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勢和地形》的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勢和地形》的教學設計(通用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勢和地形》的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地勢和地形》的教學設計 篇1

課題

地形複雜多樣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三維目標:(依據課程標準制定)

一、知識與技能

1.在地形圖上熟悉我國不同走向的山脈

2.通過地形圖總結我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

3.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使用讀圖和資料分析的方法獲取地理知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基本地理觀念

教材分析:(內容、重點、難點)

內容:主要山脈

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重點:主要山脈、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稱及分佈

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難點: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學生狀況分析:

學生在學習世界地理的過程中已經初步涉及關於地形的.知識,並且初步掌握瞭解一個區域的基本方法,在本課的學習中就容易多了。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參加到各種活動中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分析能力都會有所提高。

教學思路及策略:

關注全體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鍛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圖片分析法、小組討論法等,力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1.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徵,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徵是什麼?我國地勢自西向東分爲幾級階梯?我國三級階梯的分界線分別是什麼?

2.這節課,我們接着學習我國地形的基本特徵。同學們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種類型?

3.引導學生讀圖2.4(《我國地形分佈大勢圖》),找一找這五種地形類型在我國是否都有?

4.引出我國地形複雜多樣的課題

(板書)地形複雜多樣

[講授新課]

1.從圖2.4上可以看到,我國不僅有縱橫交錯的山脈、雄偉廣袤的高原、一望無際的平原,還有羣山環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緩的丘陵。請同學們判斷以下畫片分別表示的是什麼地形。

2.提到地形,我們自然地就想到了山地和山脈。通過剛纔的圖片,誰能描述一下山地的特徵。

3.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這些山脈多爲東西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較少。山的走向是指山脈的延伸方向。

引導學生讀圖、觀察,判斷:

問:哪些山脈還是省區界線?

(歸類整理)

4.山脈將大陸分隔成許多網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佈在這些網格中

(1)我們來看一下新疆的地形。

(2)指導學生填表

5.(講解)從《我國地形分佈大勢圖》上可看出,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不同走向的山脈猶如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樑,縱橫交織在祖國大地上,構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山脈和山脈之間鑲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讀圖)我國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學們在《我國地形分佈大勢圖》上分別找出來,並注意它們的方位、名稱及其寫法。

6.指導關於四大高原的活動。

師總結。

7.(閱讀思考)閱讀課本P26上面《地形與民俗》資料,引導學生思考: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上的民俗與當地地形有什麼關係?

教師小結:可見,有什麼樣的地形特徵,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民俗習慣,民俗習慣深受地形的影響。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首先明白了我國複雜多樣的地形特徵,在此基礎上着重搞清了我國不同走向的山脈及其兩側的主要地形區。

[作業]

填圖:在《中國陸上主要山脈圖》(圖2.6)上面填寫出我國主要山脈兩側的地形區名稱。(注意橫寫自左向右,豎寫自上而下)

回憶並回答。

回答: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

回答:五種地形類型在我國都有。

學生判斷是什麼類型的地形並搶答。

描述山地的特徵。

學生活動。

思考後回答。

學生看圖回答。

完成課本的活動3。

學生回答。

學生活動。

學生自由發言。

傾聽回憶。

《地勢和地形》的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會讀圖瞭解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的特點及各級階梯的分界線。

2、瞭解山脈縱橫交錯構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脈的名稱、走向及其在圖上的分佈。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直接獲取有關知識,並將已學知識落實到圖上。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合作精神以及對科學探究精神,從而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分析中國地形及西高東低的地勢特徵

三、教學課時:1課時

教具:中國分層設色地形圖、沿320N線中國地勢剖面圖、中國主要山脈分佈圖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PPT上展示:“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諺語,提問:這句話包含怎樣的爲人道理?---揭示出人要勇往直前,勇攀高峯。同時,“水往低處流”這句話從地理學的角度來它揭示出河流是從高處流往低處的,這就包含了兩項構成自然環境的因素:地形和河流,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下中國的地形。

(二)新授環節:

活動一:知地形

1、展示:分層設色地形圖:它是用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低,用於展示地球表面5中基本類型的地圖,高原,丘陵,盆地,平原,山地。人們又把某一地區具體的類型叫做地形區,下面咱們就從地形區着手,來分析下中國的地形。

2、在“中國的地形”圖中,5分鐘對照圖例查找下列地形區所在的位置。

山地:大興安嶺 太行山 巫山 雪峯山 崑崙山 巴顏喀拉山 橫斷山脈 喜馬拉雅山和珠穆朗瑪峯

高原:青藏高原 雲貴高原 黃土高原 內蒙古高原

盆地:準格爾盆地 塔里木盆地 柴達木盆地 四川盆地

平原: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

肯定學生的讀圖習慣:順時針讀圖 逆時針讀圖 自北向南 自西向東

以競賽的形式讓學生把寫上地形的卡片貼在相應的位置後,總結地形特點:

①、地形類型種類齊全 山區面積廣大--有利於發展畜牧業

②、山脈走向

活動二:曉地勢

觀看地圖,創設情境:小組自西向東沿32°N在亞洲陸地上旅行,你會經過哪些地形區,海拔是多少?談所見所聞。

通過所見所聞,提出問題:中國地勢的.總趨勢是什麼?

---西高東低,總結三階梯海拔高度的地形特點。(提出假想)

是否一致檢驗呈現地形剖面圖。(驗證假想)

活動三:論影響

小組討論:我國的地形地勢會對我們國家的發展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小組討論--從氣候、水利和交通三個方面進行引導)

〈1〉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洋上的溼潤氣流深入內陸,形成降水。

〈2〉“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使得我國的河流大多自西向東滾滾流,這些大江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運輸,促進了內地與沿海的經濟聯繫。

〈3〉在各階梯的交界處河流產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資源十分豐富,我國的大型水電站大多建設在這些地帶。如葛洲壩水電站、正在興建的長江三峽水利工程

(三)小結:分析某國家自然環境特徵的方法:

1、讀圖、文等資料瞭解自然環境的概況。

2、總結該國家地形、地勢等自然要素的特點。

3、綜合分析地形地勢的影響。

(四)作業:談:我國奇峯名山衆多,其中“五嶽”就很有名,它們自古就是人們爭相祭拜之處,遊覽之所,那麼,五嶽是哪五嶽?你們能在圖上找出來嗎。

五、板書設計

中國地形和地勢

地形:山區面積廣大

地勢:三階梯

利弊影響

六、教學反思

以上爲《中國的地形和地勢》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勢和地形》的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能夠從中國地形圖中,找出我國主要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稱,並能夠說出其分佈特點;通過各種途徑感知我國的地形特徵,積累豐富的地形表象;能夠結合中國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並適當地運用數據,概括我國地形、地勢的主要特徵。

2.初步說明地形要素在我國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增強對我國“基本地形國情”的好奇心,提高學習地形的興趣,提高對我國不同地形的審美情趣,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概括我國地形和地勢的特點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難點】學會“分析我國地形和地勢特點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學習方法。

教學策略

“地形和地勢”教學內容比較枯燥,依據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地理知識與技能基礎,制定適合學生的教學目標,充分利用教材、地圖冊上的景觀圖片、衛星圖片和其他視頻資料等教學資源,生動、活潑的畫面使學生從視覺、聽覺的感知入手,激發學生學習地理興趣;通過創設情境活動,培養學生閱讀並運用地形圖等各類地圖的技能以及評價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以講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等教學方式與方法,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終身有用的地理。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視頻《美麗的科爾沁草原》(摘自《走馬大西北》(北京青少年音像出版社))、自制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地理教材、地圖冊、其他學習用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視頻,帶學生遊覽“故鄉呼倫貝爾草原南部的科爾沁草原”。

學生:觀看視頻,感受:草原上藍天碧草,晴空萬里,牧民在遼闊的大草原上放牧着成羣的牛羊;野雁、湖鷗自由自在地棲息,牧民和這些動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草肥美、景色宜人的綠野之中……

教師:請同學們打開教材後附的“中國地形圖”,在圖上找到老師的故鄉──科爾沁草原(科爾沁沙地的北側),它位於哪一個地形區?

學生讀圖回答預設:內蒙古高原

教師:內蒙古高原橫亙在中國的北部,我們在語文課文中學到的《敕勒歌》,其中經典的語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就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內蒙古高原北齊時代草原興旺發達的景象。在高原的西南部、南部、東部還有三列山脈,請同學們快速在圖中找出來。

學生回答預設:西南部爲祁連山脈,南部爲陰山山脈,東部爲大興安嶺

教師:山脈和高原只是我國多樣地形中的一部分,內蒙古高原被三列山脈包圍,在中國類似這樣的地形分佈還有哪些呢?我國還有哪些地形類型呢?它們是怎樣分佈的呢?帶着這些問題讓我們一同走進“中國的地形和地勢”的學習。

設計意圖:以視覺的享受激情導趣,引發學生對我國“基本地形國情”的好奇心,提高學習地形的興趣,提高對我國不同地形的審美情趣,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講授新課

板書:中國的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備註:括號內文字小結時板書)

教師:請同學們在中國地形圖上用彩色筆將祁連山脈、陰山山脈、大興安嶺沿着排列順序把山脈名稱連接起來,你發現山脈名稱排列有什麼特點?

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用彩色筆分別勾勒出三列山脈名稱的大致延伸方向。

設計意圖:瞭解山脈走向的概念。

活動一:認識我國主要地形區的分佈(三步)

步驟1──認識山脈走向和我國主要山脈

教師佈置任務

(1)提供“知識鏈接”:山脈走向是指山脈在地表總體或大致的延伸方向。我國的山脈主要有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弧形山脈等。

(2)給出四種山脈的走向示意圖,要求學生仿照教材p25“圖2.6 中國陸上主要的山脈分佈”下方方法指導進行判讀。

①走向②走向③走向④走向

(3)打開教材p25,閱讀“圖2.6 中國陸上主要的山脈分佈”,在圖上分別找出我國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弧形山脈等。

(4)提供“拓展知識”

以上的山脈構成了地形區的自然地理界線,有時山脈還是人文地理的界線,閱讀教材後附“中國地形圖”,找一找:長白山是中國和朝鮮的界山;喜馬拉雅山是中國和印度、尼泊爾、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與江西的界山。

喜馬拉雅山脈位於我國西南(中印、中尼邊境),它是由幾列平行排列的巨大山脈組成的山系。世界上海拔超過8 000米的山峯大多集中於此,其中珠穆朗瑪峯海拔8 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峯。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明確山脈走向的概念。

(2)仿照教材p25“圖2.6 中國陸上主要的山脈分佈”下方方法指導,學會判斷山脈的走向:①東北─西南走向、②東西走向、③南北走向、④西北─東南走向。

(3)在教材p25“圖2.6 中國陸上主要的山脈分佈”上分走向找出我國主要山脈。

東西走向:天山山脈─陰山山脈,崑崙山脈─秦嶺,南部的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臺灣山脈,長白山脈─武夷山脈,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

南北走向:賀蘭山脈、橫斷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小興安嶺、阿爾泰山脈、祁連山脈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4)瞭解山脈的作用和珠峯知識,拓寬視野。

設計意圖:規範認識山脈走向概念,簡筆畫判讀有助於學生理解走向概念,熟悉我國不同走向山脈名稱、分佈,爲進一步學習山脈構成我國地形的骨架奠定基礎。

步驟2──認識我國鑲嵌在山脈網格中的高原、盆地和平原

教師佈置任務

(1)用不同顏色的彩筆,在“圖2.6 中國地形分佈”上分別將近似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山脈連接起來。觀察:連接以後形成的圖形特點。

(2)觀察(1)任務的圖形,對照“圖2.2 中國地形分佈”,按照圖下方的提示,在圖中分別找出我國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將找到的地形區填寫在表2.1中。

(3)在教材後附“中國地形圖”上找到我國的三大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東南丘陵=江南丘陵+兩廣丘陵+浙閩丘陵)。

(4)ppt展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景觀圖片,對照教材p22的“圖2.1 中國的地形類型”和中圖版《地理圖冊(八年級上冊)》p12-13地形景觀圖片、衛星圖片,進一步認識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特徵,感受我國地形類型複雜多樣、地形景觀千姿百態的特點。

天山山脈──海拔高,頂部高聳,雪峯連綿。

東南丘陵──地勢起伏和緩,坡度較小,梯田景觀。

內蒙古高原──地面平坦、遼闊,水草豐茂,牧羊成羣。

東北平原──地面廣闊平坦,田野莊稼茂盛生長。

四川盆地──四周高中間低,內部是平地或起伏和緩的丘陵。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學生先連接天山山脈─陰山山脈─燕山山脈成一線,連接崑崙山脈─秦嶺─大別山成一線,連接喜馬拉雅山脈─南嶺成一線,再將長白山脈─武夷山脈連接起來,將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連接成一線,將賀蘭山脈─橫斷山脈連接起來,觀察圖形發現:山脈將中國的陸地分割成很多網格,而網格中鑲嵌着高原、盆地和平原。

(2)在圖中找到我國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完成表格。

山脈名稱

兩側的地形區

西側

東側

橫斷山脈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巫山

四川盆地

長江中下游平原

太行山脈

黃土高原

華北平原

大興安嶺

內蒙古高原

東北平原

山脈名稱

兩側的地形區

北側

南側

天山山脈

準噶爾盆地

塔里木盆地

崑崙山脈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3)在教材後附“中國地形圖”上找出我國的三大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4)觀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景觀圖片、衛星圖片,感性認識每一種地形類型的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連線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山脈構成我國地形的骨架,而高原、盆地、平原鑲嵌於其中,觀看景觀圖片和衛星圖片:其一,有助於學生更加直觀、感性地認識不同類型地形的特點、我國地形多樣的特點;其二,通過各種途徑感知我國的地形,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地形表象。

步驟3──認識我國地形的特點

教師佈置任務

(1)觀察“圖2.3 中國各類地形面積比例”中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觀素描畫,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什麼?閱讀教材p23的最後一段,說一說:山區的概念。

(2)根據步驟1、步驟2,結合“圖2.3中國各類地形面積比例”,說一說:我國地形特點。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1)山地、高原、丘陵的景觀素描畫,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地表起伏比較大。明確山區的概念:人們習慣上把山地、比較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統稱爲山區。

(2)歸納我國地形特點:我國地形複雜多樣,山區的面積廣大。

學生通過數據的對比知道:其中平原的面積僅佔1/10多一點,山區的面積約佔我國陸地面積的2/3,所以我國是一個山區面積廣大的國家。

設計意圖:能夠結合中國地形圖,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文字、圖片資料和數據概括我國地形主要特徵,培養學生利用數據進行分析和概括的地理能力。

活動二:認識我國地形特徵對我國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師佈置任務

閱讀中圖版《地理圖冊(八年級上冊)》p12“山區綜合開發的示意圖”和教材p24的閱讀材料“地形與民俗”、p26的閱讀材料“我國陸地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教師將全班同學分成兩大組,請同學與你的同伴一起探究:地形類型複雜多樣對我國的生產和生活有哪些影響?

探究提綱:

第一組:地形構成特點對我國生產和生活的有利影響。

第二組:地形構成特點對我國生產和生活的不利影響。

學生完成下列任務。

第一組:地形構成特點對我國生產和生活的有利影響。

第二組:地形構成特點對我國生產和生活的不利影響。

山區地面崎嶇,交通不便;耕地資源不足,耕作業的發展受到限制;山區易發生自然災害,自然災害可造成山區生態環境問題;人類在開發山區、發展經濟時,如果開發不合理也會造成生態環境問題。

設計意圖:初步學會說明地形要素在我國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地形構成特點對我國生產和生活的有利、不利影響分析,幫助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觀念,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鍛鍊了組織、協調、溝通、分享與合作的能力。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我國地形的主要特點及其對我國生產和生活的影響。通過閱讀教材、地形圖、景觀圖片和觀看視頻資料,我們不僅學習了“地形特點及其對我國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學習了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學習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爲我們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

教學反思

學生在七年級已經具備了地形和地勢的基礎知識,針對中國這樣特定區域的地形和地勢知識,需要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和歸納,在學習中培養從地形圖中獲取信息、分析信息、歸納信息的能力。對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中國地理的《地形和地勢》一節和七年級下冊各區域中地形內容相比,難度不大,更容易學。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於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學生更宜於接受感性材料爲主和富含情感色彩的地理內容。所以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利用視頻資料、地形圖、景觀圖片和衛星圖片多種資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構建認識中國地形的方法,使學生進一步瞭解五種地形類型的特點,知道山脈是我國地形的骨架,熟悉我國主要山脈的名稱、走向及地理位置,能夠舉例說明我國多種多樣的地形及其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地勢和地形》的教學設計 篇4

八年級上冊《地勢和地形》,這節內容需要學生掌握的基本地理知識和技能較多。遵循探究性、活動性等原則,我用以地理板圖教學爲主的探究方法進行教學,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分層設色地圖與地形剖面圖、運用地圖的能力,激發學生對祖國擁有豐富多樣地形的自豪感。

[課前準備]

教師在黑板上繪出中國輪廓略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動手學習描繪中國略圖,培養愛國熱情。

[複習知識]

新知識的學習必須藉助於原有知識或生活經驗進行,有利於尋找探究新知識的依託點和舊知識獲得發展的生長點,搭起一座新舊知識聯繫的思維橋樑;幫助學生澄清是非,辨別異同,儘快理解和掌握問題的實質,提高學習效率。

複習有關舊知識,提出如下問題:

(1)亞洲地形複雜多樣,地勢是中央高四周低。地形與地勢有何區別?

(2)珠穆朗瑪峯是喜馬拉雅山脈最高峯,喜馬拉雅山脈又是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系的一部分(繪出略圖)。你怎麼區別山峯、山脈和山系?

(3)在黑板上繪出如東西或南北走向的山脈,讓學生判斷其走向。通過探究和討論,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做必要的講解和補充。

[設置問題]

問題越明確越具體越好,有利於引導學生完成學習目標。學習“地勢呈階梯狀分佈”提出如下問題:

(1)我國地勢的主要特徵是什麼?請繪出略圖說明;

(2)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分別位於哪一級階梯上?對照《我國東西向(北緯32°)地形剖面》、《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說明。

學習“中國陸地上主要山脈”後,提出如下問題:

(1)我國山脈分佈有什麼規律?請用粗線條表示山脈,繪出略圖加以說明;

(2)請用紅筆在自己繪製的山脈分佈圖上勾劃出我國第一級與第二級、第二級與第三級階梯分界線。

[合作探究]

分析我國地勢特點,學生通過看書能很快做出答案,但不一定真正理解。引導學生將《我國東西向(北緯32°)地形剖面圖》、《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我國地形分佈大勢》圖相結合,分析得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結論。

掌握我國山脈的分佈規律是該節的難點。要求學生繪出山脈分佈略圖困難較大,教師可以和學生合作共同完成。按不同山脈走向的分佈規律,教師一邊講一邊在黑板上“中國輪廓圖”中繪出,要求學生跟着老師完成,但學生可以不描繪中國輪廓略圖。

接着,要求學生在《我國地形分佈大勢》圖中找出、並在自己繪製的略圖中填出我國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請三位學生在黑板上完成。這樣使學生很好地掌握了我國各種地形空間分佈及相互關係。

[再設置問題]

爲了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檢查自己的學習效果,教師通過變換問題呈現的形式再次設置如下問題:

(1)我國東西走向最北一列山脈、最南一列山脈、跨越我國三級階梯的山脈分別是什麼?

(2)我國第一級與第二級、第二級與第三級階梯分界線的兩列山脈分別是什麼?

(3)我國三級階梯分別以什麼地形爲主?

(4)我國第一級階梯上的盆地是什麼?等等。

[評價與反饋]

學生通過討論、看書完成以上問題。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給予肯定、鼓勵以及評價和指導。如對問題(2)階梯分界線作補充:“崑崙祁連橫斷山,興安太行巫雪山”,幫助學生識記,形成地理事物分佈的空間規律、觀念。

[教學探究]

該節內容需兩個課時完成,以上爲第一個課時內容。在下一節課,首先給學生呈現中國地形暗射圖(手繪版圖或用課件展示),要求學生說出主要山脈、高原、盆地、平原及階梯分界線的名稱,鞏固上一節所學知識;接着,花3-5分鐘時間用課件展示我國各種地形的風景圖片(課後要求學生蒐集有關地形風景圖片並互相交流,加強理解和認識),豐富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興趣;最後,設置問題,要求學生自學,進一步掌握中華五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等的特點;同時,提出如下問題:

(1)我國地勢對我國河流、氣候有什麼影響?

(2)我國多種多樣的地形對我國經濟發展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條件?(學生通過自學或合作探究完成以上問題,教師給予評價指導)。這樣,培養學生用辯證的'觀點正確地評價我國自然環境和資源,樹立爲祖國經濟發展建設做貢獻的志向。

[教學反思]

運用地圖教學是地理教學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而培養學生熟練地運用地圖的能力是教學的難點。該節地理版圖教學很好地克服了這個問題,充分顯示了其優越性:

(1)遵循由複雜到簡單認識規律,凸顯和明確了學習目標。(2)節約了資源,提高了效率。教師不必準備太多的教學掛圖進行教學而浪費時間,而多媒體畢竟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在教學中又不能佔用太多的時間。

(3)是動態的教學,真正地使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動了起來,真正地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地勢和地形》的教學設計 篇5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地勢呈階梯狀分佈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中國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剖面圖),說出我國地勢的特徵;

2、在中國地形分佈圖上指出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界線、分佈範圍、平均海拔以及構成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類型;

3、我國地勢特徵對氣候、河流流向及利用價值、交通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教學重點:我國地勢的特徵

教學難點:說明我國地勢對我國氣候、河流、交通、水力發電等方面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自學課文22~23頁圖文,提問學生,這是一幅什麼圖?(生:《中國地形圖》)(使學生對地形有一感性認識,同時也通過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師:顧名思義,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種各樣的______。(學生:形態)地勢(板書)是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______?(生:趨勢、總趨勢)師:哪個答案更合理呢?(生:總趨勢)那麼,我國的地形地勢有什麼特徵呢?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習和探討的問題。

(板書)第一節 地勢和地形

學習新課:

讀《中國地形圖》,引導學生觀察地圖後,啓發學生:從這幅色彩斑斕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圖面上,我們可以發現深色集中在哪裏,而淺色又集中在哪裏?(學生:圖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區,淺色集中在東部地區)從分層設色中國地形圖上,我們還可以發現什麼呢?(學生:我國西部多山地、高原,東部以平原和丘陵爲主)

讓學生看地圖冊P10—11,根據分層設色地形圖回答:

我國各地海撥高低有什麼差別?提示:4000米以上、1000—2000米、500米以下的地方各分佈哪些地方?

讀《我國東西向(北緯32°)地形剖面圖》,引導學生觀察地形剖面圖的東西海拔高 (提問)從我國地形剖面圖上,可以發現我國的地勢總特徵是什麼?(學生:西部高、東部低)(板書:西高東低)大致呈什麼狀分佈?(學生:階梯狀)

讀《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並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觀察地圖。

(提問)我國地勢最高的階梯是第幾級階梯?它位於哪裏?(學生:第一級階梯;崑崙山脈—祁連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脈以北)第二級階梯位於哪裏?(學生:崑崙山脈—祁連山—橫斷山一線以北以東,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一線以西的地區)我國地勢最低的一級階梯是第幾級階梯?它位於哪裏?(學生:第三級階梯;位於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一線以東至海爲界)

(繼續提問)海岸線向東向南是我國近海的什麼海底地形?(學生:大陸架)(教師引導學生鞏固大陸架概念)

(觀察判斷)同學們仔細閱讀圖2.2,觀察並判斷我國地勢第一、二級階梯依次以哪些山脈爲分界線?第二、三級階梯依次以哪些山脈爲分界線?(學生:前者以崑崙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爲分界線;後者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一線爲分界線)

(小結)從簡化了的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圖2.2)上可以看出:從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向北向東,各類地形呈階梯狀逐級降低。

(課堂活動)認識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界線及其影響。

(填圖填表)前面我們已搞清了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徵是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我國的地勢自西向東分爲三級階梯。那麼我國三級階梯以哪些山脈爲界,各以什麼地形類型爲主,海拔高度有什麼特點?下面同學們參照圖2.2和24頁圖2.4,在圖2.3中相應位置標出三級階梯的界線名稱,並填寫下表:

(分組探討)我國地勢特徵對我國的自然環境要素(氣候、河流)和東西部的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呢?

(A組發言,教師補充)小結:

(1)地勢對氣候的影響: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洋上的溼潤氣流(夏季風)向我國內陸推進,爲我國廣大地區帶來了較爲豐沛的降水,有利於我國東部廣大地區發展農業生產。

(2)地勢對河流的影響,造成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難怪古人有詩云:“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滾滾江水東逝去”。

(B組發言)B組各小組代表發言後,教師點評,加深學生理解。

得出結論:河流從第一級階梯流向第二級階梯,再從第二級階梯流向第三級階梯,落差由大變小、水流由急變緩,水能資源由豐富變貧乏(由大變小)。河流落差大的河段便於人們建設水電站,利用其豐富的水能資源發電,支援工農業生產和改善人民生活條件。 (C組發言,教師補充)小結:地勢對交通的影響有兩方面: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經濟聯繫,有利於促進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西部地區經濟的大開發。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也成爲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評價和歸納:我國地勢特徵對氣候、河流流向及利用價值、交通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課堂小結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搞清了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徵是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階梯狀分佈。我國

的地勢自西向東分爲三級階梯,這樣的`地勢對我國的氣候、河流以及東西部的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板書設計:

教後記:

本課時教學效果良好,學生大多數都能快速、準確回答每一個知識點後面的問題,還有一些學生能上臺準確指出三級階梯分界線上的山脈。得到的啓示教學要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緊扣重點,落實知識點,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和探究問題的興趣。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地形複雜多樣

教學目標:

1、 理解山脈走向的概念,在地形圖上能找出不同走向的山脈。

2、 運用地形圖概括我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

3、分析不同地形類型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初步樹立因地制宜的觀點。

教學重點:多種多樣的地形及主要地形區的記憶。

教學難點:分析我國多樣的地形特點對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瞭解了我國地勢的基本特徵,同學們結合地圖回顧一下這個特徵是什麼?我國地勢自西向東分爲幾級階梯,第一、二級階梯的分界山脈依次是什麼?第二、三級階梯的分界山脈依次是什麼?想一想,我國這樣的地勢對我國的氣候、河流、交通和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這節課,我們接着瞭解我國地形的基本特徵。同學們回想一下什麼是地形,它包括哪五種類型?(學生: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種各樣的形態的總稱,它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接着,引導學生讀圖2.4(《我國地形分佈大勢圖》),找一找這五種地形類型在我國是否都有?(學生:五種地形類型在我國都有)從而得出我國地形複雜多樣的基本特徵。

(板書)地形複雜多樣

講授新課

從圖2.4上可以看到,我國不僅有縱橫交錯的山脈,雄偉廣袤的高原,一望無際的平原,還有羣山環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緩的丘陵。請同學們欣賞以下彩畫。

讀:課本24~25頁彩畫,引導學生判斷是什麼類型的地形。

提問:提到地形,我們自然地就想到了山地和山脈。什麼是山脈?同學們回憶一下。學生答後,教師補充小結:山地的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峯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佈,並且沿着一定的方向延伸很長,這樣的山地就叫做山脈。

講解:從圖2.4可以看出: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高大而綿長的山脈,猶如一條條臥伏的巨龍,縱橫在中華大地上,把祖國江山妝扮得雄偉壯麗,多姿多彩。這些山脈多爲東西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較少。那麼,山脈走向是怎麼回事呢?我國又有哪些不同走向的山脈呢?請看投影。

讀圖2.6“中國陸上主要山脈圖”,引導學生讀圖、觀察,判斷:

1.判斷我國主要山脈的走向,說一說我國東西走向、東北—西南走向和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各有哪些?哪些山脈還是省區界線?(歸類整理)

讀圖連線:下面,同學們在課本26頁《中國陸上主要山脈圖》上,用不同顏色的彩筆,分別將近似東西走向的山脈連接起來。如先將天山、陰山和燕山連成一線;將崑崙山、秦嶺和大別山連成一線;將喜馬拉雅山脈和南嶺連成一線;再將長白山和武夷山連成一線;將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峯山連成一線;將賀蘭山和橫斷山連成一線。可以看到,這些山脈將大陸分隔成許多網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佈在這些網格中,山脈也往往成爲我國地形區或省區的大致分界線。

(讀圖填表)觀察圖2.6“中國地形網格”,請同學們對照圖2.4,將山脈兩側的地形區名稱認真地填寫在下表中。

講解:從《我國地形分佈大勢圖》上可看出,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不同走向的山脈猶如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樑,縱橫交織在祖國大地上,構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板書)山脈和山脈之間鑲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讀圖:我國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學們在《我國地形分佈大勢圖》上分別找出來,並注意它們的方位、名稱及其寫法。(學生答後,教師小結:我國四大高原依次爲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北部的內蒙古高原、中部的黃土高原和南部的雲貴高原;四大盆地依次爲新疆天山南側的塔里木盆地、北側的準噶爾盆地、青藏高原東北部的柴達木盆地和橫斷山脈以東的四川盆地;三大平原依次爲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閱讀思考:閱讀課本P26上面《地形與民俗》資料,引導學生思考: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上的民俗與當地地形有什麼關係?學生答後,教師小結:可見,有什麼樣的地形特徵,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民俗習慣,民俗習慣深受地形的影響。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首先明白了我國複雜多樣的地形特徵,在此基礎上着重搞清了我國不同走向的山脈及其兩側的主要地形區。

二、地形複雜多樣

我國主要地形區分佈和特徵:

1、山脈: ①東西走向向 ;③南北走向;④西北—東南走向 。

山脈分佈特徵:網格狀骨架

2、四大高原 ①青藏高原:雪峯連綿——第一級階梯、“世界屋脊” ②內蒙古高原:一望無垠 ③黃土高原:千溝萬壑

④雲貴高原:崎嶇不平

3、四大盆地——主要分佈在第二級階梯

①塔里木盆地 ②準噶爾盆地 ③四川盆地

④柴達木盆地(第一級階梯)

4、三大平原——第三級階梯

①東北平原 ②華北平原 ③長江中下游平原

教後記:

通過景觀圖片的認讀,學生進一步瞭解了五種地形類型的特點,知道了山脈是我國地形的骨架,熟悉我國主要山脈的名稱、走向及地理位置;能夠舉例說明我國多種多樣的地形及其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地勢和地形》的教學設計 篇6

學習目標:

1、運用地形圖等有關資料分析我國地形和地勢的特點。

2、運用資料分析我國地形地勢特點對於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難點:

①教學重點:通過閱讀地圖等資料分析歸納我國地形、地勢的特點,以及地形、地勢的特點對於生產生活的影響。

②教學難點:分析地形、地勢的特點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方法:活動探究法、提問講解法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課程引入:上節課老師留的課後延伸是請同學們說出圖中的的地形區位於哪些山脈之間。同學們都認真看圖瞭解了嗎?我要考察考察大家。

溫故知新:請說出老師給出的地形區大致位於哪些山脈之間?

青藏高原:主要位於崑崙山、祁連山以南、喜馬拉雅山以北、橫斷山脈以西

內蒙古高原:主要位於大興安嶺以西、祁連山以東、長城以北

黃土高原:祁連山以東、太行山以西、長城以南、秦嶺以北

雲貴高原:橫斷山脈以東

過渡承轉:這是我國著名的四大高原,明確了位置,我們再來看看各大高原有何特點。

四大高原:(觀看視頻)請同學們觀看視頻,瞭解四大高原各自有着怎樣的特點。

(練習鞏固)將我國的四大高原的名稱與其特點連線:

過渡承轉:四大高原主要位於我國的西部和北部,我們看看除了高原外,我國西部和北部還有哪些地形類型的地形區。

溫故知新:還是請看圖說出老師給出的'地形區大致位於哪些山脈之間?

塔里木盆地:崑崙山以北、天山以南。

準噶爾盆地:天山以北、阿爾泰山以南。

柴達木盆地:崑崙山以北、祁連山以南。

四川盆地:橫斷山以東、巫山以西、秦嶺以南。

四大盆地:(觀看視頻)請同學們觀看視頻,瞭解四大盆地各自有着怎樣的特點。

(練習鞏固)請同學們猜一猜這些描述和圖片分別指的是哪個盆地?先選字母再說盆地名稱。

“我國最大的盆地,當中有我國最大的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動沙漠”。是A,塔里木盆地。

“內部多丘陵,西部有平原,有‘紫色盆地’之稱”。是C,四川盆地

“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大盆地,有‘聚寶盆’之稱”。是B,柴達木盆地

“是我國最靠北的盆地,內部有沙漠”。是D,準噶爾盆地

過渡承轉:以上我們認識的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都是位於我國中部和西部的重點地形區我們再看看我國的東部還有哪些大的地形區?它們又是以哪些山脈爲界?

溫故知新:請說出老師給出的地形區位於哪些山脈之間。

東北平原:大興安嶺以東、小興安嶺以南、長白山以西。

華北平原:燕山以南、太行山以東。

長江中下游平原:巫山以東。

三大平原:(觀看視頻):還是請同學們觀看視頻,瞭解三大平原在大小、海拔、特色、別稱等方面的特點。

(練習鞏固):請同學們根據視頻和圖片來描述該平原的主要特點。

華北平原:我國第二大平原,開闊平坦,海拔多在50米以下。又稱“黃淮海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東西狹長,寬窄不一,地勢低平,最低。河湖衆多,有“水鄉澤國”、“魚米之鄉”之稱。

東北平原:我國最大的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勢坦蕩,黑土廣佈、沃野千里。

過渡承轉:在我國的東部除了平原外,還有低緩的丘陵。

認識丘陵:主要有遼東丘陵、山東丘陵和東南丘陵。

過渡承轉:通過以上的經歷,同學們感受到我國地形的複雜多樣了吧。現在有個問題,這五種基本地形類型我國都有,它們是五分天下的嗎?面積各佔全國面積的比例一樣嗎?肯定不一樣,那又是怎樣的呢?

讀圖歸納:請同學們讀我國各地形佔全國面積百分比圖,按從大到小排排序。

各提一個字就是“山、高、盆、平、丘”

通常把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統稱山區,算一算我國山區面積佔全國的比例?約佔2/3。由此說明我國地形在所佔面積比例上講又有着“山區面積廣大”的特點。

思考探究:從地形類型的種類上講,我國地形具有複雜多樣的特點,從各地形類型面積所佔比例上講具有山區面積廣大的特點,請同學們思考我國地形“複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對生產生活會有何影響呢?

有利影響:發展多種經營,在林業、牧業、旅遊業、採礦業等方面具有優勢。

不利影響:修路難,交通不便;耕地少,對於發展種植業不利;地質災害多發等。

課後延伸請同學們課下找一個我國山區經濟開發的實例,瞭解其開發的有利與不利條件,開發的策略及取得的成果,寫成調查報告,在班級主頁上與同學們交流。

《地勢和地形》的教學設計 篇7

教學要求

1、運用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總結出我國地勢呈階梯狀分佈的特徵以及各級階梯的主要特徵,記住位於階梯分界線的山脈名稱。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分層設色地形圖的能力。組織學生討論地勢特徵對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國人民的生產、生活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使學生初步掌握評價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使學生理解山脈走向的概念,並在地形圖上熟悉我國不同走向的山脈,理解山脈在我國地形分佈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通過讀地形圖總結我國地形多種多樣的特點。分析不同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初步樹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觀念。

3、通過閱讀統計圖表,總結出我國山區面積廣大的地形特徵。討論山區開發、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條件,瞭解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以及這些災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基本地理觀念。

結構分析

本節是中國的自然環境這一章的第一節,體現了地形作爲自然環境基礎的重要地位。中國的地形特徵對於中國的氣候、河流以及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都有着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世界地理的過程中已經初步掌握瞭解一個區域的基本方法,區域分析方法對學習中國地理仍然適用,教材的這種順序上的安排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這一節是從地勢特點和地形種類兩個方面來研究中國地形特徵的。教材中的三個小標題“地勢呈階梯狀分佈”“地形複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是符合學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認知規律的。地勢呈階梯狀分佈實際上是一種比喻,學生從地形剖面圖上可以形象地看出來,地形複雜多樣就需要學生在讀地形圖的基礎上加以總結概括,而山區面積廣大的結論需要學生閱讀扇形統計圖表,甚至經過計算才能得出。表面上看起來平行的三個特點,在結構上有着遞進的關係。

在這一節的課文和圖像中出現了大量的地形名稱,這些名稱不是都要求學生背下來。本節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地勢、地形基本特徵,但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如何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總結出這些特徵,以及引導學生討論這些特徵對其他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的影響和人類如何去適應、利用、改造這樣的地理環境。

內容點析

1、教材用中國地形圖斑斕的顏色引入新課,對於初中學生來說非常形象、直觀。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顏色的深淺不同可以大致判斷出這個地區的地勢走向。

2、圖2、1和圖2、2是關係十分緊密的兩幅圖像,對這兩幅圖的閱讀和分析是學生理解地勢呈階梯狀分佈的關鍵。圖2、1加註了海拔高度的網格線和經度線,可以從圖中方便地讀出各個地形區的海拔高度,並與分層設色地形圖進行比照。圖2、2是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的示意圖,與分層設色地形圖不同,它的顏色不代表準確的高度。這幅圖主要是便於學生分清階梯的界線,而階梯的內部特徵和平均海拔等則要通過閱讀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剖面圖來分析。

3、一般來講,我們將地形分爲五種類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結合圖2、4中的景觀圖可以總結出這五種地形的特徵:山地的絕對高度較大,頂部高聳,坡度很陡,溝谷幽深;丘陵的相對高度較小,地勢起伏和緩,坡度較小;高原的絕對高度大於500米,相對高度小,頂面面積較大,起伏和緩,四周較陡;平原的絕對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廣闊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圍高中間低,內部是平地或和緩的丘陵。

4、山脈的走向是以地圖上的方向爲基礎的,但與方向的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不能表示爲向南走向或向北走向,而應該是南北走向。圖2、7給出了四種山脈走向,在實際讀圖過程中,有些山脈的走向並不是標準的正方向,可以採取近似的方法。例如:大興安嶺和太行山可以看作是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5、山脈是構成地形的骨架,這是中國地形分佈的一大特點。除了教科書活動中所提出的山脈,教師還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祁連山北側爲內蒙古高原,南側爲柴達木盆地;秦嶺北側爲黃土高原,南側爲四川盆地等。除了自然地理界線以外,山脈有時還是人文地理的界線,例如長白山是中國和朝鮮的界山;喜馬拉雅山是中國和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等。

6、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分佈最廣、最深厚的地方,黃土的特點是土質疏鬆,再加上這裏多暴雨、缺乏植被覆蓋,水土流失現象嚴重。圖中所描繪的就是典型的黃土地貌,有寬廣而平坦地面的黃土高平原被稱爲塬;有長條脊線的是樑;各自獨立的丘狀土山是峁。窯洞是黃土高原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典型的傑作,這種特殊的“建築”,利用黃土壁立不倒的特性,在一定的高程內向縱深掘進,挖成拱形窯洞,施工技術和工具簡單,也不需要貴重的建築材料,就獲得防風避雨、冬暖夏涼的功能。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

7、“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舉世聞名的《敕勒歌》創作於一千四五百年前的北齊時代,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內蒙古大草原興旺發達的景象。據考證,敕勒川指的就是陰山之南的草原地區。內蒙古草原寬廣遼闊,一望無際。除鑲嵌在東部邊緣和內部幾條不高的山脈外,其餘大多爲“遠看似崗阜,近看成平地”的波狀起伏高原。這裏的蒙古族同胞正是充分利用了內蒙古高原豐富的草場資源,大力發展畜牧業。

8、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面積約佔全國的1/4。它的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的邊緣和內部分佈着一系列雄偉的山脈,高山上雪山連綿、冰川廣佈。山脈之間,高原起伏平緩。由於青藏高原海拔很高,因此,高原內部的山脈一般相對高度不大,“遠看是山,近看成川(平地)”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態的真實寫照。

9、教材提供了一段有關“地形與民俗”的閱讀材料,教師在分析這一段材料時應注意,地形可以對當地風俗習慣起一定的影響,但不起決定作用。很多風俗隨着科學和社會的發展都會發生變化,例如新建的南昆鐵路對雲貴高原的對外交通就起到了很大作用。

10、山區是一個比較廣泛的概念,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約佔全國面積的2/3。

11、山區的優勢主要表現在資源上,山區具有我國70%的`淡水資源、大量的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和廣袤的發展空間,蘊藏着巨大的發展潛力。然而山區也存在着耕地面積小、交通不便等自然方面的劣勢。再加上山地生態系統自身的脆弱性,近年來開發強度偏高,研究程度不夠,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山地環境不斷惡化,山地災害頻繁發生,山區發展嚴重滯後,人民生活較爲貧困。發達國家的實際證明,只要重視山區開發和山地研究,科學合理地進行開發,山區經濟能夠迅速發展,達到甚至超過平原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教學建議

在這一節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應注意,不要過分注重學生對具體地形名稱的記憶,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學生學會使用地形圖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並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和總結;另一重點在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不同影響,以及人類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環境。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3課時。

【引入新課】

1、過渡引入:複習上一章所學習的有關中國的人口、民族等知識,進行過渡:我們中國人生活在怎樣的一個自然環境之中呢?這樣的新課引入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同時也把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初步的交代。

2、設問引入:根據這節課所要學習的有關地勢和地形的知識,向學生提問:你知道中國有哪些地形區嗎?還可以進一步引導:你知道哪些高原、平原、山脈、盆地、丘陵的名稱?這樣的引入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教學情景,同時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聯繫實際引入:從學生所在的地形區講起,如果學生不知道名稱,可以先從地形的特徵引入,從學生可以看到的地形景觀說起。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引入新課使學生有親切感,也培養了學生對日常事物的觀察能力。

4、圖片、視頻引入:課前準備我國不同地形區的圖片資料,或者我國各地形區的視頻短片,先讓學生對地形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也通過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地勢呈階梯狀分佈】

1、帶領學生讀分層設色中國地形圖,明確不同顏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據顏色的分佈總結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

2、進一步觀察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的顏色的分佈,推測中國地勢是否有可能呈階梯狀分佈。複習有關地形剖面圖知識的基礎上,讀我國沿北緯32°地形剖面圖,證實剛纔的推測。

3、完成第23頁“活動”的第一項內容,明確三級階梯的界線,同時提出問題:三級階梯的高度分別是多少?每級階梯分別以什麼地形爲主?建議教師在帶領學生分析第22頁圖2、2時,準備一些景觀圖片,讓學生對三級階梯內部的地形區有一個形象的認識。這裏不必過早地出現大量的地形名稱,掌握地形種類就可以了。

4、對我國的地勢特點進行評價。這一教學過程可帶領學生完成第23頁活動的第2題到第4題。可採用分組討論的辦法,將全班分爲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討論一個專題,然後派一個代表發言,闡述自己小組的觀點。最後教師應作適當的補充和總結。這幾個問題的答案要點歸納如下。

地勢對氣候的影響: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上的溼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爲我國廣大地區帶來了較爲豐沛的降水。

地勢對河流的影響: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西高東低的地勢,必然造成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奔流入海。古詩云“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

河流流經階梯交界處:可以自制一個透明小水槽,用實驗來說明階梯交界處的水能資源。同時可以自制複合投影片,將長江、黃河、珠江上的主要水電站的位置和三級階梯示意圖複合在一起,來說明我們對這些水能資源的利用。

地勢對交通的影響: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繫;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爲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地形複雜多樣】

1、複習地形的五種基本類型:高原、平原、山脈、丘陵和盆地。讀第24頁圖2、4我國地形分佈大勢,找一找這五種地形在我國是不是都有分佈,從而得出我國地形複雜多樣的結論。教學中也可以和已經學過的一些國家進行對比,突出我國地形的這一特點。

2、講解關於山脈走向的概念,完成第26頁的活動1。講解山脈的走向,板圖的效果也很好。我國主要山脈的分佈如下。

東—西走向:天山—陰山,崑崙山—秦嶺,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長白山—武夷山,臺灣山脈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六盤山

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

巨大的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

3、對照第24頁中國地形圖,完成第26頁活動2和3。鼓勵學生將這個練習深入下去,嘗試多分析練習中所沒有的山脈界線,教師也可補充一些人文地理的界線。

4、不同種類的地形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是本節的學習重點之一,教師可以分三步進行教學。

首先通過第25頁的四幅景觀圖,配合黃土高原的窯洞、內蒙古高原的畜牧業、青藏高原的犛牛和雲貴高原的梯田,說明不同的地形特徵對人們生產生活的不同影響,以及人類是如何巧妙利用和改造自然條件的。

第二步針對教科書第24頁的4幅景觀圖,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這些地形種類的特點會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最後帶領學生閱讀第26頁的閱讀材料,並提出問題:隨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地形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是越來越大了還是越來越小了?

對於教學條件較好的地區,也可以佈置學生圍繞“地形對人們的影響”這個專題,課下去搜集材料,課上以小組爲單位進行發言和交流,針對人類和地表形態的關係進行討論。

總之,在這段教學中,過程和結論同樣重要,應該讓學生體會探求知識的過程,而不是僅僅記住零散的知識。

【山區面積廣大】

1、過渡: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我國地形是多種多樣的,你們知道各種地形分別佔我國領土總面積的多少呢?哪種地形所佔的比例最大呢?

2、完成第29頁活動的第一項,在繪製餅狀圖的過程中要給學生必要的指導,先計算出所對應的圓心角,再將相應的份額標註在圖上,最後塗上顏色並添加圖例和註記。

3、向學生介紹山區所包括的範圍,並得出我國山區面積廣大的結論。

4、討論山區開發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結合第30頁活動的第2項,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爲兩組,一組討論有利條件,另一組研究不利條件,在組內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全班的發言,相互補充,鼓勵不同意見的相互爭論。

5、完成第30頁的活動第3題,這項活動應在學生充分蒐集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地處山區的學校應儘量聯繫實際,探討解決本地經濟發展的方法和途徑;平原地區的學校可以展開如何幫助山區脫貧致富的討論,研究平原和山區經濟的互補性等問題。教師可以不拘泥於教材,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研究、討論。

《地勢和地形》的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我國地形的基本特徵,瞭解我國主要山脈及其走向。

2.讓學生了解我國地形的分佈規律,五種地形的面積比例。

3.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景觀圖等地圖的讀圖方法,學會從這些圖中提取多種信息,歸納分析相關地理特徵(本章主要是地形特徵)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我國地形的基本特徵。

2.我國地形的地理意義和影響。

教學難點

1.我國地形的地理意義和影響。

2.熟記較多的地形區名稱。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入:我國不同地形區的(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東北平原)資料,先讓學生對地形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也通過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和愛國熱情。

二、新課教學

(一)地形類型複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1.設疑導讀

(1)有沒有同學知道,在地球陸地表面有哪些地形類型呢?

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

(2)我們爲什麼說我國地形複雜多樣呢?他們呈現出什麼特點?

①類型齊全。

②縱橫交錯、相互交織。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間夾着山脈,山脈間又鑲嵌着平原、高原、盆地。

③在每一種地形內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異。

2.看圖學新知

下面我們再來具體地認識一下我國的一些地形(請對照圖2.2)。

(1)高原:我國有四大高原,它們是青藏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

請一位同學告訴我們,這些高原都在什麼地方。(青藏高原在西部,雲貴高原在西南,黃土高原在北方,內蒙古高原在黃土高原北面。)

它們雖然都是高原,但是還是存在很大差別。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這裏有高原牧場、荒漠、草原,還有許多世界知名的山脈、高峯,比如珠穆朗瑪峯。山巔白雪皚皚,冰川廣佈。黃土高原身披深厚的黃土,地形豐富多彩。黃土質地疏鬆,缺乏植被覆蓋的'地方水土流失嚴重,許多地方溝壑縱橫。雲貴高原地面崎嶇不平,農田多爲重重疊疊的梯田,城市、村莊多集中在“壩子”裏。內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無垠。東部水草豐美,西部是荒漠草原。

(2)平原:集中在東部,這裏經濟發達,人口集中。有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3)丘陵:主要分佈在我國東部。如東南丘陵,地形起伏和緩,也有不少人口生活在這裏。

(4)盆地:主要位於羣山環抱中。主要的是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3.前面我們已經知道五種地形在我國都有分佈,下面讓我們對照圖2.3來分析我國各類地形所佔的面積比例。

通過對比,我們進一步瞭解了我國的山地、高原佔有很大比例,如果再加上丘陵,比例可以達到70%.這說明山區在我國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廣大的山區給我們國家的經濟開發建設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許多困難,但也有不少有利條件。請同學們從利和弊兩個方面來考慮山區對我國的影響。

(學生討論)

(二)認識我國主要地形區的分佈

1.我國有衆多的山脈,請同學們首先閱讀圖2.6《中國陸上主要山脈的分佈》,讓我們從圖中找出一些規律,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我國山脈的走向主要有哪幾個方向?

(生答)東西走向、南北走向、東北-西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

(2)在幾個主要方向上有哪幾條山脈?

(生答)①東西走向的山脈有天山、陰山、燕山、崑崙山、秦嶺、南嶺。

②南北走向的山脈有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

③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有長白山、武夷山、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峯山。

④西北-東南走向的有阿爾泰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

⑤弧形走向的有喜馬拉雅山。

大家看看,在這些走向中,哪些走向的山脈比較多呢?(以東西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爲主。)

2.完成課本P25“活動2”和“活動3”.

我們按照課本的要求,用不同顏色的彩筆將不同走向的山脈分別連線。

連線以後,可以看到:這些山脈將大陸分隔成許多網格,盆地、高原、平原等就分佈在這些網格中。

三、課外作業

此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的五種地形,同學們下課後去調査一下我們家鄉所處的地形是什麼,有什麼特點。進而對我們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

《地勢和地形》的教學設計 篇9

知識與技能

1、能運用地形圖,總結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的基本特徵。

2、瞭解我國各階梯的主要特徵,並能識記各階梯分界線的名稱。

3、學會分析地勢對我國氣候和河流的影響。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分佈示意(北緯36?剖面)”圖,瞭解我國地勢特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我國地勢特徵,瞭解我國國情,樹立科學的人地觀。

重點

讀圖分析總結我國的地勢特點。難點

讀圖分析總結我國地勢對氣候和河流的影響。

一、導入新課

我國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縱橫交錯的山脈之間鑲嵌着衆多的地形區。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換句話說也就是哪邊高,哪邊低的問題。讀我國地勢分佈圖,分析我國地勢有何特點。

二、講授新課

讀圖討論:讀圖2.9“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分佈示意(北緯36?剖面)”,討論以下問題:

(1)這是一張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的海拔大約是多少?

(2)請同學們讀圖分析中國地勢哪邊高,哪邊低。

(3)談談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請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時指導訂正,學生派代表展示討論的成果。

學生:西部棕黃色的區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淺黃色的區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東部綠色的區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西部的海拔高,東部的海拔較低,所以我國地勢西高東低。

教師總結:西高東低就是我國的地勢特點。同學們可以想象一下(教師用學生的教材展示說明西部高,東部低)。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佈的特點,通過讀圖分析、探究討論,大家掌握了讀圖的方法,理解了我國地勢的特點。

《地勢和地形》的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重點】

地勢各級階梯的特徵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

地勢三級階梯對我國的影響

【課前準備】

制好《中國地勢地形》的課件;多媒體

教學方法:總結歸納分析討論講解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熟悉李白的兩句詩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那麼爲什麼會有如此快的行船速度呢?(生先自由答)那麼學了這節課的知識我們就知道自己的答案對不對了。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中國地勢

講授新課:

一、地勢呈階梯狀分佈

(一)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現階梯狀分佈

活動1:閱讀地圖冊的“中國地形”圖,明確不同顏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動2:進一步閱讀地圖冊的“中國地形”圖,根據顏色的分佈總結我國地勢的特點。

學生:通過讀圖歸納,

深顏色集中在西部地區——以山地、高原、盆地爲主——“高”

淺顏色集中在東部地區——以平原和丘陵爲主——“低”

地勢總的特徵是西部高,東部低。

總結: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現階梯狀分佈

活動3:進一步閱讀地圖冊的“中國地形”圖,從西向東,根據海拔高度的變化,推測中國地勢分佈的特徵?請你用簡單的方法表示出來。

學生:很快找出從西向東海拔高度的變化狀況,並在老師的引導下,繪製出簡單的幾何圖形表示地勢的變化特徵並填表。

學生:繪圖歸納:中國地勢大致呈三級階梯狀分佈。

教師:請同學們用教材的“我國東西向(北緯32o)地形剖面”來驗證你的結論。

活動4:讀教材的“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地圖冊的“中國地形”圖,找出三級階梯的界線、每一階梯以什麼地形爲主?完成下表格。

海拔

主要地形類型

主要地形區

第一階梯

界線:()山——()山——()山

第二階梯

界線:()嶺——()山——()山——()山

第三階梯

東南丘陵(、、丘陵)

學生:在教材的“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上填出三級階梯的界線名稱。並閱讀地形區景觀圖片,瞭解三級階梯內部一些地形區的形象特點。

(二)地勢西高東低對我國的影響

活動5:把全班同學分成4個大組,與同組的同伴討論:地勢西高東低對我國的影響。

學生:討論提綱,

第一組:對照“中國地形圖”和“中國年降水量分佈圖”,說一說我國大陸地勢分佈對氣候可能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第二組:在“中國地形圖”上描出:長江、黃河、淮河、珠江等主要河流,說一說我國大陸地勢的分佈特徵對河流流向可能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古人是怎樣描述的?

第三組:在自制的透明小水槽中注入水,在水的流動過程中,你發現了嗎:水從高一級階梯流向低一級階梯時,落差會有什麼變化?利用中國地形與長江、黃河、珠江等河流水電站複合投影片說明落差的利用價值。

第四組:對照“中國地形圖”和“中國交通圖”說一說我國地勢對東西部之間交通往來可能產生什麼影響?

學生:各小組代表發言

第一組:地勢西高東低向海洋傾斜,有利於海上溼潤氣流向我國內陸推進,爲我國廣大地區帶來較爲豐沛的降水。

第二組:用實物投影展示描繪的結果:受地勢影響,我國大多數河流自西向東流入大海。古詩云“一江春水向東流”、“大江東去”,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第三組:課件:水流在各階梯的過度地帶形成巨大落差。利用三級階梯圖與長江、黃河、珠江等河流水電站複合投影片,說明階梯交界處蘊藏着豐富的水能資源——可用來發電,同時注意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

第四組: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交通,方便了沿海與內地的'聯繫;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爲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教學反思】

通過閱讀地形圖,繪製簡單的幾何圖形,學生知道了我國地勢呈階梯狀及各級階梯的特徵並記住位於階梯分界線的山脈的名稱;並且鍛鍊了自己動手繪製簡單圖形的能力,學生們體會到了學習地理的樂趣,而且對繪製地圖有了更多的認識,它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我們平時若能夠運用好地圖對我們的地理學習非常有利。通過小組討論的方法,使學生體會到了合作的樂趣,集體的力量是很大的,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運用地圖總結地勢對我國自然環境的影響,將複雜的內容簡單化,非常容易理解,很好地達到了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