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說課稿

一、說教材

《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說課稿

1、本節課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

這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的“物質的變化”一大章中的一節內容。它是承接前兩節課有關研究化學變化而來的。同時,啓迪了後面幾節化學變化的內容,也爲今後中學生物、化學兩學科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2、教學重難點

重點:觀察米飯、澱粉和碘酒反應時出現的現象。因爲教材的這一大章都是在帶領學生研究化學變化,所以應該讓學生把認識這個反應的顏色變化作爲本課重點。

難點:利用碘酒與澱粉的特性反應去鑑別含有澱粉的食物。因爲素質教育要求學生不能只重視理論,而輕視能力,所以我把學生的動手實驗定爲本課必須攻破的難點。

3、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觀察米飯、澱粉和碘酒反應時出現的現象,進而能去鑑別食物是否含有澱粉。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分析推理和動手實踐及團結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探索奧妙的未知世界的興趣。

二、說教學準備

老師給每組學生準備一些米飯、一些澱粉、一小瓶碘酒、一支滴管,以及學生自己帶來幾種常見的蔬菜和少量水果。

三、說教法

主要採用理論聯繫實際,通過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指導學生去讀、去思、去練。

這節課,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去探索無限的未知世界,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由於小學生注意力不能持久,對沒有興趣的事物,不會積極去感知,而且化學概念剛接觸不久,所以,我在教學時,充分藉助感知材料,比如實物米飯、澱粉和碘酒,並佈置學生從家裏帶來常見的蔬菜和水果,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讓實驗演示法,分組實驗法和發現比較法貫穿課堂,從而給學生營造一個直接易懂、積極參與的學習氛圍。

這節課的主線是:先思考並體會“會變味的米飯”,再觀察演示實驗“米飯、澱粉和碘酒”的變化,然後動手實踐“尋找澱粉的蹤跡”,最後課外小發明:“製作神祕的信件”。

這是一節在實驗室裏教授的新課。我讓學生分組坐好。給每組學生都發放一小袋米飯,讓學生把從家裏帶來的蔬菜和水果放在實驗桌上。在授課前,我強調實驗室裏的安全紀律,就是實驗室裏的一切儀器、藥品,在沒有老師允許的時候不得觸摸、聞味道,更不許品嚐,就連帶進來的做實驗用的食物也不能吃。

四、說教學過程

鑑於學生的知識建構是在舊有知識的基礎上滋長的。我在新課前讓學生回憶前兩節科學課的知識:有些物質變化只改變了自己的形態、大小,另外有些物質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這樣安排就是引導學生複習舊知,又爲學習新課做鋪墊。

1、導入

我就是採用生活事例導入:大家對米飯太熟悉了,對米飯的味道瞭如指掌。我們還有這樣的經驗:咀嚼米飯的時間長了,口腔裏的米飯會出現甜味,這是怎麼回事呢?本節課就是從這個現象開始,引導學生去探索與米飯、澱粉有關的化學變化。

2、授課

在安排學生一定的時間文本閱讀後,我們即開始:

嘗一嘗:以小組爲單位,讓學生統一聽指令,先品嚐一口桌面上的米飯,馬上說說米飯的味道,再咀嚼大約1-2分鐘,米飯又出現了什麼味道?

議一議:米飯是甜的嗎?米飯出現了甜味,說明它發生了什麼變化?這甜味跟什麼有關呢?老師帶領學生探討解決這些問題。學生會認爲是米飯在口中咀嚼產生了新的物質,他們可能會提到唾液起了作用,答案是肯定的`。我讓同學們再次閱讀課本第30頁的方框中內容,總結看來,澱粉在一定的條件下是能發生化學變化的。

看一看:請全體同學面向講臺坐好,老師拿出米飯、澱粉和碘酒,準備做演示實驗。澱粉是廚房裏常備的烹調製品,我讓同學們看看它的顏色、形狀,摸摸它,感覺如何?我們已經知道米飯的主要成分是澱粉,先用滴管在米飯上滴一滴碘酒,觀察到了什麼變化?結果會出現藍色物質,讓同學們判斷,這種藍色的物質還是米飯嗎?討論後總結:這種藍色的物質是一種新物質。爲防止污染碘酒,在使用滴管時,告訴學生不能碰到米飯,我們再在澱粉上滴一滴碘酒,讓同學們觀察出現了什麼現象?結果同樣出現藍色物質。於是,我們得出結論:米飯和澱粉遇到碘酒,顏色會發生變化,產生一種藍色的新物質。那麼,大家根據這一特性,利用桌上的碘酒來檢驗自己帶來的蔬菜和水果,看它們當中哪些含有澱粉,好不好?

做一做:我讓大家拿出從家裏帶來的蔬菜和水果,準備自己動手實驗。要求是先進行預測,再進行實驗。強調同學們要注意兩點:一是別讓滴管碰上食物,污染了碘酒;二是要把瓜果、蔬菜剖開在剖面上滴加碘酒,而且由於食物中澱粉含量不同,反應可能不是很明顯,要適當等待一段時間。結果發現是薯類和穀類食物含澱粉,其它青菜和水果不含澱粉,拿課本第31頁的實物圖來說,只有紅薯、馬鈴薯和玉米含有澱粉。既然澱粉和碘酒發生化學變化能生成藍色物質,生活中人們是怎樣利用這一特性的呢?

試一試:這個活動是佈置給同學們的課後作業。我先給同學們講一個故事:無產階級革命家方誌敏被捕獄中,他是怎樣和黨保持聯繫的呢?原來,他用筆蘸上稀飯,在寫給親屬信的空白處,給黨寫機密信件。這個信中的信怎樣才能被讀出來呢?黨的有關聯絡員接到信後,就用一種藥水浸透信,方誌敏寫給黨的信就能讀出來了。大家來猜一猜,黨的聯絡員用的是什麼藥水?它和稀飯液寫的信發生反應,就能顯出字來。聯繫新課知識,大家很快就會猜到這藥水是碘酒,道理是稀飯的清液含澱粉,它遇到碘酒就生成藍色物質,於是就看到了信。這個故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既鞏固了新課的知識點,又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同學們,想不想自己動手做出神祕的信件呢?回答是肯定而響亮的。這時,老師要把調製澱粉液的方法告訴學生,就是煮一點稀飯,摻水,用上層清液就是了。拿它當墨汁在白紙上寫字,晾乾後送給同學,讓同學想辦法,使白紙上的字顯示出來。

最後課堂小結,我認爲它是一堂課的畫龍點睛之筆。這一過程,不應該一個人概括總結,而應該讓師生共同參與。這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這時,我會提出幾個問題:今天大家學了什麼?學會了什麼?通過所學,課外作業你能做嗎?

課程結束後,我安排學生整理實驗室,叫組長把碘酒統一放到講臺上來,讓老師收撿,做實驗用的食物放進垃圾簍,玻璃器具如滴管、表面皿應該在清洗後放到老師指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