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瓶牛奶》說課稿範文

在座的各位老師:

《有幾瓶牛奶》說課稿範文

大家好!

很高興能和各位老師一同研討、一同學習。我們本節課的教研主題是:體會算法多樣化,指導優化算法。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爲北師大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72頁、73頁的《有幾瓶牛奶》。

經過我們幾位教師的研討,對本節課的教學背景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有幾瓶牛奶”的情境活動是學生第一次接觸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也是建立位值概念的重要階段。教材所呈現的內容分爲三個部分:⑴根據生活情境提出一個數學問題,以供學生進行思考。⑵呈現學生解決這一問題的幾種思考方法。⑶直接對進位加法的算式進行計算,以作爲鞏固練習。學好這部分知識將對學生的後續學習產生重大的影響。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關於20以內的數及其運算的經驗,他們喜歡從身邊的事例中學習數學。通過前面的數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初步瞭解了十進制。但學生的認知能力有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盡可能地安排擺一擺、數一數等活動,幫助學生掌握算理,優化算法。

根據我們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爲:

1、學生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自己得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方法,初步感知計算方法的多樣性,並理解“湊十”方法的簡便性。

2、在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索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增進對數學的積極情感,體驗與同伴合作、交流的快樂。

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特點,我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立爲: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確立爲:滲透轉化思想,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性,優化算法。

爲了更好地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本着“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這一理念,教師將採用“引導——探究——發展”這一教學方式組織教與學的活動。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課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動態的、多元的評價方式,同時注重以多媒體課件和多種學具爲憑藉,幫助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化,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基於以上理解,我們將本節課的教學流程設計爲以下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上課伊始,教師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給淘淘介紹有營養的食品”的學習情境,課件適時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圖,讓學生根據兩盒牛奶的數量提出問題,從而巧妙地引出了9加幾的數學問題。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又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環節:探究算法,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中,第一步是指導列式。首先讓學生說一說畫面中的信息和要解決的問題,然後讓學生自主列出算式。指名彙報時,教師適時引導、評價。

第二步是探索算法。《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探索算法的過程中,先讓學生用不同顏色的小棒或圓片代表兩盒牛奶擺一擺,說一說,或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並把自己的方法說給同桌聽。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巡視,瞭解學生的活動情況。然後,學生自由彙報算法,全班交流算法。這裏先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自主探索的基礎上,在與同伴的交流、比較中不斷優化完善自己的算法。在此過程中教師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湊十法”,使學生髮現幾種算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是有聯繫的,從而突出教學的重點。這種算法多樣化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他們在合作中競爭,在交流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