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勒斯舞曲》的教案

《那不勒斯舞曲》的教案

《那不勒斯舞曲》的教案

一、組織教學:播放上節課所學歌曲《牧場上的家》,讓學生聽着音樂,愉快地走進教室。(目的是營造音樂課輕鬆、愉快的氛圍)

二、新課導入:同學們,在上課前我們先來做一個小測試:請大家聽到老師"預備--開始"的口令後,把手貼到下巴上。教師在喊出"預備--開始"口令的同時,有意誇張地把手貼在臉頰上。此時出現微妙的情形:全體學生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會隨教師把手貼在臉頰上。教師讓同學們互相觀察手放的位置,提出問題:"剛纔老師講的要求是什麼" ?同學們會流暢的回答:"聽到老師'預備--開始'的口令後,把手貼到下巴上" 。引導學生思考:爲什麼聽到老師的口令後,大家都把手錯放到臉頰上呢?原因很簡單,因爲同學們都看到老師是把手放到臉頰上的,所以也都把手放到了臉頰上。

這個現象說明一點,那就是同學們相信眼睛看到的勝於相信耳朵聽到的。俗話說:眼見爲實,耳聽爲虛。也說明這是人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世界是由多元化組成的,我們除了可以用眼睛的視覺去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還可以用耳朵的聽覺去發現和感受這世界的另一面。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因此,學習音樂是培養和發展我們用聽覺去發現和感受周圍世界的能力。

今天老師向同學們介紹幾種西洋銅管樂器,並和大家一起欣賞一首小號獨奏曲《那不勒斯舞曲》,就是要求同學們在用眼睛觀察西洋銅管樂器形狀及演奏姿勢的同時,注意用聽覺去感受西洋銅管樂器的`音色特徵和聲音表現特點。

三、西洋銅管樂器介紹:

1、展示多媒體,呈現課題《那不勒斯舞曲》和本課的四個教學內容標題:(1)西洋銅管樂器介紹;(2)鞏固練習;(3)爲欣賞做準備的練習;(4)欣賞:小號獨奏曲《那不勒斯舞曲》。

2、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小號、長號、圓號和大號的樂器形狀(圖像)、音色特徵及聲音特點介紹(文字和解說)、演奏姿勢(圖像)和樂器演奏音樂實例(音樂)多方位整合的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在觀察樂器的同時可以看到有關樂器的音色特徵和聲音特點的解說文字,聽到解說聲音;在聆聽某種樂器演奏的音樂實例時可以看到使用本樂器的演奏姿勢和方法。(教師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在向學生介紹過程中,注意重點簡要提示各樂器的聲音特點,小號:聲音高而明亮;長號:聲音有些撕裂的感覺;圓號:聲音帶有一種朦朧感;大號:聲音渾厚低沉。)

四、鞏固練習:

使用多媒體計算機在大屏幕上呈現出各種銅管樂器的圖像,學生每組選出兩名代表,聽播放的音樂片段,說出所聽音樂的主奏樂器名稱。判斷回答錯的可以由本組其他學生給予補充和糾正。

五、爲欣賞做準備的練習:

1、在大屏幕上由簡到繁按順序呈現《那不勒斯舞曲》第一、第二和第三樂段的主題音樂節奏,引導學生按樂段音樂主題分別進行節奏視讀。

2、結合譜例,指導學生分析、歸納三個樂段的主題音樂在節奏上的不同之處。第一樂段:主題每一句的節奏型都是由八分休止符緊接十六分音符來開始;第二樂段:節奏型與第一樂段相近,但開始句不是十六分音符,而是用附點音符;第三樂段:由八分音符開始,緊接着是頓音與連音相間的一大串十六分音符。

3、操作,把節奏譜變爲樂譜,讓學生看着曲譜聽教師用鋼琴彈奏各樂段音樂主題旋律(也可以隨琴輕聲視唱旋律),使學生在掌握節奏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和熟悉各樂段音樂主題旋律。

六、欣賞:小號獨奏曲《那不勒斯舞曲》

1、大屏幕呈現文字並伴以解說聲音,向學生介紹小號獨奏曲《那不勒斯舞曲》的作者和樂曲結構、風格等。並用具有俄羅斯風格的風車建築小圖片,襯托出一種異國情調,創設欣賞情景。

2、初聽:在多媒體計算機播放小號獨奏曲《那不勒斯舞曲》音樂時,按樂段出現時間同步呈現各樂段主題音樂旋律曲譜,同時,根據音樂的情緒表現,在第一樂段音樂中可愛的天鵝緩慢地遊進畫面;第二樂段中出現英俊的王子,並使可愛的天鵝變爲美麗的公主;第三樂段中隨着快速的音流,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自下而上地升起。用這些簡單的動畫,啓發學生的音樂聯想。

3、初聽完後,引導學生分組討論:(1)三個段落的主題旋律都是從小節中什麼位置(強拍、弱拍或次強拍)上開始的?(2)樂曲的高潮出現在哪一段中?並根據討論在課本17頁第(4)題中的 1 2 3 選擇劃"√" 。

4、復聽:爲給學生留出充分想象的空間,復聽時,在大屏幕上只呈現出一幅水霧朦朧,依山傍水的俄羅斯城堡郊景畫面,並在水霧瀰漫的水面上清晰的列出:邊聽邊找出三個段落主題出現的順序,完成課本 "聽聽想想" 填寫練習的音樂復聽要求。讓同學們在充分領略音樂魅力,發展想象的同時,進一步鞏固對三個樂段音樂主題的認識。

七、課堂小結:教師對本課學習情況進行小結,結束全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