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複習教案

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複習教案

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複習教案

教學目的和要求:

1.通過複習使學生識記的知識

(1)物質概念的基本含義;

(2)宗教觀念的本質;

(3)哲學的基本問題;

(4)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高二教案(第一課《一切從實際出發》複習教案 )_政治試題。

2.通過複習使學生理解的知識

(1)用科學研究的成果說明自然界不是神創的,也不是人的意識的產物;

(2)從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兩方面列舉實例,說明人們必須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

(3)結合基本史實,闡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

(4)通過闡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客觀性,概括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

(5)分析意識的不同類型,說明意識根源於物質,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6)用實例表明,由於人們的立場、觀點、方法不同,知識構成不同,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會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差別;

(7)列舉社會生活中的實例,或聯繫個人經歷,比較不同性質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8)列舉實例表明,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動正確與否,取決於主觀是否符合客觀;

(9)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觀點,說明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3.通過複習使學生能夠初步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下列問題 (1)運用意識反作用原理結合我國現代化建設,說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意義;

(2)用主觀必須符合客觀的原理分析黨的基本路線與我國基本國情的關係;

(3)聯繫個人成長講述在實際生活中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的體會。

4...通過複習使學生提高能力的方面

(1)學習第一節時要着重訓練抽象思維能力,使學生通過對基本事實的分析,能逐步抽象出“客觀性”的含義,要培養辯證思維能力,既要肯定自然和社會的客觀性,又要承認意識在改造自然社會中的作用,即用辯證思維理解世界的客觀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思維的能力;

(2)學習第二節要着重辯證思維訓練,既要承認意識內容的客觀性,又要看到意識形成是主觀的,在看到主觀性時,又要承認它仍根源於客觀物質性。還有既要承認物質決定意識,也要承認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3)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使學生能分清段意、框題中的層次、框、節的聯繫;

(4)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如“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的分析思路,要幫助學生領悟“要從實際出發”的分析敘述,要了解爲什麼要這樣敘述;

(5)通過對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又對物質具有反作用的分析,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

5. .通過複習使學生提高能力的方面

(1)進行無神論教育,鮮明地反對宗教神學與封建迷信;

(2)進行國情教育,引導學生要將思考問題的基本點放在國情之上;

(3)進行黨的基本路線教育,主要是讓學生明確黨的基本路線是根據我國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提出來的,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要求,因而是正確的。

複習重點

(l)自然界、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爲轉移的;

(2)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必須符合客觀,說明黨的基本路線與國情的關係;

(3)用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原理說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複習難點

(l)人們能夠有意識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們的意志爲轉移;

(2)生產力的發展是客觀的;

(3)關於未來的正確判斷與預測也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4)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教學課型:

複習課。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 本課在全書中的地位和邏輯結構

(這個問題由老師講述)

1.本課在全書中的地位

本課是全書理論的邏輯起點和基點。第一,從哲學的基本問題來說,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是所有哲學遇到並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本課則首先從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人手,闡明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以後又講了意識能正確反映物質。第二,從哲學的基本派別來說,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兩大基本派別,必須劃清其界限,而這正是本課在理論上要劃清的根本界限。第三,從對世界的本質、狀態、規律的認識順序說,首要問題是認識世界的本質,才能談論世界的狀態和發展規律問題,所以作爲教材第一課,理當奠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主義根基。而狀態、規律是二、三、四課的內容。第四,從人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人的活動來說,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問題是要明確人們活動的立足點、出發點問題,即想問題、辦事情是從客觀實際出發,還是從人們的主觀願望出發。

總之,本課的基本內容就是從哲學的基本問題人手,講述世界的本質,明確辦事情的出發點是從實際出發,所以講好本課對全書教學起着打好根基的作用。

2.本課的邏輯結構 本課共三節。第一節,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第二節,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這兩節講的是世界觀道理。第三節主要講的是方法論——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還是意識,這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因此教材的邏輯起點,即第一節首先講“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這個最基本的觀點,世界是由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三部分有機構成,因此第一節的一、二框就分別講 “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和 “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在此基礎上概括出第一節的中心觀點:整個世界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

那麼意識是什麼呢?從而引出第二節的內容:意識的本質和作用。第一框題“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既說明了意識的起源和本質,又進一步完善了第一節的內容 “世界本質是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第二框題“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明確回答了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方面。爲了較完整表述物質和意識的關係,教材第三框題闡述了“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因此,第三節前兩框題講的就是方法論。第一框題“主觀必須符合客觀”是最一般的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從實際出發。而對青年學生來說,堅持“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最重要的是 “瞭解國情,立足國情”,這就是第二框題,它是第一框題的深化和具體要求。第三框題則帶有總結的性質,從世界觀上概括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和觀點。

二、本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這部分內容由學生歸納後教師小結)

1. 本課的基本概念

①物質P13 ②意識P14 ③宗教P16 ④感覺P16 ⑤抽象思維P17 ⑥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P24 ⑦一切從實際出發P29 ⑧唯物主義P37 ⑨唯心主義P37-38

2. 基本原理

①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P6—13;

② 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P14—28;

③ 物質和意識的辨證關係P28;

④ 一切從實際出發,主觀必須符合客觀P29—33;

⑤ 瞭解國情,立足國情P33—37;

⑥ 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堅持從實際出發,反對主觀主義P40—41。

3.基本常識

①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P11

②制約意識能否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因素P21—23

③意識對客觀事物反作用的表現P19、24—26

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係P37—38

⑤民族精神的重要性P27

⑥主觀主義的表現及危害性P32—33

⑦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及其原因P38—39

⑧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表現形式P38—39

⑨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標準P37

⑩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P39—40

三.教師講解複習本課時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 自從有了人和人的意識以後,有了人改造自然的創造性活動以後,自然界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能否說明自然界是以人的意識爲轉移的呢?

回答是否定的,政治試題《高二教案(第一課《一切從實際出發》複習教案 )_政治試題》。人們爲了滿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發揮自己的能力,有意識地製造出許多自然界原來沒有的東西。但人們改造自然物活動的基礎,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屬性和變化發展的規律,而這些則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人類有意識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們承認自然的客觀存在和服從自然的結果。在自然面前人是不能隨心所欲的;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前提,人與自然界應該是和諧的朋友關係。

2.既然生產關係只能由生產力狀況來客觀地決定,不能由人主觀隨意地選擇,那麼,爲什麼又說“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1)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是客觀的,根本原因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是客觀的,不僅生產力的發展是客觀的,而且生產關係的變更也是客觀的。生產關係的性質決定於生產力的水平及其進一步發展的要求,生產力的狀況要求建立相應的生產關係。

(2)但是,生產關係是人們的經濟利益關係,由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係,在階級社會中不可能爲各階級共同認可。不同的階級,集團按照本階級、集團的利益,主觀上總是希望生產關係能符合自己的要求,所以他們在主觀上就要選擇生產關係。中國從1840年以後,地主階級、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大資產階級,都試圖選擇一種社會制度以保護本階級的利益。當然,無產階級也在探索,在選擇。

(3)主觀選擇能否成功,關鍵在於主觀願望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趨勢,是否符合本國所處的內外歷史條件。中國共產黨自覺地認識、掌握了社會發展規律,科學地分析了中國國情及世界環境,認定中國可以不經歷資本主義階段,而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這是中國歷史條件所決定的社會發展歷程,同樣是客觀的。

(4)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並取得成功,這只是體現了主觀選擇的科學性,體現了主觀選擇與歷史發展客觀性的統一,絕不意味着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主觀選擇的結果。

3.“懷疑論”和“不可知論”對人們的行動會有什麼影響呢?

它會使人們放棄認識世界的主觀努力,從而使改造世界的活動失去正確的指導。我們青年學生將來都要成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都要參加改造世界的實踐。爲了正確有效地進行實踐,我們必須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

4.從主觀方面看,人們爲什麼犯錯誤?

首先,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在人們的日常活動中表現爲客觀與主觀的關係。

其次,從主觀來講,由於人們的立場、世界觀、人生觀、思維方法的不同,知識結構的不同,對事物的看法就可能發生錯誤的認識。從客觀來講,客觀實際往往是許多事實和許多方面的總和,並且客觀事物又是不斷髮展變化的,由於客觀歷史條件和實踐所能達到的廣度和深度的制約,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可能發生片面性,也可能發生錯誤。

第三,過於強調主觀的作用,忽視了客觀事物規律的不可抗拒性;或者過於相信自己的主觀經驗,忽視了事物運動性和特殊性,都容易在實踐或認識中犯錯誤。

5.瞭解國情,立足國情,對學生來講,有多方面意義。

⑴只有瞭解國情、立足國情,才能深刻理解黨的基本路線,正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

⑵只有瞭解國情、立足國情,才能增強歷史責任感,當好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⑶只有瞭解國情,才能較好地思考和處理自己遇到的社會問題。

6.爲什麼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呢?

因爲它不僅是所有哲學必須回答的問題,而且是所有哲學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物質和意識究竟哪個是本原,物質和意識究竟誰決定誰,是哲學基本問題最重要的方面,對這一方面的回答不同,哲學的性質就不同。由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它們才成爲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

哲學的基本問題,也是實際工作中的基本問題,要真正承認物質是本原,物質決定意識,那就要在實際工作中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7.通常說的“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與哲學基本問題所說的“物質與意識的關係”是不是一回事?爲什麼?

通常說的“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命題,它是指一方面物質決定意識,另一方面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意識能動地反映客觀物質世界,意識能動地反作用於客觀物質世界)。這是對實際存在的物質和意識辯證關係的正確揭示。哲學基本問題所說的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包括兩個內容: 一是物質和意識哪個是世界的本原?哪個決定哪個?二是意識能不能正確反映物質?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客觀存在?對這兩方面的正確回答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物質。可見,這裏所回答的第二個內容,與前面說的第二個內容不是一回事,兩處說的.“關係”是有不同之處的。

作爲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哲學史的總結。歷史上的哲學,都以不同形式回答了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在新的高度上正確地回答了哲學的基本問題,而且進一步科學地指明瞭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

8.意識的反作用,也包括對人自身的調節作用。

健康的心理情緒、充實的精神生活,可以使人奮進,使人不斷地完善和發展。“一個人如果沒有高尚的精神生活,就不會有真正的幸福情感。如果認爲唯物主義者只是關心物質生活,不追求精神生活,那是對唯物主義極大的曲解。”這是針對社會上的一些誤解對學生造成的影響而作出的迴應。同時,在該框題中還明確表述了“人們的意識領域,正確的思想不去佔領,錯誤的思想就會去佔領”這個觀點,並以如何對待網絡文化爲例說明這個問題。

9.關於民族精神。

十六大報告把“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指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教材在本課運用有關理論用了較多文字分析了這個問題。其中在第27頁中說,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質,不可能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四.與本課知識點相關的熱點點擊

1.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與三峽工程蓄水、行船、發電成功。

[熱點] 2003年6月1日9時,隨着一聲令下,三峽4個開啓的泄水底孔其中的一個被關閉,標誌着三峽蓄水下閘成功。幾代人魂牽夢縈的“高峽出平湖”的景象,終於初現姿容。

2003年6月13日上午,三峽船閘首次試閘試航成功。7月9日、15日三峽大壩左岸2號和5號電站相繼發電成功。

[點擊] 第一,早已被人的“實踐”活動所證實,既然人類在實踐中能夠取得成功,達到預期的目的,那就說明原有的認識是符合客觀事物的狀態、屬性、規律的,證明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第二,適當作一些理論補充:一是客觀事物有相對穩定的一面,這給人正確認識事物提供了可能;二是從認識主體看,人在長期實踐中形成和逐漸完善的大腦是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三是從認識能力看,人有抽象思維能力,隨着實踐的發展,人的認識能力是不斷提高的,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三峽工程蓄水、行船、發電成功就證明了這一點。

2.意識的反作用與抗擊非典取得階段性勝利。

[熱點] 2003年7月28日,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的嚴峻考驗,全黨全國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一手抓防治非典這件大事不放鬆,一手抓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奪取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階段性重大勝利,保持了經濟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這場鬥爭的勝利,進一步顯示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更加堅定了全國各族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極大地提高了我國人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極大地增強了世界各國對中國發展前景的信心,擴大了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這再一次充分說明,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確指引,有全黨全國人民的團結奮鬥,我們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戰勝不了的風險。

[點擊]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爲,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又可以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物質與意識辨證關係與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熱點]五年來,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發行長期建設國債,是在特定情況下實行的特殊政策。我們始終堅持經常性預算不打赤字,建設性預算赤字不突破年初確定的規模。在銀行存款增加較多、物資供給充裕、物價持續負增長、利率水平較低的條件下,發行國債搞建設既可以利用閒置生產能力,拉動經濟增長,又可以減輕銀行利息負擔,也不會引發通貨膨脹,一舉多得。在長期建設國債資金使用中,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並同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企業技術改造、科技教育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結合起來,注意向中西部地區傾斜。

[點擊]辯證唯物主義認爲,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又可以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我國政府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發展面臨的不同形勢,實施調整宏觀調控政策,就反映了物質決定意識的觀點;而正是由於宏觀調控政策正確反映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因而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則又體現了意識又可以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的道理。

五、單元複習效果考評(另附)。

六、本課知識結構簡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