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和毫米說課稿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分米和毫米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分米和毫米說課稿

一、簡析教材:

本課《分米和毫米》是小學數學國標本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二年級(上冊)已經教學了米和釐米,本單元繼續教學分米和毫米。這樣一來,學生就認識了常用的各個長度單位。全單元內容分三部分編排,先教學分米,再教學毫米,最後教學單位間的進率和換算。

本課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幫助學生建立分米和釐米的概念。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能根據物體正確選用合適的單位表示物體長度。

(2)智能目標:知道各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結合米和釐米進行簡單換算。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體會探索知識的過程掌握探索知識的方法及獲得成功的體驗。

本課教學重難點:

重點: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會選用合適的單位表示物體長度。

難點:掌握各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換算。

二、闡述教法

新課標的要求中指出:學生應在活動中探索感知新知。於是在複習環節中,讓學生通過動手來比劃已經學習過的長度單位1米和1釐米的長度,選擇合適的單位填寫物體的長度。在導入環節中開展分組動手活動測量同桌的鉛筆盒以感受滿整十釐米的長度。設疑後進入新授讓學生用手比劃1分米的長度。在經歷反覆的動手操作和比擬後再次瞭解比釐米更小的單位—毫米的長度。通過一系列的動手測量活動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分米和毫米的正確使用。從而完成本課重點教學。

三、指導學法

讓學生在操作中獲取知識是熟練掌握知識最有效的方法:

1、指導學生用“身體尺”來表示各長度單位的長度,有利於學生正確感知各個不同長度單位的大概長度。能對各個長度單位的長度有一定了解。

2、開展小組活動測量物體的長度,不僅能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測量物體的正確方法。

四、教學大概程序

(一)課前準備:

1、關於已經學習過的米和釐米的知識。

2、製作教學流程的課件。

3、米尺和學生尺。

(二)教學程序

1、鋪墊:

要求學生利用“身體尺”喚起對1米和1釐米的長度認知。然後利用填空的形式選擇“米”或“釐米”填寫物體的長度。

2、導入:

回憶用學生尺測量較短物體長度的方法,並要求學生測量自己的鉛筆盒,說出大概多少釐米(取整十數)

3、新授:

在學生彙報剛纔測量的結果後利用課件出示書上例題中的尺,在尺上用紅色括弧表示出從刻度“0”到刻度“10”的長度,要求學生說出長度是10釐米,隨即告訴學生並用課件展示1分米。指導學生說出10釐米和1分米之間的關係。並要求學生誦讀1分米=10釐米。接着要求學生用“身體尺”比劃出1分米的長度。結合生活經驗說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分米,從而加深對1分米長度單位的認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嘗試在作業紙上利用學生尺畫一畫1分米再次鞏固。接着教師展示米尺,讓學生在米尺上找出從“0”刻度開始的第一個1分米。隨後讓學生根據1分米=10釐米,找出接下去的1分米,得出1米有10個1分米。從而出示1米=10分米,讓學生在書上填寫完整。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探索出舊知1米=100釐米。

在教授毫米的知識,讓學生分組活動測量數學書的厚度,因厚度不滿1釐米,指導學生數出厚度是幾個小格,教師指導1小格就是1毫米,要求學生說出書的厚度是幾毫米。同時用課件放大學生尺的1釐米,展示1小格就是1毫米。接着讓學生數學1釐米裏面有幾個小格也就是幾釐米,從而得出1釐米=10毫米。隨即在練習中讓學生通過動手測量,同時在身體中找出1毫米的長度。體會毫米都是使用在更短的物體的長度且長度不能用整釐米來表示的`物體長度。

4、作業佈置:

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鞏固對毫米的認識。這裏不是教學單位的換算,更不是把複名數改寫成單名數,而是在圖形直觀中通過3釐米是30毫米孕伏單位的換算。3釐米是30毫米不是教材告訴學生的,是他們看到和想到的。教學時要給學生機會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感受教材的孕伏。

接着分組測量課桌和學習用品的長度。在完成過程中先讓學生說說準備用什麼尺測量,彙報時說說使用什麼單位。

比劃判斷線段長短,再實際測量,再次鞏固測量方法。

最後選擇合適的單位填寫物體的長度,並結合之前學過的米和釐米的知識進行知識拓展。

5、板書設計:

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五、教學效果分析

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應該是很積極的。但因爲學生平時鍛鍊的機會很少,難免會出現混亂的情況,這就必須教師在活動前說明要求並適時指導。

在練習中可能有些學生對單位的選擇還會出現一定問題,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在填寫後利用“身體尺”或者學生尺去估量一下所填單位是否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