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的變遷教案

海陸的變遷教案

海陸的變遷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①瞭解大陸漂移的基本觀點。

②通過對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若干證據的分析,培養學生感知、實驗、分析、歸納、表達等能力。

2、過程與方法:①注重觀察 發現 分析、判斷 實例檢驗這一學習方法的培養,實現從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②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讀圖、活動、實驗等多種方式獲取信息,實現從單一認知方式向多元認知方式轉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通過從現象到本質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

②通過魏格納的故事,激發學生勇於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大陸漂移假說內容並用其解釋一些現象。

教學難點

尋找大陸漂移的證據。

教學方法

綜合運用學法導學、活動導疑、問題導思等多種方法。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酒瓶、三個蓋子(兩個可吻合於瓶口,另一個不吻合)、多媒體課件等。

2、學生準備:在硬紙板上繪出世界海陸分佈圖,然後剪下七大洲輪廓。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大洲和大洋,哪位同學能給我們介紹一下,人類對地球面貌的認識過程?

(由於視野的侷限性,早期的人類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地球上絕大部分是陸地,經過分析判斷認爲:自己生活的陸地是世界的中心,海洋爲天地的盡頭。所以把我們生活的星球賦予了“地球”一名。後來的人們又進行了不懈地實踐和檢驗,對這一結論進行了驗證,發現海洋麪積大於陸地面積,認爲我們生活星球應該叫“水球”)。 引導學生在舊知識的回顧中歸納出一種基本的地理學習方法。

二、課件展示:世界地形圖

請同學們根據這幅圖,認真觀察七大洲的輪廓特點,你能發現什麼問題?

(一些大洲的輪廓形狀相吻合,如南美洲與非洲等。) 打破教材的順序,通過這幅圖層層展開,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大陸漂移假說中的觀點,而不是被動授受前人的經驗。

讓學生在活動中檢驗自己的發現,併產生新的疑問,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

通過活動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從而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

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在發現中探究、在探究中成長。

通過閱圖歸納,引導學生把自我推測出的結論與前人的經驗交流、碰撞,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將看似雜亂的學習活動迴歸到有序的學習方法這一落腳點上來。

引導學生沉浸於“發現 分析 解決 再發現”的問題鏈中,鼓勵學生在這一問題鏈中不斷探索、不斷挑戰。

活動一 既然同學們都一致認爲南美洲與非洲的形狀基本吻合,那就請同學們把課前已經準備好的七大洲輪廓圖片拿出來,試着把這兩個大洲的輪廓卡片拼合一下。

(過渡並提出問題 ) 通過拼合,我們可以看出南美大陸凸出的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吻合,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原來可能是一個整體)

活動二 師: 同學們一致認爲它們原來可能是一個整體。而我認爲:它們原來就是一個整體。我的這種觀點是否正確?爲什麼?

師: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請同學們共同做一個試驗。

這節課我給每一小組的同學準備了一個酒瓶和三個蓋子(其中兩個可以吻合於瓶口,另一個不吻合),請同學們逐一把瓶蓋扭在瓶口上,最後產生了什麼現象?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不能吻合的瓶蓋與酒瓶原來不是一個整體,另兩個可能與它是一個整體)

教師追問:這兩個蓋子中到底是哪一個與酒瓶是一個整體呢?(從圖案、顏色、商標等各方面分析)

師:這個實驗給了我們什麼啓示呢?

(不能說南美與非洲大陸就是一個整體,只能說南美與非洲大陸可能是一個整體。到底是不是一個整體需要進一步驗證)

三、閱圖 課件展示教材中圖2.16、2.17

請同學們從圖中搜集信息,對它們是否爲一個整體進行驗證。

活動三 世界地形圖中,僅這兩個洲的輪廓吻合嗎?請同學們把課前剪好的七大洲輪廓圖片拿出來,試着拼合一下,會發現什麼問題?(它們可以大致拼合成一個整體)。由此,你可推測出什麼結論?(原來的陸地可能連在一起,由於某種原因後來分裂開來,形成現在的分佈)

閱圖 德國科學家魏格納對此提出了什麼樣的觀點呢?請同學們閱讀大陸漂移動態圖分析歸納。

通過閱讀分析可以看出,我們推測的結論與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假說不謀而合。

閱讀 魏格納是怎樣得出這一觀點的呢?請同學們閱讀材料――《偶然的發現 偉大的假說》。

閱讀之後,你有何感想?

閱圖 由上述結論可以看出,海陸是不斷變遷的。

課件展示教材中圖2.10、2.11、2.12

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幾幅圖,從中你能發現什麼問題?得出什麼結論?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四、歸納總結

五、拓展延伸

1、除了教材中的例子,你還能舉出哪些海陸變遷的例子?(如學生回答不出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課下網上查尋)

2、學完本節課之後,你還有哪些不解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