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孝道懷感恩徵文三篇

行孝道懷感恩徵文一:

行孝道懷感恩徵文三篇

語有云:百善孝爲先。想想確實如此。父母不僅要生我養我,還要負責教導我,使我成爲無害於社會的人,的確不容易啊!一個人若是連含辛茹苦哺育自己的父母都照顧不好,不願對他們行善,誰又會相信你會對他人好呢?烏鴉尚知反哺,羊羔尚明跪乳,我們呢?

我想若是能在父母生病時對他們悉心照顧,不怨不嫌便是孝了吧。鄰居家的兒媳婦就做的很好!當她婆婆生病時兒媳婦卻跑前跑後,全心全意地侍候她,這一照顧就是一年多。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呀!誰說久病牀前無孝子呀!鄰居家的兒媳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記實了這一點!

不僅體現在生病這樣的突發事件上,而且更多地體現在平時生活中給予老人的關愛。不久前,爺爺和媽媽就因爲一碗剩餃子引發一場激烈的爭論。正是炎熱的夏季,那天中午時有一碗餃子沒吃完,便放在了桌子上。爺爺下午下班回家後看到了,想到:面對這已經在高溫中署放五個小時的一碗餃子心存疑慮,會不會壞呀!酷夏,食物一般不能在外面放太長時間,否則會變質的。可又感到扔了太浪費了,便說:我吃吧。媽媽看到,急忙說:您別吃了,如果真要吃,還是我吃吧。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地吵了起來了,終於以媽媽的勝利而告終。這可能就是善意的爭吵吧!這可能還是孝的表現吧!儘管議爭的方式的盡孝。。

平時爸媽對我們子女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對爺爺奶奶的照料雖然也是一無可厚非,但沒有更多的時和精力。有時,我就想:會不會有一天我也這樣呢,直到子欲孝而親不在的時候,纔想到我原來可以做得更好。於是,我要趁我沒有負擔時,盡力對他們好。幫奶奶掃掃地,擦擦桌子,幫爺爺捶捶背,替媽媽洗洗碗筷,給爸爸揉揉肩,儘自己所能,儘管我知道我能做的很少很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可我以減輕親人的負擔,哪怕杯水車薪。

孝不能只放在嘴上,而是要拿出具體的行動。讓我們一起努力,對老人一份關愛對父母多一份體貼,爭取使得親人過得快樂,任意。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爲父母,也會老去,那時我們對孝這個字會有更深的認識和更簡單的要求吧。

行孝道懷感恩徵文二:

我國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美稱, 中國人也以其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而作爲新一代的小學生,我們也要學傳統,行孝道,知感恩。

記得一年級時老師要求我們背誦《弟子規》,那時候我只是應付了事,人云亦云,雖然嘴上背得滾瓜爛熟,但心中卻還沒有領悟它的含義與道理。到了六年級,重新翻開那本生塵的《弟子規》, 我首先讀到了孝道。孝悌是中國文化之基礎,千百年來,中國人都講究百善孝爲先,像王祥臥冰求鯉﹑孟子哭竹求筍﹑黃庭堅車衣順母﹑張良爲母埋兒等二十四個典故,寓意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孝敬父母﹑尊老敬老的良好風尚。這些典故里的人也成爲後世學習的榜樣,這些事也日益成爲流傳至今的經典,永久不衰。

《弟子規》中的一個個小故事如一竄竄火苗,點亮了我心中感恩的油燈。一天晚飯後,我端來一盆熱水,鄭重其事地對爸爸說:爸爸,今天讓我來給您洗洗腳吧!爸爸疑惑地坐下來。我將他的腳浸在熱水裏,輕輕地揉搓着。爸爸的腳變得粗糙,腳後跟也磨起了厚厚的老繭,十隻腳趾頭似乎累的變了形,長長的指甲中還沾着點點的黑泥。我用手撩起一些熱水拂到爸爸的腳面上,眼眶一熱:多少年了,爲了我,爲了這個家,爸爸貪黑起早,早出晚歸,爲的'只是讓我能上個好學校,日後有好工作。晚上,爸爸還要抽出時間輔導我的功課,再爲我打上一盆熱水讓我洗臉洗腳。等到我進入夢鄉,爸爸卻還有一大堆事要做:洗衣,看書,查資料因爲工作的繁忙,因爲家庭的負擔,爸爸的臉變得削瘦,腳也不再光滑。而如今,我已讀懂了弟子規中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這句話,已經學會了感恩父母﹑感恩他人的美德。中國人所說的孝,不就是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嗎?

一個對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孝敬的人,如果說他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那是純屬巧合。因爲一個人不會感恩,就如同失去了人體中的重要器官,是走不出好的路的;一個不懂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地行走,最後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因此,禮節與感恩處我們生命中的一個重要之處,掌握着我們的成與敗。

《弟子規》這本濃縮了經典的讀本告訴我們:孝道既然植根於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核,那它就不僅存於古代哲學﹑古人的行爲方式裏。她還深藏於國人的靈魂深處,並隨着科技的發展而得到重視與發揚。所以,作爲新一代的小學生,我們要領悟《弟子規》的意境,學傳統,行孝道,知感恩,懂禮節,讓感恩的暖流涌動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行孝道懷感恩徵文三:

孟軻有一句話說的極其準確,大孝終身慕父母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做人以孝爲本,首先要學會孝,其次才能學會善良,最後才能做一個成功的人。在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中就有這樣的一位女生孟佩傑。

孟佩傑五歲時,因父親車禍不幸身亡,而母親也在將她贈人撫養後不久因病去世。可是厄運並沒有停止對她的捉弄,養母在三年後癱瘓在牀,養父不堪生活壓力而一走了之。絕望中養母企圖吞藥自殺,是八歲的小佩傑用自己發自肺腑的呼喚重燃了養母生活的信心,媽,你別死,媽媽不死就是我的天,又媽就有家。

好一個有媽就有家,從此以後,當別人家孩子在父母膝前央求着買這買那,要去動物園時,小佩傑正在獨自買菜中,一路上揹着自己編的口訣長長的青蔥圓圓的蒜,扁扁的豆角綠油油回到家,她獨站在竈臺前的小板凳上炒着菜,滾燙的油點濺到她的手上,她也不敢出聲,她生怕驚動了病牀上的媽媽!踮着的小腳無數次踢翻了小板凳,從灰塵中爬起的她甚至還來不及擦乾眼角的淚水就開始了工作。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2009年的秋天,孟佩傑考入山西師範大學臨潘學院,她成了揹着母親上大學的第一人!是她,小小年紀,撐起了九經風雨的家!是她,用青春的朝氣驅趕種種不幸,激起千萬人心中的漣漪!是她,無怨無悔,堅守清貧,讓傳統的孝道充滿每一個細節,雖然艱辛填滿四千多個日子,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燦爛如花。讓我們深記她的名字孟佩傑。

孝順是忘不了的情,孝順是無法重演的幸福,孝順是生命與生命的接口,但孝順斷裂之後,將再也無法連接。

只是,天下的兒女們,可憐天下父母心,一定要知道,因爲他們經不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