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臉》第一課時說課稿

一、對教材的理解

《花臉》第一課時說課稿

《花臉》是(鄂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十二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作家馮驥才的一篇敘述性的散文。全文共10個自然段,文字淺顯,但內涵深刻。作者回憶了兒時的經歷,用孩子的視角描寫花臉,寫出了少年對花臉的喜愛,對英雄的那種樸素的、自發的崇拜。

作爲六年級的小學生,能體會出作者對花臉的無限熱愛之情,但究其實質,作者是想通過買花臉、戴花臉等生活細節,表現“我”對英雄的仰慕和崇敬。抒發“我”心靈深處所隱藏的渴望成爲英雄的少年豪情。因此,本文是通過細節表現人物心理的寫作方法的範文,是引導學生感受語言魅力的載體。我們可以通過品讀“關公花臉”的樣子的語句,“青龍偃月刀”的樣子的語句,感受到作者對花臉的喜愛。通過“我”買花臉時“驚喜地發現了一個”,但“看得直縮脖子”,“竟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揚下巴”等生動傳神的細節描寫,感受人物內心的情感。

再讀文本,我們除了知道作者喜愛花臉之外,還讀出了童真、童趣,對過年的渴望,給人帶來美好享受的民間傳統文化等等。從而探求到作者的真正寫作意圖,花臉不是一個簡單的臉譜,它與代表人物的形象、氣質、故事、精神融爲一體是幾年來民族歷史的縮影。所以,我將教學目標定爲:

1、學會“摻 膠 儼 臭 俊 鍋 嵌 斬”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抓住細節描寫,體會少年喜愛花臉,愛慕英雄的熱情.

教學重點放在朗讀課文、抓住細節描寫、體會少年喜愛花臉愛慕英雄的熱情。難點重在學習細節描寫,來豐富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學生都是十來歲的孩子,最喜歡玩,尤其喜歡家人團聚。小夥伴們在一起遊戲過年過節。所以本文教學能激起學生興趣。但對“花臉“這種民間傳統文化又有些陌生。因此,作好充分的預習是學習課文的基礎。那麼,在此基礎之上,怎樣引領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更深入地讀文悟文,體會少年喜歡花臉的感情。我想抓住花臉和偃月刀的樣子的語句,反覆朗讀。體會花臉的“特別”、“偃月刀”的精緻漂亮,讓學生在觀察、想象朗讀中,不斷增強學習興趣,對花臉感興趣,對作者感興趣,對作者的細節描寫感興趣,從而始終在積極主動地讀文、悟文,使學生在感受作者快樂的童年的時候,也回憶自己童年的快樂。

三、設計思路。

基於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對教材的個人理解,本課的教學設計立足於“注重細節、讀中學寫”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更加關注細節描寫,與文本更充分對話,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感覺作者喜愛花臉、仰慕英雄的情感,發展語文素養,學習細節描寫的寫作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新課,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過年對於你來說有什麼魅力?”直接將學生過年時的喜悅心情調動起來,在輕鬆憐憫的氣氛中對話、聊天,易於打開學生的話匣子,激發學習新課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抓住文眼。

1、這篇文章敘述了什麼內容?(愛花臉——買花臉——戴花臉)

2、有一個詞貫穿於這些過程,在課文的第一段,也可稱得上是文章的眼睛?

(三)朗讀課文,注重細節。

1、以描寫花臉的缺點處,體會作者對花臉的喜愛。

(1)花臉戴上後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氣味難聞悶得很)

(2)爲什麼戴着不舒服,卻還喜歡花臉?

(3)在第2段中,抓住“儼然、威壯不凡”這兩個詞體會喜歡一般花臉是因爲可以炫耀。

2、從描寫花臉的外形,體會作者對關公花臉的喜愛。

2、3、4、5自然段是本節課教學重難點所在,我想緊扣“喜歡”一詞,引導學生對第2段“對一般花臉的喜愛”,第3段對“關公花臉的喜愛”,第4段對“偃月刀的喜愛”的段落逐一品味。讀中感悟、體會作者喜愛花臉的情感。

(1)抓住“特別”一詞,品讀花臉有哪些特別之處?

色:能面赤紅 一又墨眉 綠頭巾

形:眼角吊起 長巾垂下 馬尾鬍鬚

神:莊重之氣 咄咄逼人

在指名讀、男女生賽讀、師生連讀的活動中,學生的感受也不斷增強,不同也發出感嘆:這花臉真特別!

(2)爲什麼喜歡這個特別的花臉?(喜歡是因爲懼怕,想要別人也怕)

指導讀句子“直縮脖子……,管叫別人也嚇得縮脖子”,“不敢用手指它,只是朝它揚下巴”體會作者又愛又怕的心情。

3、口頭描述偃月刀,學習細節描寫。

(1)同學們讀過《三國演義》,知道關公佩戴的是青龍偃月刀,誰能按作者寫花臉的方法,從顏色、形狀等方面描述一下這把寶刀。

(2)再指名讀文中對偃月刀的描寫,從對比中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

四、昇華感受,拓展延伸。

1、在學生充分感受到作者對花臉的喜愛之後,教師小結,我真正喜愛花臉的原因是因爲對英雄(關公)的崇拜,並自己也渴望成爲一個人人敬長人人喜愛的英雄。2、推薦欣賞資料《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中對他們夫妻的'外貌描寫,及至的誇張加上比喻使學生捧腹大笑之餘,又佩服之極。

她比他高十七釐米。她身高一米七五,在女人們中間算做鶴立雞羣了;她丈夫只有一米五八,上大學時綽號“武大郎”。他和她的耳垂兒一般齊,看上去卻好像差兩鬥!

再說他倆的模樣:這女人長得又幹、又瘦、又扁,臉盤象沒上漆的乒乓球拍兒。五官還算勉強看得過去,卻又小又平,好似淺浮雕;胸脯毫不隆起,腰板細長僵直,臀部癟下去,活象一塊硬挺挺的搓板。她的丈夫卻像一根短粗的橡皮輥兒;飽滿,軸實,發亮;身上的一切——小腿啦,嘴巴啦,鼻頭啦,手指肚兒啦,好象都是些溜圓而有彈性的小肉球。他的皮膚柔細光滑,有如質地優良的薄皮子。過剩的油脂就在這皮膚下閃出光亮,充分的血液就從這皮膚裏透出鮮美微紅的血色。他的眼睛簡直象一對電壓充足的小燈泡。他妻子的眼睛可就象一對烏烏塗塗的玻璃球兒了。兩人在一起,沒有諧調,只有對比。可是他倆還好象拴在一起,整天形影不離。

有一次,他們鄰居一家吃團圓飯時,這家的老爺子酒喝多了,乘興把桌上的一個細長的空酒瓶和一罐矮礅礅的豬肉罐頭擺在一起,問全家人:“你們猜這象嘛?”他不等別人猜破就公佈謎底,“就是樓下那高女人和她的短爺兒們!”

3、新課標指出: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教材只是我們學習語文,學會表達的載體,因此在課堂中讀中學寫是訓練學生書面表達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我設計了一個課堂練習:按照出示的句子寫一段話。

(1)這鉛筆盒(或書包)真漂亮!……

(2)這--------(玩具)真有趣!……

(3)這--------(工藝品)真特別!……

“授之以漁”是教學的最終目標,在濃厚的學習興趣的基礎之上,讓學生注重細節描寫的感悟,掌握細節描寫的方法,纔是樸實的有效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