量由高峯時的5000萬棒(袋)左右下滑到20xx年的不足3500萬棒(袋),且主要集中在吳店、郝店、武勝關等鄉鎮。曾經在市場上比較暢銷的餘店“三白”蔬菜、吉陽大蒜,現在種植面積正逐步萎縮。近兩年新興的多功能蔬菜、王鴿養殖、中草藥種植等產業,由於規模、品牌、市場等原因,比較效益不高,尚缺乏產業發展優勢。

2、企業與基地脫鉤,帶動作用不強。我市農業生產基本上仍是農戶分散性經營,機械化水平不高,勞動力投入大,且大多又是“4050”人員,科學意識談薄,技術知識更新慢。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些農業產業化企業,由於在家勞動力減少、土地流轉不暢、種植業比較效益低等原因,沒有建立穩定的原材料供應基地,企業與基地嚴重脫鉤,造成有企業無基地現象,導致有較多企業存在原料不足的困難,嚴重製約了企業的發展,也沒有很好的發揮出帶動作用。如:近年發展較快的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高祥麥面,由於基地建設滯後,本地小麥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生產需求,大部分是從外地調進。今年剛投入生產的新吉陽公司,由於菇農種植積極性不高,企業未能建立生產基地,全年僅收購東晨農業公司種植的白靈菇116.26噸,開工生產僅32天,導致企業舉步維艱。

3、品牌意識淡薄,市場竟爭力不強。我市農業產業化企業大部分是科技含量低的簡單粗加工,主導產業和產品存在有市無優,有量無質,品牌效益差等問題,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低。雖然有吉陽大蒜、楊林溝茶葉、“三白”蔬菜、王鴿等一批叫得響的農特產品,但大多數屬分散經營,整體規模不大,品牌優勢沒能顯現。全市糧食加工行業成規模的廠家有達10多家,但絕大多數爲低端產品,有的甚至沒有品牌,靠走量來獲得微薄利潤,難以進入高端消費市場,市場竟爭力不強,幾乎沒有抵禦市場風險能力,沒有一個在市場上叫得響的暢銷品牌。

4、融資、用工困難,人才缺乏,發展後勁不足。市場融資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要素。我市農業龍頭企業都是民營實體經濟,抵禦風險能力較弱。糧油加工、種養殖產業等農業產業化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收儲加工等環節需要大量的前期資金投入,可金融機構對這些企業的放貸額度小、門檻高、手續繁雜,融資難成爲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瓶頸。我市大多數農業產業化企業是滾雪球式發展,實行家庭式管理模式,在企業管理、技術創新和市場研發開拓上缺乏人才支撐。由於生活環境、工作待遇等原因,有的引進了技術人才也難以留住,企業難以發展壯大。此外,農業產業化企業大都屬於勞動密集型行業,用工量大,季節性強,而本市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在家勞動力不僅年齡偏大且遠遠不能滿足用工要求,用工困難也是困擾企業發展的又一難題。如大自然農業公司在旺季需用工300餘人,不得不到外省招工,不僅增加了企業成本,也不利於成熟產業工人的培養。

三、加快發展我市農業產業化工作的建議

1、加強政策扶持引導力度。針對我市龍頭企業少、小、弱的狀況,研究制定關於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和措施,真正做到扶持一個,發展一個,壯大一個。一是積極開展科企、銀企對接活動,政府要在資金、稅收、人才、信息、技術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尤其要解決好企業融資難、滾動發展的問題。二是政府要出臺土地流轉鼓勵政策,讓土地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幫助企業建設原料生產基地,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三是搞好部門與企業的協調、服務,全力解決企業的後顧之憂。四是加大對農戶的服務引導,增強農戶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充分調動農民種養殖積極性,爲企業提供土地、勞動力等保障。

2、加大龍頭企業培植力度。建立農產品產、供、加、銷一體化體系,推進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按照“依託板塊引項目,圍繞龍頭建基地”的思路,要在“龍頭+基地+農戶”的產業鏈條銜接上下功夫,幫助企業逐步走出有龍頭無基地、有基地無龍頭的困境。結合我市特色農業板塊,做好企業與基地的對接,增強龍頭企業對生產基地和農戶的輻射帶動能力,給予重點農業龍頭企業融資和政策項目的支持。重點扶持大自然農業、高祥面業、妙知未食品、深廣物流、永泰牧業等企業,力爭在3年內實現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零的突破。

3、加強資源整合培優創特。政府要出臺政策,着眼企業的長遠發展,鼓勵企業實行強強聯合,走集團化發展的道路,讓企業做大做強。加大我市茶葉、糧油、王鴿等品牌、資源的整合,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加快農產品檢測監督體系建設,通過技術改造升級,充分發揮科技對農產品加工的支撐作用,促進農產品的加工質量和科技含量進一步提高。對廣水傳統的吉陽大蒜、平林蘿蔔、“三白”蔬菜、胭脂紅桃子等特色產品,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對這些特色產品進行深加工,進一步拉長拉粗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4、加強農業產業佈局規劃。強化產業引導規劃,進行區域化佈局。各地要在各自傳統種養殖的基礎上,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確定本地的主導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發展鏈條,促進農產品的轉化升值,增加農業效益,提高農民收益。形成北有食用菌、牲豬,南有糧油、吉陽大蒜加工,東有茶葉、中草藥、功能蔬菜,西有蔬菜、養殖、休閒農業等農業板塊發展格局。

農業產業的調研報告2

20XX年是鄖縣建特色產業促農民增收的主題活動年、完成“三個確保”的關鍵年,又是深入開展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重要年。爲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探索產業扶貧的新路子,自3月份以來,縣扶貧辦組織專班,採取聽取彙報、實地查看、走訪座談等形式,對全縣產業扶貧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成效及做法

近年來,鄖縣搶抓重點村建設機遇,以整村推進爲平臺,突出農民增收核心,強力推進產業扶貧。20xx年全縣“果菜藥桑”特色產業基地面積已達到67.87萬畝。其中已啓動的105個重點扶貧村突破16萬畝,人平達1.3畝,其中柑桔8萬畝、木瓜4萬畝、桑園1.5萬畝、蔬菜1.2萬畝、中藥村0.8萬畝、茶葉0.5萬畝;養殖小區11個,爲農民脫貧致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因地制宜,合理規劃。

因地制宜、合理規劃是產業扶貧的基礎性工作,只有科學規劃,纔不至於讓農民的苦幹變爲白乾,才能讓農民儘快看到希望,得到實惠。全縣在實施產業扶貧時,進行反覆調查、充分論證、科學規劃。堅持把重點村致富產業建設與全縣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化經營和退耕還林有機結合起來,圍繞“果菜藥桑畜”等特色產業,突出柑桔、木瓜、胡桑三大主導產業,按照多鄉一業、數村一品和規劃進村入戶的要求,辦示範樣板,發展畜禽養殖等特色經濟板塊。現在基本上形成了丹江庫區柑桔帶、退耕還林和二高山地區木瓜帶、低山丘嶺桑蠶帶、城郊鄉鎮和國道沿線蔬菜帶的產業格局。

(二)整合資金,傾斜使用。

產業扶貧,資金是關鍵。鄖縣整合財政、扶貧、發改、林業、移民和畜牧等各類資金,集中捆綁、傾斜使用,強力推進產業扶貧進程。一是加大財政扶貧資金投入比重。啓動實施的重點村,在整村推進項目建設中,其中安排到重點村的財政扶貧資金至少40%用於產業發展;二是互助資金全部扶持。20xx年鄖縣被列爲全省扶貧互助資金試點縣後,在城關鎮黃土樑村、白浪鎮楊溝村和胡家營鎮土地溝村等3個村開展了村民生產發展扶貧互助資金試點工作,把互助資金項目的投向全部放在興建致富產業上,切實解決了貧困戶想發展又缺資金的難題,真正使致富產業扶貧到戶。如:黃土樑村貧困戶尚智雲去年6月份借款3000元,養殖1000餘隻雞,9月底全部出售,還清借款後,三個月內淨賺1500餘元。三是小額信貸重點扶持。把扶貧到戶貼息貸款的投向重點放在興建致富產業上。重點村推進到哪裏,貼息貸款就安排到哪裏,有效緩解了產業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加快了產業建設的步伐。20xx年度扶貧到戶貼息資金32萬元(貸款金額640萬元),共發展產業基地9600畝,發展牲畜1萬多頭、家禽8000多隻。四是幫扶資金集中扶持。將中直、省市縣對口幫扶資金集中用於發展產業。近年來,社會幫扶資金600餘萬元,其中用於產業扶貧近500萬元,20xx年中國恆天集團幫扶鄖縣200萬元,繁育經果林種苗100餘萬株,全部用於重點村產業發展。五是整合資源拉動產業。由縣產業辦牽頭把產業化扶貧與退耕還林、庫區村產業發展緊密結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打造柑桔產業村和木瓜重點村。

(三)多方促動,紮實推進。

產業扶貧的主體是農民,如何把農民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是做好此項工作的關鍵。鄖縣多方促動,讓農民儘快得到了實惠,調動了農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一是壯大龍頭企業拉動。首先,立足特色優勢產業,出臺了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政策,建立了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項基金,對白泉酒業、十堰渝川泡菜公司、鄖縣南化紅酒廠等10家市、縣級重點龍頭企業,予以重點扶持,幫助龍頭企業壯大塊頭,加強與基地聯結,增強了拉動能力。其次,緊緊圍繞資源優勢,大力開展招商引資,興建龍頭企業帶產業。培育發展市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縣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引進推廣農業優良品種30餘個,推廣適用技術20餘項;新開產業效益明顯提高,產業優勢更加突出。二是培植各類典型帶動。通過提高品質、擇優發展,以優質品種推進重點村產業建設提檔升級。在重點村創辦柑桔高產高效示範園樣板、畜禽養殖小區樣板等產業示範樣板20餘個、2萬餘畝。在畜牧產業發展過程中,重點抓了品種改良、種草養畜、小區特種養殖;同時,加強產業村典型和產業典型戶的培養,爲後來啓動的重點村樹榜樣。三是突出重點推動。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既是重點,又是難點,他們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發展產業難度較大。鄖縣建立一名縣領導帶一個扶貧工作隊幫一個重點村,黨員幹部結對幫扶一個貧困戶的幫扶機制。以“擇貧而扶,極貧重扶”爲宗旨,幫助貧困戶發展高效經濟林(園)或找準穩定增收的致富項目,從貧困戶的種、養、加和產、供、銷上全程服務,切實把扶貧到戶的機制落實到實處。

(四)加強領導,強化服務。

加強領導、強化服務是實施產業扶貧保障。一是領導重視。鄖縣十分重視致富產業的發展。縣委、縣政府將致富產業建設作爲重點項目,列爲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工作優先安排,成立了縣鄉兩級“扶貧產業建設開發領導小組”,明確了相關部門的職責,並將其納入目標考覈責任制,形成了產業發展的合力。二是加強培訓。一方面注重產業建設的建園標準化和管理的科學化。圍繞致富產業基地建設,聘請農業專家和農業技術人員進村入戶進行現場培訓,實現戶平擁有1個科技明白人的目標。另一方面注重產業品種的優良化。在重點村培育科技示範園和示範戶,充分發揮他們的示範帶動和推廣輻射作用,實現了產品升質、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三是培育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產業發展的載體,在農民和企業、生產和市場、政府和企業、農民和其他組織以及農民和農民之間構架了橋樑,起到了連接和粘合作用。全縣打破傳統性小而全、分而散、粗放性的經營模式,把農民有序的帶進農業產業化運行軌道,不斷培育和引導羣衆發展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城關鎮黃土樑村把扶貧互助合作社與桑蠶協會有機結合,形成大戶帶小戶、富戶帶窮戶的拉動機制,全力發展桑蠶產業,僅兩年時間就發展胡桑1000餘畝;胡家營鎮土地溝村探索出“支部+協會”的模式,把黨在農村的政治優勢與專業協會的經濟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目前,該村種植桑樹20萬株,年養蠶1500餘張,產值達60多萬元,年收入過8000元的養蠶大戶達30餘家。

二、制約產業發展的因素

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全縣產業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部分產業有了一定的規模,但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制約該縣產業化發展因素逐漸顯現,主要表現在:

(一)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帶動力弱。

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雖然有11家,但真正上規模、上檔次農產品加工企業並不多,大多數企業經濟實力弱、科技含量不高、產品結構單一、品牌意識不強、輻射面狹窄、產品加工轉化率較低,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銜接不緊,“公司+基地+農戶”的格局未完全建立,產業發展多由政府包辦代替,企業自建基地意識不強。

(二)產業發展技術含量不高。

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普遍較低,農業科技推廣不深入,農民習慣於傳統種植,產業發展產前服務的多,產中、產後服務的少,種植栽培管理粗放,產量普遍較低,優質品種比例較小,市場競爭力低,農民把握市場信息和駕馭市場經濟能力較差,盲目、被動地應對市場,很容易出現生產環節快速發展,產品銷售環節過剩或短缺的現象,使農民增產難以增收,農民增收顯得十分脆弱。

(三)扶貧到戶機制不健全。

目前,該縣金融部門對農業產業的投入與扶貧部門對接不緊,由於銀根緊縮和貸款聯帶責任等原因,金融部門門檻高,貧困戶可望而不可及,存在“嫌貧愛富”現象,貸款難的問題突出,直接影響了貧困戶發展產業的信心。由於貧困村和老區村大多分佈在偏遠地區、自然條件極差、基礎設施落後,財政扶貧資金大部分投在基礎設施上,投到產業發展上較少,儘管全縣啓動了互助資金試點工作,可以緩解部分農戶生產發展困難,但覆蓋面太窄,目前只有城關鎮黃土樑村、白浪鎮楊溝村、胡家營鎮土地溝村三個村。另外,由於農業相比其它產業而言,屬高投入、低產出、見效慢的產業,社會幫扶資金往往選擇投入成本相對低、產出利潤相對高,見效比較快的行業,加上政策引導還未完全到位,導致社會幫扶資金對農業產業的投入較少。

(四)農產品營銷體系不夠暢通。

全縣農產品銷售網絡仍不鍵全,已建立的農產品市場規模較小,高檔次農產品集聚較少,農民市場化意識不強,傳統的“家庭式”營銷模式根深蒂固,經營方式基本上還是一家一戶、單兵作戰,組織化程度較低,缺乏對市場信息的正確把握;雖然有些鄉鎮村建立了中介組織,但與千家萬戶聯繫不緊,沒有與農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三、幾點建議

爲了完成“三個確保”的目標任務,該縣今年明年將啓動實施83個重點村(20XX年41個,2010年42個),全縣扶貧工作面臨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要求高等特點,全縣要強抓國家扶貧開發的機遇,大力實施產業化扶貧,不斷激發產業化扶貧活力,真正讓農民有一個穩定的增收渠道。

(一)要立足優勢確立工作思路。

一是立足優勢產業建基地。圍繞全縣特色優勢產業,逐年增加產業化扶貧投入,建成柑桔、木瓜、小水果等特色農產品基地,引導農民提高基地建設質量,實現基地產品的優質、高產、高效。同時,在城鄉郊區要充分利用交通優勢、市場優勢、信息優勢,繼續推廣大棚蔬菜種植。二是長短結合抓規劃。堅持以短養長、科學規劃、合理佈局,長抓柑桔、茶葉、木瓜、核桃、小水果、中藥材等,短抓菸葉、蔬菜、畜禽養殖等,,使一家一戶的小產業匯聚成千家萬戶的大產業,形成“數村一品、多鄉一業”產業格局。三是大力實施農村“五通”工程,繼續圍繞農村支柱產業搞好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徹底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落後的狀況;四是繼續鞏固生產發展互助資金項目。互助資金項目是新階段扶貧到戶的新模式,是解決貧困村發展生產資金短缺,幫助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有利於扶貧資金髮揮最大效益。我們在辦好試點的同時要加強鞏固提高。

(二)要培植龍頭提升經營水平。

搞好產業化扶貧,培植龍頭企業是重點。一是堅持以“特色、精品、高效”爲目標,圍繞資源開發上項目,圍繞特色農業搞加工,力爭一年扶持2—3個龍頭企業,通過3年時間,在全縣逐步扶持和培植20家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前景的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做優龍頭企業,帶動千家萬戶脫貧致富。二是充分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特色優勢和政策優勢,採取大規模、寬領域、多渠道的招商引資,吸引省內外客商到鄖縣投資興業,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龍頭企業。三是按照用好一個能人、開發一片基地、壯大一個產業的思路,大膽啓用懂技術,精管理、善經營、能帶動一方羣衆致富的能人,出臺優惠政策,搞好跟蹤服務,搭建展示舞臺,讓他們創辦企業。四是建立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考覈指標體系,實行動態管理,重點對企業的信用等級、財務狀況、扶貧效益和經濟效益等重要事項進行監測,健全和完善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的准入和退出機制,促進農業龍頭企業健康有序發展。

(三)要拓展市場,健全營銷網絡。

一是大力發展信息中介組織和網絡型中介組織,以各類專業協會、企業、合作社和能人銷售爲依託,逐步形成縱橫交錯、運轉靈活、輻射全國的農產品營銷網絡。二是按照因地制宜、合理佈局、完善功能、增強輻射的思路,想方設法擴建現有市場,開創新型市場,對接外地市場,開拓國際市場。三是不斷完善市場信息收集發佈、質量安全檢測、網絡服務和配套設施建設;規範市場交易規劃和市場準入制度,建立農產品銷售綠色通道;堅決打擊製售假冒僞劣商品和欺行霸市的不法行爲。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以農產品加工經營企業爲龍頭,以千家萬戶家庭經營爲基礎,培育農村的中介組織——專業協會和合作社,提高農民的組織程度,走“農戶+協會或合作社+公司”的路子。

(四)要依靠科技打造精品名牌。

一是深入推廣科技。結合產業化扶貧基地建設,建立以農廣校爲核心、以鄉鎮服務中心、企業技術服務爲骨幹的技術服務推廣體系和技術培訓體系,力爭每年培訓農戶2萬人次以上,使大多數農戶掌握了1~2門農村實用科學技術。二是培植精品名牌。始終把依靠科技攻關、培植精品名牌產品擺在重要的戰略位置,力爭形成一個支柱產業有一個名牌產品當龍頭,一個系列產業有一批拳頭產品作支撐,一個鄉鎮有一批特色精品作支柱的科技創新格局。三是推進標準化生產。以質量安全爲核心,按照國家、行業、地方的質量標準建設基地,對產品的生產、加工、貯藏、運輸、銷售全過程進行標準化管理,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打造精品名牌。

(五)要整合力量建立長效機制。

一是加大對產業化扶貧領導。實施產業化扶貧是山區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是推動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產業化扶貧工作的好壞,直接關係我縣扶貧開發工作效果,各級各部門一把手要親自過問、親自抓,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要廣泛深入宣傳,教育廣大羣衆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堅持領導聯繫制度,對重點扶貧企業,幫助指導發展,協調解決難題;堅持部門幫扶制度,發改局、財政、扶貧、工商、稅務、金融等部門密切配合,搞好管理服務,積極爲扶貧企業找信息、選項目;加大對產業示範區建設的扶持力度,以點帶面,推動產業化扶貧工作有效開展。二是建立項目資金整合機制。把財政、扶貧、發改、農業等部門和社會各方面力量整合起來,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集中使用,各記其功”的原則,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項目,通過項目帶動,促進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三是建立多元聯動的長效發展機制。建立政府調控、市場引導、企業主導、效益推動、羣衆參與、產業發展的聯動機制,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爲推進產業化扶貧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通過各種措施,鼓勵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農業產業經營,形成產業化扶貧的整體合力。

農業產業的調研報告3

xx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隨着近幾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xx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也不斷加快,已初步形成了優質稻米、優質水果、優質茶葉、優質苧麻和養殖業等幾大支柱產業。去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62.6億元,同比增長4.5%,農民人均年純收入4405元,比上年增長11.6%。可以說xx農業經濟與10年前相比,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我們還應該清楚地看到xx在總體上的小規模、高成本、低效益的傳統生產方式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並沒得到有效建立,城鄉之間的差距並沒有得到真正地縮小。在此,我們對xx縣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方面進行了一次認真的調查和摸底。

一、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

(一)農業生產能力穩步提高。據全面統計,20xx年全縣糧食產量75.3萬噸,比上年增加4.2萬噸,增長5.9%;油菜籽產量8.7萬噸,比上年增加0.5萬噸,增長5.1%;棉花產量13290噸,比上年增加2274噸,增長20.7%;茶葉產量4350噸,比上年增加68噸,增長1.6%;柑桔產量98500噸,比上年增加8217噸,增長9.1%。牲豬出欄115.79萬頭,比上年增加1.2萬頭,增長1.0%;水產品產量4.3萬噸,比去年增加0.02噸,增長0.5%。

(二)特色農業發展呈區域化。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全縣農林牧漁各業特色農產品基地發展迅猛,目前xx已形成了優質稻米、特色水果、優質苧麻、畜禽養殖、大葉茶四大高效特色農業產業。盤塘、馬鬃嶺、漆河、黃甲鋪的優質柑桔、黃甲鋪、理公港、太平橋的優質苧麻,楓樹、青林、漳江、深水港的畜禽養殖、太平鋪、茶庵鋪的大葉茶,牛車河、瓦爾崗的不上火辣椒等均達到一定的規模。xx縣已成爲中南五省最大的蛋雞養殖基地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中國優質果品基地重點縣等。

(三)農產品知名度不斷提升。20xx年,xx縣有古洞春、騰瓊2家企業的4個名牌產品茶葉通過國家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全縣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個數分別達13個和18個;陬福牌大米、三尖牌雞蛋通過國家無公害產品認證,認證總個數達9個;義哥牛肉、佳奇桂花糖、蜀中情特色食品獲第十屆省農博會金獎;“康多利”茶油和菜油,獲得湖南省農博會金獎、消費者信得過產品等稱號。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大發展。全縣初步形成以優勢產業爲依託和以民間資本爲主體的發展格局,並呈現出規模化迅速擴張趨勢。20xx年,新培育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5家,產值過千萬元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5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龍頭企業21家,總數居全市第一。湘魯萬福、三尖農牧兩家龍頭企業成爲全省農業產業化現場會全市唯一的縣級參觀點。全縣共有傑新紡織、明月油脂、四喜養殖、躍宇竹業、金果果蔬等8家規模出口企業,出口基地12萬畝,年出口創匯2723萬元,比上年增長9%。主要出口品種有棉布、桔片罐頭、竹地板等,遠銷美國、歐盟、新加坡、南非等國家和地區。引資新建了總投資爲4000萬元的騰瓊野茶神粉廠,項目投產後,茶農從茶葉中獲得的收入將由以前的每畝不足20xx元提高到5000元以上。新引進了xx市文源林業開發有限公司,積極對接國家油茶產業開發政策,發展壯大xx縣油茶產業。

(五)農業合作組織不斷壯大。20xx年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24個,使全縣農民專業組織總數達104個,合作社成員達3.1萬人,帶動農戶15.6萬戶,戶平年純收入4.5萬元。三江禽業養殖專業合作社輻射範圍擴展到周邊地市及湖北、重慶、江西等省市,被列爲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經驗交流參觀點,被國家確定爲全國百個合作組織示範單位之一,得到了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讚揚。

(六)農業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積極抓住國家加大對“三農”投入的機遇,結合新農村建設,20xx年共向上爭取農村安全飲水、農村電網改造、農村沼氣等農業投資項目33個,到位資金16400萬元,比上年增加3800萬元,增長30%,有效地擴大了資金投入,加快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二、現代農業發展的制約瓶頸

(一)資源制約。xx農業資源是有限的。xx縣農用耕地128.1萬畝,82.23萬農業人口中有勞動力47.95萬,人平耕地1.56畝,開發潛力十分有限。隨着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落實,土地資源日趨減少,形勢比較嚴峻。在農業資源緊缺的同時,部分地方土地掠奪性經營,粗放式耕種仍然存在、農業生態比較脆弱、環境對農業發展的制約日漸突出。

(二)市場制約。多年來政府培育的優質水稻、優秀水果、優質茶葉、優質油菜、優質苧麻、名優生豬等特色產業,隨着全國農產品質量的普遍提高,大中城市紛紛擡高市場準入門檻,對xx農產品質量和營銷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加上缺乏市場經驗,科技及信息知識相對比較匱乏,對生產、流通、銷售中遇到的問題很難做出合理的判斷和科學的選擇。

(三)科技制約。近年來,由於多種原因,部分農業生產服務部門人員很難做到有充足的精力主動爲農服務。儘管農業部門多次組織農技人員開展了農業科技攻關、生產技術服務等,但輻射帶動和應用推廣效益並不十分明顯。

(四)素質制約。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據統計,20xx年底,全縣47.95萬農村勞動力中約22.9萬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或轉移到二、三產業和城鎮就業,致使農村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在年齡和文化知識結構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人口和戶數比例在逐步增大,這種低素質、弱體力的農村勞動力,導致了傳統農業、粗放經營的惡性循環,必然會對推廣普及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帶來很大影響,延緩了現代農業的推進步伐。

(五)投入制約。由於目前生產資料價格偏高、農產品價格回落,對農業的投入有所減少。縣鄉財政困難難以投入更多的資金來發展現代農業;其次是農民收入水平差距較大,收入低者缺錢投入,收入高者不願投入,而把有限的資金轉移到城鎮購房或伴君(子女)讀書等方面。這些因素致使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塘、堰、庫、堤等維修受阻。

三、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

(一)穩定糧食生產,鞏固傳統農業。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首位,抓住當前國家扶持力度大的機遇,加強宣傳,強化服務,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確保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10萬畝以上,雙季稻複種面積增加到150萬畝以上,力爭更多投入,多爭單產、多爭總產。

(二)抓住市場前景,壯大特色農業。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加強技術指導和示範基地建設,抓好市場對接工作,按照“一鄉一業”和“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壯大蛋雞養殖、生豬養殖、紡織、糖業、果業、竹業、油脂、茶葉、苧麻、富硒柑桔、魯鬍子辣椒、現代菸草、康多利茶油菜油、豬鬃加工等特色產業,並充分利用冬閒田,扶持發展油菜種植等冬季農業。重點扶持發展古洞春、滕瓊茶葉有限公司,發揮特色,合理擴建銷售點,將太平鋪、茶庵鋪兩地建成全省茶葉重點鄉鎮;大力扶持發展湘魯萬福有限公司,擴大品牌效應,構建產、銷一體化,促進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

(三)依託本地優勢,創精品牌農業。以全面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爲核心,鞏固、培育、做大、做強、做優一批特色農產品。充分利用展示展銷會等各類平臺,大力開展品牌創建活動,依託xx綠色生態、革命老區等特色優勢,創古洞春大葉茶、騰瓊野茶王、金信竹業、躍宇竹業、富硒柑桔、康多利茶油菜油、魯鬍子辣椒、xx土雞等農業品牌,提高xxx縣優質農產品的知名度,努力打造成全省、全國有影響力的名牌產品。

(四)加大監管力度,構建綠色農業。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嚴格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產品加工、流通環節全程監控,切實加強農產品生產、收購、儲運、加工、銷售等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責任,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同時加強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監管,積極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及物理防治技術,大力推行無公害的生態農業模式,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重點將優質稻、富硒柑桔等農產品發展成爲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

(五)健全協會組織,提升合作農業。積極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協會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以提升水平爲重點,加大科技、管理、資金等方面的扶持服務力度,進一步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依法、規範發展。圍繞xx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的發展,努力打造一批管理規範、帶動能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使之成爲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

(六)結合旅遊開發,發展觀光農業。堅持因地制宜、樹立特色、科學發展的原則,發展與旅遊相結合的新型產業——觀光農業。抓住xx“武陵漁川”沅水風光帶開發、桃花源旅遊開發的契機,以特色基地、特色農產品爲依託,突破一、二、三產業界限,在縣城郊區、桃花源旅遊區、特色產業區等地採取農業園區型、休閒體驗型、科普教育型、資源景觀型、特色農產品型、“農家樂”型等模式,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讓廣大羣衆不僅可以觀光、採果、採茶、體驗農作和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還可以住宿、度假和遊樂。茶庵鋪鎮松陽坪可利用茶園基地被確定爲國家級無公害茶葉基地的先決條件,藉助“xx野茶王地理標誌品牌保護”的東風,弘揚茶文化、提升茶品味、創“茶葉生態園、觀光休閒園”的觀光農業。

(七)提高執法水平,加強法治農業。加大對《農業法》、《種子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涉農法律法規的宣傳和貫徹力度,進一步強化農業部門行政執法的主體地位。整合資源,積極推進種子、農藥、肥料和農業環境、基本農田保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植物新品種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動植物檢疫和農產品檢驗檢測等執法,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從而切實提高執法效率和執法水平,樹立農業部門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八)建立流通體系,形成市場農業。圍繞城鄉一體化做文章,培育發展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扶持農民中介流通組織,培育農村經紀人,完善市場機制。着眼於消費需求,城鄉兩個市場互動,通過在產區建立生產基地,在銷售區建立配送中心和網絡化連鎖超市,構建農戶、生產基地、批發市場、配送中心、連鎖超市緊密結合的生產加工銷售網絡,形成完整的流通鏈條。

(九)加強農民培訓,創高科技農業。農民是現代農業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其綜合素質特別是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現代農業的興衰成敗。因此,我們應把全面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作爲發展xx現代農業的一個核心任務來抓。一要強化農民實用技術培訓。重點抓好科技專業大戶、農村致富帶頭人、科技示範戶的培訓,切實增強農民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的本領。二要強化新型農民培訓。着重加強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和流通等方面培訓,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目前,xx縣計劃並正在培訓1800名耕整機手,有力地推動了農業機械化進程。

農業產業的調研報告4

西吉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242萬畝,種植馬鈴薯120萬畝;牛、羊、豬、禽存欄7074萬頭,出欄6775萬頭,肉類總產量11萬噸,優質牧草留牀面積7615萬畝,實現牧業總產值21億元;設施農業及西芹總產值21679萬元;新建拱棚14598畝,維修日光溫室224座,設施農業投入生產17265畝;全縣累計發展設施農業面積39797畝,其中:拱棚37397畝,日光溫室2400畝;完成旱作節水農業覆膜保墒面積1633萬畝。

馬鈴薯總產在180萬噸以上,全縣農民人均馬鈴薯產業純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畜禽飼養總量達到155萬個羊單位,肉類總產量達到1.5萬噸,實現木業總產值3.6億元,人均草畜產業純收入達到350元以上;西芹實現總產14萬噸,西芹產業總產值達到1.35億元,農民人均西芹產業純收入達到180元;發展旱作節水農業保墒面積23.8萬畝,實現農牧業總產值14.4億元。同時,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建成自治區級現在農業示範基地4個,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基地7個,農牧業科技示範點40多個,全縣共有農業產業化組織29個,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自治區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1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93家。全縣經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總數達到33個,生產單位21個,產量達到100萬噸,實現產值2.2億元。全縣綠色產品生產企業2家,綠色產品產品數2個,綠色產品產量達到53萬噸,實現產值1.2億元。

近年來,西吉農業產業化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不論從現階段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來看,還是從滿足農民持續增收的迫切要求來看,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還比較低,與先進發達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1.馬鈴薯支柱產業的問題:一是加工不足(原料不足)。老百姓對土地流轉的認識不足,執法單位執法不嚴,導致馬鈴薯的`偷盜情況越來越嚴重。二是由於品種的落後、老百姓種薯的選用認識不足。三是馬鈴薯沒有統一包裝,只能賣原材料,導致價格不如區外。四是馬鈴薯病蟲害問題日益嚴重,老百姓對於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不到位。

1.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帶動能力不強。由於西吉縣的龍頭企業基本上都正處在成長髮育階段,加上政府財力困難,無力投入大量資金扶持,使龍頭企業發展很不景氣,信譽度不高,很難得到農戶或農民的大力支持,反過來與產業基地、農戶關聯度底,對農戶和農民的帶動力不是很強。農村剩餘勞動力依託產業化發展,實現就地轉移的空間不大,容納人數不多。從企業銷售收入上來看,西吉縣現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年銷售收入上千萬元的僅有4家,其餘的都比較少,缺少規模大、效益好、品牌響、帶動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從龍頭企業對主導產業的帶動面上來看,還沒有形成以龍頭企業帶動而形成的產業聚集羣。

2.區域化佈局不均衡,基地建設規模擴大比較困難。產業總體上分佈不均衡,對進一步擴大基地規模建設有很大的侷限性。就拿馬鈴薯來說,儘管走向了國內、國際市場,首先高品質的產品數量如果滿足不了外商的需求,創匯增收的前景也就不會很樂觀。另外,西吉縣農業特色產業優勢目前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尤其是西芹、胡蘿蔔、小秋雜糧等特色農產品的扶持種植、加工轉化前景沒有拓寬。

3.農業產業鏈條延伸難,農產品轉化增值率低。產業鏈條的長短,決定着農產品轉化增值的大小。從調查情況看,多數農產品加工鏈條短,仍然停留在原料銷售上,只有一個"鏈條節",即使加工,也只是簡單的初級加工或粗加工,農產品附加值低,加之生產上是家庭式分散經營,流通上是各自爲政、小打小鬧式營銷,以致農業難以形成規模,難以形成產業。

必須抓住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品牌優勢,走"農業穩縣"之路,以市場爲導向,以資源爲依託,以發展農村經濟和技術創新爲動力,以調優、調特、調名、調強爲突破口,以產業化的思路、市場化的思維、科技化的手段、城鎮化的戰咯爲出發點,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化發展。進一步鞏固馬鈴薯產業,提升草畜產業,培植西芹等特色優勢產業。扶優扶強一批專業批發市場,突破加工業,打造品牌,完善服務體系,增加投入,努力把西吉建成綠色農業經濟強縣,確保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加快小康社會建設步伐。

1.在農業產業發展思路上,解放傳統思想觀念,跳出農業抓農業。要以抓企業化的思路謀劃農業產業,實行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生產、市場化營銷、項目化運作、社會化服務。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營銷作爲整體來抓,從項目選擇到論證、決策,從業主確定到招商引資,從經營機制到項目管理,從市場營銷到品牌確立,都進行項目化運作;從原料基地生產到農產品加工,從產品開發到市場策劃都按企業化模式運行;從組織販運到流通銷售都按市場化模式營銷。特別要構建農業信息服務體系、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村職業教育體系,進行市場化、社會化服務,聚集生產要素,參與市場競爭,構建成新型農村農業產業體系。

2.在農業產業發展規劃上,突出區域規模化、生產專業化,構建大農業、大產業。要引導農戶間相互聯合,整合資源,實行大戶聯動發展,將產業辦出規模。特別是鄉鎮要加強區域間橫向協作,消除自我封閉,共同規劃發展適宜本鄉鎮、本區域的主導產業,主導產業確定之後,用三至五年甚至更長時間,集中生產要素,重點突破,形成規模,凸顯特色。

3.在農業產業發展措施上,加快以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爲主的各項改革,爲土地規模經營提供條件。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前提是建立良性土地流轉機制。加快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改革,重點要強化土地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鼓勵農戶之間,外出務工,經商農民之間採取招商租賃、承包權轉讓等自由流轉土地,採取政府扶資、培養技術。聯片經營等形式,使土地向大戶集中、向能人集中、向農業企業集中,實現土地、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要組織引導滯留在土地上的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最大限度地減少耕地上的農民,以城鎮化來促進農業產業化。

4.在農業產業發展經營上,重點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龍頭企業,實現生產與市場對接。要立足優勢資源和地方特色,與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民營經濟、外向型經濟結合,積極發展種植、畜種繁殖等科技型龍頭企業;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引導現有農產品初級加工企業兼併、聯合,整合資源,優化結構。鼓勵工商企業興辦農業企業。總之,要重點培育一批規模大、帶動力強、產業附加值高的龍頭企業羣體,增強市場開拓和輻射帶動能力。

5.在農業產業發展流通上,着力建設以農村市場爲主的流通平臺,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要結合城鎮建設和鄉鎮主導產業定位,根據區域產業、特色和功能,儘快啓動區域主導產業交易市場,專業市場以及大型生產資料批發市場建設,並將其作爲城鎮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同規劃、同建設,使城鎮化、市場化同步發展。此外,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擇優扶優,着力打造農產品品牌。

6.在農業產業發展指導上,切實轉變行政職能,提高服務水平。政府對農業產業的指導服務要從以前包打包唱的行政命令轉移到宏觀指導、制定規劃、政策扶持、培育市場,調節利益上來,走"企業面向市場一一政府扶持企業一一企業組織生產"的路子,由企業自行規劃產業基地規模、開展扶術指導,回收產品、開拓市暢政府只研究扶持、投入等政策,培植社會化服務體系,調解公司與農戶、中介組織與農戶在生產發展過程中以及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督促企業提高履約率,促進農戶與企業從一般的買賣關係變成利益共同體,使農民不僅獲得生產環節的利益,而且還分享加工和銷售環節的利潤,逐步建立企業與農戶、中介組織與農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良性機制。

農業產業的調研報告5

近年來,我縣立足自然環境優勢,以打造國際鄉村旅遊綜合示範區爲契機,堅持以市場爲導向,以區域特色資源爲基礎,以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爲目標,圍繞特色抓產業,圍繞產業強龍頭,圍繞龍頭建基地,圍繞基地帶農戶,大力實施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全面促進農民增收,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農業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初步形成了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格局,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結合我縣縣情,確定了糧食、蠶桑、茶葉、木竹、蔬菜、油茶等重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內容,統一思想,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獎勵措施,農業產業化得到強力推進,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農業產業格局,基地規模逐年擴大,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技術逐步成熟,農業質量、品牌意識逐漸增強,農業效益和農民收入提高。

(一)農業產業基地具有一定規模。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我縣已初步形成以山區爲主的茶葉生產基地、以縣城盆地爲主的蠶桑基地、以洪星鄉爲主導的山區木竹基地、以碧陽宏村爲基礎的蔬菜基地以及柯村的皖南花豬養殖基地。

(二)產業化經營格局基本形成。已初步形成了以五溪山茶場、柯村茶葉市場爲龍頭的茶產業,以華盛、絲業公司、信達公司、蠶種場等爲龍頭的繭絲綢產業,以杉森木業、金九貿易、港殿竹業等爲龍頭的木竹加工業,以桃源罐頭、惠達食品爲龍頭的罐頭加工業等四大農業產業體系,爲我縣農產品的生產、收購、加工、銷售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龍頭企業實力逐步增強。截至20xx年底我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8家,其中:繭絲綢系列有華盛集團、黃山絲業公司、黃山信達絲線公司三家,累計產值28295萬元,利潤達到726萬元,稅收達到484萬元;食品系列有惠達食品有限公司和桃源罐頭食品有限公司兩家,年產值達到5143萬元,利潤64萬元,稅收達到167萬元;木竹加工系列有杉森木業、金九工貿、港殿集團三家,年產值達到19579萬元,利潤達到689萬元,稅收達到665萬元。

(四)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迅速發展。截至去年年底我縣累計成立各種農業專業合作社55家,其中,蠶桑類的合作社13家,茶葉合作社12家,林業合作社12家,養殖業方面的合作社7家,其他特色種養加工業合作社11家。

(五)農業產業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我縣農業服務體系中現有糧油站、蠶桑站、茶葉站、畜牧獸醫站、植保站等,林業服務體系中現有基層林業站和林業改革綜合服務中心等,完善的農業服務體系爲產業化發展、農業項目實施提供有效的行政管理和技術支持。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成效

(一)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隨着農業產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縣農村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20xx年農業經濟年報統計顯示,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25.39億元,比上年增長23.7%。

(二)農民收入穩步增加。20xx年我縣面臨國際金融危機的不斷蔓延和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全縣上下積極應對,認真落實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全縣初步形成了糧食、蠶桑、茶葉、木竹、蔬菜、畜牧等六大農村經濟支柱,農民人均純收入5562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其中,來自農業產業發展方面的收入2487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4.7%,農民的家庭狀況和條件進一步改善。

(三)鄉村旅遊迅速崛起。近年來,我縣着力打造旅遊經濟強縣和國際鄉村旅遊綜合示範區,旅遊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鄉村旅遊迅速崛起,農旅結合效益顯現。同時帶動了旅遊與工業、農業及文化產業的深度結合,切實增強旅遊的牽動作用。成功舉辦了四屆中國黃山國際山地車節,精心策劃組織三屆XX縣桃花節(開茶節)暨“桃花源裏賞花遊”系列活動,推出獨具XX縣特色的賞花-採茶體驗-徽菜美食遊等差異化的鄉村旅遊產品,全面展示古黟魅力和新農村建設風采,提升XX縣知名度、美譽度和外向度。20xx年我縣旅遊接待遊客總人數達到403.16萬人,其中境外遊客達到14.86萬人,旅遊門票收入6822.52萬元,旅遊經濟總收入達到1.63億元。

(四)基礎設施得到改善。20xx年投入資金1447.5萬元,新建村村通道路25條,總里程達到57.9公里;投入資金248萬元,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項目村16個,解決農村安全飲水人口5000人;投入資金323萬元,加固病險水庫5座;還有灌溉碣壩、渠道等一批小型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及時的修復;投入資金160萬元,完成農村沼氣網點項目45個,新建沼氣池750口,全縣累計完成8200口;結合沼氣項目建設,廣泛開展了“三清三改”爲主要內容的環境整治工作,村容村貌有了較大的改善。

(五)特色種養業已成爲我縣新亮點。隨着農業產業化的迅速發展,特色種養植業發展勢頭喜人,皖南花豬、黃山黑雞、七彩山雞、獺兔養殖、泗溪香榧、蘆筍種植基地、山塢無公害蔬菜、油茶基地等一批特色種養植業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扶持,爲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