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經驗材料範文

經驗材料是指黨政軍機關、羣衆團體、企事業單位爲了表彰先進、傳播事蹟、交流和推廣各種經驗所寫的文字材料。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典型經驗材料範文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典型經驗材料範文

典型經驗材料1

隨着近年來大學生村官的配備,鄉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大學生村官培養管理工作,進一步注重實踐與工作相結合,積極探索培養管理的新手段、新方法,通過加強五項措施,實施規範化管理,充分發揮大學生村官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大學生村官的實際工作能力,積極引導他們在基層鍛鍊成才。

一、強化幫帶措施,促進角色儘快轉變

採取村幹部一對一幫帶的方式,讓大學生村官全程參與村日常工作,提高大學生村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指定一名工作經驗豐富、羣衆基礎好的村幹部擔任大學生村官工作“輔導員”,傳授羣衆工作經驗,幫助開展各項工作。同時,把大學生村官的思想政治學習、工作目標確定、工作任務的完成、業績考覈結果等內容與所在村“兩委”的年度計劃和年終工作考覈捆綁在一起,促使所在村“兩委”主動幫助、支持、鼓勵大學生村官開展工作,爲大學生村官搭建平臺。

二是強化教育培訓,提高基層工作能力

建立村官培養實施規劃,實行“三項制度”。一是定期工作彙報制度。每日記一次工作日誌、每季度一次工作總結匯報、每半年一份調查報告。二是集中培訓制度。定期參加鄉村幹部的培訓,提高業務能力,使他們對如何更好地適應基層工作,提高自身素質,擔當起新農村建設重任有了更加全面的瞭解。三是會議制度。鄉黨委要求大學生村官要參加所在村的所有會議,全面瞭解村日常工作議程和整體工作情況。

三、強化實踐鍛鍊,提升綜合能力

鄉黨委安排大學生村官具體的事務,如在各類材料撰寫、文化宣傳、遠程教育管理等方面,明確要求,落實責任,進行交任務、壓擔子,增加他們的工作責任感,使他們在鍛鍊中成長,在成長中發展。

四、強化督查指導,促其履職盡職

通過不定期的走訪,聽取基層幹部羣衆的意見,跟蹤瞭解大學生村官的思想、工作等情況,認真搞好鄉村兩級督查,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有針對性的開展督促指導。黨政班子成員定期入村督查,瞭解大學生村幹部的工作開展情況、目標完成等情況。

典型經驗材料2

(一)江蘇開發區建設的成效

江蘇是我國開發區興辦時間早、發展快、規模大的省份之一。1984年12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南通、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由此拉開了江蘇開發區建設的帷幕。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後,江蘇開發區迅速發展。目前,江蘇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爲125家,其中國家級開發區12個,省級開發區113個,全省每個縣(市)都有開發區。12個國家級開發區中有5個經濟技術開發區、4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和1個保稅區。開發區內設有13個出口加工區。江蘇開發區的建設規模、發展速度和質量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是全省對外開放的突出亮點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

經過多年的建設,特別是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江蘇開發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已成爲江蘇改革開放和外向型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開發區的示範、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有力地促進了全省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開發區已成爲新的經濟增長極。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開發區建設作爲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的重大舉措來抓,抓住機遇,開拓創新,推動開發區快速發展和健康成長。2007年,全省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679.44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697.8億元,以不到全省2%的土地面積,創造了佔全省約1/3的生產總值和1/3的財政收入,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輻射帶動作用。

開發區已成爲外商投資的密集區。積極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不斷創新招商方式,吸納了大量外資,促進了外貿出口的快速增長,拓寬了江蘇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渠道。截至2007年底,開發區累計批准外商投資企業32063家,佔全省的50.1%;累計實際利用外資995.2億美元,佔全省的75.8%。2007年,實際利用外資157.8億美元,佔全省的72.09%;進出口總額2533億美元,其中出口額1418億美元,分別佔全省的72.45%和69.64%。與此同時,開發區還積極招才引智,集聚了大批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吸納了衆多留學人員回國創業。

開發區已成爲先進製造業和新興產業的集聚地。開發區主動承接國際製造業轉移,積極引進高新技術項目,促進產業鏈向兩端延伸,形成了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裝備製造、新材料、新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羣,部分開發區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主導產業,成爲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力軍。各開發區尤其是國家級開發區和一些建設得好的省級開發區已成爲推動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開發區內高新技術產業的不斷髮展壯大,對改善區域經濟結構、聚集產業優勢、增強綜合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具有重要的作用。實際上,江蘇開發區已經成爲全省經濟結構調整的主體,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載體。近幾年來,開發區加大招商選資力度,注重引進與開發區主導產業相匹配的高新技術、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取得明顯成效。全省引進的1億美元以上的大項目,90%以上在開發區。

開發區已成爲迅速崛起的新城區。許多開發區依託老城、開發新區,把新區的開發和老城的建設結合起來,成爲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和新的功能區,爲加快城市化步伐、推進城市現代化提供了動力,增添了活力。截至2007年底,全省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4017.45億元,建成區面積800多平方公里,拓展了城市空間,提升了城市化水平。23年來,全省城市化率提高了近29個百分點,開發區發揮了很大作用。

開發區已成爲體制創新的先行區。開發區的發展過程就是不斷創新的過程。開發區率先突破舊體制的束縛,在規劃、建設、管理、公共服務等方面學習借鑑國際先進經驗,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爲全省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府管理創新發揮了示範作用。開發區機構比較精簡,人員相對精幹,辦事效率較高,爲企業提供一條龍、全過程服務,營造親商氛圍,降低了商務成本,大大提高了對外資的吸引力和外商投資的成功率。開發區積極與國際經濟接軌,按國際慣例辦事,拓寬了人們的視野,促進了發展理念的轉變,鍛鍊和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質的幹部。

開發區已成爲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通過在開發區內建設科技創業中心、留學生創業園、博士後工作站、科技企業孵化器,加快了高新技術的研發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提高了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目前,外商在江蘇投資的高新技術企業90%以上設在開發區。江蘇4個國家級高新區實現的經濟總量,約佔全國53個高新區的1/5。蘇州工業園區的國際科技園、獨墅湖高教區、生物納米園、創意產業園等各類科技載體總面積達200萬平方米,各類風險投資、創業擔保、產業基金等資金規模超過100億元。目前共引進各類研發機構80餘家,集聚軟件和IC設計企業100餘家。無錫高新區建成創意產業園和十大專業園區等創新載體,總面積達50萬平方米,已吸引了35家外資研發中心。2007年以來,崑山開發區新增省級高新技術產品、軟件產品近60個,新增各類創新服務機構18家。

開發區已成爲功能創新的主陣地。崑山出口加工區作爲全國首批疊加保稅物流功能的試點之一,積極開展試點工作,目前各項業務進展順利,並初見成效。張家港保稅區的區港聯動取得良好成效,主要指標在全國同類型園區中位居前列。2007年8月,蘇州工業園區綜合保稅區通過國家海關總署等九部委的聯合驗收,正式運行。與上海洋山等3個保稅港區一起成爲我國目前開放度最高、政策最優惠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目前江蘇有1個綜合保稅區、1個保稅區(含保稅物流園區)、13個出口加工區、2個保稅物流中心(蘇州工業園區出口加工區和保稅物流中心因設立蘇州工業園區綜合保稅區不再保留),是全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數量最多、類型最全、整體建設最好的省份。全省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13個出口加工區、1個綜合保稅區全部封關運作。出口加工區建設全國領先。2007年全省出口加工區共完成進出口總額510.98億美元,佔全國出口加工區的40%。其中出口額308.07億美元,同比增長分別爲25.9%和29.7%,均高於全省加工貿易增幅;實際到帳註冊外資14.24億美元,同比增長28.2%。

開發區正成爲生態環境建設的示範區。各開發區都先後制定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總體規劃,明確規定進入開發區的項目,不僅要符合總體規劃的要求,而且要符合環境保護的目標。在項目開發上賦予環保一票否決權。2007年4月蘇州高新區經批准成爲全國首家循環經濟標準化示範區。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始終堅持“經濟要發展,環境要保護”的指導思想,提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按照“統一規劃,合理佈局,集中控制,嚴格監督”的要求,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工作,使開發區長期保持整潔、清靜、優美的環境,保障開發區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全省所有開發區都通過了區域環境評價,通過ISO14000認證的開發區有66家,佔總數的54.5%。基本實現全部開發區建有污水處理廠。7個開發區進行創建國家級生態工業園區的試點,14個開發區進行創建省級生態工業園區的試點。

開發區正成爲發展國際服務外包的重要載體。繼2006年12月南京高新區和江寧經濟開發區被認定爲服務外包示範區後,2007年4月,蘇州工業園區被認定爲全國首家“中國服務外包示範基地”。2007年以來,江蘇省認定了無錫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14個開發區爲江蘇省國際服務外包示範區。 開發區正成爲南北產業轉移、區域共同發展的推進器。南北共建園區建設取得明顯進展。2007年全省批准了10個南北共建園區,這10個共建園區基本做到組織機構到位、管理到位、註冊資金到位、工作人員到位,進入實質性開發建設階段。截至2007年底,10個共建園區完成基礎設施投入12.28億元,批准進區項目110個,進區項目投資總額135.06億元,實際到帳註冊外資6208萬美元。

開發區對提高集約開發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江蘇省開發區堅持了“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絕大部分開發區都進行了高標準、高水平的科學規劃,高度重視土地管理,實行集約開發,不斷提高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生態園區和循環經濟試點取得明顯進展,節能降耗取得新成效,全省開發區綜合能耗同比下降10%。大力推進特色開發,提高產業集聚度。一批特色產業園區正在加緊建設,開發區內形成了電子信息、現代裝備製造、日化科技、船舶製造等產業集羣。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控制環境污染,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開發區對保持社會穩定、擴大社會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開發區作爲對外開放的窗口,在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同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對區內幹部羣衆進行愛國主義和思想道德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做到了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雙豐收,維護了社會的穩定。此外,開發區的建設還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爲擴大社會就業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江蘇開發區建設的主要經驗

江蘇開發區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績,是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正確指引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從江蘇省實際出發因勢利導的結果,是開發區戰線全體同志共同努力、奮力拼搏的結果。回顧江蘇省開發區建設所走過的歷程,主要做法是:

1、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在開發區建設中,堅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好中求快、優中求進,着力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實現速度和質量、結構、效益的統一。堅持以人爲本,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羣衆根本利益擺在開發區建設發展的重要位置,推進開發區產業和諧、生態和諧、社會和諧,努力使開發區在壯大公共財力、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讓廣大人民羣衆真正從開發區發展中獲得更多的實惠。堅持科學規劃,集約開發,保護環境,堅決落實環保優先方針,積極推進生態園區建設,加快建設節能型園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南北掛鉤共建園區,努力實現開發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搶抓機遇,開拓創新。江蘇開發區是在搶抓機遇和開拓創新中發展壯大的。搶抓機遇,把握髮展先機。江蘇開發區抓住了三次歷史性機遇,實現了跨越發展。1984年12月,中央決定在沿海開放城市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隨即誕生,拉開了江蘇開發區建設的帷幕。1990年浦東開放開發,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江蘇開發區建設迎來了第二次機遇。江蘇抓住了這次歷史性機遇,先後設立了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全省開發區的佈局初步形成。“十五”以來,江蘇開發區抓住國際資本和產業加速轉移的歷史性機遇,強化載體建設,加大引資工作力度,提升功能,建設速度明顯加快,建設水平顯著提升。

1985年,崑山在全國率先“自費”開發,在全國、全省創出了許多個第一,走出了“崑山之路”。1992年,張家港人敢爲人先,創辦了國內唯一的內河“保稅區”。1994年5月,蘇州工業園區作爲中國和新加坡政府最大的經濟合作項目破土動工。江蘇開發區在管理體制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開發區在設立之初,就堅持“小政府、大社會”的精簡高效管理體制。江蘇開發區在功能建設上也走在全國的前面。崑山開發區率先創辦出口加工區,並首家封關運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張家港保稅區“區港聯動”取得突破。着力推進科技創新,充分發揮高新技術開發區、軟件園區、高新技術出口基地以及各類高科技孵化器的作用,帶動全省技術和產業升級。大力推進開發區體制、機制和功能創新,積極推廣蘇州工業園區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方法,注重開發區各類創新平臺建設,以功能創新引導產業升級,提升發展水平。

3、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始終堅持把開發區作爲當地的“特區”來辦。江蘇省委、省政府從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十分重視開發區建設,早在1994年12月召開的省第九次黨代會上,提出了科教興省、經濟國際化、區域共同發展的三大戰略和主要措施,並把開發區建設作爲實現江蘇經濟國際化的牛鼻子。各級黨委、政府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號召,把開發區建設作爲當地經濟建設的重點來抓,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把開發區作爲“特區”來辦,並賦予特殊的優惠政策。爲了支持開發區的發展,1986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先後制定出臺了十多個支持和推進開發區建設的文件,從權限、財政、稅收、簡化辦事手續等各方面給開發區優惠政策,對加快開發區的.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在1986年就制定通過了《江蘇省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條例》,這是全國第一個制定關於開發區建設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規。1993年、1997年和2004年又先後三次進行了修正補充,從法律上爲江蘇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各地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有關文件賦予開發區的各項政策,爲開發區的體制創新和投資環境建設創造條件,促進了開發區的快速發展。

4、把招商引資放在開發區工作的突出位置。江蘇省在開發區建設初期就明確把“以工業項目爲主,利用外資爲主,出口創匯爲主,致力於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三爲主,一致力”作爲開發區辦區的指導方針,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沿”(沿滬寧線、沿江、沿東隴海線、沿海)開發戰略,始終把利用外資放在突出位置,抓緊、抓好、抓實。一是領導高度重視。當地黨政領導幫助和帶領開發區同志開展招商引資工作。二是建立一支專業化的招商隊伍。全省開發區都建立了比較穩定的招商隊伍,他們外語水平好,綜合素質高,獨立工作能力強,能吃苦,善公關,是開發區招商引資的主力軍。三是不斷創新招商方式。開發區根據開發區自身的發展水平和不同地區客商的特點,不斷改進招商方式,提升招商能力。採取小分隊招商、以外引外、網絡招商和產業鏈招商等多種招商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四是建立長效激勵機制。多數開發區建立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盡其才,獎優罰劣的激勵機制,有效地調動了一線招商人員的積極性。實踐證明,一個辦得好的開發區,始終把招商引資放在突出位置,都有一批規模大、產業帶動作用強、經濟產出效率高的項目。

5、強化服務意識,完善投資環境。以環境建設爲切入點,堅持一手抓軟環境建設,一手抓硬環境建設。大力改善硬環境,加快交通、通訊、港口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按照開發區的總體規劃,投入大量建設資金,搞好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一些外商投資企業多的開發區還陸續建設了主要爲外商服務的國際學校、國際幼兒園、國際醫院等配套設施,爲外商及外籍員工在開發區內創造一個舒適方便的投資硬環境。在軟環境建設方面,努力按國際慣例辦事,不斷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樹立“人人都是投資環境”理念,大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社會氛圍。許多開發區都建立了外商投資服務中心,實行一個窗口對外、全過程一條龍服務。此外,一批爲外商投資企業提供信息諮詢、技術諮詢、產品營銷策劃、產權交易服務的中介機構逐步建立起來,他們寓管理於服務之中,爲外資企業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高效優質服務。

6、配備高效、精幹的開發區領導班子和造就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人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在同樣環境、同樣條件下,爲什麼有的開發區建設得快,有的開發區遲遲搞不上去,除了當地黨委、政府重視支持外,關鍵是要有一支精幹、高效、穩定並具有奮發向上、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的隊伍在抓開發區建設工作。很多市縣主要領導親自抓開發區工作,爲開發區配備了精兵強將,幫助制定優惠政策,採取得力措施,協調解決建設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各地都能保持開發區領導班子的相對穩定,這樣有利於開發區建設思路的連續性,有利於樹立一個良好的對外形象。各開發區都十分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引進和培養一批高素質的人才,爲開發區的建設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典型經驗材料3

一、發展成就

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創建於1993年4月,1997年被列爲全國開發區首家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試點單位,2000年初被國務院批准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自創建以來,開發區人充分發揚"團結拼搏,艱苦挺進,改革創新,無私奉獻"的創業精神,弘揚"項目是開發區的生命線,帶領農民致富是開發區的立區之本,改革創新是開發區永恆的主題"三個主旋律,堅持"以現代工業爲主,吸引外資爲主,出口爲主,致力於高新技術產業"的辦區宗旨,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土爲本,滾動發展,搶抓機遇,構建了"小政府、大社會,小機構、大服務"的行政運行框架,實現了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呈現出進區項目多、經濟發展快、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良好勢頭。經過11年來的發展,在開發區形成了"一區多園"的發展格局,有效地發揮了開發區在對外開放中的窗口、示範效應和在區域經濟發展、技術提升方面的輻射帶動作用。

(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九五"期間,全區GDP年均增長41%,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47%,特別是2000年躋身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後,主要經濟指標成倍增長。2000年工業總產值和GDP分別是43億元和15億元,至2002年已躍至153.7億元和53.7億元,是2000年的3.5倍和3.6倍,分別佔合肥市的36.37%和13.03%。2003年全區工業總產值和GDP達到201億元和72.6億元,分別佔合肥市的36.7%和15.6%。2004年1-10月份,全區經濟運行保持良好態勢,實現工業總產值225億元,GDP75億元。工業總產值、工業附加值、稅收、進出口總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在16箇中西部國家級開發區中位於前列,在全國49個國家級開發區中的位次也逐年提升,2003年排名第12位。

(二)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截止2003年底,開發區已累計引進項目400個。其中外資項目133個,協議利用外資1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8.6億美元,外資項目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有18個世界500強企業投資的項目入區;內資項目267個,投資總額142.6億元。2004年上半年,開發區又新添項目52個,其中內資項目42個,總投資32.8億元;外資項目10個,合同總投資2298.3萬美元,。合同利用外資1221.3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728萬美元。2004年預計引進項目90個,其中外資項目13個,實際利用外資9000萬美元,內資項目77個,實際利用市內外資金11億元。日立挖掘機、佳通輪胎、可口可樂、聯合利華、統一食品、海爾電器、江淮汽車等一大批國內外著名公司紛紛進駐開發區,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爲中西部地區內外商投資最集中的區域之一。

(三)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經過11年來的發展,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初步形成了以日立、江淮、安凱、曼圖、TCM爲代表的汽車及工程機械產業,以佳通、聯合利華、國通爲代表的化工產業,以海爾、華凌、格林柯爾爲代表的家電產業,以可口可樂、統一、華泰爲代表的食品產業。全市乃至全省的重要的製造加工業的主體地位日益顯現。在合肥市工業20強企業中,開發區佔11家,江淮汽車、佳通輪胎、海爾信息、海爾空調、日立挖掘機分別位居前列。近年來,高新技術產業得到發展,逐步成爲開發區又一重要支柱產業。

(四)投資環境日趨優化。11年來,開發區投入巨資進行基礎設施和社會配套設施建設,累計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3.1億元,其中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2.6億元。初步建成了佳通工業園、日立工業園、海爾工業園、江汽工業園、食品工業園、國通工業園、德國工業園、民營科技園等專業工業園;相繼建成了明珠廣場、徽園、歐風街、會展中心、少兒活動中心、東方家園建材超市、鄉村花園、東海花園等社會配套設施;完善了區內的水、電、汽、路、熱以及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積極推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生態和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自2001年以來,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投資環境連續三年位居中西部16個國家級開發區之首,成爲"投資環境最佳、創業環境最佳、人居環境最佳"的開發區之一。

(五)城市化進程加快。自1998年開發區實施社區建設以來,累計建設拆遷安置住房達150萬平方米,安置拆遷戶7345戶,基本達到"居者有其房"的安居目標。2004年開發區祖居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將達到5000元。2004年4月,開發區祖居居民已全部轉爲城鎮居民。10月份,開發區原有的16個村已被劃分爲4個社區。開發區推進城市化進程,解決"三農"問題的經驗,受到國家商務部的充分肯定。

二、基本經驗

(一)堅持"三爲主一致力"的辦區宗旨,是開發區創業發展的根本基礎。創業初期,面對開發區區位優勢不明顯、缺少項目的問題,我們始終堅持"三爲主一致力"的辦區宗旨。始終把擴大對外開放作爲工作的重點,把引進大項目和大力發展製造業,作爲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母城的雄厚工業基礎,抓住企業改造、嫁接的機遇,引進了一批重要的製造加工企業,爲開發區發展製造加工業基地奠定堅實的基礎。如日立挖掘機、佳通輪胎、江淮汽車、合肥海爾等項目都是抓住老城區老企業改造、嫁接的機遇引進開發區的。

(二)堅持改革創新,是開發區創業發展的根本動力。開發區11年來的先行先試、艱苦創業的過程,就是改革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體會最深的是把改革創新作爲永恆的主題,不斷調整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爲創業發展提供根本動力。1997年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試點,創造了新的機遇。2002年繼續深化改革,進一步激發了工作的創造力,真正體現改革創新是開發區發展的根本動力。在實踐中創新出統攬開發區發展的"三個主旋律"。

(三)堅持致富農民,是開發區創業發展的立身之本。妥善解決好農民問題,堅持帶領農民致富既是重大的經濟問題,更是重大的政治問題。1997年開發區體改以後,開發區創造性地提出了以社區建設爲載體解決農民問題的 重大舉措,通過"城鄉一體,共同發展"帶動農民的問題解決。組織實施"兩個安置"(農民的住房安置,農民的就業安置)"三個轉變"(農業向工業轉變,農民向城市居民轉變,農村向城市轉變)。規劃建設7大社區解決農民的住房問題,創造就業崗位,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採取一系列措施使被徵地農民變一次性補償爲終身保障,把農民作爲資源和財富溶入到開發區的建設大潮中去。

(四)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是開發區創業發展的根本條件。創業之初,面對發展中的困難,果斷地提出了"超前規劃,以地生財,築巢引鳳,滾動發展",科學地劃分功能區域,不斷地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森林式開發區戰略,構築開發區良好的"引鳳大巢"。按照"環境招商,服務招商"的理念,着力進行軟環境建設,努力提高服務水平,使"軟"環境建設和"硬"環境建設相配套。開發區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辦事效率,牢固樹立人人、事事、處處都是投資環境的意識,規範招商引資的工作機制。建立領導聯繫重點企業制度,推行一站式服務、全程跟蹤服務,實行首問負責制、二問終結制。

(五)建設一支樂於奉獻、敢於吃苦的隊伍,是開發區創業發展的根本力量。11年的發展實踐,造就了一支樂於奉獻、敢於吃苦的幹部職工隊伍。從創業伊始,開發區就用"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改革創新,團結拼搏"的開發區創業精神,塑造和鍛鍊幹部職工隊伍。這支隊伍,爲我們戰勝初期困難,取得階段性的成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支隊伍是開發區未來的希望和寶貴財富,是開發區創業發展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