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五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法指導、過程分析等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是解簡易方程的第三課時“解方程(一)”,是在學生學習方程的意義和等式的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而今天學習的內容又爲後面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做準備。今後學習多邊形的面積、植樹問題等內容時都要直接運用。所以本節課起着一個承上啓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知識,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2、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教材的地位與作用,參照課標確定本節課的目標: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體驗遷移、分析、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方程與生活中的聯繫,激發學習興趣,培養仔細認真的良好學習習慣。

3、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我認爲本節課的重難點是理解解方程的方法及檢驗,解決重難點的關鍵是引導學生確立解方程的一般思路。

二、說教法

1.演示操作法

藉助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觀察法

爲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通過同桌合作、交流,自主探尋發現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義。

這些教學方法,爲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得他們能夠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

三、說學法

1、合作學習法

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讓學生經歷一個觀察、比較、交流、分析等過程,鼓勵學生把發現的規律都說出來,有利於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這樣既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又能使學生在發現規律的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

2、自主學習法

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注重探索過程的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被動聽爲自主學,學生積極動腦去思考、動口去表達。通過交流、猜測、驗證、總結歸納,體驗探索規律的過程,突破難點,提高效率。

四、過程分析

本節課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基礎訓練,激趣導入。

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探究了哪些規律?

鞏固方程及等式的性質,爲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認準目標,指導自學。

1、那我們學習解方程就要充分利用等式的兩個基本性質。

板書課題:解方程(一)

2、學生自學教材67~68頁例1、例2、例3內容,讓學生初步掌握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的原理,學完後記錄疑問。

(三)合作學習,引導發現。

1、出示課件例1,你瞭解了哪些信息?怎樣列方程?

x+3=9

2、如何解這個方程呢?課件出示利用等式的性質分析的圖示。

學生觀察圖畫,同桌交流自己的觀察結論,並通過討論明確解方程的方法。

x+3=9

解:x+3—3=9—3

x=6

3、點名學生彙報,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老師歸納:解方程實質就是把方程轉化成x=a的形式,要注意解方程步驟的規範書寫。

4、認識、區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並學會驗算方程的解。

5、學生獨立完成例2、例3的內容,並相互檢驗對方的結果。

老師再次強調要注意解方程和驗證步驟的規範書寫。

(四)變式訓練,反饋調節。

課本67~68“做一做”。

強化重點,鞏固新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分層測試,效果回授。

隨堂練習冊36頁《解方程(一)》第一、二、四、五大題

(六)課堂小結

梳理知識形成完整知識體系

(七)佈置作業

1、課本練習十五第1題。

2、課本練習十五第4題。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解方程(一)"。本節課選自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級(上),。這一節課是本冊書第五章第二節的內容。下面我就從以下四個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的設計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對本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

分析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數學大綱的基礎上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首先來看一下本節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解方程在整個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階段要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及讓學生根據一些現實模型,把它轉化成數學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增強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運算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在初一階段完成。解方程是代數中的主要內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有許多直接的應用,最主要的,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學習其它方程和方程組的“基石”。解各種方程和方程組,通過降次、消元等方法,最後都歸納爲解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這一章可以歸納爲兩個方面:第一方面的內容是等式的有關概念,等式的性質以及方程的有關概念;第二方面的內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以及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解方程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基礎,本章的學習重點在於使學生能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學生能否正確的解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關鍵是這一節的學習。

從以上兩點不難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3、接下來,介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教學大綱是我們確定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的依據。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是:

(1)熟悉利用等式性質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過程;

(2)通過具體的例子,歸納移項法則;

(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熟練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數字係數)能判別解的合理性。

2、能力目標是:

(1)通過學生觀察、獨立思考等過程、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2)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並嘗試尋找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3、情感目標是:

(1)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精神,養成按客觀規律辦事的良好習慣。

(2)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品質。由於合併同類項學生已非常熟悉,係數化成一實際是利用等式的性質,而移項是新事物又是解方程的關鍵,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移項法則及其應用。由於本階段的學生往往注意不到項的符號及移向後的符號,很容易出現符號錯誤。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難點是;移項的同時要變號。

二、教材處理

本節課是在前面學習了《你今年幾歲了》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已經很牢固地掌握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等式性質並且能利用等式性質熟練的解方程,因此我沒有把時間過多地放在複習這些舊知識上,而是通過遊戲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既鞏固了前面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真是一舉三得。進而設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爲後面的學習做好準備。採用生動形象的事例,在移項法則的得出過程中,我讓學生自主觀察發現規律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規律的內容。然後交流各自所發現的`規律及用語言表書的過程,這樣通過自主學習、組內交流、合作,達到培養學生自主、互助的精神。由於在移項時,學生常犯一些錯誤,如移項忘記變號,因此在例題的處理上我採取用兩種方法解例1、例2,並將兩者加以對照,進而使學生加深對移項法則的理解且自覺改正錯誤。然後我又選配了一些變式練習,通過書上的基本練習達到訓練雙基的目的,通過變式練習達到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這些我將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具體體現。而且在做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生互相提問,使課堂在學生的參與下積極有序的進行。

三、教學方法和數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體現教師的導向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是新課內容的學習。教學過程中盡力引導學生成爲知識的發現者,把教師的點撥和學生解決問題結合起來,爲學生創設情境,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不斷克服學生學習中的被動情況,使其在教學過程中在掌握知識同時、發展智力、受到教育。

五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教材研讀。

1、教材編排。

(1)邏輯分析:

方程是等式裏的一類特殊對象,傳統教材都用屬概念加種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數→方程”的線索教學方程的意義,考慮到方程是在刻畫生活中的等量關係時產生的,而且在北師大教材體系中一年級到四年級上冊,學生對等式和不等式有所瞭解,只是沒有把“等式”這樣一個概念交給學生。並且已經採取逐步滲透的方法來培養代數思維。例如:()+8=14,90-()〉65,因此,在北師大教科書裏沒有從方程和等式的內涵上作太多比較,直接以等式爲立足點,立足點較高。

(2)語言信息及價值分析:

本課教材的三幅情境圖,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層層遞進。第一幅情境藉助平衡,讓學生領悟等式;第二幅情境完成數量關係向等量關係的轉化;第三幅情境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找到多種等量關係,列出方程。

2、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在簡單情境中尋找等量關係,並會用方程表示。

(3)經歷從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構過程,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在簡單具體情境中尋找等量關係,並會用方程表示。抓住“含有未知數”和“等式”兩個核心關鍵詞建立方程的概念。

(2)難點:數量關係向等量關係的轉化。

二、學情分析:

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是用算術方法來解決問題,算術思維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維。由於從算術思維到代數思維的認識發展是非連續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習慣性思維轉向藉助等量關係列方程的新思維方式比較困難。列算式時以分析數量關係爲主,知與未知,涇渭分明;在代數法中,辯證地處理知與未知、求與不求,使這一矛盾雙方和諧地處於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設計:

爲了更好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一)引“典”激趣,誘發思考。

引用“曹衝稱象”的故事,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尋找相等關係,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藉助天平,啓發思考。

我將教材情境動態化,通過FLANSH課件,讓學生充分感知當天平兩端都沒放物品的時候天平左右兩邊是平衡的。當我們往天平的一端放上物品而另一端不放的時候,或者兩端放的物品質量不等的時候,天平的兩臂不平衡,表示兩邊物體的質量不相等。這時候左邊大於右邊,或右邊大於左邊。當我們經過調整,天平兩臂再次平衡時,表示兩邊的物體質量相等,即左邊=右邊。讓學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觀情境中體會等式,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對情境中數據也進行了分批給出的處理。先給出了左邊魚食和小砝碼的重量,讓學生用一個數學表達式來表示天平左邊的質量,再給出天平右邊的質量,讓學生列出等式。這樣就較好地避免了學生習慣性的使用算術的思維方式,同時也順利地進行了用數字表示向用符號表示的轉化。在這一情境的教學中,藉助天平這一載體,啓發學生理解了平衡,認識了等式。

第二個主題圖是本節課教學的核心內容。首先,我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找出文字信息“4塊月餅的質量一共是380克”。然後引導學生結合情境圖,把這一信息轉化爲等量關係。4塊月餅的質量是如何表示的呢?用數量關係“每塊月餅的質量×4”來表示,“每塊月餅的質量×4”表示的是4塊月餅的質量,380克也表示4塊月餅的質量,所以他們相等。從而完成數量關係向等量關係的轉化,算術思想向代數思想的轉化,改變學生的長達4年的慣性思維方式。

3、變換角度,深入思考。

第三幅情境圖隱含着多樣的等量關係,也正是引發學生數學思考的最佳情境。根據學生認識的深入程度,可適當讓學生體會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並放手讓學生探究,根據不同的認識找到不同的等量關係,列出等量關係不同的同解方程。在教學中,先引導孩子發現情境中的基本相等關係:2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壺水的水量,並且列出等式2z+200=2000,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孩子發現其他的等量關係。在這一過程中,充分激發孩子探求知識的慾望,調動孩子思考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從而找到多樣化的等量關係,並進一步提高孩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4、建立概念,判斷鞏固。

在前面教學的基礎上總結、抽象出方程的含義。通過三道例題的簡潔數學式子表達,讓小組合作尋找他們的共同特點,從而建立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數”與“等式”是方程概念的兩點最重要的內涵。並通過“練一練”讓學生直接找出方程。

(三)生活應用,提高能力。

數學應該服務於生活,緊接着我讓同學們根據直觀圖象列方程。這些題目都來自於生活實際,並且分別以現實情境圖、線段、文字敘述、綜合拓展爲順序,層層遞進。學生在用方程表示直觀情境裏的相等關係後,他們在寫方程時會更加關注方程的本質屬性,從而鞏固方程的概念。練習強調學生在按照“數量關係—等量關係—方程”這樣一個過程,通過想一想,找一找,說一說,寫一寫等不同的形式學會用方程來表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並體會到方程的作用,爲以後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