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作文寫作中的材料調動問題

內容空洞、材料雷同是高考作文多年來突出反映出來的問題之一。考生如何調動儲備的材料使作文內容紮實而豐富,如何調動“自我”的材料,寫出與衆不同的內容,是考生能否獲得高分的瓶頸。本文結合近年來的高考作文命題,爲考生提供一些解決該問題的辦法。

2015年高考作文寫作中的材料調動問題

 一、在寫作材料問題上的一些認識上的誤區

有些人把作文內容空洞或只能寫一些人云亦云的材料,歸結爲考生生活過於單調、大腦中儲備材料不夠。其實,這是認識上的一個莫大的誤區。

一個人的寫作材料來源可分爲兩大類:一類來源於閱讀經驗,一類來源於生活經驗。每一位考生讀書12年,人生閱歷18年左右,大腦中所儲備的材料一定是十分豐富的,拿來完成一道規範的高考作文命題是綽綽有餘的。一道規範的高考作文命題一定是貼近高中生的生活實際的,這是一個命題原則,否則就不能算作一道規範的命題。既然規範的命題是貼近高中生生活的,也就是說要讓高考生有話可說的,那麼,高中生的材料儲備是不應該有問題的。

然而仍有很多考生對規範命題依然會感到無話可說,於是便只能空洞地說說一些“公共話語”,把文章寫得空洞無物;或者只能說一說人云亦云的材料,造成自己的選材與大多數考生材料的雷同。例如2008年安徽省高考作文命題《帶着感動出發》,80%以上的考生的選材都是四川大地震,而所寫的材料大多是來自於各種媒體不知說了多少遍的材料。那麼,這是爲什麼呢?

這不是因爲考生無話可說,而是因爲考生沒能調動自己多年來儲備的材料。因爲高中語文課本中就有很多能讓考生感動的材料,比如至情文章《與妻書》《出師表》《項脊軒志》《祭十二郎文》《陳情表》等等。這些文章中的材料都可以成爲考生“感動”的理由或依據,爲什麼一定要寫“四川大地震”呢?每位考生18年左右的人生經歷中也一定會有很多令考生感動的人或事,然而考生卻沒能把它們調動出來,依然要去寫“四川大地震”。

看來,考生作文空洞無物、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的問題不是考生材料儲備不足的問題,而是對材料調動應用能力差的問題。

二、審題是否到位,是能否調動材料的關鍵

所謂調動,是指要找到一把能夠打開記憶大門的“鑰匙”,打開哪一扇門,完全由“鑰匙”來決定,找到這把“鑰匙”便成了調動材料的關鍵,而“鑰匙”就埋藏在題目中。

現在的高考命題常常具有內涵豐富、留給考生寫作空間大等特點,也就是說題目中留給考生的“鑰匙”很多,或者說留給考生的一把“鑰匙”就可以打開多扇記憶的大門。那麼考生尋找“鑰匙”(即審題)就變得異常重要了。審題大而化之,找到的“鑰匙”平平,那麼就打不開記憶中的那扇最好的門,即使打開了記憶大門,門內所藏的材料也便平平;審題仔細、深透,找到一把好“鑰匙”,打開的就是一扇最金貴的門,那麼就能找到“新穎”的材料。

在人羣中,由於有朱光潛先生所說的“套板反應”,衆多的考生就極易滑入毫不費力的“慣性思維軌道”(即套板),慣性思維軌道常常是衆人一起走的大道,於是衆多考生便擁擠在這條道路上了,高考作文選材中的“題材高度撞車”現象便是這樣誕生的。2008年安徽考生有80%以上的考生寫四川大地震就是一例。而實際上認真審視一下“帶着感動出發”,就會發現,這道題要求考生要寫出“感動”,但重點則側重於寫在“感動”的感召下,是如何“出發”的,那麼我們就可以用這把“鑰匙”去打開記憶的大門,尋找符合題意的材料了。這樣的材料就遠不止“四川大地震”一種了,跳出“套板反應”,找到“唯我獨有”的材料,寫出別人沒有的新材料,高考作文便可獲高分了。

“鑰匙”就是引發你回憶聯想的觸發點,找到怎樣的觸發點將決定你調動怎樣的材料,因爲不同的觸發點會引發出不同的材料。而找到怎樣的觸發點又取決於你是怎樣審視題目的,所以“審題”是調動材料的關鍵。

以2009年安徽卷高考作文題目爲例。2009年安徽卷高考作文命題是一道新型的材料作文題,材料的關鍵詞是“彎道”“超越”,材料中命題者既對“彎道超越”的本義做出了通俗化的闡釋,又對“彎道超越”運用到社會生活中的引申義做了提示,每一個提示點都是一把“鑰匙”,每把“鑰匙”都可以打開一扇記憶的大門,在每扇大門裏你都可以找到能寫出高分作文的材料。比如材料說“彎道是人生的一個關鍵點”,那麼這句話就會引發我們聯想:人生中有哪些關鍵點呢?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18歲的生日,文理分科,填寫大學志願等等,每一個關鍵點都有材料可寫,都可以寫出高分作文。問題在於考生審題是否能夠這樣深入地去審視。

如何能讓我們的思維正確地深入地去審視題目呢?筆者提供兩種方法供參考。

 第一,不要將題目簡單化——用“叩問”的辦法,將題目複雜起來,將審題深入化,找到調動材料的“鑰匙”。

所謂叩問法,是指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進行提問的一種辦法。例如2009年安徽卷的“彎道超越”,就可以這樣提問:什麼是彎道?彎道有什麼特徵?什麼是超越?如何才能超越?當我們尋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時,我們就能從答案中尋找到調動材料的“鑰匙”了。

再比如2010年北京卷的作文題:請以“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作爲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可以這樣提問:星空的含義是什麼?其比喻義是什麼?實際的含義是什麼?其比喻義是什麼?星空爲什麼要仰望?大地爲什麼要腳踏?當我們尋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時,我們也就能從答案中尋找到調動材料的“鑰匙”了。

第二,不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用整體的眼光去看待題目,讓你調動材料的“鑰匙”不至於開錯了門。

在調動材料的過程中,“鑰匙”打開哪扇門直接涉及到是否切題的問題,這個問題是高考作文寫作中的最爲重要的問題。

無論是命題作文,還是材料作文,抑或是話題作文,審題時都必須有“整體意識”,切忌抓住其中的某一點而不計其餘,以保證找準調動材料的“鑰匙”以及用它能打開一扇正確的門。例如2010年安徽卷的作文題。閱讀下面這首詩,根據要求作文。

吳興雜詩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

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這首詩蘊含的哲理,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或聯想?請根據你的思考或聯想寫一篇文章,不少於800字。

安徽2010年56萬考生中有10餘萬考生作文寫背題了,原因就在於“抓住其中的某一點而不計其餘”錯誤的審題方式上。有的同學抓住第一句“交流四水抱城斜”,得出“團結力量大”的立意點;而有的同學抓住第二句“散作千溪遍萬家”,得出“貢獻是一種美德”“爲人民服務”的立意點。這些立意點的得出,既沒有全面把握材料,也沒能深入理解題目中的“哲理”一詞的真正含義,所以它們肯定會被判爲“離題或偏題作文”。

正確的審題方法是按照“絕句”的規律下手。一、二句重在描景或敘事上,三、四句纔是揭示主題的抒情或議論,從整體上把握,立意點應該從三、四句中尋找: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認清自我;找準位置等等。這樣的立意纔有可能準確。

當然,一道命題,能讓1/5的考生離題或偏題,說明這道題目命得就有問題,這應該是一道“失敗的命題”。失敗的原因在於命題者尋找的材料——這首絕句不典型,三、四句的抒情或議論的味道並不明顯,從中抽取的哲理也很勉強。正因如此,學生面對這樣的材料會有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偏題或離題現象也就在所難免了。

在審題中找到調動材料的鑰匙,用“叩問法”和“整體意識”保證找到有效的“鑰匙”,保證打開的材料之門是正確的.。

 三、遵循用腦規律,找準調動材料的門徑,分門別類地打開記憶的大門,尋找唯我獨有的材料

大腦的使用總是要遵循一定的規律的,人們的記憶如同儲藏東西,大多數情形下,是分門別類進行儲存的,那麼,打開它時也要遵循這一規律,才能快速地啓動。

就材料的儲備而言,一般是按照社會、自然、歷史和人生四大門類,當我們面對一個題目,審準之後,我們就可以按照這四條門徑去調動我們大腦中儲存的材料了。

例如,2010年高考語文江蘇卷的作文題:綠色,生機勃勃,賞心悅目。綠色,與生命、生態密切相連。今天,綠色成爲嶄新的理念,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請以“綠色生活”爲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這個題目的關鍵是對“綠色”一詞的理解,題目中已經對它有了一些基本的解釋。“綠色”的基本義是“自然界中常見的顏色,是一種比剛長出的嫩草的顏色深些的顏色,或在光譜中介於藍與黃之間的那種顏色”。其比喻義爲“自然的、本色的、質樸的、純真的”,引申義爲“無公害、沒被污染”。“綠色成爲嶄新的理念”的含義是告訴人們:在今天的生活中人們應該努力消解高科技發展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迴歸到一種原本的、自然的、質樸的生活狀態中去。將題目分析到這些層面上,也就爲我們調動材料找到了一把把打開記憶大門的“鑰匙”。

按照上述打開記憶大門的四大門徑,我們就可以調動我們記憶中的材料了。從“社會生活”這一門徑入手,我們可以調動有關“環保、環境污染、氣候變暖、低碳生活”等方面的材料。但這是大部分考生在第一時間內的第一思維,如果僅從此種角度而寫,很容易出現人云亦云的情況,造成撞車的局面。

從“自然生態”這一門徑下筆,我們可以調動“鄉村寧靜、自然靜謐、田園生活、鄉土人情、民風古樸、自然風光”等方面的材料,來激起人們對鄉間綠色生活的迴歸的慾望,這樣寫出來的作文要比從“社會生活”門徑裏調出來的材料寫出來的作文效果好。

從“人類歷史”這一門徑出發,我們可以調動歷史上的老莊的生活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2009年安徽卷文言文閱讀選用的《遊東山記》的材料等等,將這些材料放到作文裏去,也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從“人生態度”這一門徑去調動材料,我們可以作如下聯想:將“綠色”看作喻體,“綠色生活”就是一種健康、樸實、平和的生活,“綠色生活”也喻指一種淡泊的人生態度。面對當今社會經濟轉型期,競爭壓力不斷加大,人心浮躁,感到前途迷茫,自殺、他殺的事件層出不窮,如“富士康十二跳”、前一段時間裏的校園惡性事件等,貪污、暴力、色情等醜惡現象屢禁不止,重慶打黑中落馬的文強、北京的“天上人間”的覆滅等。對此呼喚人們過一種沒有世俗污染的自然的生活,崇尚生活的本真,享受人間的真情真愛。這樣的立意就更高遠,必能引起閱卷老師的青睞。

“門徑”的意義在於找到自己調動材料的方向,照此方向拓展開去,可以順利地打開思路,闊開視野,廣泛地調動材料,優中選優,選出不同於他人的、唯我獨有的材料,寫出讓人耳目一新的作文來。

四、運用各種“調動材料”的方法,保證高考作文材料是新異的,抑或是深刻的

調動材料的方法實際上就是“聯想”的方法。以上所談的解決的是如何找到正確的“聯想由頭”,即從哪兒開始聯想,或者說藉助什麼進行聯想。這個問題解決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樣聯想的問題。下面我們來介紹幾個聯想方法。

聯想就是由甲物想到乙事,依據心理學原理,一般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完成的。

 1.相似聯想

相似聯想就是由某一事物或現象想到與它相似的其他事物或現象的思維方法。劉基由“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柑子,想到封建社會那些道貌岸然而內心骯髒的官員;周敦頤由“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想到在齷齪環境中保持高潔品質的人;韓愈由千里馬被埋沒,想到人才的被埋沒,等等,都是“相似聯想”的結果。在作文材料的調動中也可使用“相似聯想”的思維方法。例如:2010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Ⅰ的作文題:閱讀下面的圖畫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下頁漫畫中,第三隻貓的話“都什麼年代了,有魚吃還捉老鼠!”太熟悉了,在我們的生活中,它已經成爲一個句子的範式:“都什麼年代了,還讓×去×!”用“相似聯想法”,我們可以聯想到:“都什麼年代了,還讓我穿舊衣服!”“都什麼年代了,還讓我們去學雷鋒!”……漫畫內容結合第三隻貓的這句話,我們也可以做這樣的相似聯想:現在的工作條件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有魚吃),我們是不是就該放棄自己的本分(放棄捉老鼠)了呢?我們的本分是什麼?警察的本分就是維護社會治安,軍人的本分就是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和民族的尊嚴,公務員的本分就是爲人民服務,教師的本分是教好自己的學生,學生的本分就是搞好自己的學習,做人的本分就是善良待人,能給人以援手時就給人以援手……聯想到這裏,我們的作文立意以及作文材料不就出來了嗎?

 2.相近聯想

相近聯想是根據事物之間在空間或時間上的彼此接近進行聯想的一種思維方式。如:蘇東坡當年在杭州任地方官時,西湖的很多地段都已被泥沙淤積起來,成了當時所謂的“葑田”。蘇東坡多次巡視西湖,反覆考慮如何加以疏浚,再現西湖美景。有一天,他在西湖的圍堰上散步,由圍堰聯想到:如果把從湖裏挖上來的淤泥堆成一條像圍堰一樣的貫通南北的長堤,既可便利來往的遊客,又能增添西湖的一個景點,那該多好啊。於是西湖美景——蘇堤便從此出現了,蘇堤的出現正是“相近聯想”的結果。在作文材料的調動中也可使用“相似聯想”的思維方法。

例如,2010年高考語文廣東卷作文題: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你我爲鄰,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鄰”無法迴避,卻可有所選擇。請你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感受,以“與你爲鄰”爲標題寫一篇文章,自定文體,不少於800字。

“鄰”就是“鄰居”,空間上與鄰居相近的有:個人角度有同桌、上下牀、左右教室等;人類羣體有鄰國、動植物、外星球等。“鄰”還可以理解爲“相伴”,在這個意義與之相似的具象事物有:親友、同學、老師、同事、旅友等等;與之相似的抽象事物有:病痛、孤獨、幸福、磨難、傷痛、微笑等。以上材料的調動皆是因相似聯想而來。

3.相反聯想

相反聯想是根據事物之間存在着的互不相同或彼此相反的情況進行聯想的一種思維方式。如由改革開放想到閉關自守,由偉大想到卑劣,由光明想到黑暗,由國內想到國外,由下級想到上級,由外部想到內部,等等。這種思維方式也可以運用到材料的調動上。例如,2010年高考語文重慶卷作文題:請以“難題”爲題目,寫一篇文章。

難題指“不容易解決或難以解答的問題”,有雙關義,可以從實和虛兩個角度去理解,既可以指學習中遇到的不好解答的試題(包括平時作業),也可以指社會生活中、人生歷程中遇到的棘手的問題,或者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以解決的困惑。我們可以從自己、父母或歷史人物的經歷中選擇素材,可以談古論今,也可反映現實生活,無論從哪個角度去思考,都能夠找到寫作的素材。

然而這多是採用的相關聯想或相似聯想的方法調動的材料,這個題目還可採用“相反聯想”的思維方式來調動材料,比如把作文的立意立爲“我的人生沒有難題”或“不怕難題”,從這些角度去調動自己儲存的材料,就是運用“相反聯想”的思維方式。

4.相關聯想

所謂“相關”,是指一種實際上的直接的關聯。這種關聯是多種多樣的,如字面上的相關,時間上的相關,空間上的相關,物與人的相關,人與事的相關,等等。如從“一”字可以聯想到“一滴水”,聯想到“一滴水”可以匯聚江河;可以聯想到“竹中一滴曹溪水,漲起兩江十八灘”的詩句;還可以聯想到一個英文單詞、一道數學習題;可以聯想到一分錢、一度電、一粒糧食……由今年春節發生的事,想到去年以至更早的春節所發生的事,就是由時間因素觸發的相關聯想,等等。這種思維方式也可運用到材料的調動上。例如,2010年高考語文湖南卷的作文題:請以“早”爲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

什麼是“早”,“早”的內涵是什麼?“早”第一個含義是“太陽出來的時候”,第二個含義是“時間靠前,在某一個時間之前”。使用“相關聯想”的思維方式,由“早”可以聯想到“早晨”“早上的陽光”“早上的事”“早間新聞”“趁早”“早安”“趕早”等等;還可以聯想到“出名要趁早”“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做任何事情都要早一點”“早一點是一種生活態度”“早一點做好準備”“道一聲:‘早!’”“早一點長大”等等;還可以聯想到“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少年不知讀書早”,魯迅先生刻在書桌的“早”字,“聞雞起舞”等等。我們聯想到的這一切都與“早”有關,運用的正是“相關聯想”法。

5.相因聯想

相因聯想是由一種事物的經驗聯想到另一種與它有因果聯繫的事物的思維方法。例如由企業標誌聯想到企業策劃,由學校校徽聯想到學校的辦學理念,由一個學生的成績優秀聯想到他刻苦學習的精神等等。這種思維方式也可運用到作文材料的調動上。例如,2010年高考語文江西卷作文題:美國著名歌手邁克爾·傑克遜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見過我的童年麼?我在尋找我來自的世界。”童年,本應天真爛漫;童年,本應百無禁忌;童年,本應無憂無慮……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卻漸行漸遠,正從我們身邊消失。請以“找回童年”爲題寫一篇文章。

“找回童年”,我們在調動材料時,可以從這樣一個問題入手:我爲什麼要找回童年?按照這個思路調動到的材料都屬用“相因聯想”思維方法調動來的材料,比如我們可以聯想到長大後的種種煩惱和困惑,長大後受到的種種限制和約束,長大後碰到的種種虛假和僞裝等等。

綜上所述,筆者認爲,考生考場作文表現出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現象,原因不在於學生的材料儲備不夠上,而在於學生不會調動材料上,考生的重要任務是如何學會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來快速準確地調動自己儲備的作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