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物理說課稿範文彙總六篇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物理說課稿6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物理說課稿範文彙總六篇

物理說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瞭解顯微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2、過程與方法

嘗試應用已知的科學規律解釋具體問題,獲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於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

瞭解顯微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

【教學器材】

顯微鏡,凸透鏡(兩隻),凹透鏡(一隻)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近視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矯正?

遠視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矯正?

眼鏡的度數如何計算

二、引入新課

放大鏡可以使我們看到較小的物體,但是太小的物體像細胞,用放大鏡卻不能看到。爲了能看到細小的物體,人們製成了顯微鏡。爲了看清遠處的物體,人們又製成瞭望遠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顯微鏡和望遠鏡。

三、新授課

(一)顯微鏡

1、作用:用來觀察細微物體或物體細微部分。

2、原理:先用一個接近物體的凸透鏡使物體成一放大的實像,然後再用另一個接近眼睛的凸透鏡把這個實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體了。

離物體近的這個透鏡叫物鏡,其焦距較短;離眼睛近的這個透鏡叫目鏡,其焦距比物鏡稍大。兩鏡間的距離可以調節。

3、使用顯微鏡的注意事項

①拿顯微鏡時,要一手緊握鏡臂,一手託鏡座,不要單手提拿,以防目鏡或其他零件滑落。

②顯微鏡不可放置在實驗臺的邊緣,以免碰翻落地。

③不要隨意取下目鏡或拆卸顯微鏡的各種部件,以防灰塵落入內部或發生丟失損壞等。

④使用顯微鏡時,操作要正規,養成兩眼同睜、兩手並用的習慣,邊觀察邊計數和繪圖等。

⑤要保持顯微鏡的清潔,發現有灰塵或操作中不慎使鏡頭和載物臺沾上染料、水滴等,應及時擦去。光學和照明部分的鏡面只能用擦鏡紙輕輕擦拭,切勿用手指、手帕和綢布等擦摸,以免磨損鏡面。機械部分可以用布擦拭。

⑥顯微鏡使用完畢,轉動粗調螺旋上升鏡筒或下降載物臺,取下標本片,轉動轉換器使物鏡離開通光孔,然後再下降鏡筒或上升載物臺使接近物鏡,垂直反光鏡,下降集光器,關閉虹彩光闌,復原傾斜關節和報片器位置,把顯微鏡放回鏡箱。

4、顯微鏡的放大倍數

①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等於物鏡和放大倍數和目鏡的放大倍數的乘積。

②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指長和寬的倍數

③物鏡、目鏡的焦距越短,放大率越高。

(二)望遠鏡

1、作用:利用望遠鏡能看清遠處的(大)物體。

2、組成:有一種望遠鏡(開普勒望遠鏡)由兩組凸透鏡組成。靠近物體的叫物鏡,焦距較長;靠近眼睛的叫目鏡,焦距較短。物鏡的第二焦點與目鏡的第一焦點重合。

3、原理:物鏡的作用是使遠處的物體在焦點附近成實像,目鏡的作用相當於一個放大鏡,用來把這個像放大。

4、視覺效果:望遠鏡所成的像是縮小的,但是由於“視角”增大,人感覺物體被放大了。

望遠鏡的直徑比我們的眼睛的瞳孔大得多,這樣它可以會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明亮。

還有一種望遠鏡用凸透鏡作物鏡,用凹透鏡作目鏡(伽利略望遠鏡)。

天文望遠鏡也常用凹面鏡作物鏡。

望遠鏡成的是倒立的像,而日常及軍用望遠鏡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像,是因爲安裝了正像系統。

5、思考題

用望遠鏡看遠處運動的汽車,其運動速度比實際上的速度快了還是慢了?

四、課堂練習

動手動腦學物理

五、板書設計

5、顯微鏡和望遠鏡

一、顯微鏡

1、作用:用來觀察細微物體或物體細微部分。

2、結構:由兩組凸透鏡組成。

3、原理:

3、使用顯微鏡的注意事項

二、望遠鏡

1、作用:利用望遠鏡能看清遠處的(大)物體。

2、組成:

3、原理:

4、視覺效果:望遠鏡所成的像是縮小的,由於“視角”增大,人感覺物體被放大了。

教學反思

本節課不易講得太深,只要求讓學生知道兩個凸透鏡組合能產生神奇的效果,激發學生探索物理知識的熱情。

物理說課稿 篇2

各科成績的提高是同學們提高總體學習成績的重要途徑,大家一定要在平時的練習中不斷積累,小編爲大家整理了高二物理說課稿之《交變電流的產生和變化規律》,希望同學們牢牢掌握,不斷取得進步!

一、 教學理念

留美博士黃全愈在他著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中指出:"創造性就象種子一樣,它需要一定的環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培養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可見,創造性只能培養,不能教。我們作爲一位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創設適合培養學生創造性的環境,充分利用課堂主渠道,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積極主動地運用探究模式,優化課堂教學。

新時期物理教育面臨的時代背景可以這樣概括:建構主義風行全球,素質教育傳遍神州,研究性學習方興未艾、網絡教學日漸盛行、洋思模式備受親睞。

教學工作的主要職責是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有序構建。

 二、 教學分析

1、 教材分析交變電流的產生和變化規律是本章的重點,又是電磁感應、楞次定律、導體在磁場中切割磁感線運動、右手定則等知識的進一步具體應用,跟生產和生活實際有密切的聯繫,是學生綜合應用電磁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提高能力的物理情景。

本節內容相對於直流電而言,最大特點就是"變",對於變化的物理量學生往往會感到困難,特別是第一次接觸這麼多的新名詞,如:交變電流、正弦式電流、中性面、瞬時值、峯值等,如何讓學生清楚地理解這些概念,掌握交流電的變化規律,是處理好這節課的關鍵。

2、 學生分析

學生的認知結構示意圖 公式、圖像 交變電流的波形

正 弦 交 流 電 的 變 化 規 律

交變電流的產生

矩 形 線圈 在 磁 場 中 勻 速 轉 動

直流電 歐姆定律 電磁感應知識 楞次定律

三、 教學目標

1、通過回顧電磁學知識,觀察直流電發光和發電機的模型,說出什麼是交變電流和產生交變電流的原因。

2、給定條件,結合實物模型,應用電磁感應的知識分析交變電流的產生,探索交變電流變化的規律。

3、學會用公式和圖象來表示交變電流。

4、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

5、瞭解兩種交流發電機的構造和優缺點。

教學重點:

1交變電流的變化規律

2交變電流的圖象及表達式

3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交變電流的變化規律

四、 教學策略

1、利用實驗,提出問題,激發探究慾望。在課堂的開始,用學生的設計實驗,提出課題,透過現象,用已有的知識提出新概念,點出課題。

2、利用電腦模擬,配合實物模型,降低研究的難度和臺階。

3、充分利用媒體技術,將直觀的現象展示給學生,提高興趣。

4、倡導協作,分小組討論,並加以舊知識的提示,降低難度。

5合理的運用數學知識突破物理難點和目標。

6、設計開放性問題,激活思維,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實驗現象,拓展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五、 教學效果

1、從整體上講,本節課所設計的流程基本上完成,由於上課推遲了幾分鐘,實際上課時間只有43分鐘,如果是45分鐘,不會很匆忙。

2、從學生的角度講,本節課設計的起點很高,在概念本身難度很高的情形下,學生還是運用前面所學的知識推導出了相應的一些公式,彌補了課本上的.表述,"理論研究表明".

3、下午的時間,學生很困,思維不是很活躍,有部分學生沒有在探究過程中讓頭腦處於"激發態"

4、在課堂語言表述上,擔心學生的基礎,提示過多,語言有重複。

以上就是爲大家整理的高二物理說課稿之《交變電流的產生和變化規律》,希望同學們閱讀後會對自己有所幫助,祝大家閱讀愉快。

物理說課稿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重力是如何產生的、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線的應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演示實驗及航天資料片探究萬有引力的存在、

通過學生探究實驗得出影響重力的因素、

通過“物理模型”“實驗分析”強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實驗、觀看航天資料片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求知慾及探求科學知識的興趣、

培養學生交流意識與團隊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重力的概念、重力與質量的關係、重力的方向、

教學難點重力與質量的關係、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學用具:彈簧測力計、鉤碼、重垂線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地球上,一切物體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體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如:河裏的水總是從高處流向低處;蘋果落地等。

二、新課教學

1、重力的產生

教師:地球對地面附近物體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體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師: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體。例如,蘋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蘋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2、重力的方向

教師:重力是一種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點三個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體自由落向地面時的方向,這個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來檢查房屋的牆壁是否豎直。我們常看到建築工人用一根重垂線檢查牆壁就是應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這個道理。測繪人員用的水平儀下懸着重垂線,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來測定儀器是否水平。你有興趣的話,可以採用這類方法檢查家中的電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3、重力的大小

(1)、實驗:兩個鉤碼的大小、形狀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們的質量都是50克。我們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它們的重力。把物體掛在彈簧測力計下,當物體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等於物體受到的重力。

(教師演示)

這兩個破碼的重力都是0、5牛頓。質量相等的物體,它們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學生實驗:用彈簧測力計測量質量分別爲”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體的重力,將測量結果填在課本的表格內。

(學生操作)

(3)、物體的重力跟質量成正比

教師:從實驗數據可知,物體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4).g的值

實驗數據中重力和質量的比值大約是10牛/千克。精確的測量結果表明,重力和質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這個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計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體的重力,m表示物體的質量,g表示物體的重力和質量的比值,那麼重力和質量的關係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這個公式時,質量m用於克作單位,重力G用牛頓作單位,g=9、8牛/千克。

4、重心

教師: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份。但是,對於整個物體,重力作用的表現就好象它作用在物體的一個點上,這個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粗細均勻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點;圓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對角線的交點。

三、小結:

四、佈置作業:課後“動手動腦學物理”

板書設計:

第一節重力

一、概念:由於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

二、三要素:大小:G=mg

方向:堅直向下

作用點:質量均勻形狀規則的物體在它的幾何中心

三、應用:重垂線、水平儀

物理說課稿 篇4

我要講的這節課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三章第三節《摩擦力》。本節課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我的教學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標準中對摩擦力的表述是“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瞭解摩擦力”。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和彈簧測力計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能提高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的大小有關。

②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

③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④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全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探究勇氣、實事求是地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以及與他人交流與合作的精神。

3.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點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難點是實驗的操作(讓彈簧測力計拉動物塊勻速運動)和記錄測量數據的表格的設計。

二、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爲主的啓發式教學。

三、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先播放一段多媒體畫面:(汽車在雪地上艱難行走,而當輪胎上裹有鐵鏈後就能前進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蓋很難擰開,而用毛巾裹住時就很容易擰開了;生鏽的鐵鎖打不開,當加了幾滴油後就可以打開了;運動員賽跑時穿着帶有鐵釘的跑鞋等等)。

請學生思考一下這些都是什麼原因?

(二)新課學習

1.什麼叫摩擦力

用二個長毛刷毛對毛合在一起,併產生相對運動,讓學生看到二個毛刷的毛分別產生向不同方向的彎曲。進一步引導學生得出摩擦力是在兩個物體表面間產生的,這個力的作用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並且學生也會通過兩個面的刷毛的彎曲方向不同進一步理解每個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出摩擦的概念。

課本中是把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合在一起的,沒有具體的區分,我在這裏簡單地向學生解釋了三種摩擦的區別。對於滾動摩擦因爲其實質是一種力矩,可以一帶而過;而對於靜摩擦可以作一點補充:當兩個物體之間相對靜止且又有相對運動趨勢時產生的是靜摩擦,並且也可以用二個毛刷作演示。這對學生的理解並沒有什麼難度,況且在“科學世界”裏面也提到了“走路時要利用鞋底與地面間的摩擦”,如不講一下靜摩擦,學生在這裏當聯繫課本中的摩擦的定義時會產生疑問:爲什麼沒有發生“相對運動”還會有摩擦?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

(1)指導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後,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們的猜想後,還要問問他“你爲什麼要這樣想呢?可以對有的猜想進行歸類,比如有的同學說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重力大小有關,而有的同學說可能與壓力的大小有關,可以指導他們將這二個猜想歸爲壓力這一類。在各種猜想都列出來後,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很複雜,對於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與物體運動的速度有關?是否與接觸面面積的大小有關?並將全班分爲四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2)指導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先讓同學們思考:用什麼工具來測滑動摩擦力?(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個力嗎?(不是);那如何才能從彈簧測力計的讀數中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那麼實驗中應該讓木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時的彈簧測力計應該怎樣調零?(放在水平方向然後調零)。通過這樣的引導既起到了複習的效果,又爲他們下面的探究做了一定的鋪墊。

再讓每組同學之間進行交流討論,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那我們在設計實驗時應該注意運用怎樣的科學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因爲在八年級的學習中,研究弦振動的音調和歐姆定律時,已多次用到過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究,所以,這裏對學生不算一個難點。

然後請每組派一位同學到講臺前說說他們組制定出的探究計劃,並在黑板上畫出他們設計的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引導全班同學對他們方案的理解,特別是對實驗記錄表格的設計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對不太科學的地方引導本組或其他組同學進行補充完善。

(3)指導學生進行實驗與數據記錄,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巡視,並適時進行指導。實驗結束後,四個實驗小組的代表公佈自己的實驗數據,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實驗結束後,還可以鼓勵學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彈簧測力計不動而只拉動木板呢?爲什麼?並且讓學生們再簡單操作一次,讓他們自己發現這樣拉動時彈簧測力計的讀數比較穩定,容易讀出正確數值,實驗效果更好。而且這也更能幫助他們理解“相對運動”的含義。

3.摩擦與我們

回顧剛上課時播放的多媒體,聯繫生活經驗,讓學生分別舉出一些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事例;並且讓他們在對“科學世界”內容的閱讀和剛纔實驗的基礎上,對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提出一些方法。對於這個問題可以組織學生小組進行討論,還可以採用全班搶答的形式,讓他們自己總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要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就可以了。

4.當堂反饋

(1)採用討論的形式,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並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麼樣呢?並要求學生回去完成“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第4題的科學作文“沒有摩擦的世界”。

(2)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文字並配上錄音,介紹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摩擦,加深對摩擦力的認識。

5.課後作業

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別是採用什麼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的。

物理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我是應聘初中物理的 號考生,今天我要說的是 版 年級物理 冊第 章第 節〈 〉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與學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幾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經歷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從被動到主動,在鍛鍊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本節內容是學生學習了 和 等知識的基礎引入的一節 課(概念課,規律課或實驗探究課),本節內容又是學生學習和 等後續知識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2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教材內容及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我確定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A 知識與技能

B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或合作探究,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團結協作能力。

通過實驗和實踐,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物理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蘊含物理知識,物理就在身邊,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

物理的興趣;

通過實驗養成愛動手的好習慣和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成長髮育階段,他們求知慾強,思維活躍,但是他們剛接觸物理,他們的抽象邏輯

思維還需要直接經驗的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事物和現象引入知識,加強直觀教學,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九年級學生是初中的畢業年級,學生的心智較爲成熟,認知水平比剛接觸物理時有了很大的提高,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進一步加強。但是,九年級學生往往不愛發言,課堂氣氛比起八年級學生沉悶,需要教師積極靈活的調動

三教法與學法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啓發思維,教會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爲主導作用。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法、講授法、討論法。

說學法

現代教育以“學生爲主體”,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激發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輕鬆、自主、討論的課堂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因此,本節課學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第二環節: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第三環節:感悟收穫,課堂小結。

第四環節:佈置作業,鞏固昇華。

五課後反思

在這一節課的設計上,我根據新課標精神,以現代教學觀爲指導,以實驗活動爲基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相信,通過我設計的教學過程,學生會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方面都會有一定的收穫。

以上是我說課的內容,謝謝!

物理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出自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八章《運動和力》中的第2節《二力平衡》。主要涉及到的內容有三個方面:即力的平衡概念、二力平衡條件及其應用。二力平衡是物體受兩個力作用而保持的平衡狀態,是物體受力平衡問題中最簡單的一種情況,在力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牛頓第一定律的延續,又是今後進一步學習其它力學知識的基礎,所以二力平衡知識是聯繫新舊知識的一個紐帶。這部分內容和方法的學習,關係到學生以後會不會進行受力問題的分析問題。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條件。

(2)知道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

(3)會應用二力平衡條件去分析、解決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2)學會分析一個物體受幾個力及這幾個力的平衡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由於二力平衡條件是從實驗中總結出來的,能夠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樹立樂於探索日常生活中物理道理的意識。

3、說教學的重難點

(1)重點:二力平衡條件是學生進行力與運動關係分析的基礎,所以二力平衡條件是重點。

(2)難點:力的平衡概念的建立是難點;由於初中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還處於萌芽狀態,對物體受平衡力作用的分析、判斷能力比較弱,所以運用二力平衡條件解決實際問題也是本節的難點。區別一對平衡力與一對相互作用力也是一個小的難點。

4、說教學器材

教師演示:(1)自制二力平衡演示器 (2)有關多媒體課件

二、說學情

(1)學生已有的有關力及運動方面的知識爲本節內容的學習提供了知識基礎。

(2)學生經過一年多的物理學習已經基本掌握了探究這種方法,這爲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證。

(3)學生還存在着一定的思維障礙。例如:電梯停止在三樓,要使它勻速上升到四樓,所用的拉力必定大於電梯靜止時受到的力;當我們推講桌而推不動的時候,學生往往會認爲這是推力小於阻力的原因等。這樣就會造成學生對一個物體在平衡狀態下,對平衡力的理解和應用產生思維障礙。

三、說教法

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爲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法:①先演示;②安排學生“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實驗活動,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對實驗進行實驗設計、操作、觀察、思考;③學生相互交流討論自己得出結論,教師再適時地進行點撥,體現出“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原則。

四、說學法

新課程要求學生“會學”而不僅僅是“學會”,因此要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通過探究實驗,充分發揮實驗的直觀作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其它任何學習手段都不能代替的。在實驗中,指導學生學會“實驗探索—思考深入—歸納總結”的實驗探究問題的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另外,爲了讓學生能夠達到學以致用,真正掌握二力平衡知識,安排了幾個隨堂練習。

五、說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第一步:導入

爲了順利實施目標做好知識上的鋪墊,提出已學問題: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麼?能不能反過來說: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不受力的作用?

學生明確回答後,列舉常見的例子。

(一)創設情境引入:(1)找一個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上臺即可,能夠激起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同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這位同學站在這裏靜止不動,雖然只受兩個力的作用爲什麼會保持靜止呢?

(2)教師邊手拿粉筆盒上下做勻速直線運動,邊問學生粉筆盒所處的狀態、受到幾個力的作用?

(上述兩個問題的設置是爲了讓學生能把當前的問題同牛頓第一定律聯繫起來: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那麼處於這兩種狀態下的物體是不是就沒有受到力的作用呢?實際生活生產中,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這時物體所受的力就是平衡力,當物體雖然受力但是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此時稱爲力的平衡。從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二力平衡內容。用多媒體投影:“力的平衡”,進一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探究二力平衡條件

由於在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是最基本、最簡單的二力平衡,我們就從這開始。有的同學會從日常生活中體會到物體的其它狀態:例如,火車剛出站或將要進站的時候處於平衡狀態嗎?顯然不是!那麼處於平衡狀態的物體應該具備什麼條件呢?(設置這樣的過度語能夠爲學生探究新知留下懸念,激發其解決問題的。)

1、教師首先演示一下課本中的實驗。(在這裏教師做演示,目的是能給學生一個示範;有很多的問題是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我們也知道學生的探究活動大多是已知結論的探究,並不是科學家們的那種未知結論的研究。所以演示還是有必要的,也可以改成邊演示邊探究實驗。)

實驗步驟:

①硬紙板受到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運動狀態如何;

②硬紙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同一直線上的力,運動狀態如何;

③硬紙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運動狀態如何;

④硬紙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運動狀態如何;

開始第五步前,提出問題:是不是硬紙板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就一定位於平衡狀態。

⑤將兩鉤碼系在硬紙板上使兩小車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線上的力,用剪刀將硬紙板剪斷,觀察硬紙板的運動狀態。

按照探究實驗的常規分幾步進行,重點放在學生實驗方案的設計上,等到學生完成後,先找幾個成績好一點的同學向全班同學展示一下(討論交流),然後我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我的設計方案以及空的記錄表格,再由學生進行具體地實驗(教師巡迴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針對投影上提出的觀察問題,請學習成績中等的同學來回答。同時啓發學生思考二力平衡的條件。最後歸納、總結並投影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⑵在整個學生的探究實驗中,教師的及時引導再加上前面演示,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學生的設計、操作、觀察、思考和總結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由於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實驗中來了,也反映了面向全體的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3)在得到二力平衡條件的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提煉處理,使學生易記、易用。教師最後總結成八個字:同體、等大、反向、共線。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對條件的記憶和理解,也能培養學生的概括思維能力。

(三)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對所學知識作小結後,出示實例:吊着的電燈保持靜止,燈受重力20牛,則此燈受拉力大小爲多少?

先由燈處於靜止得到它受平衡力;然後分析燈受哪兩個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後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已知重力20牛,確定出燈受拉力20牛。

最後再以提問的方式向學生強調一下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區別。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正確地應用二力平衡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趁熱打鐵,用多媒體向學生出示隨堂練習(能夠起到緊扣重點、越過難點的作用),進一步鞏固所學的內容、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說小結和作業

作業要儘量少而精,以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學習指導與聯繫的基礎梳理。

七、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重點是二力平衡的條件,爲了能使學生對這個重要的內容深刻理解,一方面要認真做好演示實驗,起到積極引導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做好探究實驗,主動地探求二力平衡條件,這是關鍵之所在!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正確地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