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的海水運動評優課說課

【課標分析】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評優課說課

本節課標要求:“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佈規律”。

課程標準解讀:本節課的研究對象是地理事物的宏觀運動及規律,內容比較抽象、空洞,遠離學生生活。高中課程標準將洋流教學內容進行簡化,不探討密度流、補償流的成因,重點介紹風海流和表層洋流分佈規律。在教學方法上新課程突出強調了運用地圖歸納洋流分佈規律的要求,體現了注重過程與方法的課改理念。

本節內容的學習應落實到地圖上,應充分利用“全球氣壓帶和風帶分佈圖”和“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圖”,通過設計符合學生認知並具有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初步歸納世界表層洋流分佈的一般規律。在閱讀“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圖的基礎上,再把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模式化,加強對世界表層洋流分佈規律的把握。

不要求學生記住各洋流的名稱,但需要了解不同緯度大洋兩岸洋流的性質(暖流或寒流),爲後面分析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奠定基礎。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包括世界海洋表層的分佈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兩部分。與舊教材相比,刪減了海水運動的形式、洋流的形成的部分內容,總體要求相對降低,但對洋流分佈規律的要求卻相對提高。

教材先給學生洋流的概念以及洋流按照性質的分類,說明洋流的主要成因——盛行風。接着給出圖3、5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讓學生讀圖思考洋流的分佈規律和原因。最後,結合圖3、6全球風帶和洋流模式,歸納、總結洋流的'分佈規律。

教材的編排順序、課標要求與學生認知規律存在一定“矛盾”,可重組教學的順序——在瞭解基本概念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繪製洋流的分佈圖並歸納規律,即不將結果簡單拋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教師的精心步步啓發和引導下逐步分析、推理、判斷,得出結論,然後教師簡評、補充、總結,循序漸進。

【學情分析與教學方法】

初中地理沒有涉及洋流的知識,洋流知識離學生生活遙遠,但是,學生通過對課外知識的閱讀,瞭解有洋流這一地理現象的存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全球大氣運動的基本規律,並具有風吹水流動的生活常識,由此,本節內容主要利用大氣運動規律推理、歸納表層洋流分佈規律。

學生學習本節內容時可能遇到的障礙:通過地圖歸納洋流的分佈規律不知該如何下手、如何表述,洋流的主要成因的分析找不到突破口。因此,在教學中採用學案導學的方式,對教材進行二次加工,讓學生知道做什麼,怎麼做。

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自主生成,教師爲學生搭好腳手架,在做好必要的知識鋪墊的前提下,儘量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引導學生自我生成。如本課的重點內容洋流的分佈圖讓學生自己畫出,而不是直接看教材上已有的圖,避免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結合課標要求和學情以及高考能力要求,本課重點培養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從圖中獲取信息的意識,爲此確定以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

1、根據全球風帶的分佈,能初步分析說明洋流的形成及分佈規律,理解其形成因素;

2、培養學生的讀圖、繪圖以及在圖上觀察、比較、歸納、分析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根據全球風帶的分佈,能畫出世界表層洋流分佈的模式圖;

2、根據導學案中給出的學法指導,分析、歸納出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用一雙“地理眼”看待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地理思維;

2、培養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的學習理念和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

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

難點:利用“全球風帶與洋流分佈圖”,分析世界洋流分佈規律。

依據:此部分知識難理解,難記憶,部分學生有知識缺陷。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導學案。

【教學過程】

導入:觀看世界洋流模擬演示動畫,引入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洋流的學習。

活動一】洋流分佈規律的基本探究

1、引導學生理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動力——盛行風。聯繫地轉偏向力推斷風海流流向與盛行風向之間的關係,學生在導學案上畫圖練習。

2、假設地球表面全是海洋的理想狀況下,聯繫氣壓帶風帶分佈圖推斷全球洋流理想模式,並在導學案上畫圖,理解風海流的形成與分佈。

3、在2的基礎上加入陸地,觀察保留下來的西風漂流和南極環流,對南半球中高緯度洋流分佈特徵形成初步認識。

在實際海陸分佈圖中探究洋流的形成和分佈,對學生可能產生的困難通過模擬演示實驗加以引導,引出補償流的形成,使學生理解海陸分佈是洋流形成和分佈的又一重要因素。學生在導學案上繪製洋流分佈。

4、教師展示洋流分佈圖,學生對照修改、完善,並觀察洋流分佈圖,概括歸納洋流分佈規律,學生口頭表述,教師引導、糾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組織語言、描述地理事物空間分佈的能力。

5、觀察洋流分佈圖,區別寒流和暖流。引導學生比較大洋東、西岸的洋流在流向和水溫變化方面的差異,學會寒、暖流的判斷方法。

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髮現南北半球西風漂流性質的差異,嘗試探究原因。

6、列表小結洋流分佈規律,及時鞏固學習成果。到此完成本節課最低層次教學要求。

7、繼續觀察世界洋流分佈圖,發現上述規律沒有包含的海區。

探究洋流的特殊分佈區——北印度洋海區“季風洋流”的形成與分佈。聯繫南亞季風環流圖,教師引導講解,學生觀察總結出北印度洋“夏順冬逆”的洋流規律。並補充填寫洋流分佈規律表格。此內容爲本節難點知識,屬較高層次的要求。

8、結合地圖引導學生認識主要的洋流,瞭解各洋流的名稱。

到此,比較完整的歸納出了基本覆蓋世界大洋的洋流分佈規律(北冰洋除外,兩極地區由於人類活動少,在中學階段不做討論)。根據對課標要求的進一步解讀,爲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知識的運用和綜合分析能力,設計教材中沒有明確要求的探究活動,將課堂學習向縱深方向推進。

【活動二】洋流分佈規律的拓展探究

1、關注洋流的個性差異

仔細觀察世界洋流分佈圖,比較下列洋流勢力的強弱,嘗試分析其影響因素。

①“墨西哥灣流——北大西洋暖流”與“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

引導學生觀察海陸分佈和陸地輪廓,中美地峽對赤道暖流的阻擋作用強於馬來羣島,南美大陸輪廓將南赤道暖流分爲兩支,其中一支導向北半球,增強了墨西哥灣流的勢力。歐洲西部的陸地輪廓將北大西洋暖流導向高緯度,而阿拉斯加地區的陸地輪廓阻擋了北太平洋暖流的北上。

②“祕魯寒流”、“西澳大利亞寒流”與“本格拉寒流”

南美大陸南段緯度較高,對西風漂流阻擋較多,導向低緯度增加了祕魯寒流的勢力,使其強於西澳大利亞寒流和本格拉寒流。

2、表層洋流與大洋深處洋流的合作

運用示意圖說明垂直補償流的形成,展示上升流分佈圖,讓學生觀察總結分佈規律,嘗試分析成因。

在中低緯度大陸西岸(大洋東岸)信風從陸地吹向海洋,離岸風的影響下形成離岸流,除水平方向的海水補償外,還有明顯的垂直上升海水補償,深處海水溫度較低,上升的海水爲冷海水,表現出寒流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