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安全生產大檢查總結

鐵路安全生產大檢查總結

鐵路安全生產大檢查總結

地處豫西山區的。工務段,擔負着隴海、焦柳、侯月三大幹線1707公里的設備養修任務。該段立足於山區線路洞多橋長、山高路險的實際,在設備養修上積極引進新思路、新標準、新機制,通過標準提升,促進設備質量提高,引領幹部職工逐漸走上了一條靠設備強基的康莊大道,開闢了安全生產的新局面。

一、新思路,重生於困境中的涅槃

該段管內線路地處山區,受自然條件限制、設備大修不足等客觀條件制約,線路養護難度較大,歷次軌檢車檢查出分居高不下,逐漸形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被動應付”的現象,特別是隨着動檢車橫向力、脫軌係數等新型檢測指標的投入應用,該段管內線路暴露出諸多的問題,一度成爲懸在該段幹部職工心頭的一塊“心腹之患”。爲了儘快改變現狀,走出困境,該段領導班子深入現場檢查調研,與職工進行座談討論,多方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認真總結分析以往的經驗教訓,並組織中層幹部到兄弟單位參觀取經,結合自身實際,確立了“精細檢查、精細整治、提高儲備、超前控制”的設備養修思路,在設備養護管理上,努力實現從“被動應付”向“超前控制”轉變。

二、新標準,新舊理念間的博弈

面對新型檢測手段與落後的設備養修方式的巨大反差,嚴峻的現實給該段幹部職工帶來了極大的衝擊和震動,同時,也引發了一場養修理念上的激烈博弈,最終找準了癥結,形成了共識:只有牢固樹立“保養嚴一格,作業零誤差,延長設備質量儲備期”的理念,在設備養護、檢查、驗收等方面建立一套嚴格的設備管理標準體系,並在工作中真正落實,才能推動設備質量提高。該段相繼制訂了《曲線養護管理辦法》、《鋼軌打磨及接頭綜合病害整治標準》等23項設備技術管理制度,重新修訂了設備驗收標準,大力推行“一、二、三、五”設備檢查法。即:日常檢查道岔區段每隔1根枕一量,曲線地段每隔2根枕一量,直線地段每隔3根枕一量,曲線地段每隔5米套拉一次正矢,對曲線正、副點正矢進行全面檢查,切實加強設備質量監控。同時,該段還完善了設備病害檢查、彙總分析、整修處理、銷號籤認、驗收考覈的閉環管理機制。按照“分析一級分,消滅二級分,杜絕三級分”的原則,把每次添乘檢查的.二級分以上的病害通知給車間,安排整治消滅,並派人對整治情況進行回檢覆查,檢查結果納入考覈,公開通報,確保病害整治效果。

三、內動力,源自機制上的嬗變

爲了鼓勵幹部職工爭創優質設備,該段先後三次修訂《線橋設備動、靜態質量控制管理辦法》,把設備質量同職工個人收入進行捆綁考覈,制定了軌道車動態檢查目標管理值,並且每月對各車間設備質量進行靜評,分爲“優良、合格、失格”三個等級進行考覈,定期下發《設備質量考覈通報》,對各車間設備質量進行評估,做到目標激勵,排隊促尾,績效掛鉤,嚴格獎懲。僅去年一年,該段在設備質量考覈中,用於獎勵職工13餘萬元,扣罰80餘萬元。新的考覈機制,把職工收入的多少與設備質量的好壞緊密聯繫在一起,也促使職工把全部心思放在提高設備質量上,有效激發了幹部職工爭創優質設備的積極性,在全段形成了工區保車間、車間保全段,一級保一級的良性循環,促進了設備質量的滾動提高。

四、新成效,得自於現實中的拼搏

該段結合季節特點和設備現狀,分步推進專項整治,先後開展了軌距、方向、高低、水平、三角坑、道岔、曲線專項整治,累計整修線路570km、道岔679組、曲線238.679km。他們針對薄弱設備積極開展攻關,組織力量對曲線、道岔進行技術改造,更換曲線側磨鋼軌69.8公里,焊接曲線、道岔標軌接頭1486處,對12個站場154組正線提速道岔進行了無縫化焊接改造,安裝正線曲線及道岔地錨拉桿計24155根,逐步補強了薄弱環節,有效提高了設備的整體穩定性。該段還利用開展集中會戰的機會,組織送技術、送方法、送標準下現場活動,按照10~15天一個車間爲週期,抽調安全技術人員逐車間、逐公里,對管內線路進行一米不漏地“過篩式”檢查,共整修線路905公里,整治各類線路設備病害2860餘處,打磨鋼軌焊縫泛白接頭5600餘處。在設備檢查整治的過程中,幹部與職工同吃同住同勞動,坦誠相見、溝通交流,既增強了幹部職工標準化作業意識,促進了設備質量的提高,更融洽了幹羣關係,增強了共保安全的凝聚力。

經過不懈的努力,去年底該段管內線路動態檢查優良率達到97%,與往年同期相比,每公里扣分由20.3下降到15.2,降幅達5.1分。部綜合檢測車動力學超限由202處,下降到2處。設備質量的改善,爲確保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該段首次獲得了路局安全生產優質段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