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誦能夠提高寫作能力方法介紹

《語文教學大綱》雖沒有對背誦作出明確要求,但作爲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仍然應該得到發揚。可是,在當前語文教學中,不少人對這一基本功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背誦視作死記硬背而摒棄之;一是從應試的需要出發,說純背誦的試題分值不重而忽略不計。因此,在中小學,幾乎聽不到琅琅的讀書聲,就連課本中指令背誦的內容也被置之不顧了。這一語文基本功的偏廢,必然導致重講不重讀的'教風盛行。學生在校幾年、十幾年,結果仍是腹中空空,言無珠璣,爲文時缺少牢固的基礎,常常要搜索枯腸,苦思冥想,仍然是無事可敘,無物可繪,無情可抒,無議可發,而難以成篇。爲此,不少有識之士呼籲,在大膽進行語文教學改革的同時,還應繼承和發揚傳統語文教學的合理內核,返樸歸真,讓學生多背誦一些名篇佳作。

背誦能夠提高寫作能力1

如果說背誦是爲寫作蓄源的話,那麼寫作就是清澈的泉流了。不讓學生背誦而求其佳作連篇,豈不是塞源而望其泉流汩汩!如明代學者張溥,他每讀一部書,都要用蠅頭小楷工筆抄寫一遍,然後燒掉;接着再抄再燒,如是者七,遂給自己的書房取名《七錄齋》。很明顯,張溥這七錄,實際上是把別人的書錄在心紙上了,所以他才詩文敏捷。杜甫又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破,據我體會,恐怕就有點熟讀成誦的味道。讀破了萬卷書,寫起文章來還會沒有神來之筆嗎?魯迅先生更以切身經歷來肯定、推崇熟讀。他在談到寫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的準備工作時說:大約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上的知識。可見,這背誦是與寫作緊密相連的。這些名人背名篇、背名著,就如同不拒細流蓄水成淵一般,爲他們創作之流備足了豐富的水源,纔有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詩文傳誦這就告訴我們一個寫作規律:背誦是爲寫作築壩蓄水,只有大量儲存,纔會有源源不斷的輸出。

 背誦能夠增強理解能力2

人們的記憶有兩種,一種是機械記憶,一種是理解記憶。小學和初中生理解能力差,主要是機械記憶。隨着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逐漸增強,記憶力也由機械記憶轉化爲理解記憶。中小學生理解力較差,但頭腦單一,精力充沛,記憶力強,正是在無憂無慮的大腦中大量儲存信息的極好時光。這一階段,不能要求學生什麼都理解了以後再去記憶,還真的要來點死記硬背。蘇步青教授曾經說,他小時候背涌《孟子》、《史記》等書,很多內容都不理解,但硬是背下來了。

隨着背誦的增多和年齡的增長,所背內容都一一理解了。他今天深厚的文學功底,就是那時候由背誦打下的。事實上,一個人等到理解力強了,恐怕背誦的大好時光也就過去了。應當趁年紀小,精力旺盛,記憶力強時大量背誦。就像牛兒吃草一樣,先搶着囫圇吃進去,到吃飽了以後,再臥下去慢慢反芻、咀嚼、消化、吸收。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理解了書義,也便受到了教育,提高了對事物的認識、分析、理解能力,對生活自然有了正確的觀點、態度。朱熹在這方面論述很精闢。他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於我之口,其義皆若發於我之心。熟讀精思,融會貫通,就成了後來讀書的正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