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壓模具設計與製造實訓教學論文

衝壓模具設計與製造實訓教學論文

衝壓模具設計與製造實訓教學論文

摘要:隨着社會的發展,如今市場及企業對技術性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特別是在現代工業生產行業中,如電動機、電器產品、汽車、通用機械等生產都需要運用到模具,即模具技術水平可以直接體現該企業的工業製造工藝。職業教育作爲輸出技術性人才的場所,其對衝壓模具與製造實訓的教學非常重要。主要分析了衝壓模具設計與製造實訓培養的必要性,闡述了衝壓模具設計與製造實訓的要求與內容,並針對衝壓模具設計與製造實訓的教學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衝壓模具設計與製造;製造理論;工藝分析

隨着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其爲社會輸出了各個領域的技術性人才,爲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隨着我國模具生產技術的現代化發展和廣泛運用,如今模具設計與製造已經成爲職業教育的重要專業,因此,如何做好衝壓模具設計與製造實訓教學成爲職業教育院校考慮的重要問題。職業教育院校需要注重結合當前模具市場的需求,以提高學生的模具設計與製造技術水平作爲教學方向,從而促進模具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一、衝壓模具設計與製造實訓培養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院校主要採用的模具設計與製造實訓課程主要是以學科門類作爲依據,通過理論與實踐並行的方式進行教學。該種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全面綜合地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但有很多院校無法正確掌握該種教學方程的課程設置程度,導致存在理論知識過多,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分離等情況,無法體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學校過於注重理論知識教學,學生則會認爲教學內容比較空洞,無法聯繫實際,也就難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學生在缺少實訓環境的情況下,會出現學習困難的情況,影響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如果學校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完全分開,則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將理論與實踐良好的結合,仍然會導致學生出現缺乏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情況。

二、衝壓模具設計與製造實訓的要求與內容

職業教育院校在進行衝壓模具設計與製造實訓教學時,需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全面掌握衝壓工藝。模具設計等內容及方法,能夠獨立解決加工規程中出現的問題。衝壓模具設計與製造實訓需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設計思想,並需要全面考慮設計與製造的實用性、經濟性、安全性等,並及時學習和掌握最新的模具技術,通過查閱資料和自主分析,設計合理先進且圖面整潔、符合國家標準的方案,並需要保障編制的模具零件加工規程符合實際生產標準。衝壓模具設計與製造實訓的教學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讓學生能夠充分了解衝壓工藝過程設計、衝壓模具設計及編制模具零件加工工藝規程,並掌握工藝、設計與製造之間的關係,從而能夠獨立設計中等複雜程度的衝壓模具和編制模具零件製造工藝能力等。

三、衝壓模具設計與製造實訓的教學方法研究

職業教育院校首先需要注重衝壓模具與製造實訓的選題和流程的設計,即明確教學實訓任務,並根據任務制訂實訓計劃,在經過決策和實施實訓計劃後,根據評估反饋瞭解實訓技術的.效果。目前,各個職業教育院校的實訓車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單一功能實訓車間,另外一種則是多功能實訓車間,其中多功能實訓車間運用比較普遍,其主要是爲了某個職業而專門設計,能夠滿足該職業多種職業功能的要求。該類實訓車間可以按照工序分爲不同的區域,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和CAD設計進行指導,從而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職業院校還需要進行實訓的組織和時間安排,如可以將模具設計階段安排爲兩週的學習時間,該段時間主要讓學生利用設計軟件進行模具設計,隨後再進行製造與裝配的學習,可以設計爲六週,最後讓學生完成試模和說明書編寫,設計爲一週。本文主要針對拖拉機墊片的教學及工藝進行分析,首選需要確定拖拉機墊片的工藝方案,如先落料再衝孔,採用單工序模生產;落料和衝孔複合衝壓,採用複合模生產,通過比較學生應當選擇第二種方案。隨後學生需要進行工藝力的計算,確定排樣形式和裁板方法,並進行材料利用率的計算以及壓力中心確定等,最終選定合適的壓力機。另外,學生還需要全面掌握模具零件的加工過程、模具裝配過程及試模與調整過程,最終試衝出合格產品。綜上所述,隨着我國工業行業的不斷髮展,模具製造作爲工業生產中的重要因素,其對我國工業行業的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職業院校作爲培養技術性人才的主要場所,其需要加強衝壓模具的設計與製造實訓教學。

參考文獻:

[1]陳樂平,單磊,陳健,等.衝壓模具設計與製造課程教學模式的設計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46):178-180.

[2]樑豔娟.高職衝壓模具設計與製造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企業導報,2011(10):207-208.

[3]胡道春.產學研模式在“衝壓模具設計與製造”教學中的應用:以台州職業技術學院爲例[J].職教通訊,2012(12):56-58.

[4]段家現.衝壓模具設計與製造模塊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梧州學院學報,2013(6):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