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幼兒園說課稿大班模板彙總八篇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說課稿大班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幼兒園說課稿大班模板彙總八篇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1

一、活動內容的生成與依據

幼兒意外傷害事故已經居幼兒死亡人數的首位,強化幼兒安全意識的教育成爲刻不容緩的大事。於是,我們在大班開展了以《安全》爲主題的教育活動,本教學活動就是來源於安全教育中的“生活中的標誌”。教學活動的直接目標是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發揮想象,預測故事可能發展,培養幼兒對語言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表達的積極性。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比較連貫地進行講述小老鼠獲救的過程,理解並尊重別人的觀點。間接目標是留意日常生活中的標誌,提高安全意識。

此活動是一個綜合性的活動,活動中涉及語言、社會交往方面的內容。適合於大班幼兒,活動時間約35-40分鐘。在幼兒園的一些家園合作活動中,我們需要家長帶孩子注意觀察路上各種標誌。因爲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相吻合。這是我選擇它作爲內容的原因之一,此活動與我班幼兒接受能力相吻合。最後我通過書籍上網等方式查閱了一些相關的資料,通過本班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生成了此次的活動內容。

二、活動目標與依據

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發揮想象,嘗試用恰當的詞語描述景物或狀態,並能用完整的語言預測故事發展的可能性。

2.學習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闡述小老鼠獲救的過程,理解並尊重別人的觀點。

3.留意日常生活中的標誌,提高安全意識。

教育目標正是通過每一個具體活動落實到幼兒身上的,具體活動目標的積累便構成了近期教育目標、年齡階段目標乃至教育總目標。新綱要中明確的指出:要爲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以上制定的具體活動目標是爲教育總目標服務的,注重能力的培養,通過自主的學習,促進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和諧的發展。其中目標的制定也貫徹了新綱要的精神:目標註重全面性。(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

三、活動準備

首先,活動準備是爲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因此,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

幼兒準備:認識生活中的一些標誌,如:交通標誌、安全標誌等

教學環境:在活動場地粘貼常見的道路標誌

材料準備:大圖片四幅小圖片每組一張水彩筆

四、活動過程

(一)遊戲《開汽車》進入活動場地,讓幼兒理解標誌的意思

沿路貼着常見的交通標誌,邊開邊提問:這塊標誌,是要告訴行人、車輛前方道路情況是怎樣的?

(二)出示圖片,引導進行講述

道路上有許多的交通標誌,是告訴行人、車輛前方道路的情況,小老鼠傑瑞在路上看到了些奇怪的道路標誌,表示什麼意思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1.出示圖一

今天天氣真好,藍藍的天空飄着白雲,這是一個旅遊的好季節,小老鼠傑瑞蹦蹦跳跳地出去旅行了。

走着走着~~,小老鼠傑瑞看到路旁有一塊道路標誌,上面畫有︻,你們幫助小老鼠傑瑞想想,這個道路標誌的前方會出現什麼?

2.出示圖二

a.小老鼠傑瑞繼續往前走,哈哈,前方果然是一座橋,小老鼠傑瑞得意極了:它會怎樣說?

b.這裏的風景實在太美麗了,如果你是這隻小老鼠站在小橋上,會看到了什麼?(嘗試運用:清澈的河水、碧綠的草地等詞語描述想象中的景物)

小老鼠傑瑞又發現一塊標誌,上面畫着●。

提問:你們認爲再往前走會出現什麼呢?

3.出示圖三

a.小老鼠傑瑞一邊唱着歌,一邊快步往前走,突然,只聽到“哎吆!”“撲通~”一聲,小老鼠傑瑞怎麼了?剛纔那塊道路標誌是告訴行人前方有什麼?

b.傑瑞摔得怎麼樣?(嘗試運用形容詞:鼻青眼腫、眼冒金星、頭暈眼花描述傑瑞摔後的狀態)

c.掉進陷阱裏傑瑞懊悔極了,它心裏怎樣想?會怎樣做?

d.傑瑞以後怎樣纔不會再摔到陷阱裏去的?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2

大班兒歌教學活動:

今天我來做爸爸

活動目標:

1、瞭解兒歌內容,感受作品的幽默有趣。

2、念準平翹舌音。

活動重點:引導幼兒學習念兒歌。

活動準備:幼兒用書《今天我來做爸爸》

活動過程:

1、完整感受兒歌,引起學習興趣:

(1)聽錄音,引起幼兒學兒歌的興趣:

“老師給大家介紹一首新的兒歌,名字叫《今天我來做爸爸》,它的內容很有趣,大家聽一聽它有趣在哪裏。“

(2)幼兒聽兒歌兩遍。

(3)幼兒回憶兒歌內容,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逐一重複,加深幼兒對兒歌的印象。

2、學習兒歌,理解兒歌內容:

(1)集體跟讀兒歌:

“兒歌中的我真的做爸爸?”

“爲什麼我叫媽媽別害怕?”

(2)教師朗讀兒歌,幼兒找兒歌中哪些字是翹舌音。

(3)分小組朗讀兒歌。

(4)提供機會鼓勵幼兒在集體面前表演,自由討論。

3、感受兒歌的幽默;

(1)自由討論:

“你覺得這首兒歌幽默在哪裏?”

(2)幼兒聽錄音跟念兒歌。

(3)教師引疑:

“如果我們把兒歌中的爸爸媽媽改成其他人,會是怎麼會是呢?你們可以回家試試。”

活動二:今天我來做爸爸(改編兒歌)

活動目標:

1、體驗用替換代詞的方法改編兒歌。

2、幼兒已基本瞭解兒歌內容。

活動過程:

1、複習兒歌:

(1)教師引出兒歌的名字

“還記得我們學的這首兒歌嗎?”

“有誰願意朗誦給我們大家聽呢?”

(2)幼兒自告奮勇,可以一個人也可以是兩個人表演。

(3)集體複習兒歌。

2、嘗試改編兒歌:

(1)請已經回家嘗試改編過的幼兒試一下,並告訴大家是怎麼替換的。

(2)幼兒打開圖書,找一找兒歌中的哪些詞可以被替換。

(3)幼兒回答,教師與幼兒一起尋找替換的規律:

(4)“兒歌中稱呼相同的地方可以替換。”

“替換後句子的長短和原來的兒歌要一樣。”

“兒歌中的玩具可以替換。”

幼兒自由結伴探索嘗試,教師觀察傾聽幼兒替換、改編的情況。

3、分享交流的快樂:

(1)師生小結替換的規律——第1、8句中的“爸爸”可以一起替換。

第2、6、7句中“媽媽”可以一起替換。

第3、4句中的玩具可以替換成其他玩具。

(2)幼兒介紹自己改編的新兒歌。

(3)請改編得好的幼兒做小老師,帶領大家學習。

教學反思

總觀這堂課,我個人覺得我抓住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對教材內容也做了正確處理,教學設計板塊清晰,發揮了小組合作的有效性,但還存在很多細節問題。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3

一、教材分析:《剛要》提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幼兒社會態度的培養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之中”。大班下學期正是孩子爲順利入學做好各方面準備的時期,因此要不斷對幼兒進行獨立自理等能力的培養和鍛鍊,日常區域活動中孩子們已經熟悉和認可了“物歸原處”的規則,這一規則對如何保管好自己的物品起到的作用將通過這個故事得到進一步的認識。

、說活動目標

教育目標是活動設計的重要環節,它既是教育活動設計的起點,又是教育活動設計的終點,根據近期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求,我確立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理解故事有趣的情節和語言。

2、懂得只有物歸原處才能保管好物品。

三、說重點難點

確立了活動的重點和難點,才能在活動組織中有的放矢。本次活動的重點爲:理解故事有趣的情節和語言;難點爲通過故事、親身經歷等懂得只有物歸原處才能保管好物品的道理。

四、說活動準備

爲了使故事活動更加生動、有趣,增進孩子參與和表現的積極性,我做了如下準備:

1、幼兒前期經驗:區角活動中觀察每個孩子“物歸原處”的做法和表現;活動前一天佈置小作業——帶自己家裏的熊、松鼠、浣熊、貓頭鷹、眼鏡等玩具帶到幼兒園來,爲孩子理解和主動表演故事創造條件。

2、物質準備:掛圖,背景音樂,故事錄音,熊、松鼠、浣熊、貓頭鷹、眼鏡等玩具。

五、說教法學法

《剛要》中強調:“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力爭形成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精選的教法有:多媒體展示法、演示法、視聽講結合法、表演法等。

六、說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以“談話導入——體驗學習,構建新經驗——鞏固理解,經驗交流——活動延伸”爲活動主線,具體過程爲:

(一)談話導入

檢查帶玩具的小作業完成情況總結:“小朋友們經常能夠完成老師佈置的小作業,例如今天帶來了我們要用到的各種玩具,說明小朋友們的記性非常好,可是今天來了一位小客人小熊,它的記性不怎麼好,它的眼鏡找不到了,眼鏡哪兒去了呢?”引出故事。

(二)體驗學習,構建新經驗——教師操作玩具動物,隨背景音樂分段欣賞故事。

1、從故事開頭講至“貓頭鷹聽了一愣,然後哈哈大笑起來。”提問:熊分別找誰去幫它找眼鏡?松鼠、狐狸和浣熊分別對熊說了些什麼?熊的朋友松鼠、狐狸和浣熊見到熊爲什麼會笑?爲什麼會說那麼稀奇古怪的話?貓頭鷹爲什麼哈哈大笑?你覺得它們看到了什麼?請你猜猜熊的眼鏡哪裏去了?(大班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他們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傾聽習慣,這裏的遞進提問意在引導孩子細緻觀察,體會故事情節的趣味性;老師要特別注意迴應孩子的回答,通過有效的追問,梳理幼兒的思維。)

2、繼續欣賞故事至結尾。提問:熊的眼鏡在哪裏?誰幫它找到了眼鏡?

3、討論:熊爲什麼找不到自己的眼鏡?眼鏡應該放在哪裏?(引導幼兒進入情境講述,領悟只有物歸原處才能保管好物品的道理。物歸原處的理解:從哪裏用了放回哪裏、習慣成自然,好習慣的養成祕訣是貴在堅持等。)

(三)鞏固理解,經驗交流——運用掛圖,老師和孩子共同看圖講述故事。

1、進一步理解故事,回憶提問:熊的眼鏡在哪裏找到的?爲什麼會在自己的頭上?

2、熟悉故事內容後,隨背景音樂分組進行角色表演,請小朋友分別扮演熊、松鼠、狐狸、浣熊、貓頭鷹進行表演。(孩子的直接經驗來自親身體驗,參與的過程更是理解鞏固已有經驗的過程,更是熟悉和運用知識的過程,這裏的分組意在讓每個孩子在有限的時間裏都體驗參與的快樂,豐富自己的經驗。)

(四)結束部分

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有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情,說一說你應該怎樣保管自己的物品。(小結平日區域活動中孩子們物歸原處的做法,不管是公共玩具還是個人物品擺放要便於取,記得物品擺放在哪裏,用完後要放回原處,這樣就不會丟失了。)

(五)延伸活動

“我是小小值日生”活動,評比哪組孩子整理的區角整齊、乾淨、條理;整理自己的小書包;整理自己的小房間等。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4

一、教材分析:

《向日葵》是法國偉大的畫家凡高的作品。在這幅作品中,畫家像閃爍着熊熊的火焰,滿懷熾熱的激情令運動感的和彷彿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然而,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智慧和靈氣。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爲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爲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衝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在《向日葵》這幅作品中,值得幼兒欣賞和學習的是:畫面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感受畫面傳達出來的強烈、炙熱的感情。然而對於城市的大班幼兒來說,孩子缺乏對“向日葵”這種植物的真實的感知,孩子不知道向日葵這種植物的外形、色彩、特徵以及它的象徵。而這些恰恰正是欣賞《向日葵》這幅作品的經驗基礎。新《綱要》強調:“幼兒的學習要來源於幼兒的生活,以生活爲基礎,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經驗的學習,對於幼兒來說是空洞乏味的,美術欣賞教學也是如此。因此在欣賞“向日葵”這幅作品之前,我認爲幼兒應該豐富的經驗可以包括:色彩、線條、構圖等美術欣賞要素方面的經驗,這一點大班幼兒已逐步積累;另外教師要幫助幼兒認識“向日葵”這種植物,幫助幼兒建構有關向日葵的知識經驗。那麼我相信在幼兒擁有了如此豐厚的經驗之後,他們的欣賞活動會更加生動獨特。

觀察認識:向日葵欣賞凡高的其他作品基於兩種經驗的積累,我們可以圍繞“向日葵”的欣賞活動構建這樣一個主題:

美術欣賞活動:向日葵實地參觀:向日葵園地認識凡高生活經驗美術經驗種植向日葵這個主題中包括:實地參觀活動引導幼兒通過實地實物的參觀、認識,建立對向日葵的初步感受和認識。然後認識向日葵的色彩、外形、特徵及作用和象徵意義,幫助幼兒建立對向日葵的完整認識。還有一個種植活動幫助幼兒瞭解種植的要素,這樣幼兒就建立了足夠的生活經驗。另外教師還通過欣賞凡高其他作品的活動幫助幼兒認識凡高,瞭解凡高的作畫特點、瞭解凡高的一生,幼兒有關的美術經驗也隨之形成。

二、設計理念:

1、教學活動注重經驗的構建和積累。幼兒的學習活動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美術欣賞教學也不例外。在欣賞活動之前教師注重幼兒有關美術經驗的積累,如,欣賞凡高的其他作品,幫助幼兒瞭解凡高繪畫的特色及筆觸。同時教師還發現幼兒有關“向日葵”的生活經驗不足,注重幼兒生活經驗的補充,使幼兒在活動中有話可說,有感而發,爲更好的欣賞作品做好鋪墊。

2、欣賞活動緊扣美術欣賞要素。在《向日葵》這幅作品中,值得幼兒欣賞和學習的是:畫面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以及作品的構圖。在教學中引導幼兒從最突出色彩入手,欣賞感受色彩的亮麗、同色系的組合及對比色的運用恰到好處。同時引導幼兒感受大膽誇張的線條帶給我們的富有靈動和生命的感覺。

3、欣賞活動中尊重幼兒的感覺,鼓勵幼兒大膽表述。兒童都是藝術家,兒童的藝術是兒童生命本能的自然突現。因此在欣賞中教師和幼兒的對話是平等的,尊重幼兒對作品的感覺和表述,而不是以自己的權威壓制幼兒。

4、注重多種欣賞方法的運用:對話法是美術欣賞教學的基本方法,教是除了鼓勵幼兒大膽與作品、教師、同伴之間互相對話,表述對作品的理解,同時運用對比的方法,感受實物、圖片和繪畫作品的不同,教師還運用幻燈片的放映給幼兒一個完整美麗的感受,同時欣賞感受到更多的“向日葵”作品。

5、欣賞活動注重幼兒情感的激發,畫面中,鮮豔亮麗的黃色和橙色以及大膽誇張扭曲的線條充分流露出創作者強烈和炙熱的感情、流露出對向日葵的熱愛。教師從色彩、線條等入手,運用對話、對比等方法引導幼兒感受作品表達出的情感,激發幼兒的創作慾望。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幼兒欣賞凡高的作品“向日葵”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感受畫面傳達出來的強烈、炙熱的感情。

2、鼓勵幼兒大膽欣賞與評價,發展幼兒對藝術作品的解釋和評判能力。

目標重點:欣賞作品“向日葵”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感受畫面傳達出來的強烈、炙熱的感情。

目標難點:瞭解畫面中的情感是可以通過形象、色彩、筆觸等要素傳達出來。

目標(1)綜合了對美術要素的認知以及作品的情感,是以認知和情感並重的目標。開展幼兒美術欣賞活動,是引導幼兒通過對藝術作品的理解、感受和體驗,逐步豐富幼兒美的經驗,提高幼兒對美的作品的感知和評判的能力,同時習得美術的技能和技巧。這兩個是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的。其中“瞭解畫面中的情感可以通過形象、色彩、筆觸等要素傳達出來。”是本次活動的難點,因爲幼兒對作品表面的感受和理解如何內化爲自身的情感,從而更好的體驗作品、更好的體驗創作者的情感是比較難的。

目標(2)是能力目標,我認爲美術欣賞教學的目的不是單純爲了美術技能技巧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幼兒對美好事物的感受,理解、體驗從而激發幼兒對美的創造。但是技能技巧的學習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技能技巧的提高才會促進幼兒的創作。

四、教學流程:

前承:經驗豐富:實地參觀向日葵種植園地,給向日葵拍照、觀察認識向日葵;欣賞有關凡高的其他作品,幫助幼兒建構有關於向日葵的認知經驗及美術欣賞經驗。

環境創設提供:有關向日葵的照片、圖片,《向日葵》作品圖片每二位幼兒各一幅,“十四朵向日葵”作品幻燈一幅,凡高的其他《向日葵》作品幻燈片具體流程見圖:活動環節解決問題、達成目標環節一教師引導幼兒欣賞、討論和比較自己拍的向日葵照片或者圖片和凡高的作品“向日葵”相比,“你喜歡那一幅?爲什麼?”(見附圖1)在幼兒的自由欣賞討論中引出今天的教學,同時給了幼兒第一次完整自由的欣賞的機會,爲目標1的完成拉開序幕。

環節二放映幻燈“十四朵向日葵”,完整欣賞“十四朵向日葵”。色彩的感受: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提問:畫面中什麼顏色最多?你最喜歡畫面中的那種顏色?如果都用黃色好嗎?……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理解感受到畫面中黃色爲主、其他色爲輔,同時關注到色彩的巧妙搭配及對比色的使用比列。這樣畫面才能飽滿、好看。

線條的感受:引導幼兒感覺和體驗作品中線條的誇張大膽和扭曲,感受到畫面中的向日葵充滿着生命的力量。這一環節中教師鼓勵幼兒把自己不懂得地方提出來:如:爲什麼向日葵的花瓣彎彎曲曲?好象感覺到了什麼?……構圖的感受:教師引導幼兒從畫面的背景,花瓶,花朵的整體來分析作品的構圖,。教師通過和幼兒的對話:數一數由幾朵向日葵?它們一樣嗎?爲什麼有的低下了頭?(辨別成熟的和還未成熟的或還未開放的)……通過這些對話幫助幼兒理解構圖有張馳有疏密纔會漂亮

教師通過對話法引導幼兒欣賞凡高的作品“十四朵向日葵”中鮮明亮麗的色彩和極富特色的線條,感受畫面傳達出來的強烈、炙熱的感情。初步解決重點目標。

活動環節解決問題、達成目標環節三第二次對比欣賞,在分步感受理解和欣賞的基礎上,鼓勵幼兒再次比較照片圖片和繪畫作品給予人的不同感受,是幼兒理解到畫出來的向日葵既象眼前看到的,又具有向日葵的典型的形象美,畫面中充滿了創作者的感情——對向日葵的熱愛。

通過對比欣賞,進一步使幼兒領悟到現實美和藝術美的區別。這一環節使重難點得以突破。

環節四教師放映更多的梵高的繪畫作品“向日葵”(兩朵、五朵、十二朵向日葵等等),幫助幼兒進一步感受、理解、欣賞作品向日葵帶給人們的那種美麗和熱情。激起幼兒的創作慾望。(見附圖2)最後通過欣賞、師生共同談話,探討、分享,激發幼兒的創作慾望。使活動目標得以提升。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5

一、教材分析

《綱要》中指出:社會性的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藉助於日常生活,並且爲了日常生活而進行的。動物,對於孩子來說,一直都是一個感興趣的話題,特別是大班的孩子開始對自己的屬相(十二生肖)感興趣了,記得有一次,有幾個孩子正在討論各自的屬相,有一個孩子很熱情地問我:“老師,你屬什麼的呀?”於是,好幾個孩子也都新奇地湊了過來。也有的孩子問我:“老師,十二生肖是怎麼來的?十二生肖是怎麼排列的?”--爲了滿足幼兒的求知慾望,讓孩子對十二生肖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我設計了該活動,當然,我在活動的設計中更注重的是對孩子社會性的培養,讓孩子能通過該活動去關心一下身邊的親人,培養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

二、活動目標

1.知道十二生肖是中國人的屬相,人人都有屬相。

2.瞭解十二生肖中所包含的動物及排列順序。

3.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引發幼兒過新年的願望。

重點:知道十二生肖是中國人的屬相,人人都有屬相。

難點:瞭解十二生肖中所包含的動物及排列順序。

三、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爲活動目標服務的,幼兒通過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獲得發展。新《綱要》中指出“要爲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爲此,我做了如下準備:

1.十二生肖頭飾。

2.多媒體課件。

3.生肖禮物。

四、說教法

《綱要》中倡導“教師爲主導,幼兒爲主體”的精神,因此,在活動的始終,我都將自己定位爲一個參與者,讓幼兒有廣闊的空間去發現和探討,並在此過程中尋求探索的快樂。生態課堂也告訴我們要放權放手,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讓幼兒自主地學習和探討,爲此,我採用瞭如下教法:

1.提問法:每個幼兒都有自我表達和表現的需要,巧設提問,有助於幼兒的思維。

2.直觀教學法:本活動爲了幫助幼兒熟悉。。內容,加深作品的理解,我準備了相應的圖片等,讓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欣賞作品。

3.多元激勵法:在活動中我尊重每個孩子的想法,善於運用多種激勵方法,通過語言讚美孩子,摸摸孩子的頭......讓幼兒在心裏上獲得滿足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整個活動中我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年齡特點,在綱要的理念下,始終以幼兒爲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爲“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幼兒在想想,說說,看看,聽聽,玩玩中,運用多種感官參與,掌握活動的重難點,爲此,我採用瞭如下學法:

1.觀察法:爲幼兒提供圖片材料,引導幼兒學會觀察,感受圖片裏的內容,讓他們有所體會,感悟;

2.講述法:在活動中啓發幼兒大膽地用完整,準確的語言表述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充分體現了《綱要》中語言能力實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五、活動過程

(一)遊戲認知十二生肖。

1.和幼兒玩猜猜看的遊戲。結合課件依次出示十二生肖圖片。(一名或多名幼兒來運用肢體語言、或口語表達動物的特徵,其他幼兒猜。)

2.談話、討論,引入課題。

教師:剛纔我們猜的都有哪些動物?(幼兒自由回答)知道老師爲什麼帶這些動物來嗎?(幼兒自由討論)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十二生肖。你們知道什麼叫生肖嗎?你有生肖嗎?你的生肖是什麼?

(二)理解生肖與屬相之間的關係及其順序

1.啓發幼兒談論交流:我們都知道每年都用一種小動物代表,那今年是那種動物?是什麼年呢?今年出生的寶寶屬什麼的?幼兒通過討論後在說出自己的看法。

2.教師適當小結。十二生肖是中國人很早發明的,只有中國人才用。我們用十二種動物作標誌,一種動物表示一種生肖,也就是一種屬相。知道自己的屬相還可以推算出別人的屬相呢!

3.小朋友們認識了十二種屬相,可十二屬相一年只能來一位,其他的就排好隊等着,知道它們誰在前誰在後嗎?(幼兒討論回答,引出兒歌。)老師這裏有一首兒歌大家聽了就知道了。

4.結合課件展示兒歌。一起學習兒歌。

5.剛纔我們通過兒歌知道了十二生肖的排隊順序,我們小朋友想不想自己當小動物來排排看呢?(向幼兒講好規則在一定時間內排好順序。)

(三)瞭解屬相的含義引發過年的願望。

1.既然每個人都有屬相,那你跟同伴們說說你還知道那些人的屬相?

2.你最喜歡什麼屬相。爲什麼同樣屬相的人年齡卻不一樣大?(引導幼兒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師小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屬相,一個班的小朋友有很多人屬相是相同的,因爲他們一樣大。

4.今年知道是虎年了,那麼明年是什麼年呢?(幼兒討論後回答)

5.對了,明年是兔年,現在又快過新年了,過年好嗎?老師就提前收到了朋友送給我的新年禮物。(出示禮物)小朋友們想不想也自己製作一個這樣的生肖禮物送給自己的爸爸、媽媽、老師同伴呢?我們一起去製作吧!

六、活動延伸

爲了保持教學活動的完整性,連貫性,更好的促進幼兒發展,就要求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也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延伸活動可以更好地將這個活動和後續活動聯繫起來。

日常活動:帶領幼兒一起爲自己喜歡的人制作新年禮物。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6

一、設計意圖及教材分析:

全球資源日益減少,環境保護也日顯緊迫,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而我們的孩子生活無憂,社會環保意識淡泊,經常做出亂摘花草,隨意攀登樹木等行爲,這些看似毫不在意的事情,卻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而《綱要》中也明確指出:教育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的環保意識。所以對幼兒進行認識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

樹,在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觸,但幼兒對樹的認識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很少有幼兒進一步去理解樹和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植樹造林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益處。因此,對“樹”的深層次的探究已是一個迫不及待的工作了。故而,我爲大班幼兒設計了一堂社會環保課----《植樹造林》。

二、活動目標:

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經驗、和需要。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目標,分別對幼兒知識、情感、能力方面進行積極的引導。

1、知道樹木是人類、動物的好朋友,瞭解綠化的好處,初步產生環保意識。

2、激發幼兒熱愛和親近大自然的情感。

3、通過看看、說說、聽聽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判斷能力。 我把活動目標一做爲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三、活動準備:

活動材料應有利於引發、支持幼兒的遊戲和各種探索活動,爲了能讓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提供條件,我爲活動作了以下準備。

1、各種樹的照片

2、多媒體課件(山洪爆發、沙塵暴來襲、小動物搬家)

3、植樹工具、小樹

四,說教學法:

主要有以下幾種:一、講解法,活動開始部分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的在集體面前闡述自己的知識,能很好的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表現能力。實物、多媒體的運用也更能形象直觀的幫助幼兒理解同伴的講解內容,能使幼兒更清楚觀察和交流,使幼兒產生學習的興趣。二、情景體驗法:另外,我運用了多媒體,讓幼兒從反面深刻地體驗到植樹造林讓人們受益非淺,迫壞自然生態環境是不對的。三、動手操作法:在幼兒的思維達到最高潮時,讓幼兒親自動手種植小樹苗也是幼兒情感的一種宣泄,爲本次活動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五、教學流程

本次活動我把它分成三個部分,但這三個部分卻是有機的聯繫在一起的,層層深入、環環相扣。

(一)、活動開始部分

1、活動前我將收集到的照片、圖片把教室佈置成一個博覽會,一開始由我帶領幼兒參觀並作簡單的講解,並提問:你認識哪些樹?是怎麼樣的?它們長在哪裏?目的在於在幼兒好奇心的驅動下儲存大量的感性表象,可以讓幼兒在自己的

發展水平上、在不同層次上思考,同時幼兒在相互討論、相互交流中積累知識經驗,體現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2、介紹樹,幼兒觀察後請幼兒將自己認識的樹的圖片、照片拿過來放到實物投影儀上,請幼兒講解自己的知識,和同伴分享經驗,發展了幼兒的表闡述能力,提供給幼兒大膽表現的機會。其餘幼兒在通過耐心傾聽同伴的講解直接獲取信息,在和同伴的知識碰撞的同時積累經驗。

(二)、第二部分,觀看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的運用的優勢在於視聽結合,聲圖並茂,把教師難以講解說清、無法直接感知的、抽象難懂的知識,生動的告訴幼兒,更聚說服力。幼兒從感知到理解,多媒體的運用恰倒好處,並自然合理地突破本次活動的難點,突出重點。

1、播放沙塵暴侵襲的片段,畫面中人們頭裹紗巾在風沙中艱難地行走、司機因看不清道路發生車禍、交通堵塞

2、播放山洪爆發,水土流失,家離失所的場面,同齡兒童因此失學。

3、小動物搬家

通過觀看,幼兒在情感上引起了共鳴,加上教師適當的提問,更加有助於幼兒的知識經驗的彙總。“爲什麼小動物會搬家?”“爲什麼會山洪爆發?”這些問題的巧妙安排都使幼兒想到:因爲沒有樹纔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三)、討論

抓住這一思維我立即展開了下一個環節的教學,發展幼兒的擴散性思維,遷移幼兒新獲得的知識經驗。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拋向幼兒:“你認爲植樹造林有什麼用呢?”通過集體商討、小組討論、個別提問、教師巡迴指導等多種形式讓幼兒的知識在這裏作一個大彙總,也是對本次活動的檢查,在討論的同時發展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和間接獲取信息的能力。然後教師以簡筆畫的形式快速的勾勒出幼兒的想法:防塵防沙、固土、淨化空氣、減少噪音、治理污水美化環境,保持生態平衡等。最後讓幼兒判斷一組圖片:亂砍伐樹木、攀登樹木、在樹枝上懸掛物品、搖晃樹木、給小樹苗澆水、拔草、鬆土,爲小樹苗加上防護攔等讓幼兒正確的判斷這些行爲的真僞,發展幼兒判斷是非的能力。

六、活動延伸:

根據幼兒愛玩愛動的特點,我採用動靜結合的方法,利用課後延伸時間帶領幼兒到園內的種植園地去植樹,藉機還可以滲透3月12日是植樹節。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本次活動,此時,也真正的體現了教育的延續性、實效性,形成良好的社會主人翁意識,爲幼兒的一生髮展作好了準備。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7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班的語言活動“桃樹下的小白兔”,下面我就說說本次活動的設計方案:

一、說教材

故事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能爲幼兒提供豐富的語言材料。故事“桃樹下的小白兔”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豐富的情節,生動、優美的語言,吸引着幼兒,使他們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我選擇的“桃樹下的小白兔”這篇故事講得是住在桃樹下的小白兔將桃花瓣寄給各種小動物,小動物們拿桃花瓣用做各種東西。故事內容充分調動了幼兒的興趣。這篇故事人物形象鮮明,使幼兒受到很好的教育,語言生動淺顯,便於幼兒理解、記憶和模仿,故事情節有趣,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

二、說學情

大班幼兒的認識水平在不斷提高,具體形象思維又佔優勢,因此,他們對文學作品,特別是童話故事較感興趣,也能接受和理解內容較豐富、表現手法較複雜的故事,並具有一定的傾聽和語言表達能力。大班幼兒積累了不少故事知識和詞彙,培養了他們活潑大方、富有觀察力、好奇心,探究慾望強,有豐富的想象力,並喜歡把自己對故事的理解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但是,由於幼兒成長環境的影響,幼兒經常出現自私、以自我爲中心的現象,導致這些行爲成爲幼兒交往中的障礙。而故事是運用兒童文學作品向幼兒進行分享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

三、說目標

發展語言的關鍵是創設能使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同時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根據綱要中語言領域的目標和指導要點以及大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理解故事內容,瞭解故事情節,體驗故事美好的意境

2、感受作品中桃花瓣可以變成搖籃、太陽帽等的運用,發展幼兒的想象力

3、體驗與同伴分析帶來的快樂

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體驗與同伴分析帶來的快樂”。當然,培養幼兒懂的分享是需要一個漫長的累積過程的,因此,本次活動是先讓幼兒獲得情感體驗,是一個累積良好體驗的好機會,對幼兒有一定的的教育意義。

本次活動的難點定在“瞭解故事情節,體驗故事的美好意境”。

四、說準備

活動準備是爲了完成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和需要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又考慮到幼兒的經驗準備。

幼兒的經驗準備:認識桃花瓣,知道桃花瓣的相關基礎知識,奠定認知基礎。

物質準備:桃花瓣若干,ppt,背景音樂,角色頭飾

五、說教法、學法

1、說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幼兒園教育活動是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教育過程。因此,本次活動我主要採用了直觀教學法、討論法、提問法等適宜的方法來組織教學。其中:

本活動中由始至終貫穿的是直觀教學法:觀察是幼兒獲得知識的最有效途徑,兒童缺乏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以及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對故事所蘊涵的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我用ppt和實物通過鮮明、生動的形象,容易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幫助兒童理解和記憶。

2、說學法

幼兒是學習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因此,本活動採用的學法主要是視聽講結合法、欣賞法、交流討論法等。其中:

欣賞法:我引導幼兒試着理解故事內涵,使幼兒獲得美得享受,喚起與同伴分享的情感,陶冶幼兒分享的情操,從而突破活動重難點。

六、說流程

本次活動我設計了五個環環相扣的環節。

第一環節:出示桃花瓣,引入幼兒的初步想象。

引入時,我以直觀的桃花瓣,讓幼兒有眼前一亮的感覺,幼兒直觀的看到了桃花瓣,極好的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並思考我提出的問題“桃花瓣可以用做什麼呢?”該問題把幼兒帶進一個思考想象的空間,創設了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的語言環境,爲下面的故事做好鋪墊。

第二環節:完整欣賞,發展幼兒想象力。

通過第一環節的討論之後,我說:“故事裏的小白兔也有許多桃花瓣,它會拿它們做什麼呢?”使幼兒帶着問題進入故事的欣賞,引導幼兒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這個環節仍然給幼兒留有想象的空間,讓幼兒在剛纔的想象基礎上,結合ppt和老師有感情的講述,完整的欣賞一遍故事,瞭解故事的情節發展,感受故事中的語言美,通過頭腦中的想象故事中優美的意境。

第三環節:分段欣賞,發展幼兒形象思維。

此環節結合了語言和幻燈片,再次調動了幼兒的興趣,以分段講述故事爲主要形式,通過一個個的問題,“圖片中有哪些小動物?”“想一想,這幅圖中的小動物,將桃花瓣用作了什麼呢?”找出故事的重點,引導幼兒不斷思考、探索,層層遞進,從而達到理解和記憶故事內容的目的。而想象手法的運用是本故事的一個亮點,使形象達到逼真的效果。幼兒在理解故事中採用的表現手法時是困難的,因此,我以問題:“小白兔將桃花瓣都寄給了誰呢?”“小動物拿桃花瓣用作了什麼呢?”的提出加深幼兒想象的程度。

第四環節:深入故事主題,昇華情感。

這篇故事中提到的“小白兔將桃花瓣裝在信封裏寄給自己的朋友們”“小動物們對小白兔寄來的桃花瓣表示感謝”,意在教育幼兒懂的與人分享,但是如果教育一味地講大道理,幼兒是不能完全理解的,所以我在這個活動環節中以“你喜歡故事裏的小白兔嘛?爲什麼呢?”讓幼兒直觀形象的感知,該學習、模仿誰。這樣,他們很快就能懂的分享和感恩的道理,並讓幼兒自覺的將這些道理延伸到生活中。

第五環節:活動延伸

活動的結束是暫時的,依據教育方式的整合,爲了讓幼兒不再被動的接受,而是使我傳遞的信息,轉化爲幼兒主動的吸收,我不僅鼓勵幼兒在生活中,學習並樂意與同伴或家人分享,還整合了區域活動,在表演區、語言區、美工區讓幼兒繼續探索。根據教育目標,有機滲透了教育內容,使幼兒獲得更多有益的知識經驗,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是我對這次教學活動的理解、分析和做法,由於目前我還沒有工作經驗,所以在說課的過程中,存在着疏漏和不足,懇請評委老師們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幼兒園說課稿大班 篇8

一、說教材:

走進黑暗的世界裏,孩子們要面對恐懼,他們將依靠各種感官來認識自己生活的另一半世界,建構對黑暗的認識。因此,我設計了這個主題的一節課《不開燈的晚上》,讓孩子們對黑夜充滿好奇和無窮的想象。

二、說教學目的:

1、理解故事內容,體會故事中夜晚的優美意境。

2、練習閉眼走,體驗閉眼遊戲的刺激和獨特感受。

三、說教學重點:

幼兒閉眼遊戲時,能自覺閉眼,不能偷看。

四、說教法:

本節課運用了講述故事,讓幼兒對夜晚產生好奇,同時以遊戲的形式讓幼兒體驗閉眼行走的樂趣。

五、說教學過程:

1、傾聽故事,教師提問:落兒住在什麼地方?每天晚上屋子裏是怎樣的?螢火蟲爲什麼不肯進屋?落兒是怎樣做的?

2、幼兒完整傾聽故事。

3、練習閉眼走,一個接一個。

4、分組遊戲“盲人取物”。

本節課整合了語言、健康等方面的知識,並以講述故事和遊戲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