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盧浮宮》說課稿

通過《故宮博物院》這一課的學習,學生都知道了我國北宋時期的《清明上河圖》,但是能夠有幸看到真跡的人可以說是寥寥無幾。直到2005年10月《北京晚報》報道了在故宮博物院百年大修的喜慶氣氛中,《清明上河圖》才得以首次全卷公展 。那麼在西方的藝術界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存在呢?西方的大博物館的珍品又是怎麼樣的?我在課前先設下一道道“懸疑”引出學生的興趣。

《巴黎盧浮宮》說課稿

本課我準備用兩課時來完成整個教學內容,第一課時完成了解盧浮宮有關地理位置、歷史等大致情況以及藏品的九大分類的欣賞學習,第二課時把審美能力的培養作爲本課教學的根本宗旨,主要以欣賞羅浮宮三寶爲教學重點,通過這些欣賞活動,初步瞭解歐洲古典藝術作品,使學生產生學習西方美術的濃厚興趣,提高多元文化的藝術修養,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與價值觀。我所說的就是第二課時的內容。

所以我設計的教學重難點是:西方雕塑、繪畫的風格及藝術特徵。難點:美術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以及深遠意義。因此,課前我準備了關於盧浮宮三寶的資料和多媒體課件以及學生在模仿秀中所需的幾塊綢布、自制假髮、小風扇等。

在設計《巴黎盧浮宮》這一課時,我分成四個環節進行教學。環節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環節二作品模仿秀,瞭解概況;環節三體驗感受,學寫評論環節四交流分享,課後延展。

下面我簡要地闡述一下這四個環節:

首先,我假設自己準備了一個“豪華”的禮盒讓學生猜裏面裝着的是什麼?在學生一通瞎猜後打開一層又一層的包裝告訴學生這是我的一件傳家之寶。學生一定會問爲什麼包裝得那麼細緻呢?那麼我就可以引出《清明上河圖》直到故宮博物院百年大修的喜慶氣氛中才得以首次全卷公展,引出盧浮宮作爲“盧浮宮三寶”的三件藏品又是怎麼安排其展出位置,然後用多媒體展示三件藏品在盧浮宮所處的位置,讓學生體會東西方文化在對待珍品上的“藏”與“展”的不同態度。

第二環節引導學生以其中一件藏品《蒙娜麗莎》爲例,用“你覺得《蒙娜麗莎》美嗎?”展開廣泛討論,在討論了古典繪畫的美的表現後讓一學生上臺來模仿畫中人的神態動作,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從這件藏品的構圖、人物動態、神情、風格、色彩、作品背後的小故事、與中國畫的區別等方面探討這件藏品的藝術價值,引導學生體驗西方古典繪畫藝術中的形式美。

在第三個環節中安排學生4-6人爲一組,以西方藝術與中國藝術的區別和聯繫爲題,從作品創作背景、造型、動態、肌理表現等方面讓學生討論他們所選的這件藏品有怎麼樣的特點,小組成員各有分工,包括表演者、分析者、彙報者等,並完成我給他們設計的一份表格式評述。

最後一環節讓學生自評、互評的評價活動分析各組的藝術評價成就,同時,在評價三寶活動中,老師及時給予學生恰當的反饋,形成互動評價,一方面充分肯定學生的積極想法,使學生明確如何進行正常的藝術賞析活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由盧浮宮有關的建築引導學生去了解華籍設計師貝聿銘及其設計的盧浮宮入口金字塔建築的風格特點作爲課後延展。

新的教學理念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在廣泛的歷史文化情境中去認知美術作品的意義,在欣賞過程中,聯繫中國傳統美術作品以及國人對“寶”所特有的那種保護心理進行對比教學,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通過直觀展示,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互動參與,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出課題的第一個環節,創造問題情境,營造探究學習的氛圍,重在讓學生從前面所學的中國傳統藝術出發,引出與中國截然不同的西方文化,激發學生對兩者的對比分析。第二個環節重在以模仿秀的形式讓學生在賞析的基礎上體驗畫家在創造美的過程中付出的勞動,瞭解藝術欣賞所要注意的方面,爲下面學生自行理解一件藝術品做實踐和理論準備。第三個環節我着重從作品創作背景、造型、色彩、動態、肌理表現等方面進行輔導,讓各小組的模仿者在大家的幫助下去體會雕像所展現的那種神態動態,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對這三寶中的任一件進行分析、討論、評述,形成學生的美術素養。第四環節重在讓讓大家分享交流小組合作的成就,體驗模仿的樂趣並將這種評論方法延伸到課外。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