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說課稿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思想政治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思想政治說課稿

思想政治說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要進行的說課題目是《我知我家》。接下來我將從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一)首先是對於教材的分析:《我知我家》是人教版社八年級上冊思想政治第一單元第一課的第一個框題,本單元的主題是學會善於與父母溝通交往,在學生不斷擴展的社會生活中,家庭是他們最熟悉的生活領域,與家長的交往,更是他們學習與其他人交往的基礎,可以說,本框題的學習爲下面內容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全書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其次就是對於學情的分析,初二的孩子普遍存在責任感不強的情況,他們中的很多人會認爲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對於在家庭中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認識不足。因此我個人認爲通過對《我知我家》這一框題的學習,不僅會讓學生加深對於家庭的情感上的瞭解,還有更深一層次,那就是讓學生明白自己對於家庭對於父母的責任,懂得理解自己的父母以及愛自己的家。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家庭關係、家庭關係確立的情形和現代家庭結構的三個類型;瞭解家庭的相關功能;瞭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

2、能力目標:增強辨證看待家庭中父母與子女權利義務關係的能力;感受家庭親情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發揚自己良好的家風和傳統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加深對於家庭的熱愛、對於父母的熱愛。

(三):說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學生對於“家”的理解;對於家庭關係的確立的認識;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逐步的認識“自己與父母的關係是不可選擇的”並明確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二、說教法

1:情景導入法:通過一個故事或者一首歌曲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設計的活動的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精神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說學法

根據新課程的標準以及我所設計的教法,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選擇了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這三種學法。希望能讓學生真正做到從被動的學習轉變主動探索,成爲真正的學習的主人,由學生自己來把握整個學習過程的節奏。在把握知識的基礎之上,培養應試能力、以及在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後我要着重突出講解的就是我的教學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5—6分鐘)我整個教學過程分爲四個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是大約5—6分鐘的新課導入。首先我會爲學生播放歌曲《大中國》,同時,在屏幕上顯示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各種照片,先通過歌曲與圖片爲學生學習本課奠定情感基礎。而通過歌曲和圖片的展示,我意圖讓學生知道中國是我們共同的家,在家裏各族人民是兄弟姐妹、是親人,彼此之間有親情。但是我們每個人除了這個大家之外還有自己的小家,家裏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兄弟姐妹彼此之間就像一顆大樹上的枝與幹相互牽連。接着我會設計小一個活動,讓每個學生繪製自己的親情樹,讓學生從自己的家人開始瞭解自己的家庭和家的含義。

(2)講授新課活動一:我說我家(30—35分鐘)我會先向學生介紹自己的家庭,然後我會讓學生從自己的家庭成員、家庭特色等各個方面去介紹自己的家,從而引導學生了解家庭結構的不同類型:核心家庭、主幹家庭、單親家庭、聯合家庭。本環節的設計意圖在於幫助學生了解家庭結構,然後我會總結一下,告訴學生,不管是什麼樣的家庭結構,都不能淡化家人之間的關係,父母永遠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永遠是手足情深。雖然我們的家庭可能因爲種種原因建立的情形不同,家庭結構有別,但一樣的是:我們都有家人,都有親情。

活動二:

我愛我家我會給學生播放配樂詩《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汶川地震相關作品),告訴他們突如其來的地震,讓許多孩子失去父母,也讓許多父母痛失孩子,剛纔我們聽到的這首詩歌及音樂作品,就是網友爲紀念在四川汶川地震中逝去的小生命所作的。然後我會提出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了父母們怎樣的'心情?第二個問題:在孩子與媽媽的對話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和約定,是什麼?(來生還要一起走)這個心願真的能實現嗎?這個環節的設計,是想讓學生領悟到,也許他們曾經和父母有過爭吵,有過意見分歧。也許他們曾抱怨過父母的諸多不是,但所有的這些不快、不解、不滿在最純真的親情面前,都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生命是父母給的,這種關係不可改變,無法選擇。與痛失親人的同胞相比,我們是多麼幸福和幸運,親人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每天都能和家人享受天倫之樂。何須等到來世?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家庭,也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換句話說,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優良傳統,我們的父母肯定有不少值得稱道地方。讓我們用欣賞的眼光再次認識自己的家庭。

活動三:我家“趣事”大爆料這個環節我會讓學生自己說出自己認爲自己父親或母親最值得他自豪的事。(讓學生自由發言,把自己家中的趣事同大家一起分享),通過這個很人性化的活動,讓學生更加深刻的明白,既然我們不能選擇父母和家庭,我們就應該學會接受、學會珍愛。當我們學會用“心”來看我們的家、我們的父母時,就會發現其實他們真的很優秀。

(3)知識小結,鞏固昇華(2—3分鐘)我主要通過兩個部分來幫助學生進行課堂小結,一個是通過看板書回憶所學內容,同時還準備了兩道小練習來幫助學生進行操練,最後總結一下,兒不嫌母醜,愛家要知家,愛父母要知父母,我們要發揚良好家風,爲家庭的健康成長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做貢獻。

(4)課後作業課外實踐:寫給爸爸媽媽的一封信。

五、說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我爲什麼要這樣上課】

一、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有增有減。

二、教學策略的選用

(一)運用了模擬活動,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

教材這部分知識所對應的生活現象,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但是缺乏對這種體驗的深入思考。因此在進一步強化這種體驗的過程中進行了思考和認知,使知識從學生的生活體驗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助於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有助於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交融。

(二)組織學生探究知識並形成新的知識

我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案例等形式創設情境呈現問題,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主動構建知識。

在引導學生思考、體驗問題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逐步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於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並重,知識與能力並重的目標。

也正是由於這些認識來自於學生自身的體驗,因此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從內心上認同這些觀點,進而能夠主動地內化爲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於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學生們,本節課我根據初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爲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思想政治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 教材地位:

本課內容是人教版新課程《歷史》必修Ⅰ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課,介紹了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啓下的關鍵作用。

一條主線: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

兩對矛盾:中央與地方、君權與相權

三個內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選官用官制度的演變

2、 課標要求: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作了這的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 說明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3、教學目標: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並掌握從漢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2)掌握從漢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尤其是相權的演變。

3)瞭解從漢至元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即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

4)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總結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聯繫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並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於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發展進步形成了阻礙;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做出過自己的貢獻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從漢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

二、說學情

特點:高一學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參與意識強, 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

不足:歷史知識的儲備不充分,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

對策:加強學生歷史綜合素質的培養。

設計理念:創建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說學法

閱讀思考、合作探究、體驗交流等。注重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

四、說教法

講述法、問題探究法、討論法等,創設情境,設疑引思。

五、說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學生自己先預習一遍教科書,再從網絡、課外讀物中搜集一些關於古代中國君主與宰相的關係、中央與地方的關係、科舉考試等內容的資料,基本瞭解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並進一步佈置學生思考: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發展的一些特點。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2、 新課導入

秦統一以後開創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制度,那麼秦亡以後這些政治制度隨之消亡了沒有呢,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又是如何演變的呢?

直接了當導入新課,使學生迅速進入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內容。

3、問題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主要講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中央部分學生自學。

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包括四個問題:西漢的郡國並行制和漢武帝的推恩令;唐朝的節度使和藩鎮;北宋分割限制地方權力。

(1)注重補充材料,讓學自主學習,自主分析,儘可能讓學生動手、動口與動腦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習慣。

材料一 漢興之初,海內新定,… 懲戒亡秦孤立之敗,於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 然諸侯原本以大,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橫逆,以害身喪國。 —《漢書》

材料二 “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爲,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 —司馬遷《史記》

材料三 景帝即位,以錯爲內史…遷爲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改其枝羣…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譁,疾錯。 —司馬遷《史記》

材料四 偃說上曰:“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目的: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養成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習慣。

(2)唐朝藩鎮割據與之後的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由學生自己通過閱讀教材、預習時蒐集的一些資料掌握,將此內容僅作爲北宋加強中央集權分割地方權力的一個背景。要求學生通過對這段背景的理解來分析討論北宋如何解決中央與地方的分權矛盾?

以此背景引出北宋如何解決地方權力過大的難題,培養學生利用歷史背景分析解決重大歷史問題的能力

(3)多媒體展示《元朝疆域圖》:

設置問題:作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面對如此遼闊的疆域,假如你是當時的統治者,該如何有效的對地方進行統治呢?

目的:問題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4)問題延伸:

討論:學習從漢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之後,分析其演變的趨勢是什麼,反映了什麼樣的特點?

目的:學生互相討論,然後回答老師提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4、課堂小結

本課學習了從漢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以及科舉制度的演變,其中交疊着君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衝突,演變的趨勢和矛盾發展的結果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

5、知能訓練,運用遷移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