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1

很有幸拜讀了浙江優秀青年教師鄭英《教育,向美而生》這本書。書中,鄭老師爲廣大教育人呈現了一個個“教育,可以如此生動、有趣”的鮮活而深刻的案例,無不激勵着廣大教育人:向美,從修好這顆心開始,在細微處落地發芽,在自我革新中生長。

教師的特殊在於對學生有種長久而不着痕跡的薰陶和感染。而學生,是教師的精神後裔,教師精神世界的豐富程度極大地影響着學生對精神世界的追求。鄭老師認爲要想學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長,自己先要成爲一個美好的典範,一直把“形象上的悅目”“氣質上的賞心”“靈魂上的高貴”作爲她努力的目標。每天清晨換上一身知性套裝,淺淺淡妝出現在孩子們面前;班會課上會和孩子們一起聊服飾美、儀態美;經常會在學生活動時拍下精彩感人瞬間,在活動後詩意地再現重溫,點亮學生心中的那盞燈;複習階段會在孩子的作業上畫上大大的愛心……讀到這一幕幕,我的內心受到很大的觸動,尤其是讀到第一輯第4篇,更是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一、過有品的生活——生活需要有品,而不只是活着。

鄭英老師說:生活本身是中性的色調和味道,要靠自己調,倘若能用審美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時刻,日子就會變得與衆不同,所謂有品,就是賦予平凡以審美格調,不苟且,不敷衍,不將就。

是啊!以後居所每次都要自己打理,纖塵不染。更需要和家人一起進行,我洗衣他拖地,我做飯他洗碗。不請鐘點工,不是爲了省錢,而是因爲這是我的家,我愛這個家。因爲愛,所以付出;因爲付出,所以更愛。對事、對物、對人都一樣。

要多讀點書,有質感的書,讀多了言行舉止間便會有別樣的神韻,只需一點小閒暇就能讓日子變得有深味。我們應該把生活過成千般風情,不是矯情,而是深愛和深情。一個有品的人,過的纔是生活,而不是在生存,有品的生活不在遠處,而在當下。

二、過有趣的生活,把生活過成詩和遠方。

生活本庸常,需要手動添加一點浪漫的力量,才能將尋常的日子,經營得活色生香,把生活過成詩和遠方。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給自己增添一抹天真爛漫的色彩。如果做到一頓簡單的早餐,煮了個雞蛋,就在蛋殼上面畫個萌萌的笑臉,給美好的一天寫個歡快的序言;如果在忙碌的間隙衝一杯下午茶,就不忘用精緻的杯子提亮心情,帶着快樂的心做事,效率會悄然間提高起來。週末可以經常與家人一起,走進大自然,看小兒捉蜻蜓,玩泥巴,放風箏,與愛人一起享受清風明月,這些都是愜意稱心而生動有趣的事。

把生活過得生動有趣,是一種對未來的信心,能喚醒我們內在的創造力。幸福未必源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的完成,也可以是生活中一些微小願望的實現,或是意外小小的驚喜。正如鄭英老師所說:生活本身是中性的色調和味道,要靠自己調,倘若能用審美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時刻,日子就會變得與衆不同。

讓我們懷一半詩心,一半匠心,更懷一顆浪漫有趣的心,過有品、有趣的生活吧!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2

很有幸聽了名師鄭英的講座,聽她娓娓道來,字裏行間都體現了她對教育的執着和熱情,打心底被她的教育智慧折服。於是講座結束之後立即拜讀了《教育,向美而生》這本書,延續自己對大師膜拜和虔誠向大師“取經”之路。書中,鄭老師爲廣大教育人呈現了一個個“教育,可以如此生動、有趣”的鮮活而深刻的案例,無不激勵着廣大教育人:向美,從修好這顆心開始,在細微處落地發芽,在自我革新中生長。感觸頗深是以下幾點:

一、注重自身修養和儀表

教師的特殊在於對學生有種長久而不着痕跡的薰陶和感染。而學生,是教師的精神後裔,教師精神世界的豐富程度極大地影響着學生對精神世界的追求。鄭老師認爲要想學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長,自己先要成爲美善的典範。一直把“形象上的悅目”“氣質上的賞心”“靈魂上的高貴”作爲她努力的目標。每天清晨換上一身知性套裝,淺淺淡妝出現在孩子們面前;班會課上會和孩子們一起聊服飾美、儀態美;設計手抄報、班級陣地時,會跟孩子一起聊審美元素、色彩搭配、版面設計,而不僅僅是簡單評價。在許多細碎的教育生活中,也經常用儀式來表達內心的莊重和虔敬。經常會在學生活動時拍下精彩感人瞬間,在活動後詩意地再現重溫,點亮學生心中的那盞燈;複習階段會在孩子的作業上畫上大大的愛心,讓孩子在上面鄭重寫下自己努力過程中的優勢品格,點燃孩子的熱情;會用和孩子一起約定他們喜歡的鼓勵方式,把獎勵變成更有意義的尊重與愛的表達;當她被感動時,我會真誠地向學生表達我的讚歎和敬佩等等,這樣把生活的庸常、細碎,注入有儀式感的教育情懷,原本平淡的日子也會變得光彩熠熠。懷一半詩心,懷一半匠心,過着有品的生活,過着有趣的生活,過着有情的生活。

二、合理和科學的佈置教室

鄭英老師把教室佈置成名符其實的有詩意的地方,他認爲向美而生就是從看得見的美開始的。淨化、美化、綠化、書香化是我對教室的佈置要求。她的教室不大,所有的裝飾或展示品都應該有一定的教育價值。每換到一個新教室,她都會和孩子們一起重新規劃佈置教室。首先會帶領孩子清除教室所有無意義的物品和裝飾。然後會和學生一起規劃教室的各個文化區角:公告角、圖書角、勞動角、文化陣地角等。接下來會和學生一起清理衛生死角,巧妙修補遮蓋無法修補的角落。經過一番折騰,賞心悅目具有教育情懷的教室打造完畢。她的目的希望孩子走進整潔有儀式感的教室時,會不自覺做出跟環境相匹配的行爲,從而把整潔有序的習慣,轉化爲自覺的行爲美感。通過這樣在實踐中體驗做事的條理和方法,同樣會遷移到學習中,促進學生成長。

“樹從根上起,水自源頭來”教育本就是一條隨着時間逐漸延伸的`路,每個人都可以是起點,但沒有人會成爲終點,唯有把自己的心安在當下,安在身處的教育環境,在壓力與前進中找回自己作爲一名教師的初心,走出一條專屬自己的教育路。從鄭英老師的書中我們感受到了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那份美妙的師生情。教育就是遵循孩子的天性,守護他們的天性,要追求完美,也要包容不完美。有幸讀到這本書,感謝鄭英老師,感謝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觸震撼,如此愉悅,如此獨特,如此有力量!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3

鄭英老師說:“教育,是一項向美而生的事業。”“教師,首先要讓自己成爲一個美好的人。”鄭英老師其人,即是“美好”的代名詞。在這次講座中,她飽腹詩書的氣質、舉手投足的優雅、笑容可掬的態度......都鮮活地向我們詮釋着“美好”。

看了《教育,向美而生》這本書之後,第一感受就是,鄭英老師一定是個內心柔軟的女人,她把工作和生活過成了詩和遠方。她每週都會定一束鮮花精心侍弄;每次出門着裝都保持清新整潔;每次看書都要將手洗淨......這些事情在一般人眼裏或許要多花費很多時間,但也正因爲需要花時間,才更能體現出對生活的深情。

其實我在學校裏接觸過很多老師,覺得他們身上都有這種對生活的深情。比如胡鐵城校長,前不久在我裹着羽絨服去上早讀的路上,看見他穿着運動短袖在跑步;還有胡自強部長、邱勇兵和湯軍老師,他們經常結伴打乒乓球、去郊外騎行;還有汪正文老師,每個月都堅持跑步;還有當時被戲稱是“祁門陶淵明”的汪文峯老師,辦公室裏的花花草草養的生機勃勃;還有現在辦公室的“多肉達人”楊軍師老師......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這種對生活的美的追求,無關年紀、無關學識、無關金錢,只關乎對人、對己、對物的深愛......

真正的教育,不離生活之美,因爲我們自己就是一門課程,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們對待生活的態度。過好自己的生活,會爲教育注入新鮮美好的元素,從某種意義上說,會以拐彎的方式爲教育人生做新的箋註和眉批。

所以說,成爲一個美好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再者,成爲一個美好的人,還應當是一個詩人。

馬卡連柯說:“教育是像詩一樣美好的科學,尤其是教育新人的過程中更如同詩歌創作一樣,其間充滿着艱難困苦的探索,同時也極富浪漫傳奇的色彩。”師者,當懷一顆詩心,而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更應如此。我們不是文章、修辭、語言、考試的分析家,也不是教材和教參的操縱者。一個語文老師,應該有遠比“語文”更寬闊的視野,即引導學生髮現美。師者,當以一顆詩心領悟美,再引導學生感同身受。

昨天上公開課《夜歸鹿門歌》的時候,我就發現擁有一顆詩心真的很重要,我們講緣景明情,如果沒有一顆詩心,又怎麼去領會那些意象,置身那樣的詩境,與詩人達到共情呢?

所以,我期望自己能成爲一個美好的人,熱愛生活,富有詩意,追慕美好,向美而行。

《教育,向美而生》讀後感4

前段時間非常有幸聆聽了鄭英老師的講座,跟着鄭英老師一起感受我們教育事業當中這麼多的“美”,然後回來拜讀了《教育,向美而生》這本書,通過閱讀此書,或許可以揭開鄭英“從容淡定工作,幸福快樂生活”的祕密。工作不到20年的鄭英,已經評上了特級教師和正高級教師,站在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金字塔的頂端。當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賦和發展機遇,鄭英的成功並不能簡單複製。但我們從鄭英的這本書中,可以感悟到教育“向美而生”的真諦。

一、調整心態,教師要積極應對教育中的困難

鄭英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坐而論道,她是生活在教育一線的普通教師、班主任。“教育無趣,每天備課批閱,日復一日,重複着昨天的故事,好煩好累好無趣!”“教育好難,要和學生鬥智鬥勇,還輕傷不能下火線,心力交瘁,疲憊不堪,如何開顏。”對於教師們類似的抱怨,鄭英認爲,這反映了不少教師的心聲,但如果教師陷入這種情緒,會使教育越來越艱難。她認爲,任何職業都是有苦有樂,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是難的,面對千差萬別的孩子,教育充滿了各種變化和可能,充滿了對智慧與人格的考驗。也正因如此,它激發着教師不斷挑戰、不斷突破,在漸進中收穫更好的自己。

鄭英並不否認自己的教育歷程中遇到過很多“巨石”和“險灘”。比如本書中她例舉的教育一個“紅孩兒”的經歷就是如此,但她真切地感受到這些困難讓她挫而彌堅,也讓她對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認爲困難是教師成長最好的教科書,教育也並非想象的那麼艱難。

正如積極的心態像太陽,照到哪裏哪裏亮。要做好教育工作,必定會面臨着各種各樣的挑戰。這裏,我們不妨向王陽明學習“事上練”的心態。有困難,不可怕,在做事中磨鍊,教師在工作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但這同時也是提升自我的良好契機。

二、自身垂範,教師首先要成爲一個美好的人

在書中,鄭英花了很大篇幅闡述自己如何成爲一個美好的人。她認爲,教師是學生最好的範本,要想學生朝着美善的方向發展,自己先要成爲美善的典範。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爲教師和學生朝夕相處,教師的言談舉止、處世方式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中班主任的影響更爲直接和深刻。美國名師雷夫也強調,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自身要做得更好。

鄭英把“形象上的悅目”“氣質上的賞心”“靈魂上的高貴”作爲美好教師的三重境界,並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之。

她認爲,在人生的很多時刻,我們要用儀式來表達內心的莊重和虔敬,並賦予未來以期盼、祝福和新的意義。在她看來,生活庸常、細碎,需要一點兒情懷,這種情懷需要一點兒外部加持,這種加持就是儀式。爲此,她用儀式感去擦亮生活、擦亮課堂、擦亮心靈,把原本一些無彩的日子變得光彩熠熠。正是因爲重視儀式感的作用,在她眼裏,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不是什麼“苟且”,同樣可以成爲“詩和遠方”,這也印證了工作即修行的道理。

懷一半詩心和一半匠心的鄭英,過着有品的生活,過着有趣的生活,過着有情的生活,這從她的微信朋友圈可以得到驗證。她不僅曬和學生在一起的快樂時光,也曬家人之間的甜甜蜜蜜、幸福美滿。

當然,鄭英過上美好生活的一個前提,就是她在工作上的用心付出。也正是因爲她提高了工作效率,才能遊刃有餘地完成各項工作,給自己帶來更大的自由空間。

三、成人之美,教師要基於學生立場成全學生

教師的作用要體現在學生的變化和成長上,除了學生的學業進步外,也包括學生人格的健全、心靈的美善等。

正如教師的專業成長最終要促進學生成長一樣,鄭英認爲,教育也是一項關於美的事業,教育的過程就是師生一起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教師自身過美好生活,也要引領學生過上美好生活。“對於教育,師法自然,才能一切皆然”,有了這樣的認識,鄭英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自然就堅持學生立場。她遵循學生愛玩的天性、愛美的天性、不喜歡被說教的天性、渴望被尊重的天性、渴望被關注的天性,採用針對性的方式方法,成全學生的天性,贏得了學生的心,成爲學生心中的“自己人”。這樣,爲了實現班級的共同目標,大家都不遺餘力,努力使班級成爲一個有共同價值追求的真正的共同體。

她重視培養學生的欣賞力、創造力、匠心等,讓學生成爲一個有品的人。她認爲,有品,是對美的深度認識,用審美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發現世界的美,或是創造出新的美。“在教育中,我們應當成爲一個有品的教師,讓自己富有美感和質感,同時培養有品的學生,讓他們變得不俗、有風度。”

如果你有機會去鄭英的學校,不妨去看看鄭英的班級。鄭英所在班級的教室,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有詩意的地方,向美而生就是從看得見的美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