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教案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教案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教案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是來自西安市西光中學的歷史教師焦鵬,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五課《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我的說課分爲四個環節,分別爲:

一、說教學理念與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內容和過程;

三、說教法、學法以及教學資源;

四、說教學評價。

下面進入我說課的第一個環節。

一、說教學理念與目標

1、有關教學理念

結合本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有效性教學的基本原則和初一學生認知發展的基本特點,這節課的設計本着促進學生髮展的基本原則,教學中注重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培養,使學生在獲得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成爲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教學內容上注重學科內的整合,加強學科內容與日常生活的聯繫,關注學生的既有學習興趣和經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主動的探究式學習、獨立思考。評價中注重促進學生髮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2、有關教學目標

歷史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在於促進學生髮展,培養學生成爲具有基本人文素質的合格公民,而這些基本的人文素質應該滲透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日常三維教學目標之中。結合本課的內容和授課學生的具體情況,本課教學目標分以下三點:①知識與能力、②過程與方法、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知識與能力:瞭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恩令”、強化監察制度等史實,理解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評價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歷史功績;初步培養學生分析史料和歷史比較能力。②過程與方法:⒈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初步學會運用歷史材料。在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史料和教師展示的史料的過程中,初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重要途徑,並體會利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原始材料。⒉通過歷史故事的感悟和基於史料基礎上的問題設計、以及秦皇漢武的對比,學會體驗歷史,運用歷史思維解決問題。⒊通過歷史故事、歷史材料以及解析問題感受把歷史人物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和歷史事件之中,對歷史人物進行“同情之理解”(陳寅恪語),進而達到正確評價歷史人物。⒋通過課堂試驗,學會從生活經驗出發來理解歷史事件的方法。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史實的學習認識到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中的重要特徵和必然趨勢,作爲一箇中國人應該維護國家統一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以及一個成功的人不但要有強壯的體魄、勇敢的心、睿智的頭腦,同時也因該學會如何選擇、如何用人,以及自我反省的意識。

二、說教學內容與過程

1、有關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課內容是中國古代史內容。作爲第三單元“大一統的秦漢帝國”中的第三課,教材主要講述了漢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治方面的頒佈“推恩令”和設置司隸校尉、刺史及建立中朝等措施,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推進了大一統格局。一方面對既是本單元的第13課和第14課相關的秦朝歷史的承接,同時也爲本單元后面要學習的漢代的外交、科技和文化奠定了基礎,掌握了本課內容以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後面三課的學習內容。因此,本課在中國古代史乃至整個中國史都有着相當重要的地位,起到一種呈上啓下的引領作用,我們因該予以高度重視。另外,放寬歷史的視野。一方面從中國歷史發展的歷程,中華文明形成的過程來考察漢武帝推動大一統格局措施,有着重要的地位、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中華文明大一統的意識形態。

2、有關重點、難點

本課的主題是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本課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的確定,都必須緊扣這一學習主題。課題之中已涵蓋了漢武帝爲推進大一統格局採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有何巧妙之處,對大一統的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並進而體會到中國古代的政治智慧等本課所要解決的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推進大一統的措施和作用是基礎和關鍵,所以其自然而然地就成爲本課學習的重點。針對初一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特徵,以及相關的知識儲備,我在本課的教學中將採用閱讀史料和探究問題、以及課堂討論和試驗的方法予以突出。鑑於初一學生沒有學過古文,但我在教學之中提供一定數量的原始史料,所以把閱讀原始史料作爲難點之一,鑑於正確的評價歷史人物需要較高的思辯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超出學生的能力水平,所以其本課的第二個難點。對於第一個難點——閱讀原始史料,我採用了爲材料注音、解釋、加註重號和提示等方法予以初步解決,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實際、採用簡練的語言予以解讀,幫助學生理解、。對於第二個難點,我在教學中通過豐富的歷史故事和歷史細節、以及有針對性的問題來予以突破。

3、有關教學過程的安排

爲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新課標理念,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程序,步步遞進,環環相扣。

㈠課前渲染:通過課前播放《漢武大帝》flash音樂動畫作品,又爲本課學習營造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

㈡問答導入:通過問答學生熟悉的秦始皇的相關問題,複習舊課、導入新課,並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㈢講授新課:在這一環節中通過豐富的歷史故事和歷史原始史料以及細節,爲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歷史情景,組織學生探究有層次性的問題。從而達到強化重點、異化難點,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體驗史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並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㈣課堂小結:學生結合板書總結本課所學內容,在此基礎上就本課所學人物、事件、故事等談本課的學習感悟和總結歷史啓示。達到梳理知識,建構知識體系的目的,並使本課知識內化、感受深化、能力強化。

㈤佈置作業:讓學生結合本課所學知識再課下寫一篇題爲《我看漢武帝》的小,要求史論結合。達到深化和鞏固本課學習內容的目的。

㈥課後烘托:播放《漢武之戀》的flash音樂動畫作品,學生在音樂聲中散席。通過動畫作品的優美直觀的畫面和悅耳動聽的音樂,昇華本課內容,在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中結束課堂教學,達到餘音繞樑的效果。另外動畫的畫面也爲下一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三、說教法、學法以及教學資源

1、有關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導而不牽,強而不抑,開而不達,活而有序”。在教學在中體現了以下三個轉變:觀念上由重“教”向重學轉變,從重結果到重過程;信息傳輸中由單向信息交流向綜合信息交流;教學模式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轉變,向個性化轉變;對學生的.態度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結合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初一學生的特點,採用以講故事()、讀史料()、解問題()、重思辨()爲主要手段的“神入歷史”式教學方法。以學生爲中心,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將探究活動融入快樂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動中成長,從生活中進入歷史,從歷史中回到現實,以史爲鑑。

2、有關學法

本節課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不僅授之以魚(知識、能力)而且授之以漁(方法)。讓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針對初一學生愛聽故事、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錶現自己並敢於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等特徵並結合本課的重點與難點,這節課的教學形式形成以學生爲中心,以問題情景爲中心,以能力發展爲中心。組織學生聽故事、讀史料、探究歷史問題,比較歷史事件,彰現高效歷史課堂教學的三性:歷史信息的豐富性;認知過程的思辨性;學習能力的遷移性。教會學生⒈學會基本的對比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路徑;⒉學會整理史料、分析史料,並從中得出結論;⒊學會將歷史人物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和歷史事件之中,對歷史人物進行“同情之理解”(陳寅恪語),進而達到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3、有關教學資源

有效的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科學地篩選建構教學資源。本節課的教學中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其目的在於將多媒體形象直觀的優勢與本課教學內容相結合。在自制的教學中引入《漢武大帝》、《漢武之戀》FLASH音樂動畫、漢武帝、董仲舒的照片、漢初形式圖等動畫、圖片、文字資料;充分地爲學生呈現了一個個直觀、具體的問題情景。藉助多媒體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變難爲簡,巧妙地化解難點,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實現有效課堂教學。

四、說教學評價

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離不開有效的學習評價。本課的教學淡化原有的甄別與選拔功能,突出評價的激勵與調控功能,教學中注重評價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發展,評價內容綜合化,不僅注重知識與能力,也注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評價標準分層化,注重個體差異,注重個性化發展。評價方式多樣化,將形成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評價主體、方法多元化。以學生爲中心,建立師生互評,不斷肯定學生、激勵學生,讓學生在評價中成長,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促進學生進步的同時,也適當關注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和業務能力的增強,實現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