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咿呀咿呀喲》說課稿範文

一、設計意圖:

《咿呀咿呀喲》說課稿範文

這首樂曲改編自《王老先生有塊地》,旋律歡快活潑,節奏鮮明,“咿呀咿呀呦”樂句反覆出現,非常符合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欣賞需要。新《綱要》指出,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在活動設計上,教師力求讓幼兒通過調動多種感官充分辨識固定樂句,充分感受音樂節奏,並藉助鋸木頭、擦汗、洗澡等遊戲情境幫助幼兒反覆體驗、感受音樂的性質,從而體現“玩中學”的教育理念。

遊戲情境的營造和幼兒想象能力的激發需要藉助一定的載體,教師藉助一小塊彩色紗巾巧妙地幫助幼兒搭建起想象與表現的平臺,豐富了幼兒表達、表現的手段。

二、說活動目標:

音樂活動主要是爲了鼓勵孩子能大膽地、自如地展現自己,用聲音、用動作,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性,新《綱要》指出音樂相當於興奮的語言,它對年幼兒童有愉悅功能,在音樂中要通過教學環境的營造、氛圍的渲染,讓孩子感受到快樂。所以,本次音樂活動的目標定爲:

1、感受歌曲的歡快、活潑的特點,體驗隨音樂表演角色情景的樂趣。

2、探索歌曲內在結構,能用多種肢體動作感知、表現歌曲的固定樂句。

三、說準備:

爲了使活動能有序地開展,本次活動主要準備了以下材料:彩色紗巾、音樂課件、事先在黑板上畫好圖譜,粉筆一支。

四、說教法:

音樂活動最主要還是體現音樂元素,雖然現在我們都注重整合,但是不意味着爲了整合而整合。只有通過對音樂元素的感知、理解才能獲得音樂的審美感受力。反覆出現的樂句“咿呀咿呀呦”是這首樂曲中一個非常鮮明的音樂元素,於是所有活動環節就圍繞這最具感染力的樂句而展開。活動一開始,我運用了傾聽法,通過引導幼兒充分地傾聽,讓幼兒主動地尋找樂句、聽辨樂句。接着,我通過圖譜教學法,將動態的音樂轉變成靜態的畫面,幫助幼兒進一步感受樂曲的結構,發現樂句出現的`規律。最後,我引導幼兒通過各種不同的肢體動作來進一步表現固定樂句和音樂節奏。

對於孩子,遊戲是他們最喜歡的活動形式。因此,我在活動中採用了幼兒極爲感興趣的遊戲表演法。一塊小小的紗巾充當了“鋸子”“毛巾”“沐浴球”等,將幼兒帶入不斷變化的遊戲情境“鋸木頭”“擦汗”“洗澡”中,使得幼兒能饒有興致地反覆感受、體驗,藉助想象進入表現的情境,發展音樂感受力。同時,紗巾的不同用法用法又巧妙地將幼兒分成了“大樹”和“小木匠”兩種角色,爲幼兒順利地進行分組合作遊戲提供了幫助,並體現了一物多用、低成本高效率的特點。

五、說活動過程:

結合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一下幾個環節:

第一環節引導幼兒初步感知音樂

1、聽音樂,尋找其中反覆出現的樂句。

在活動一開始,我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注意力難以集中的特點,運用了多種欣賞手段和方法,如:聽音樂、哼唱、用紗巾打招呼,引導幼兒欣賞,使幼兒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中參與活動。

2、根據圖譜尋找固定樂句出現的規律。

這環節是活動的重點,此環節幫助幼兒將動態的、難以確定的音樂轉變成靜態的、可理解的畫面,從而有效地幫助幼兒感受樂曲的結構,理解了樂句的規律。

3、用身體動作表現固定樂句。

引導幼兒嘗試用身體動作表現節奏,幼兒得到充分的參與和表現,體驗到了自我滿足,幼兒對自己創編的動作產生濃厚的興趣,爲下一步的學習起了一個很好的鋪墊作用。

第二環節用多種肢體動作表現固定樂句。

在這一環節,我營造了一個遊戲化的情境:森林、大樹、鋸木頭、擦汗~~~,孩子們在有情、有趣的遊戲中愉快地感受着,積極發現着,快樂的學習着。

第三環節活動結束。(洗澡)

最後一個環節將活動推向高潮,一方面讓幼兒鞏固樂句節奏,一方面讓幼兒將快樂再次在遊戲中盡情宣泄。

本活動從設計意圖到目標定位到教學方法及三個活動流程都體現一個鮮明地特色,那就是:整個環節一環扣一環,始終圍繞音樂教學遊戲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色,讓幼兒充分地融入遊戲,全身心的投入音樂,讓音樂屬於每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