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工作總結及下半年工作計劃的範文

上半年工作總結及下半年工作計劃的範文

上半年工作總結及下半年工作計劃的範文

**鄉轄10個行政村,68個村民小組,全鄉共有3915戶、14712人。全鄉有耕地面積7.7萬畝,其中水澆地4.1萬畝,山旱地3.6萬畝。2016年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爲9577元。

今年以來,**鄉黨委、政府按照縣委、縣政府總體安排部署,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經濟工作會議及縣委一號文件精神,緊緊圍繞“三縣五區”總目標,以“項目帶動、投資拉動、產業推動、創新驅動”爲抓手,以“五個建設”即生態文明建設、冷涼經濟產業帶建設、“三元雙向”循環農業示範點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和社會平安建設爲重點,紮實分解落實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鄉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開局良好,穩步推進。

一、20xx年上半年工作總結

(一)堅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持續發展壯大現代農業。鼓勵和扶持以專業合作社爲主的經營主體流轉土地,發展規模經營,全鄉已流轉土地2.6萬畝,**、**、**3村土地整村流轉,在民南公路和豐六路沿線打造特色冷涼作物試驗示範片帶,合理佈局以**、**、**爲基地的中藥材,以沿山4村爲基地的有機豌豆,以**、涌泉爲基地的小雜糧等綠色有機認證的農產品種植基地,特色作物總播面積達到了3.8萬畝。在小米初加工的基礎上,繼續引進中藥材切片、食用菌速乾等小型加工項目,逐步提升農業產出效益。搶抓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機遇,實施退耕還林1.9萬畝、還草3100畝。積極發展木本油料產業,在**村種植油用牡丹1000畝,涌泉村種植文冠果3000畝。做大做強恆昌菌業工廠化食用菌基地,開工新建高標準出菇棚34座,新建4000噸恆溫庫、農產品原產地市場,新上速幹、烘乾、菌棒生產、有機肥生產車間,帶動沿山5村持續發展壯大食用菌產業。大力發展草畜產業,種植苜蓿、燕麥等優質飼草0.8萬畝,完成**、**兩村養殖小區糞便無害化處理環保項目。新建規模養殖小區1個,以種植、養殖、食用菌爲循環鏈條的“三元雙向”和“種-養-菌-肥”一體化綠色生態農業循環模式初顯格局。

(二)堅持創新扶貧攻堅模式,持續激發扶貧內生動力。在持續跟進貧困村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全面落實特殊貧困人口兜底保障的同時,加大貧困村扶貧產業培育力度,提升貧困村整體發展動力。利用山旱地多、飼草豐富的資源優勢,持續壯大草畜產業,推進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進一步提高畜牧業收入。依託**腹地優越自然風貌和便利交通條件,以青龍寺景觀輻射帶動周邊各村挖掘旅遊資源,創新市場參與方式,拓寬投融資渠道,吸引羣衆參與,大力發展冷涼風貌旅遊產業和民俗體驗活動,吸引遊客和消費主體主動向沿山旅遊資源靠攏和聚集,切實拓寬旅遊增收渠道。緊盯未脫貧人口,年內脫貧37戶135人,並確保易地扶貧搬遷的121戶471名羣衆按時自願搬遷。通過就地轉移就業或外出務工,實現脫貧致富。 加大技能型務工人員培訓和種養能手培養力度,實施農村實用人才示範培訓和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育計劃,擴大定向勞務輸出基地規模。

(三)持續夯實基礎設施,大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爲改善基礎設施的有力抓手,切實加快水、路、房建設步伐。整理**老農田2600畝,配套修建斗渠12.8公里,硬化3個村村內巷道2公里。結合小城鎮建設,科學規劃實施**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籌投資260萬元,改造門面200戶,改造圍牆4.2公里,鋪設人行道4.8公里,綠化巷道及入村道路5.3公里,栽植景觀樹1.3萬餘株,規劃新建入村三角景觀帶和村內人工湖景觀帶2處,完成路燈、圍欄等配套設施架設。實施**村萬村整潔村項目,重點開展村容村貌整治、交通道路通暢、羣衆素質提升行動,着力夯實發展基礎,推動萬村整潔項目村向美麗鄉村示範村穩步過渡。

(四)堅持生態發展理念,全力抓好生態文明建設。按照“誰污染誰治理”和“全民共治、環境共享”的.原則,持續推進“專項行動”, 落實“四定三包”責任制(保潔員定人、定崗、定段、定任務,農戶門口包衛生、包秩序、包美化)和“戶收集、村轉運、鄉填埋”的垃圾處理措施,在完善村規民約、衛生保潔制度的同時,探索試行了以組、巷爲單位的垃圾有償收集、輪流收集等措施,把垃圾處理的主體理順到了羣衆自身,並進一步落實了保潔員隊伍和環境衛生設施,有效解決垃圾出口問題。同時,按照縣上“百日攻堅”行動要求,紮實組織拆除違章建築7處,鞏固提升了環境衛生整治成果,促進了綠色村莊建設。全鄉投入87萬元,設立集中填埋場12處,垃圾集中回收站49個,購置垃圾清運車2輛,垃圾箱100個。狠抓造林綠化工作,落實集中義務植樹點5個,在“美麗鄉村” 和“萬村整潔”村村內栽植各類風景樹1.8萬株,在民南路公沿線3公里範圍栽植生態林150畝,栽植黑枸杞400畝,全鄉共栽植各類苗木5.8萬餘株,綠化面積700多畝。

(五)落實信訪維穩責任制,着力解決信訪矛盾突出問題。持續推行信訪矛盾四級調處機制,及時掌握羣衆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積極推行領導下訪接訪和信訪包案制度,及時有效解決羣衆訴求,全面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化解”活動,重點關注特殊人羣(涉軍、涉邪、嚴重精神障礙),活動開展以來共排查矛盾糾紛21起,已全部調處化解,特殊人羣已全部摸排掌握。有序開展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着力推動縣、鄉、村三級綜治中心,建成**村、涌泉村綜治中心兩處。着力打造綜治平安建設示範點,在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綜治示範點建設要求,完成**村、涌泉村村委會基礎設施改建,力爭構建有特色亮點、可複製可推廣的建設體系。繼續做好視頻監控建設二期工程,加快完成視頻監安裝後續工作,推進視頻資源聯網整合。強化法制宣傳教育,深入開展平安創建、 “七五”普法、“法德進家”等活動,鞏固提高依法治理水平。堅持和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大力推進黨務、政務、村務公開,保障人民羣衆依法行使民主權利,依法參與管理公共事務。

(六)積極轉變服務職能,不斷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全面落實五保、低保、困難救助、大病救助、臨時救助和救急難等各項惠民政策,積極推進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工作,全面落實意外傷害保險報銷政策,加大困難家庭重大疾病救助力度,一季度發放各類救助資金166萬元。落實計生特殊家庭扶助政策,剔除不符合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享受政策3人,新增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對象9人,爲20戶獨生子女家庭辦理《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以確保獎勵優惠扶助保障政策的銜接。開展流動人口信息的比對覈實工作,加大網絡化協作監管力度。覈查上報流動人口七百餘人,同時做好流動人口的信息採集工作。積極開展婦女病及“兩癌”篩查活動,組織406人蔘與篩查,查出患病人數205人,協調患者做好治療工作。繼續實施全面兩孩政策,開展全員人口數據庫清理覈查工作。支持完善村級金融網點服務,規範資金互助社運行,落實“雙業”、“雙聯”等各類產業貸款,爲羣衆靠自身發展多渠道提供資金協調支持。探索創新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形式,完善建立長效機制,以資源開發、股份合作、項目帶動、服務創收、資產經營等多途徑增加村級集體可支配收入,積極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創新發展,以該村養殖小區,食用菌基地冷庫,青龍寺接待中心等基礎設施爲依託,不斷爲村級積累注入新鮮血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積極轉變服務和管理職能,試點推行農村“143”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堅持黨委統一領導,鄉、村、組、戶“四級聯動”和領導到村、幹部到戶、服務到人的“三位一體”服務管理模式,推行新型信息化“領導包村、幹部包戶”模式,落實鄉村兩級便民服務體系建設及村幹部坐班制度,不斷提升服務羣衆的水平。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受區域發展水平和市場環境影響,沿山村種植結構單一,產業基礎薄弱、市場對接能力有限,農業發展不平衡。二是特色種植、設施農業、規模養殖等特色產業雖初具規模,但普遍存在產業規模小、品種單一、效益不高等問題,同時,缺乏精深加工企業,農產品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爲經濟發展的優勢,特色產業增效後勁不足。三是受地理區位等因素制約,重點項目實施難度大,鄉級財政缺口資金較大,羣衆自籌、自負比例較高。四是個別鄉村幹部創新意識、進取意識不強,因循守舊,安於現狀,思想不夠解放,擔當精神和實幹作風還需提高,服務推動發展的良好環境還需大力營造。五是前期開展“兩項專項行動”,投入資金不夠支付剩餘項目建設,存在資金缺口。六是美麗鄉村項目實施以來,有限的資金只能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改善,對於農戶投入較少,特別**村集鎮所在地集中排污項目和集中供熱項目無法實施。

三、20xx年下半年工作計劃

(一)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格局。緊緊圍繞市上關於加快推進**淺山區冷涼經濟帶建設整體思路,搶抓產業發展政策機遇,充分發揮區域產地優勢,深挖資源潛力,做大做強馬鈴薯、中藥材,做優做細有機豌豆、特色制種,做精做靚設施農業、觀賞花卉,樹立品牌意識,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探索推廣“合同訂單”、“利潤返還”等農業產業化機制和經營模式,逐步構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體系。一是健全“三元雙向”循環農業體系。積極發展和引進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強有機豌豆和飼草加工青儲品牌包裝及推廣,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條,在小米初加工的基礎上,繼續引進中藥材切片、食用菌烘焙等小型加工企業入住,大力提升農業產出效益。以恆昌菌業爲軸心,充分利用豐富的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資源,形成“種-養-菌-肥”一體化綠色生態農業循環模式,積極推廣種植香菇、雙孢菇兩個食用菌主打產品,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在沿山**、**、**、**、**5村食用菌種植基地年投放香菇菌袋200萬袋以上,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加強產前培養,產中管理,產後銷售各個環節的對接,實現農戶零風險生產和保底分紅的利潤回報。二是壯大草畜產業規模。樹立以草爲業的理念,加大燕麥、苜蓿等飼草種植面積,在沿環**腹地旅遊專線**、**、**、**等村建立千畝以上優質飼草種植基地4個,在**、**、**等沿山村和**、**等村河灘腹地新建標準化養殖小區10個以上,積極鼓勵發展前宅後圈分散養殖模式,促進畜牧養殖業的長足發展。三是提升冷涼風貌旅遊產業品牌。依託**腹地優越自然風貌和便利交通條件,以青龍寺景觀輻射帶爲依託,積極開發和挖掘旅遊資源,緊盯季節性景觀優勢和旅遊產業持續升溫態勢,創新市場參與方式,拓寬投融資渠道,吸引羣衆參與,大力發展冷涼風貌旅遊產業和民俗體驗活動,推廣“夏遊青山冬觀雪”的四季全線旅遊模式,吸引遊客和消費主體主動向沿山旅遊資源靠攏和聚集,切實拓寬旅遊增收渠道,通過發展旅遊業,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二)緊盯扶貧攻堅短板,推動結構調整與脫貧融合。緊盯沿山區氣候優勢、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持續實施“一村一品”產業扶貧工程,科學謀劃特色產業發展思路,在冷涼經濟作物種植、綠色有機認證、食用菌產業、草畜產業及生態旅遊開發領域科學謀劃,積極扶持和鼓勵沿山區興辦以規模種植、農畜產品加工和融資對接爲主體的專業合作社和涉農企業,帶動一二產業融合發展,切實提升沿山區產業增值效益,拓寬羣衆增收致富渠道。一是種養結合,抱團發展。着重發揮企業、合作社、致富能人的帶頭示範作用,引領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全面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社+市場+農戶”等“捆綁式”產業扶貧模式,積極引導、鼓勵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抱團發展。大力發展生態養殖產業,積極培育發展市場前景好、輻射帶動強、增收見效快的生態養殖產業,讓貧困戶在產業鏈上脫貧致富。二是生態旅遊,助農增收。大力發展冷涼風貌旅遊產業和民俗體驗活動,依託**腹地優越自然風貌和便利交通條件,以青龍寺景觀輻射帶爲依託,積極開發和挖掘旅遊資源,帶動**至**沿山旅遊帶建設,引導、鼓勵羣衆在房前屋後種植枸杞、草莓、蔬菜,發展庭院式體驗觀光旅遊,使羣衆在美化家園的同時增收致富。三是勞務輸出,擴大就業。推動貧困羣衆通過就地轉移就業或外出務工,實現脫貧致富。力爭組織戶均1個勞動力外出從事第二、三產業勞動,增加非農收入比重。同時, 加大技能型務工人員培訓和種養能手培養力度,實施農村實用人才示範培訓和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育計劃,培訓技能型務工人員4000名以上,培訓農民6000人次,擴大定向勞務輸出基地規模,年輸出勞力8000人次,創收1億元以上。

(三)持續夯實基礎條件,大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爲改善基礎設施的有力抓手,切實加快水、路、房建設步伐。按照美麗鄉村“六大要素”,因地制宜、分步實施,在提高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建設、房屋質量、羣衆素質等水平上狠下功夫,着力推進**村“美麗鄉村”創建,結合“千村美麗”、“萬村整潔”項目和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行動,持續鞏固提升**、**等“萬村整潔”建設成果的同時,完成**村“萬村整潔”項目實施。全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按照“四清四改”的要求,堅決杜絕羣衆房前屋後亂堆亂放雜物,定期組織羣衆清掃村內巷道和房前屋後衛生,完善農村垃圾“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鄉中轉”的長效收集處理機制,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嚴禁在露天焚燒農作物秸稈等,樹立良好的生產生活行爲,營造“暢、綠、亮、潔、美”的人居環境。加快實施“兩林兩帶”生態經濟林建設工程,有序改造豐六路、民南路沿線河灘荒地,重點做好通村道路、村莊周邊、公共地域的造林綠化,在各村規劃集中綠化點,同時結合退耕還林補植補栽任務不斷擴大綠化覆蓋率。

(四)積極轉變服務職能,不斷提升社會化服務水平。積極爭取文化、教育、衛生等行業部門對資源、設施的投入和對羣衆的扶持項目,在持續改善就醫、入學等環境的同時,讓羣衆獲得更多更廣的補償,提升羣衆的幸福指數。秉承公平、公開、公正、及時的原則,全面落實五保、低保、困難救助、大病救助、臨時救助和救急難等各項惠民政策。積極推進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工作,全面落實意外傷害保險報銷政策,加大困難家庭重大疾病救助力度。爭取項目投資和社會投入,完善配套相關教學信息設施設備,建立覆蓋全鄉各學校標準化微機教室,投資完成基礎幼兒園提升改造工程。加大對高齡老人的關愛,落實好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生活補助惠民政策。依法落實全面二孩政策,加強計劃生育服務水平,鞏固提升計劃生育利益導向示範區創建成果。完善村級金融網點服務,規範資金互助社運行,落實“雙業”、“雙聯”等各類產業貸款,爲羣衆靠自身發展多渠道提供資金支持。健全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和殘疾人關愛服務機制,加大特殊教育、技能培訓、託養關愛、救助服務實施力度,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憂。創新工作方式,積極轉變服務和管理職能,試點推行農村“143”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堅持黨委政府統一領導部署,通過整個資源、上下聯動,建成鄉、村、組、戶“四級聯動”和領導到村、幹部到戶、服務到人的“三位一體”服務管理模式,通過歸口管理、嚴格准入、高效運轉、分級授權,健全完善、高效運行的農村網格化服務管理平臺,切實提高基層農村社會服務管理水平,最終實現“信息掌控、陣地服務、社會治安、惠民保障、幫扶解困”五個到位,有效解決羣衆辦事難、服務羣衆不到位、社會管理不全面等問題,爲推動全鄉經濟社會轉型跨越提供堅實的組織基礎和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