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壓強說課稿

一、說教材

認識壓強說課稿

1、教材分析:壓強是自然科學的重要概念,在科學技術和生產中都經常用到。這一節內容着重學習的是固體的壓強。本節共有三個段標,分別是“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什麼叫壓強”“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作爲一個較爲完整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獲取相關的知識。在探究活動中允許學生另選器材,給學生的探究活動留有較大的空間,以期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同時爲壓強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鋪墊。“什麼叫壓強”是本節的主要知識點,教材根據九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計算能力,編寫了應用壓強的變形公式進行計算的例題,這樣簡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怎樣增大和減小壓強”則是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壓強的概念,瞭解壓強的應用,教材以“活動”的形式呈現,引導學生根據壓強公式討論實例、進行歸納,得出結論,知道增大或減小壓強的方法。最後,用“STS"欄目呈現《貨車超載,國道不堪重負》一文和圖片,旨在教育學生關注社會,同時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社會之間存在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這一節內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學中有關力學知識的一次較大的綜合,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學習科學方法的重要環節。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本身特點,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⑴認知目標:理解壓力的概念,瞭解靜置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大小與物重的關係,掌握壓強的概念,瞭解壓強的單位。

⑵技能目標: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⑶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3、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是固體壓強概念的建立、應用壓強公式或變形公式進行計算。

難點:壓力和重力的區別聯繫以及壓強概念的形成。

二、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節課教材特點以及初三學生年齡特點,採取啓發式教學法、探究實驗、問題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在具體教學過程,學生不但要注重知識的獲得,更要注重獲得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應儘量讓學生主動參與實驗,參與討論,充分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並培養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學情分析: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並學習了兩個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都是本節內容學習的認知基礎。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於本節內容所學習的壓力,已有了壓力作用效果明顯的思維定勢,這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四、說課堂教學設計

㈠引入新課

演示實驗:將小鉤碼放在水平放置的橡皮膜上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凹凸情況,並思考爲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壓力和壓強)

通過演示實驗引入課題,形象直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並能激發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

㈡講授新課

1、通過以上的橡皮膜引出壓力的概念。

問題:(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壓力是否一定由物體的重力產生?壓力的方向是否與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師提供一枚圖釘,請學生設計一個小實驗解決以上第二個問題。

學生操作後得出結論:壓力不一定由重力產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舉出其他例子。通過學生的舉例,能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

對壓力和重力教師再從三要素進行比較分析,明確壓力與重力是不同的兩種力,並強調只有在水平面時,壓力大小與重力相等。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b、提出假設:學生進行大膽猜測

c、設計實驗:教師根據教材圖10-3提供的'實驗器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想自選器材,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該實驗提供的儀器較多,因此設計實驗方案比較複雜,設計方案時要圍繞怎樣改變壓力、怎樣改變受力面積、如何觀察和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形變)等來設計。

d、驗證假設: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並觀察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在這個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操作、設計,自覺主動地去挖掘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在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環節中,要求學生在方框內寫出實驗操作步驟和觀察到的現象等內容。例如:選用小方桌模型、細沙、磚塊進行實驗時,實驗過程應寫出如下內容:(a)將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觀察桌腳陷人沙面的深度並測量;(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磚塊,觀察桌腳陷人沙面的深度並測量;(c)將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觀察桌腳陷人的深度並測量;(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沙面上,在桌面上放與(b)中同樣的磚塊,觀察沙面下陷的深度並測量。

e、得出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相同受力面積下,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相同壓力下,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

3、什麼叫壓強

在以上結論基礎上教師設疑:那麼如何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導啓發學生回憶密度、速度概念的學習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積上所受壓力來比較,一般是取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結論:物體在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通過層層深入地啓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分析、歸納中充分體現了主動性,從而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繼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推理方法得出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然後組織學生討論:根據計算公式可知決定壓強大小的條件?

在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

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強越大。

結合壓強計算公式,仍採用數學推理,得出壓強的單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並說明1牛/米2的意義。讓學生討論教材中的圖10-4一些物體的壓強,知道帕是一個很小的單位。

4、怎樣增大或減小壓強

這個活動安排在壓強公式形成以後,先引導學生根據壓強公式進行分析歸納。

增大壓強的方法有⑴當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⑵當壓力一定時,減小受力面

積;⑶在增大壓力的同時減小受力面積.

減小壓強的方法有⑴當受力面積一定時,減小壓力;⑵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⑶在減小壓力的同時增大受力面積。

在上述基礎上再組織學生討論教材圖10-5,明辨哪些屬於增大壓強,哪些屬於減小壓強,進而由學生舉出增大或減小壓強的其他事例.由於教材圖10-6中的三幅圖都是與受力面積有關的事例,如果先討論這三幅圖,容易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勢.會認爲只有改變受力面積才能增大或減小壓強.

㈢小結:

根據板書小結,並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探究實驗應注重探究過程,而不能注重結果,並明確探究的五個步驟。同時對課堂中學生想法與實驗設計加以肯定和表揚。

㈣佈置作業

請學生回去設計與課本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不同的方案,並與同學交流。這樣的作業設計可讓學生在課後能將所學知識加以消化,同時又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㈤板書設計

本節板書我採用提綱挈領式的板書,板書簡單明瞭,重點突出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