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說課稿範文集合十篇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熱門】說課稿範文集合十篇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專家,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成功》,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談談我的課堂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第一點 教材地位及作用

《成功》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學會讀書三:學學牛吃草)中的第一課,作者先於開篇點題,解釋“成功”,引出論題:成功之道;然後,分別論證天資、勤奮、機遇之於成功的作用;在此基礎上突出勤奮的重要作用,再用王國維的話強化自己的觀點,最後得出結論:勤奮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文章思路清晰,層層深入,旁徵博引,很有說服力。

第二點、教學目標,重難點

首先確定的三維教學目標是:知識與技能目標:品味作品中經典的文化言論和作者誠懇平實的語言;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作者旁徵博引、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情感價值觀目標:準確理解作者關於成功的觀點,在勤奮中走向成功。

教學重點、難點是:找出文中的主要觀點。運用文中的觀點對具體現象進行探究。聯繫生活,對文章的基本觀點進行拓展。

二、學情分析

①我班學生的語文基礎較差②學習語文的觀念、方式、方法較落後③學習語文的能力較弱,語文的素養較低

三、說教法: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儘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採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而我在學習過程中充當的角色是:一個組織者,把握其學習的整體走向;一個引導者,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具體方法有:

①朗讀法: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文本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

情境設置法: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境,使學生很自然的融入到文本中去,思想產生共鳴。

③設疑研究法:對重點語句組織學生討論研究,進而理解文章主旨 。

④賞識成功教育。學生在討論合作,解決疑難問題過程中,適當的給予表揚鼓勵,讓其體會到合作與成功的喜悅,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⑤對話教學:這種對話並非師生間一問一答,而是師生間各自向對方和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平等與溝通。

四、說學法:

新課程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的課堂無非是爲學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的天地,這片天地是教師、學生、文本間的對話、交流的舞臺。具體學法指導是:

①反覆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②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③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拓展思路,激發獨特的感受,抓住關鍵提問,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④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五、說教學流程是: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我們常常羨慕一些成功人士。我們羨慕奧運冠軍們登上了最高領獎臺;我們羨慕科學家們爲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我們羨慕作家們寫出優秀的作品……可我們有沒有想過,他們是如何成功的呢?他們成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他們成功背後有哪些故事呢?我們除了羨慕之外還應做些什麼呢?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這些問題將得到解答。

二、閱讀課文,感知文本: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並劃出作者對成功所持的觀點、對構成成功的條件所持的觀點。並結合課文的某一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三、賞析語言,體會論證方法:師生共同賞析文本中精美的語言,體會其對論證作者觀點所以的作用;

四、合作探究,質疑釋惑:對學生提出的疑惑問題進行分類篩選,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教師做比要的指導和點撥

五、拓展延伸,激發想象:對於成功所需條件的看法,從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觀點未必相同,請你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閱讀體驗談談你的看法。

教師點撥:成功離不開科學的學習方法。

引導學生紛紛談自己的看法,老師給予適當評價。

此外,在課堂上我還注意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針對教學內容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前設計了一些課件。比如在課的開始,我做了關於本文作者季羨林的介紹的課件,包括一些文字和圖片材料。再如課文內容賞析時,我事先準備了背景音樂更好的配合課文朗讀。在小組合作完成隨堂練習後,我能利用實物投影展示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立即得到反饋。最後,還利用大屏幕將事先收集好的一些材料出示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討論,得出結論,再次強調勤奮的重要性。

在說上述內容的同時,我逐一說了自己的設計理念。教師再完美的預設也無法取代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精彩的生成,教師要時刻根據變化了的課堂不斷調整自己的預設內容。因此教學中我將隨時捕捉學生的疑問、想法、創見等精彩瞬間,因勢利導改變原來的教學程序或內容,自然地變爲動態生成。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

這六方面對本課課堂教學設想進行了說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滿意接受。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專家給我這個機會。

說課稿 篇2

《北大荒的秋天》選自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5課,本單元主題是讚頌祖國壯麗的河山。本課以清新明快的筆調生動形象地介紹秋天的北大荒景色迷人、物產豐富。表達作者對北大荒的熱愛之情。全文共分六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了北大荒秋天的到來,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別從天空、小河、原野三個方面介紹北大荒的景色迷人,第五自然段介紹北大荒物產豐富,第六自然段作者飽含深情地讚美北大荒秋天的美,是文章的點睛之筆,概括全文,昇華主題。

同學們對北大荒的情況並不瞭解,無論是對北大荒過去的開墾,還是如今的繁華都瞭解甚少。教學前可讓學生查找交流有關資料,爲學習課文作好鋪墊。

根據課文特點,我將充分運用電教媒體創設情景,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通過充分地誦讀,讓學生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象和表達的情感,並由此欣賞和品味作者那種簡練而多姿多彩的表達方式。我在教學中還將採用“一點突破法”組織教學,讓學生再自主誦讀、合作交流、真情感悟中獲得美的享受。

結合三年級學生的閱讀特點、課文內容及小學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理念,我爲本課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注意“轉”這個多音字的朗讀。

3.在誦讀感悟中體會北大荒秋天的景色迷人、物產豐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北大荒秋天的景美、物豐。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是如何具體描寫原野的熱鬧非凡的,並會進行仿寫。

本課的第一課時我將主要跟學生一起初讀感知,交流北大荒的情況,理清課文脈絡。指導寫字中注意“荒”“燃”兩個字。下面我將就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作重點說明:

本課的教學我將分三個環節完成。

首先進行第一個環節:深情導入,切入中心

小朋友們,俗話說“一葉知秋”,九月,從第一片樹葉落地開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來了。(板書:北大荒的秋天)如果讓你用文中的一句話來描述北大荒的秋天,你會選擇哪一句呢?(指名讀,齊讀最後一句。)如果再用句中的一個詞,你又會選擇哪一個呢?(教師相機板書:真美)

【一節課的開始就像整臺戲的序幕,開始的情景創設得好,就會引人入勝,燃起孩子們求知的慾望。此處的設計抓住最後一節直接切入本課主要段落的學習,以點帶面,提綱挈領。】

在小朋友抓住課文中心之後,教師激勵談話,進入第二個環節:品味詞句、感情朗讀,享受美

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你們都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來吧,輕輕捧起手中的課本,咱們走近北大荒,一起來發現美,享受美吧!秋天美在哪裏呢?

學生自主朗讀課文二到五自然段,想象意境,劃出表示地點的詞語、自己認爲美的詞句。小組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這裏由本文中心句引導小朋友朗讀全文,找出關鍵詞句,品味全文,體現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主,不僅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自信與勇氣,更加讓孩子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積極思考的甘甜。】

全班交流,師生評議,指導感情朗讀,體會文中比喻的準確生動,擬人的形象巧妙。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

第2自然段:緊扣“一碧如洗”,調動學生生活積累,想象天空的純淨之美;再結合多媒體畫面及生活經驗,讓小朋友認識“銀灰、橘黃、血紅、絳紫------”這些表示色彩的詞語,感受流雲的“五彩斑斕”(相機理解這個成語)體會北大荒秋天的天空“一碧如洗”的美麗,延伸開去,找幾個同類型的色彩詞。

第3自然段:抓住重點句品味小河 “清澈見底”。

第4自然段:這是本課要求進行段式訓練的重點部分,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我將圖文結合,採用默讀,找中心句;再讀,找具體描寫“熱鬧非凡”的句子,體會出秋天豐收在望的景象,人們的情緒高漲,通過朗讀將此情此景表現出來;最後通過先齊讀、再分組讀的形式讓小朋友體會本節總分的構段方式。

第5自然段:抓住“大豆搖鈴千里金”等詞讓小朋友體會北大荒的物產豐富,人民勤勞。

再次深情朗讀“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深切體會作者對北大荒的熱愛之情。在學生們充分朗讀感悟的基礎上,我將藉助板書設計指導背誦課文。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藉助板書指導背誦,不僅背得快,而且能加深對課文的感受,學生在以後的課文背誦中會以此爲鏡,活記樂背。】

北大荒的原野熱鬧非凡,課間活動時,我們學校的操場上也是熱鬧非凡呀!拿起你們手中的筆,向大家介紹一下吧!由此進入第三個環節:仿照課文、片斷練寫。

【賈志敏老師曾幽默地比喻:“閱讀是作文的父親,”閱讀課最終的目的得落實到說話、寫話上。蘇教版教材特別注重讀寫結合,這樣會不斷增加學生的語言儲備和材料積累,使學生更好地從讀中學寫,以利於其習作水平日有寸進,不斷提高。】

最後根據課文內容,緊扣“真美”一詞,遵循簡潔明瞭、突出重點的原則,我設計如下板書:

北 大 荒 的 秋 天

天空 一碧如洗

小河 清澈見底

原野 熱鬧非凡

說課稿 篇3

課文的特點和地位: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物,也是學生們接觸的第一種烷烴。對學生來講能否學好這一節的內容將直接影響以後有機化學的學習。本節重視與初中化學的銜接,不僅重視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而且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科學態度,以及訓練他們的科學方法。

一、教學目標:

1、鞏固學生在初中化學中的已學知識點。比如它的燃燒反應和一些主要的用途。

2、在鞏固舊知識點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甲烷的分子結構,着重介紹它的正四面體型結構。

3、在學生初步瞭解甲烷的正四面體型結構基礎上,聯繫它的結構和得失電子情況講述它主要的化學性質(氧化反應,取代反應,受熱反應)等。

4、着重強調甲烷的取代反應

5、注重與學生已有知識的聯繫,採取各種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地思維,幫助學生進行理解甲烷的分子結構和由分子結構決定的化學性質。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甲烷的化學性質、甲烷的分子結構和正四面體結構、甲烷的取代反應以及反應的本質。

三、教法分析:

演結合、自學引導、對比教學、學生互動。

四、學生現狀分析:

大綱中只要求學生了解甲烷的結構式。但結構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結構方式,而不能真實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體結構,學生將會產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錯誤認識———而對分子的立體結構的認識有直接影響着學生對有機分子結構的瞭解,並最終影響他們對有機物分子化學性質的瞭解和學習。因此,要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讓學生在三維空間中對有機物分子有個真正的瞭解。並在此基礎上學習其化學性質。

五、教學過程分析:

1、由於學生有關物質結構方面知識的侷限性,因此教材在介紹甲烷分子的結構時,從甲烷分子的組成引入。首先通過學生對物質組成知識的回憶,再結合碳的核外電子排布和共價鍵的知識,逐步給出甲烷分子的結構式,然後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紹甲烷分子的立體結構。使學生在複習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甲烷的正四面體結構有一個比較清楚的認識。

(學生互動):請學生總結甲烷的分子結構的特點。並能預示由甲烷的分子結構特點所決定的甲烷的化學性質。

2、在學生了解甲烷物理性質的基礎上,將重點放在甲烷的化學性質上。分析其反應的機理和本質。

(1)以甲烷分子中的碳原子與氫原子之間能形成牢固的共價鍵爲依據介紹甲烷的性質。

(2)分析甲烷在空氣中的燃燒反應跟甲烷與酸性溶液的反應的對比,甲烷不能和酸發生反應,但是能在空氣中燃燒。

(學生互動):請學生總結對比的結果。

根據學生的回答得出正確的結論:甲烷在通常條件下是穩定,但是能和一些氧化劑發生反應。在一定的條件下,甲烷也可以發生氧化反應。

(3)甲烷的取代反應是烷烴的特徵反應,也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內容之一。在學生了解甲烷立體結構的認識的基礎上,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先使學生有一個甲烷分子中氫原子能被其他原子取代的模型,然後再通過給出甲烷與氯氣反應的幾步方程式,分析它的反映機理,再向學生說明甲烷分子中的氫原子不僅一個能夠被取代,而且全部可以被取代,

(學生互動):請學生寫出甲烷被氯取代的反應,從一取代到四取代。最後講清取代反應的確切涵義。

(4)用對比法讓學生了解有機化學中取代反應和無機化學中置換反應的區別。

(學生互動):請學生總結兩個反應的區別。

3、回顧這一節所學的新知識點,並強調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幫助學生理清學習本節的思路。

4、佈置相關的習題,鞏固學生的知識。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教材是課程的基礎和依託,正確理解教材有助於課程的順利展開,因此我會對教材進行深入的分析,我所說課的內容選自河北美術出版社小學美術四年級下冊第11課,本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通過繪畫表現場景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過,在以前的教材中也介紹過繪畫的特點。而本課教材引導學生通過繪畫形式表達日記,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記錄生活,讓學生學會通過繪畫的形式記錄,感受生活。

二、說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已有的思維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我授課的重要依據。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美術和材料,對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會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塊來大膽地、自由地表現他們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也能表達一定的場景故事,但是組合能力比較弱,圖片和文字相結合表現突出主題能力還是較爲缺乏。所以我會將看看、畫畫、做做、玩玩融爲一體,豐富學生的感受。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的分析和新課標的理念,我確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繪畫日記的特點及其意義,並學會用繪畫日記的形式記錄點滴生活。

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交流、討論瞭解繪畫日記的特點,通過繪畫記錄生活提高觀察力以及創造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感受生活的美好,體會繪畫的樂趣,熱愛生活,體會生活。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美術學科的特點和本課的現有知識,我的教學重難點確立如下:

重點:繪畫日記的構成及其特點。

難點:畫面中要求主次分明、形象生動呈現出日記的趣味。

五、說教法、學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踐行新課標中“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思想。我將採用講授法、示範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從而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

六、說教學準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學準備能夠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爲此,我做了如下的準備:多媒體課件、畫筆、顏料等。

七、說教學過程

皮亞傑曾說:“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能引起兒童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纔能有效地促進他們的發展。”所以針對學生特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環節一:設置遊戲,導入新課

課堂伊始,我將出示運動會照片,爲大家再現運動會奪冠的場景,引導學生觀察回憶起當時的故事的感受。提問:我們除了用寫日記、拍照片來記錄生活的故事,還可以通過怎樣的形式記錄?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得出還可以通過更直觀、更形象的形式去記錄,引出課題《繪畫日記》。

通過這種結合遊戲互動提問的導入方式,營造活潑的課堂氣氛,從而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並引起他們的探索慾望。

環節二:觀察作品,總結規律

我將展示繪畫日記,觀察提問學生:談談理解的繪畫日記是什麼?大家交流並回答問題:繪畫日記就是通過繪畫的形式表現每天生活中有意義、有趣味的事情,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表現使自己的日記更加生動直觀。

而後我會再次展示多個繪畫日記作品,請學生觀察並提問:這些作品都有哪些表現形式?給你怎樣的感受?學生回答,我總結:繪畫日記可以通過線描、水粉畫、兒童畫、版畫等多種形式表現,生動形象,豐富多彩。

通過這樣直觀的觀察,激發學生的思考探究慾望,提高學生的觀察力。

環節三:觀察畫作,探究特點

然後我會展示徐啓熊的作品《雨後雨花開》,引導學生觀察交流:作者記錄了什麼生活事例?學生觀察可能會說:《雨後雨花開》記錄了雨後一羣小朋友相約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祕,去河灘蒐集雨花石的故事,充滿童趣。隨後我會繼續追問:作者怎樣凸顯故事的特點?畫面和文字之間有什麼關係?將學生分爲美術興趣小組討論交流分享,最後師生共同總結:通過選取事件的典型場景來作畫,展示故事的主線,畫面凸顯主題形象,文字爲輔,文畫一體相映成趣。

通過這樣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索繪畫的方法,不僅可以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還能使學生的思維之間發生碰撞,激發更多的探究性思考,養成良好的美術學習習慣。

環節四:示範畫作,學生觀察

我將示範團圓餃子的日記故事,演示選取故事的典型場景,凸顯畫面的主次,然後根據自己的想象添加餃子或福字等代表團圓的物象加強畫面氛圍。

接下來便請學生大膽創新,引導學生根據畫出的基本畫面,從各種角度來觀察和添畫內容,激發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鼓勵合作,凝聚集體的力量來進行創造。

美術課程強調直觀性,通過教師示範的環節爲學生解決了創作過程中的難點,激發了學生創作的慾望。

環節五:學生實踐,交流評議

接下來便請學生大膽創新,鼓勵引導學生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激發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以繪畫日記的形式表達出故事。教師巡視輔導,輔導要點:注意畫面的主次,文字要簡練概括,大膽想象;注意保持教室衛生。

學生完成後我會請學生將作品展示出來,組成日記大展覽,並請他們介紹自己的作品,同時請其他學生從畫面內容、故事、構圖等角度欣賞交流,並和學生一起拍照留念。

這一過程體現了美術課程重視對學生個性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並且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線條造型能力。在此期間我會巡視指導,積極發現學生中的優秀作品,對部分學生進行技法指導。

在展示作品中也體現了新課標中教學評價對象和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利用自評、互評和師評的方式能夠檢驗本節課的教學成果,激發學生向更高目標努力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幫助我總結反思,改進教學。

活動六:課堂總結,開放作業

課程最後,我會請學生主動彙報本堂課的收穫和體會,總結本課知識框架並進行情感昇華,讓學生認識到生活充滿趣味,運用繪畫日記的形式記錄點滴的美好故事。

總結完本節課收穫,我會趁熱打鐵請學生養成記錄日記的好習慣,將自己的日記整理成手冊,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分享。

這一環節請學生主動分享收穫,從學生的角度檢驗本堂課的教學設置和教學效果,真正踐行“學生爲主”的教學理念,時刻以學生的接受程度和學習反饋爲標準來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探究更貼合學生學段的教學方法。

八、說板書設計

爲充分體現課程內容,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清晰、直觀、明瞭,重難點突出:

說課稿 篇5

我說課的課題是《鯨》,下面我從教材的特點、學習目標、教法學法的選擇、教學準備、教學過程的設計、板書設計等六個方面作簡要的說明。

一、說教材

《鯨》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中的第一篇。本組課文都是說明性文章,意在讓學生了解一些科學知識,喚起學生探索自然、科學奧祕的興趣,並瞭解說明方法,體會作者怎樣準確地用詞、形象的表達,並在習作中加以運用。《鯨》一文介紹了有關鯨的體形特點、進化歷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

選編本文的意圖,1、讓學生了解有關鯨的科學知識;2、體會作者使用的說明方法並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3、激發學生探索海洋動物的興趣,培養他們熱愛科學,學習科學、保護生態環境的情感。

二、學習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和語文課程標準對5—6年級的閱讀目標“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並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正確讀寫“目前、上齶、哺乳、退化、垂直、經驗、判斷、胎生、壽命”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鯨的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激發學生探索海洋動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4。認識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的方法。

其中,重點是:1、瞭解鯨的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激發學生探索海洋動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保護生態環境的情感。

2、認識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等說明的方法。

三、教學準備

1、教師 製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 (1)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

(2)蒐集有關鯨的資料、圖片

四、教學過程

本課預計2課時完成。今天我主要談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共分五個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三)、彙報交流,精講點撥,(四)、鞏固檢測,(五)、拓展延伸。

(一)、創設情境導入

1、出示多媒體課件(寬闊的海面;深海中各種海底動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戲;一隻巨鯨浮出海面)在這美麗的藍色海洋中,蘊藏着極爲豐富的寶藏,生活着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種號稱“海中之王”的動物,它的形體龐大,比大象還要大許多呢。知道這是什麼動物嗎?生答:鯨。師板書。彙報你搜集的有關鯨的資料,與大家共享。

2、檢查預習

多媒體課件出示生字詞,檢查字音、字形掌握情況。

(二)、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生自讀自悟,質疑,然後小組合作探究,瞭解鯨的特點。師提示採用找中心句和列提綱的方式來把握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新課標倡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要我學”爲“我要學”,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此環節設計正是這個理念的具體實踐。

(三)、彙報交流,精講點撥

生小組合作後,基本能夠把握鯨的特點,爲了調動學生參與合作的積極性,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率,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朗誦家、小畫

家、演說家、導遊中的一個角色,來彙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當朗誦家的要讀出鯨的特點;當畫家的要畫出鯨的特點;當演說家的要講解出鯨的特點;當導遊的要解說出鯨的特點。小組內評議。然後推舉一人代表,在全班內交流,師生共同評議。在生彙報的時候,師相機板書鯨的特點。

【設計意圖】新課程強調“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此環節採用角色置換法,將閱讀轉變爲學生的一種個性化行爲,在各種形式的朗讀感悟中,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通過生的彙報表演,可以看出學生對鯨的特點認識和把握比較準確與全面,此時師應該引導學生注意體會說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相機出示課件:“課文是怎樣把鯨的特點介紹清楚的?”劃出有關的語句。

根據生的回答,師課件出示改寫後的句子。例如:鯨很大,很重。讓生與原文對比閱讀,體會哪個表達更好?爲什麼?從而引導學生體會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

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己找出文中使用的說明方法,自讀體會,小組內交流,進而班級內交流,師根據生的回答,多媒體課件展示有關語句,指導朗讀,並相機板書文中使用的說明方法。

【設計意圖】葉聖陶先生說“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古人有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此環節重在學法指導,爲生自主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鞏固檢測

爲了將鯨的特點說的具體、準確、生動、形象,作者使用了一些說明方法,起到了很好的表達效果,你學會使用這些方法了嗎?

師課件出示有關鯨的圖片,生藉助學到的說明方法做口頭練筆。

1、以某一類鯨(如白鯨、虎鯨、藍鯨等)的口吻做一個自我介紹。

2、爲海洋館寫一段關於鯨的解說詞。

選做其一。

(五)、拓展延伸

師肯定鼓勵生的口述後,引導生關注自然,激發其保護鯨的意識。

鯨是一種古老的生物,但它的繁殖能力很差,平均兩年才產下一頭幼鯨,而且由於人類的捕殺和海洋污染,鯨的數量急劇減少,作爲青少年的我們,應該爲鯨做些什麼呢?

佈置作業:

1、 擬宣傳保護鯨的標語,張貼於自己生活的社區。

2、 小組爲單位,在自己生活的社區,舉辦有關鯨的講座,倡議人們關注海洋動物,保護生態環境。

選作其一即可。

【設計意圖】將課堂學習引向課外,激發學生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意識,並用實際行動來影響周圍的人們,從而將學習和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五、板書設計

外形特點 列數字、舉例子

進化過程

種類

生活習性 打比方、作比較

說課稿 篇6

各位評委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小學語文S版一年級上冊第八課《樹葉》。下面我將從教材內容、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幾個方面爲大家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內容

《樹葉》一課是小學語文S版一年級上冊第八課,本單元的主題是美麗的大自然。這首兒童詩是本單元的第四課,全詩共五句話,寫樹葉給樹枝、小蟲、魚兒、小鳥帶來的溫暖和歡樂,大家都喜歡樹葉,樹葉與大家親密、和諧的關係。課文想象豐富,語言樸實,富有童趣,爲兒童喜聞樂見,詩中多出運用你人的寫法,淺顯易懂,朗朗上口,進而抒發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根據以上教材內容,我將本課分爲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的主要任務是隨文識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第二課時的主要任務分爲:

1、能力目標:

①鞏固複習課文的生字和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背誦課文。

2、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根據一年級學生有效注意的時間短,知識面窄等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而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則爲本課時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一年級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吸引,但也容易分散,根據這個特點,我準備採用情景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景,把孩子們帶入樹葉飄飄的大自然之中,給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

同時,在教學中穿插遊戲,對於孩子來說,遊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遊戲,讓學生在玩中學,感到學習的無窮樂趣。學法上,讓學生多朗讀,多開口,在朗讀的基礎上自主理解、體會,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情感體驗。

 三、說教學過程

㈠遊戲導入

1、準備寫好生字的小黑板,將形狀各異的樹葉貼在上面,告訴學生字寶寶和詞寶寶都躲在樹葉下面了,誰能摘下樹葉並把葉片下面的字或詞讀出來,樹葉就歸誰了。這一環節讓學生動手、動口,主動參與到課堂中,能夠在課堂初始就抓住學生的吸引力,爲接下來的內容開了個好頭。

㈡朗讀課文,品讀感悟

新課標認爲朗讀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的訓練活動,更是一種主體的生命活動,所以,在學習內容之前,我準備爲學生先範讀課文,通過範讀,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整體感知,然後指導學生各種形式的朗讀,指明讀、分組讀、男女比賽讀等,通過各種形式的蘭度,加深學生感悟。一年級學生記憶力驚人,我覺得通過這些方式的朗讀,已經有一部分學生可以背誦了。

㈢理解內容,加深記憶

此時,再運用多媒體課件,再現課文情景讓孩子們融入到情境中,張開想象的翅膀,從中體會到樹葉與樹枝、小蟲、小鳥、小魚它們之間和諧、親密的關係,讓學生從文中找出相對應的詞語,我相機進行板書,幫助學生理解內容。

通過這部分的講解,大部分學生估計都已經會背了,此時,讓學生結合板書試着背誦課文,然後我準備給學生1分鐘時間鞏固課文背誦,然後進行比賽,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讓學生在課堂的最後集中注意力,爲本節課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㈣拓展延伸,仿寫句子

讓學生髮揮想象,仿照課文寫句子,我希望通過這個環節的設計,鍛鍊學生說話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而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板書設計

樹葉

樹上 樹枝 扇子

地上 小蟲 被子

河裏 魚兒 花傘

天上 小鳥 風箏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研究透鏡》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小學科學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的內容,本課在學生對光源已有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知道光的折射現象,帶領學生研究凹透鏡與凸透鏡的特點,並激發學生研究更多的有關透鏡問題的興趣。

2、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的學生,這一學段的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一般,但抽象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較低,對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較困難,因此學生原有的理論儲備知識要在這節課中得到昇華,轉化到實踐中。

二、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用比較法認識凸透鏡與凹透鏡鏡片的不同特點。

2、知識與技能:

知道光通過兩種不同的透明體時會改變行進的方向。

知道凹透鏡和凸透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知道凹透鏡和凸透鏡的鏡片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到人類對光學規律的認識與利用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方便。

樂於用所學的知識改善生活。

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會給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了解光的折射現象以及凹透鏡與凸透鏡的不同特點。

教學用具:透鏡一組、光具盤、水、玻璃、光具座、光屏、光源、近視鏡、多媒體投影儀、課件、文字圖片等。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

1、引導探究、合作學習法:

2、演示法

3、多媒體輔助法

4、課堂輔導法

學法

1、自主探究學習

2、實驗

3、觀察

4、討論和歸納法。

5、自主探究學習法

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在教學過程設計方面,以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爲載體,設計如下教學流程:情景導入—組織討論—動手實踐—交流彙報—數據顯示—延伸探究。本課從知識目標上來說是比較淺顯的,較容易達到,但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聯繫生活實際和探究技能訓練是本課的重點。

1、創設情境引人入勝

本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看我事前準備好的金魚,這樣立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後我將金魚放入到另一個魚缸裏,魚變小了,這樣立即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考慮爲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學生暢談想法:跟魚缸的形狀和材料有關。接着我出示圖片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光的折射及折射演示圖。

2、主體參與動手實踐

在科學課上“探究”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在這部分內容裏主要是帶領學生探究凹凸透鏡的不同特點。學生通過觀看照相機、眼鏡、投影機、望遠鏡、幻燈機的圖片,設問:這些物品都有共同的光學部件是什麼?引導啓發學生得出透鏡。對於學生,我們並不能把他們看成是一張白紙,其實他們早已積累了許多生活經驗,教學的目的是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把學生頭腦中支離破碎的知識納入到比較完整的體系中。在此,我就按排學生用不同形狀的透鏡去觀察紙上的圖片或是其他物品。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有的透鏡是可以讓物品變大的,有的透鏡是能讓物品縮小的,而有的是不能改變物品的大小的。學生對此並不是一無所知,他們知道能讓物體放大的透鏡叫放大鏡,能讓物體縮小的透鏡叫縮小鏡,讓物體不發生變化的透鏡叫平面鏡。到此,我就引導學生說出了各種不同透鏡的概念。接着,我會出示放大鏡的圖片。接着教師趁熱打鐵:“那誰能用一個字來說一說放大鏡的特點?”學生觀察並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用一個字形容:凸、鼓等。“那縮小鏡呢?”學生再發表自己的意見:凹、陷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科學上我們就把放大鏡稱爲凸透鏡,縮小鏡稱爲凹透鏡。再讓學生用手觸摸和眼鏡的觀察。將學生的凌亂知識進行整理,讓學生進一步的認識凹、凸透鏡。在認識了凹凸透鏡的基礎上,我帶領學生通過平板玻璃上的一滴水去觀察之上的金魚,學生驚奇地發現金魚變大了,認識到一滴水就是一個凸透鏡,從而歸結出凡是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都是凸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都是凹透鏡,在此環節上讓學生對凹凸透鏡的認識從感性的層面上升到理性的層面。

在帶領學生認識凹凸透鏡的情況下,讓學生親自動手去盡情地玩一玩凹凸透鏡,並且記錄下自己小組的發現。學生通過這個環節發現了許多的東西:包括凹凸透鏡的呈象規律以及是否聚光現象等等。再通過教師的課件演示,目的是加深學生印象,用課件把平行光抽象成光線,在課件中體現這兩種透鏡對光的作用突出了焦點和焦距,也把會聚和發散作用形象的表現出來。

3、拓展活動反面例證

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彙報並動手實驗等多種科學探究方式,學生對凹凸透鏡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在對學生今天學習的知識進行總結的基礎上給學生留下這樣一個話題:關於凹透鏡和凸透鏡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比如說,把凹透鏡和凸透鏡放在一起會出現什麼情況呢?給學生提出新的話題,進一步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討論向縱深發展。啓發學生根據已有的信息,進一步拓寬了思維,使討論向縱深發展。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再那些方面運用了凹凸鏡,引發出望遠鏡的製作。教師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對製作的過程有所瞭解,啓發學生想象出創造出、更多的製作方法。把學生製作好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說課稿 篇8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正態分佈》。下面我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來彙報對教材的鑽研情況和本節課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正態分佈是高中新教材人教A版選修2-3的第二章《隨機變量及其分佈》的最後一節內容,前面學習了離散型隨機變量,離散型隨機變量的取值是可列的。今天我們會學習連續型隨機變量,連續型隨機變量是在某個區間內可取任何值。其重要的代表——正態分佈。《正態分佈》該節內容通過研究頻率分佈直方圖、頻率分佈折線圖、總體密度曲線,引出擬合的函數式,進而得到正態分佈的概念,然後,分析正態曲線的特點和性質,最後研究了它的應用——隨機變量落在某個區間的概率。

教材利用高爾頓板引入正態分佈的密度曲線。更直觀,更易於解釋曲線的來源。正態分佈是描述隨機現象的一種最常見的分佈,在現實生活中有非常廣泛的應用。

二、目標分析

本節課是一節概念課教學,應該讓學生參與討論、發現規律、探索並總結出性質和特點。

教學目標:

1、理解並掌握正態分佈和正態曲線的概念、意義及性質,並會畫正態曲線。

2、通過正態分佈的圖形特徵,歸納正態曲線的性質。

3、會用函數的概念、性質解決有關正態分佈的問題。

能力目標:能用正態分佈、正態曲線研究有關隨機變量分佈的規律,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並探究規律,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數形結合,函數與方程等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歸納正態分佈曲線的性質特點,掌握3σ原則。

教學難點:正態分佈的意義的理解和性質的應用。

三、教法分析

1. 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教學方法:本節課主要採用“引導發現”與“討論探究”等方法組織教學。

3. 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學會類比、觀察、分析、歸納。

4.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總體密度曲線:樣本容量越大,所分組數越多,各組的頻率就越接近於總體在相應各組取值的概率.設想樣本容量無限增大,分組的組距無限縮小,那麼頻率分佈折線圖就會無限接近於一條光滑曲線,這條曲線叫做總體密度曲線。

2、它反映了總體在各個範圍內取值的概率.根據這條曲線,可求出總體在區間(a,b)內取值的概率等於總體密度曲線,直線x=a,x=b及x軸所圍圖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本節用到總體密度曲線的概念,因此先複習概念,方便引入新課。

(二)講解新課:

1、由高爾頓板試驗(教材P70面的圖)導出正態分佈密度曲線(正態曲線)。

2、觀察總體密度曲線的形狀,它具有“兩頭低,中間高,左右對稱”的特徵,具有這種特徵的總體密度曲線一般可用下面函數的圖象來表示或近似表示:

式中的實數 、 是參數,分別表示總體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的圖象爲正態分佈密度曲線,簡稱正態曲線。

3、正態分佈

一般地,如果對於任何實數 ,隨機變量X滿足 ,

則稱 X 的分佈爲正態分佈。正態分佈完全由參數 和 確定,因此正態分佈常記作N(μ, σ2)。如果隨機變量 X 服從正態分佈,則記爲X~N(μ, σ2)。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演示高爾頓板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類比、歸納,讓學生親身感受知識的發生過程,並探究得出正態曲線和正態分佈的概念。

例1、給出下列四個正態分佈的函數表達式,請找出其均值μ和標準差σ

(1) (2)

(3) (4)

答案:(1)0,1;(2)1,2;(3)-4,0.5;(4)1,

【設計意圖】進行實例演練,鞏固概念,進一步加深對定義、概念的認識。

4、經驗表明,一個隨機變量如果是衆多的、互不相干的、不分主次的偶然因素作用結果之和,它就服從或近似服從正態分佈.在現實生活中,很多隨機變量都服從或近似地服從正態分佈.例如

(1)長度測量誤差;

(2)某一地區同年齡人羣的身高、體重、肺活量等;

(3)一定條件下生長的小麥的株高、穗長、單位面積產量等;

(4)正常生產條件下各種產品的質量指標(如零件的尺寸、電容器的電容量、電子管的使用壽命等);

(5)某地每年七月份的平均氣溫、平均溼度、降雨量等;一般都服從正態分佈.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到正態分佈在實際生活中佔有的重要地位。同時加深學生對正態分佈的印象。

5、正態分佈N(μ, σ2)是由均值μ和標準差σ唯一決定的分佈。通過固定其中一個值,討論均值與標準差對於正態曲線的影響。

歸納出正態曲線的性質:

(1)曲線位於x軸的上方,與x軸不相交 。

(2)曲線是單峯的,它關於直線x=μ對稱 。

(3)曲線在x=μ處達到峯值 。

(4)曲線與x軸之間的面積爲1。

(5)當x<μ時,曲線上升(增函數);當x>μ時,曲線下降(減函數)。並且當曲線向左、右兩邊無限延伸時,以x軸爲漸近線,向它無限靠近 。

(6)μ一定時,曲線的形狀由σ確定。σ越小,曲線越“瘦高”,總體分佈越集中;σ越大,曲線越“矮胖”,總體分佈越分散。

進一步,若X~ ,則對於任何實數a>0,概率

爲區間 內的面積。如圖。

思考:對於固定的u和a,當σ變化時,P(u-a<X≤u+a)的大小如何變化?

當固定μ和a後,P(u-a<X≤u+a)隨着σ的減小而變大。即X落在區間 的概率變大,X集中在μ周圍概率越大。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討論探究正態曲線的性質,探究過程中,指導學生明確圖象性質主要包括“位置u”與“形狀σ”兩大內容,在推導曲線性質的過程中,可以鍛鍊學生觀察、猜測、歸納的能力。

練習1:右圖是當 分別取值 , , 的三種正態曲線N (0, )的圖象,那麼 , , 的大小關係是( D )

A. >1> > >0 B.0< < <1<

C. > >1> >0 D.0< < = 1<

練習2、某正態總體函數的概率密度函數是偶函數,而且該函數的最大值爲 ,求正態密度函數。(即標準正態曲線)

解:正態分佈的概率密度函數是 ,它是偶函數,說明μ=0, 的最大值爲 = ,所以σ=1,

【設計意圖】加深對性質、公式的理解。

6、小概率事件的含義(3σ原則)

對於正態總體N(μ, σ2),隨機變量X取如下區間內的值時的概率爲:

P(u-σ<X≤u+σ)=0.6826,

P(u-2σ<X≤u+2σ)=0.9544,

P(u-3σ<X≤u+3σ)=0.9974,

因此可以看到,正態總體幾乎總取值於區間(μ-3σ,μ+3σ)之內,而在此區間以外取值的概率只有0.0026,通常認爲這種情況在一次試驗中幾乎不可能發生。在實際應用中,常認爲服從正態分佈N(μ, σ2)的隨機變量X只取(μ-3σ,μ+3σ)之間的值,這稱之爲3σ原則。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理解3σ原則,小概率事件。掌握常見的計算問題。

例2、工廠製造的某零件尺寸X~N(4, ),問在一次正常的試驗中,取1000個零件時,不屬於區間(3,5)這個尺寸的零件大約有多少個?

分析:不屬於區間(3,5)的概率爲:

P(X 3)+P(X 5) =1-P(3< X<5)

=1- P(4-1< X<4+1)

=1- P(u-3σ<X≤u+3σ)

=0.0026 0.003

即不屬於區間(3,5)的有1000 0.003=3個

練習3、已知一次考試共有60名同學參加,考生的成績X~N(100,52),據此估計,大約應有57人的分數在下列哪個區間內?( A )

A. (90,110] B. (95,125] C. (100,120] D.(105,115]

練習4、已知X~N (0,1),則X在區間(- ∞,-2)內取值的概率等於( D )

A.0.9544 B.0.0456 C.0.9772 D.0.0228

【設計意圖】實現講練結合。常見的計算題都3σ區間有關,該例題和練習題體現了3σ知識的重要性,也加深了學生對公式的理解。

小結:1、離散型隨機變量的概率分佈規律用分佈列描述,連續型隨機變量的概率分佈規律用分佈密度函數(曲線)描述.

2、經驗表明,一個隨機變量如果是衆多的、互不相干的、不分主次的偶然因素作用結果之和,它就服從或近似服從正態分佈,正態分佈廣泛存在於自然現象、生產和生活實際之中.

3、對於求正態分佈在某區間內取值的概率,一般轉化爲在σ鄰域內取值的概率求解.

練習作業:書本第74頁 1、3

課後作業:書本第75頁 習題2. 4 A組 1 , 2 B組 2

【設計意圖】深入地鞏固所學知識。通過學生練習、作業批改,及時反饋,鞏固所學知識,並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檢查教學目的的實現程度。

【板書設計】

正態分佈

一、正態分佈與正態曲線

高爾頓板試驗

定義

例題1

二、生活中的正態現象

三、性質和特點

四、3σ原則

例題2

練習

小結

說課稿 篇9

我說課的題目是贛美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美術》六年級12冊第2課《綠色山莊》

教材分析

綠色山莊追求人與自然的融合,表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合理利用天然資源的建築理念.爲降低設計繪製難度,教材出現了大量房屋、門窗、樹木的草圖,且分步驟顯示繪製效果圖的過程,先用鉛筆設計草圖,最後添加淡彩,完成效果圖。

學情分析

1.通過本課的學習可有效提高學生的欣賞與分析的能力,瞭解現代科技與高技術節能環保等方面的知識。

2.該班學生美術基礎一般,特別是色彩方面較弱,在欣賞與分析作品方面也還很弱。

3.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最大的障礙就是不知如何分析作品。

教學目標

1通過較典型別墅欣賞,讓學生初步瞭解綠色設計理。

2觀察房屋結構,以及屋頂、牆壁、門窗特點與周圍環境的關係,大膽設想,將這些不同的個件組合。設計理想的綠色山莊。

3第一課時運用鉛筆設計效果草圖,鍛鍊造型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設計山莊的方法和採用繪畫的形式進行草圖設計。

難點:瞭解設計理念,注意環保節能,設計山莊需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又要注意保護生態和自然環境。

教學過程

一.導入談話。

關於綠色,低碳理念。同學們有什麼想法?

學生討論,師適時引導談話。

二.欣賞分析。

1、多媒體出示各種風格別墅作品,學生欣賞,教師介紹,着重介紹中國風格作品。學生述說感受(綠色設計理念方面)

2、引導學生觀察房屋結構,讓學生分析房頂、門窗、牆體造型等特點。

3、教師示範範畫,邊講解建築大小、畫面層次、疏密的處理。在房屋設計上注意各種圖形的並列、平移、重疊、遮擋、對稱等關係。

三.指導學生想象創作。

1引導學生根據想象場地設計,儘量不破壞原有自然風貌。

2進行建築景觀詳細設計。房屋、門窗、亭臺加入中國元素。

3設計自然資源合理使用,如太陽能、風電、水車等。

4作畫步驟、要點的指導。

5師巡視指導,學生獨立完成鉛筆淡彩效果圖。

四.點評作品。

板書設計(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書)

綠色山莊

設計山莊要注意: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但需注意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平衡。

繪畫時:房屋、門窗、亭臺可加入中國元素

說課稿 篇10

一、 說教材

《學會自護自救》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四課,第一單元都是以“我會保護自己”爲主題展開的。《自護自救》主要通過身邊具體的事例來警覺自己,並掌握一定的自護自救的知識。結合本單元的主題,將本課教學目標定爲:

1、懂得一些常見事故的預防和解除方法。

2、當危險發生的時候,能夠機智冷靜地保護自己,尋求自救的方法。

二、 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堅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彙報法和活動遊戲法,把一些生活小知識從身邊來到自身去,通過真實的事例和遊戲的方法,把知識貫徹到實處。

三、 教學思路

本課承接上一課的思路,將教學重點轉移到培養學生自救自護的能力上,要求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預防和解除事故的辦法,以及當我們面對危險的時候,怎樣機智冷靜地面對它,因此,在教材中涉及了很多具體的活動細節,讓學生從中尋找到怎樣避免受到傷害,以及當危險出現的時候,怎樣機智應對,懂得自救的方法。在本單元教學的最後,設計了一個“探險奪寶,安全歸來”的遊戲,學生可以在遊戲活動中,運用所學的安全知識順利解決實際問題。

四、 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活動準備

1、學生準備:蒐集一些常見事故的預防和解除辦法的相關資料。尋找存在家庭、學校、社區中的安全隱患。

2、老師準備:製作“探險奪寶,安全歸來”多媒體課件。

環節二:情境展現,敲擊心靈,激發情感。

通過最近的一則有關自救自護的新聞打開這節課的帷幕。

環節三:眼力大比拼

通過一系列真實的國內發生在兒童身上的危險事例,認識到自我保護的重要性,並提出問題:通過這些數據和調查,你想說些什麼?通過看再過度到說,以說促進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一些自救自護的知識。再切入到課本中的18面的12345幅圖,讓他們在遵循現實的情況下發揮想象,他們可能會發生什麼危險?把課堂的主動權再次給孩子,從中有所醒悟。最後出示常見的場合讓孩子自己設計警示牌。

環節四:脫險使奇招

創設情景,讓學生通過自己學到的知識,巧妙脫險。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在遇到險境時一定要保持沉着冷靜,根據不同的情況隨機“應變”。

環節五:自護小錦囊

讓學生按照教材的要求填寫自護自救小錦囊並互相交流,比一比看誰的辦法最多,目的是通過賽一賽方式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環節六:遊戲探險奪獎,安全歸來

讓同學通過多媒體課件,同時開始遊戲活動,看誰最先安全歸來,課件設計時採用多種迴路和交互,讓學生通過選擇一步一步到達目標,並安全歸來。

環節七:以安全拍手歌作爲本課的結尾

學會自護自救 安全防範意識高

提高警惕是關鍵 遇到險情莫驚慌

沉着冷靜記心間 隨即應變巧脫險

平安快樂每一天

五、 說板書

板書是正節課的紐帶,讓學生能對本節課通過板書貫穿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