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說課稿合集9篇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說課稿合集9篇

說課稿 篇1

我說課的內容是《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下面我從:教材地位及取捨、理念、教學目標、重難點、教法和學法、教學思路及流程六個方面來說課。

一、說教材內容及地位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一課是部編版七年級上冊中國古代史的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第14課,課本內容包括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對西域的管理三個子目。秦漢時期的大一統促進了中國古代民族關係、對外交往的發展。漢武帝時期兩度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友好往來,設置西域都護府,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爲絲綢之路的開闢奠定了基礎。而絲綢之路的開通,對民族關係的發展和中西方的交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是地理大發現之前一條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僅溝通了東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多個文明的相互滲透,可以與歐洲開闢新航路之舉齊名。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說教學理念

20xx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理念是:以人爲本,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普及歷史知識,初步具備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將正確的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逐步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問題。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本課體現的理念是學會正確識讀歷史地圖。講歷史故事,學會看歷史地圖都是本課採用的一些方法。本課教學中,落實理念最好的方面是,分小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新方法的充分利用,極大地調動了學生,有利於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讓學生知道張騫第一次開闢出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與西域各國有了第一次友好往來,加強了與西域的聯繫,通過設置西域都護府,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爲絲綢之路的開闢奠定了基礎,打破了東西方文明之間的隔絕狀態,開創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一)【知識目標】

1. 瞭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史實。

2. 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標】

學生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學習張騫不畏艱險、富於冒險精神、忠於國家、牢記使命、機智果敢、堅韌不拔、開拓進取的優秀品質。

2.通過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的史實,引導學生認識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學生牢固樹立維護祖國統一的愛國意識。

3.通過對比絲綢之路開通後東西方進行交流的“物產”,使學生直觀的體會什麼是交流,體會絲綢之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橋樑作用,體會文明與交流、發展的關係。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新課標要求,歷史教育的目的不僅在於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樹德,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並且根據教學內容, 張騫出使西域有“鑿空”之意,他爲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所以具有重要地位。而絲綢之路的開通對民族關係的發展和中西方的交往產生了深遠影響,絲綢之路成爲當時和以後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一)教學重點:

1.張騫通西域

2.絲綢之路

(二)教學難點:絲綢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五、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

1.知識構建方面:他們歷史知識積累得還較少,尤其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分析還缺乏理性思考,同時對歷史地理的概念還比較模糊。需要教師做相關的引導和說明。

2.認知心理特點:七年級的學生相對來說年齡較小,以形象思維爲主,尚未具備較強的分析能力和方法,由此引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激發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習慣。

(二)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因此我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說課稿在本課教學中以創設情境討論法爲主,輔以提問設疑法、讀書指導法、地圖識別法,講授法,圖片分析法,分組合作法,成果展示法和討論法。新課程標準下的歷史教學,教師必須樹立起讓學生成爲歷史學習真正主人的自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在設計本節課教學時,我儘可能利用圖片、影音資料等爲學生創設歷史情境、問題情境,創設輕鬆、活躍、民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討論中找出答案,發現問題,開拓思維,進而掌握知識,在辯論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學會評價歷史人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學習方法:以小組爲單位,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使學生養成自己分析問題、歸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初步能力。

六、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我從五個方面進行說課:導入新課——創設情境,講授新課——拓展延伸,課堂小結——板書設計——作業佈置。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課件,說明民樂永固城的歷史由來和扁都口的歷史地位,從而導入新課。

(二)創設情境,講授新課:

環節一

教師出示學習目標,指導學生熟悉課本,指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完成自主學習內容。初步感知本課內容。

環節二

1.教師播放課件,出示西域位置圖,指導學生了解西域的形勢,由此引出“招賢令”交代通西域的歷史背景。

2.播放“張騫通西域”視頻,然後用演示幻燈片演示第一次通西域的路線。

3.組織活動:“我走張騫路”,對學生識圖進行指導。

4.講解張騫第二次通西域。結合史料對張騫評價。注意對學生的引導,鼓勵學生開拓思路,大膽表現。

5.出示絲綢之路線路圖,讓學生結合課本用電子筆在圖上標出絲綢之路所經過的主要地方。

6.出示十二種東西方的物品或技術,讓學生分類並展示。

7.結合圖片,引導學生說出絲綢之路的歷史作用。完成活動:絲綢之路是 之路。

8.指導學生看課本65頁,瞭解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之後演示課件。強調南海諸島是中國領土。

9.播放課件比較秦朝和西漢疆域的大小,指導學生找出不同,增加的領土就是西域,引出西域都護的設置。

環節三

拓展延伸

1.出示合作探究問題,並播放圖片,指導學生進行討論。

(三)課堂小結 談感受。

(四)鞏固練習:利用課件完成練習

說課稿 篇2

說教材

《漫話郵政》是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個主題活動。本單元活動主題是“走向信息時代”,本課主要是讓孩子們在瞭解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安全有效地利用、獲取和傳遞信息,從而實現課程標準要求的“知道現代通信的種類和方式,學會一些常用的通訊方式,感受通信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懂得並遵守通信的基本禮貌和相關法律法規”,“體會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現代傳媒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學習利用傳媒安全、有效地獲取信息。遵守網絡道德規範,努力增強對各種信息的辨別能力”等目標,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和適應信息時代的社會生活。

說教學目標

四年級學生對信息技術已經有了思考,但在一些問題的認識上還存在着偏差,網絡信息時代,快遞業務也越來越豐富,對此早前的一些郵政業務孩子們還不是很瞭解。根據本課的要求和四年級小孩的特點,結合新課標中知識、能力、情感三維目標,我制定了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道從古至今人類傳遞住處方式變遷,感受現代信息社會中郵政給人們帶來的快捷便利。

2.知道私拆他人信件是違法行爲。

3.瞭解集郵常識,懂得文明集郵。

4.學會郵寄信件,體會郵政和我們的生活關係密切。

說重點難點

針對教學目標,我認爲本課額教學重點是

1.瞭解從古至今,人類傳遞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郵政事業的發展使人們生活日趨便捷。

2.通過寫信、郵寄信件,體會郵政和我們生活的密切關係,明白它是人們情感交流的紐帶之一。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瞭解集郵常識,知道私拆他們信件、私揭郵票是違法行爲,必須文明集郵。

說教法學法

基於以上目標,我將在課堂上採用直觀演示法、討論法、講述法和角色表演法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學生將在欣賞廣告、蒐集資料、說話和書寫等過程中,關注社會生活中的通信方式。

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簡單闡述我的教學設計。我這一課分爲四個教學活動。

第一個活動環節是課題導入。

第二個活動環節是漫談古代信息傳遞方式。

第三個活動環節是話說現代郵政。

第四個活動環節是體驗EMS。

現在,我將詳細地說一說我的,每一個教學過程。

活動一:課題導入

1、播放:EMS廣告(郵政特快專遞業務EMS)

2、問:什麼是EMS?中國郵政局爲什麼要聘請劉翔擔任全球特快專遞的形象大使?

出示課題“漫話郵政”。

活動二:漫談古代信息傳遞方式

1、猜一猜:古代波斯人曾接到北方斯西德人的一封“信”,裏面有一隻鳥、一隻老鼠、一隻青蛙和五支箭。信是什麼意思?(波斯人聽着!你們能像鳥一樣高飛,像老鼠一樣在地下話動,像青蛙一樣跳進池塘嗎?如果不能,日你們就休想和我們打仗,當你們踏上我們國土時,我們就用箭射死你們!)

2、交流課前收集的相關的資料,瞭解古時候人們有哪些傳遞信息的方法。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古代的信息傳遞怎麼樣?(慢,不方便)。

3、小結:隨着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現代文明的產物——郵政取而代之。

活動三:話說現代郵政

1、師:如今,郵政爲我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你們知道郵政局提供哪些服務?可以跟把你的同桌說說。(國內郵遞、郵政儲蓄、集郵業務)

2、(出示表格),教師統計:全班同學家庭享受郵政服務情況。

根據我們剛纔的統計,你們發現了什麼?

3、從數據統計中,我們發現:進入網絡時代,郵政的業務也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快遞郵寄物品。

活動四:體驗EMS

1、比較EMS快遞和其他物品傳送方式

長興到杭州路程約120公里,乘車費用(74)元;快件到達()天,郵費()元。

2、小結:EMS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3、學生填寫EMS單子

要求:左邊填寫寄信人的信息,右邊填寫收信人的信息。瞭解不同地區的郵政編碼。

4、小結

說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方面,我主要堅持簡潔、鮮明、條理、重點突出的原則,將板書設計爲:

漫畫郵政

方便快捷

次板書簡潔地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更利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理解脈絡。

說課稿 篇3

一、 單元教學內容:

第三單元(分類與整理)

二、單元教材分析

分類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分類能力的發展,反映了兒童思維的發展,特別的概括能力的發展水平。在實際生活中,分類思維有着廣泛的應用。本單元主要是爲了讓學生掌握初步的分類方法。先讓學生學會按一定標準分類,然後,讓學生自己選擇不同標準分類,並對分類結果作出簡單的整理與分析。

三、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少,教材將本部分教學內容由原來的一年級上冊調整到下冊學習,並且在原來只單純教學分類進行簡單數據統計的基礎上增加了對數據的整理和用簡單統計表表示結果的內容。這時候的學生經過了一學期的學習生活之後,對周圍的一些實際現象或事物有了一些觀察和思考的意識,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樂於觀察、思維活躍的特性有利於更加深刻的理解本部分教學內容。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徵把事物進行分類,發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進行分類,最後能夠根據客觀事物抽象、本質的特徵進行分類的能力,並能用簡單統計表表示分類結果。從而初步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四、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根據給定的標準或自己選定的標準進行分類,體驗分類結果在單一標準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標準的多樣性。

2、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整理過程,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畫、表格等)呈現分類的結果。

3、使學生能夠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並能根據數據提出簡單的問題。 四、內容安排及其特點

1、 教學內容和作用

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的教學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實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成果認爲,兒童數概念的形成起始於對物體集合的感知,他們對物體數目的理解是建立在對物體的匪類、排序和比較多少的基礎上的。因此,歷來的教科書都講分類、排序和比多少作爲學生徐誒數和計算的知識準備,安排在準備課中。

由於《標準(20xx)》講“分類”放在了“統計與概率”領域,突出了分類與統計的密切聯繫,解開了在上一輪教材實驗中教師對於教學“分類”這一單元內容的“目的”的困惑。

2、教材編排特點

1、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設計了學生熟悉而又現實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體會統計的完整過程。由於統計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教材注重體現了這一點,讓學生體會用統計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如,例1通過解決簡單而又熟悉的實際問題“有這麼多氣球,可以怎樣分類呢?”引入,並給出了具體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之後再分析計數的結果,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例2的安排也是類似的。從而讓學生體會到了分類的含義、方法及目的,突出了分類的實際意義,又完整的體驗了統計的全過程。

2、爲學生的探索留出了空間,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例1中,對氣球分類計數結果的呈現是學生通過自由探索得出的。例2中,學生自行選擇標準進行分類計數也給學生留出了探索的空間,並且可以引發學生對於分類的深層次的思考。這些都充分體現可對學生個性發展的尊重。

3、從易到難,坡度合適。本單元在難易程度的把握上非常注意由易到難。例題設計由給定標準到自己選擇標準、由單一標準到不同標準、由形象的表達分類結果到利用統計來表達。練習中由簡單的基本訓練到複雜的綜合訓練、由只記錄結果到在記錄的基礎上進行數據分析和提出問題等,難度逐漸加大。

五、本單元課時安排

本單元用3課時進行

六、單元教學建議與注意事項

1、爲學生提供充分地從事教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從中體會分類的意義。可以設計各種形式的分類活動 ,如分學具、整理書包等。使學生充分體驗分類,培養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

2、要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設計徐誒素材。

首先,在引入時,應注意由熟悉生活情境引入,突出分類的實際需要。其次,可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組織分類活動。如整理書包、整理自己的房間,讓學生感受分類在生活中的作用。最後,教學中要結合具體情境強調分類結果正確的重要性,同時要將分類結果的呈現方式由實物圖逐步過度到圖和表。

3、對學生不同的方法可以可定但要有引導,突出分類的實際意義。

首先因爲學生的知識經驗不同,對問題的理解和看法也會千差萬別。體現在對物品的分類上,選擇的標準往往不同。對於學生對所選標準所作的解釋,合理的應當肯定。但不要過多引導學生找不同標準,否則會使分類失去意義,也將難以駕馭課堂。

七、分課時分析教學重難點

例1的教學重點是掌握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的方法,在具體分類過程中做到不重複不遺漏。難點是會用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例2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會按不同標準進行不同的分類,並用簡單的統計表表示分類的結果。難點是體驗不同分類標準下的結果的多樣性。這裏關鍵還要讓學生從中體會到雖然分類標準不同,分類結果也不同,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物品的總數是不變的。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及編排: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5 章第1節的內容。《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從基因變化的角度來認識生物發生變異的原因,是基因表達的延續和拓展,也是學習6章和7章的基礎。本節從實例入手,通過對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分析,引入基因突變的概念,然後詳細闡述基因突變的原因和特點。在講述基因突變的原因和特點時,先大致歸納了引起基因突變的三類原因,然後緊扣原因分析特點。在闡述自然狀態下基因突變的頻率很低時,教材用實例說明在一個足夠大的羣體中,即使基因突變頻率很低,突變個體仍然會佔有一定的數量。這個實例體現了生物在進化教程中“變”與“不變”的平衡,有助於學生理解基因突變在生物進化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在基因重組部分,教材設置了“思考與討論”的欄目,旨在讓學生利用數學方法,通過計算,體會基因重組機制提供的極其多樣的基因組合方式。

2.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依據教學大綱和考綱要求,以及教材內容的分析可確定: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1.基因突變的概念及特點。

2.基因突變的原因。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

二.目標分析:

依據教學大綱和考綱要求,根據教學層次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及心理特徵,確立如下: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舉例說明基因突變的特點和原因

(2)舉例說出基因重組。

(3)說出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採用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實例,從現象開始,追根溯源,讓學生理解基因突變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鹼基對發生了變化。

(2)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基因突變的類型。

(3)通過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歸納哪些因素會導致基因突變。

(4)以設問和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從生物學角度對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作科學的瞭解,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激發學生的責任感。

三.教法與學法的分析:

1.學情分析

生物的變異現象對於學生而言並不陌生。通過初中生物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認識到生物的變異首先與遺傳物質有關,其次與環境有關。本節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遺傳物質究竟是如何引起生物的變異的。

2.教法分析與學法分析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以從科學發現的過程切入,設置問題情境﹑通過生活中的具體事例爲基礎,以多媒體的運用爲手段,以層層深入的問題爲線索,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和探討,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體現出生物新課程的開放性﹑自主性﹑探究性的特點,運用建構主義模式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從科學發現的過程切入,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

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突變的概念,教材不是從概念到概念,而是從實例分析入手,再歸納總結概念。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這種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呈現方式,從現象到概念,從宏觀到微觀來開展教學活動。關於基因突變,教材選用了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實例,從現象開始,追根溯源,讓學生理解基因突變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鹼基對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會導致生物體的性狀發生改變。限於篇幅,教材沒有過多地介紹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發現過程。教學中,給學生適當補充一些相關材料,並結合“思考與討論”中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和探究。通過討論學生能夠認識到基因突變的本質是DNA分子的鹼基對發生了改變,並且能夠進一步理解“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是通過控制蛋白質合成來實現的”這一基本的生物學原理。

2、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基因突變的類型。

怎樣全面理解DNA分子鹼基對的改變可能導致的結果呢?是不是DNA分子的鹼基對發生改變就一定會導致生物性狀的變化?爲了說明這個問題,先引導學生觀察P80圖片,討論英文句子中個別字母發生改變後,對於全句所表達的意思的影響情況。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英語句子中一個字母的改變,可能導致句子的意思不變、變化不大和完全改變這三種情況。然後,再通過聯想和類比的方法,結合不同的密碼子可以對應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識,引導學生推測基因突變與生物性狀改變之間的關係,從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變都會導致生物體性狀的改變。所以,基因突變對於生物體來說,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無害也無利。

3、通過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在學習基因突變的原因時,引用癌症的病例,介紹癌症的形成是體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的結果,然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歸納哪些因素會導致基因突變。例如,射線(X射線、紫外線、γ射線等)容易引發癌症,在強烈的日光下暴曬,容易導致皮膚癌;據報道,在醫院放射室工作的醫生容易患癌症;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泄漏時,核電站周圍的居民得癌症的機率大大增加。

4、以設問和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是教學中的難點。爲了理解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基因突變能產生新的基因嗎?這些新的基因產生的新性狀對生物的生存有什麼意義(有利還是有害)?自然環境會選擇哪些個體生存下來?通過這些設問,使學生理解基因突變最重要的特點是產生了新的基因,原來的基因和新的基因所表達的性狀爲自然環境提供了選擇的材料。基因重組儘管不能產生新的基因,但可以產生不同的生物性狀組合,產生新的基因型。所以說,基因重組爲生物的進化提供了可供選擇的材料。

5、以填表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比和總結。

在教學結束時,將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進行列表總結,其中的總結內容可由學生討論回答。

附:板書設計

(一)、基因突變

1、鐮刀型細胞貧血症

DNA的鹼基對發生變化 rnRNA分子中的鹼基對發生變化 氨基酸改變 蛋白質改變 性狀改變

2、基因突變的概念和本質

3、基因突變的原因和特點

(1)原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生物因素。

(2)特點:

①普遍性:

②隨機性:

③低頻性:

④有害性:

⑤不定向性:

4、基因突變的意義

(二)、基因重組

1、概念:

2、類型:

3、意義:

五.評價分析:

課堂教學,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有權參與“知識的生長過程”。 由於《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從基因變化的角度來認識生物發生變異的原因,是基因表達的延續和拓展,也是學習6章和7章的基礎。因些教師的課堂組織顯得尤爲重要。在此,我從科學發現的過程切入,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通過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基因突變的類型﹑以設問和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思考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意義。並藉助多媒體進行教學,學生積極參與探索討論,使教學中的“雙邊互動”得到充分的保證,以達到預期效果。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特點

《鄧稼先》是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課文大多是記載、評述中外名人生平事蹟的傳記類文章。本文選自1993年8月21日《日報》,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將鄧稼先的生平、貢獻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描寫、評價,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和對民族的偉大貢獻,高度頌揚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獻身國防科學的崇高情懷。

2、學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結合本單元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爲:

知識目標: 抓住重點句段,理解文章豐富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標: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感情和讚頌鄧稼先獻身國防事業的崇高精神。 根據課文語言結構多變的特點,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研究文章的句式變化及其作用,難點放在學習文章佈局謀篇的特點上。

二、說教法

依據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新課程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反覆讀,讀出感情來才能體會強烈的愛國情感和獻身科學的情懷。

2、 討論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三、說學法

1、五步閱讀法。①朗讀課文,整體感知。②思讀課文,理清思路。③悟讀課文,深層探究。④美讀課文,品味賞析。⑤頌讀課文,體會深情。將“整體到具體再回到整體”的思路體現在這個教學方法中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程序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由鄧稼先與楊振寧的照片導入本課。

2、資料彙總,瞭解作者及背景:學生將蒐集的資料展示,教師可作適當的補充,用課件的形式展示出來。

3、閱讀課文,走近英雄(分五步完成)

⑴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弄清文章各部分的側重,交流感受。

⑵思讀課文,理清思路

討論:六部分之間有着怎樣的聯繫。

⑶悟讀課文,深層探究

質疑問難,引導學生髮現問題。

⑷美讀課文,品味賞析

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髮現文章的美點

⑸頌讀課文,體會深情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4、延伸拓展,深情告白

⑴任選一個角度對這位科學家說點什麼。

⑵學過此文,你對人生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5、佈置作業,結束新課

(1)、積累字詞、抄寫動人的句子。

(2)、自擬題目,寫一段文字整理自己的感想。選擇你最喜歡的一位科學家,爲他(她)寫一篇小傳。

說課稿 篇6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班主題活動《我長大了》,這是二級主題《人在變》中的一個活動。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在一次常規的身高體重測查後,我把前一次的測查結果和這次的測查結果同時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對自己成長的關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故事。爲此,我設計了這個主題系列活動,一方面滿足孩子們的心理需要,促進自我意識的發展;另一方面讓孩子瞭解長輩對自己的關懷、愛護,改善孩子只會享受長輩對自己的愛,而不懂得會報的心理狀態。綱要中要求:應“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我認爲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綱要》的精神:“教育活動內容既適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2、目標定位: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魯納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爲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融合了語言、科學、社會、藝術領域的整合。

目標爲:

(1)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幼兒發現自己的成長與變化。

(2)激發幼兒欣賞自己的成長,展示自己的能力,樹立自信心。

(3)樂於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

(4)讓幼兒嘗試製作個人成長冊,發展幼兒的精細動作。

(5)讓幼兒體會父母的辛苦、關心,增進親子之情。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感受“我長大了”,主要是發現自己成長與變化。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錄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根據人的成長過程進行排序、製作個人成長冊,主要是通過自主操作,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手部肌肉的靈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在目標定位上,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各領域內容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

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幼兒小時候的照片、衣物、用品佈置於牆上,桌椅呈同字型便於評價和集中。

(2)物質準備:“人的成長過程”圖片,卡片紙、彩筆、彩紙、剪刀、膠水等美工材料與工具若干,已製作本領樹的樹幹,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

(3)知識準備:幼兒向家長了解爸爸媽媽的故事及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觀察各個階段自己成長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徵。

二、說教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本次活動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主要有:

1、情景教學法:本次活動通過環境的刺激,讓幼兒尋找、辨認同伴小時候的照片,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吸引幼兒參與到活動中來。

2、演示法:通過電教手段、多媒體動畫“小時候的錄像(或小中班在園的錄像),胎兒的生長髮育以及新生兒的養育的錄像”,讓幼兒對自己的成長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在這一個過程中,現代教學的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認識更透徹。

3、操作法:本次活動用了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讓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通過觀察比較(小時候與現在)獲得了最直接的經驗,並在交流操作的過程中增進了對自己和他人的瞭解;第二次分組操作把自己獲得的經驗再一次深化,通過製作、想象繪畫、排序的形式表現自己對成長的理解與期盼,體驗成長的快樂。

三、說學法:

以幼兒爲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綱要》科學領域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活動中,我引導幼兒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說一說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自己的成長髮生了興趣。

2、交流討論法:當幼兒對自己成長有一定的感受時,讓他們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講述自己的故事,討論自己的成長,不僅讓幼兒分享快樂,達到生生互動,而且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展示法:讓幼兒展示自己的本領,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每個幼兒都獲得了表現自我的機會,並對自己的成長充滿了期待。

4、嘗試法:陶行知說過“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活動中讓幼兒製作、排序、佈置“本領樹”,幼兒的思維更加靈活,各種能力得到鍛鍊,拓展了知識面。

與此同時,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爲本”的理念。

四、說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爲: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積累經驗——交流體驗——展示自己——操作表現——分享快樂

1、激發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開始,以活動室環境的變化引發幼兒對小時候用品的興趣。

2、自由探索(欣賞小時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幼兒猜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誰?一起議論爲什麼猜不着?從而發現小朋友的變化。看一看、試一試、比一比,真實地感受自己長大了。在這一過程幼兒的經驗是淺顯的,我就通過集中讓幼兒互相議論的方法:現在與小時候比,自己有什麼變化?引導

幼兒從更多的方面有目的進行比較,目標一得到了體現。

3、觀看錄像,積累經驗:幼兒對自己是從哪裏來的、是怎樣長大的,充滿了好奇。通過觀看錄像把幼兒帶到了神祕的生命起源時刻,他們深深地感受到媽媽懷孕的辛苦、父母養育的艱辛,增進了對父母的感情,目標五得到了體現。

4、交流體驗(回憶童年趣事):讓幼兒講述自己小時候的趣事,鼓勵幼兒積極參與,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長的快樂,目標三得到體現。

5、展示自己:幼兒分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領,同時又讓幼兒有互相學習、感受別人長處的機會,並在適當的時候請個別孩子在集體面前進行展示,樹立自信心,目標二也得到了體現。

6、操作表現:爲了讓幼兒進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長、瞭解成長的過程,我讓幼兒分組操作,一組製作“成長變化圖”——我小時候是這個樣子——我現在是這個樣子——我將來會變成這個樣子——請幼兒畫一張自己將來的畫像。一組排序:請幼兒給人的成長過程圖片排序,表現人是怎樣變化的?一組幼兒在每片樹葉上畫一件自己會做的事情,然後貼在樹上。讓幼兒自主選擇,有領域的整合,目標四得到了體現。

7、分享快樂:這是活動的延伸,《綱要》指出“爲幼兒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幼兒在這一環節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愉悅的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很有成就感。

說課稿 篇7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來自#的考生,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彩塑鳥》,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來對本課加以說明,請各位老師予以評審。

一、說教材

《彩塑鳥》一課是浙江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小學六年級美術教材下冊第7課,是繼上一節《泥塑彩罐》後的又一節泥塑課,根據課標的要求教師要尊重與愛護學生,對每個學生的創造成果要給予充分的尊重。不用統一的規定去束縛學生的手腳。不讓學生按教師要求做同一樣的鳥,而應當讓學生嘗試做出各種各樣的鳥,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

二、教學目標:

1.以自己熟悉和喜愛的鳥類爲創作主題,通過情景刻畫,表達自己熱愛大自然,熱愛鳥類的童心童趣,並能用浮雕的表現手法進行塑作。(瞭解)

2.能充分利用彩泥的特點,運用泥塑的技藝,塑出五彩繽紛、活潑可愛的小鳥的形象,培養審美情趣和藝術再創造的能力。(接受)

教學重點:

用彩泥(也可用泥塑彩繪)塑出具有浮雕效果的歡樂的鳥類圖,抒發對大自然、對鳥類的愛心。

教學難點:

如可突出創作主題,通過合理的立意佈局,以情感人的構思來抒發熱愛自然、熱愛鳥類的童心童趣。教學中指導他們確定好構思,並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精心的製作,較圓滿地完成自己的設計。

三、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但創造性還不強,往往老師怎麼教就怎麼做,沒有個性。通過這節課,鼓勵和引導學生髮揮想象製作出風格各異的彩塑鳥。

四、課前準備:教師:教師的範作

學生:帶多種供製作背景用的材料,如彩色塑料片、各色絨線……

五、教學過程:

(一) 上課

揭示課題—《彩塑鳥》, 教師作啓發性談話: 5分鐘

1.展示教師的作品,激發學生的製作興趣。

2.傳授製作方法:

1)構思。選擇創作對象,安排強化主題的環境,並畫出設計草圖。

2)根據所繪草圖,擬定操作方案,安排好先後工序。

3)爲突出主題,選擇相應的輔助材料,達到情景交融、色彩美麗和諧。

3.操作示範:(如做“啄木鳥”)

1)選擇一種樹皮,先剪成樹幹狀,粘貼在底板上。

2)將樹皮剪成樹枝狀,粘貼到樹幹兩邊,一般二三枝即可。

3)選用枯黃色彩泥,做三五片樹葉,堆塑到樹枝上。

4)選用綠色彩泥做鳥頭,先摶成球形,再輕輕壓扁,貼到適當的位置上。用白色彩泥做眼眶,粘塑到眼的位置上,中間摶一個黑色小珠,粘到眼眶中間,用黑色彩泥,摶成圓錐形,塑在嘴的位置上,然後用刀片壓出一條縫,上片稍大,做成喙。最後,用紅色彩泥做出頭部紅頂。

5)選用比頭大一倍的綠泥團,團成橢圓形,輕輕壓扁,垂直塑接在頭部下面。

6)選用綠色加藍色的彩泥混合做鳥尾,先將泥團成線狀,分成長短不等的線段,順次排成楔形,取傾斜姿勢,一端接在尾部,一端粘到樹幹上。

7)用黃色彩泥做爪。注意,前兩爪和後兩爪應塑接在趾的位置上。

8)做一條白色的小蛀蟲,細心地塑在喙中。

9)用深綠色彩泥做翅膀上的飛羽,塑接在翅的位置上。

10)適當作修正,使姿勢和動態生動。

11)輕輕地將啄木鳥往底板壓一壓(不能過分用力,以不破壞造型爲前提),使彩泥與地板粘貼牢些。

(二)指導、講解練習要點

1.要注意“情意”設計。

2.要輔以多種材料進行創作。

3.塑制過程中要講究技巧,要精心塑造。工藝品要追求巧與美,要手腦並用,不粗製濫造。

4.要追求具有長期保存的價值,珍視自己的創作成果,不隨意丟棄和毀壞。

(三)給學生提供一些創作的題材,如“鸚鵡學舌”“堂前雙燕”“梅雀迎春”“鷸蚌相爭”“烏鴉喝水”……學生練習。

(四)作業講評,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討論分析,教師歸納小結。

(六)課後小結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爭吵》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第六冊第四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文選自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日記體小說《愛的教育》一書。本篇課文記錄了主人公“我”和克萊諦之間因本子被弄髒而發生爭吵的事情。故事重點講了“我”在同克萊諦爭吵前後的心理變化,以及“我”對整個事件的感受,從而告訴我們朋友之間要互相理解,彼此寬容。要理解這其中的道理及其傳達出的人生觀的教育意義是本文學習的重難點所在。此外,文章中對話較多,語言也較樸實、準確且貼近兒童日常生活內容。因此要抓住文章的語言特點讓學生在多讀中領會其中的意蘊,學習文章語言,最終將其內化爲自己的語言。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3、理解父親說的話的含義,教育學生懂得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寬容,團結友愛。

4、課外延伸:說說你和小夥伴之間發生的故事。

教學重難點:聯繫課文內容體會最後一段父親說的話的含義。

二、說教法

這節課我們力圖體現“以學生爲本、以朗讀爲本”的主旨,老師在課堂上主要起到引導、穿針引線和梳理總結的作用。教學時採取質疑法、引導法、探究法、討論法,從回顧課文主要內容入手,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通過朗讀體驗情感,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三、說學法

本課的設計把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放在首位,讓學生通過研究、討論、情感朗讀、結合生活實際談體會等方法,激活學生潛在的創新意識。通過課堂上的這種研究性學習,注意創設一種研究問題的情境,讓學生面臨問題,主動地進行探索、發現和體驗,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學會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促進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展。

四、說過程

(一)、這課堂的結構是:複習舊知,導入新課——研讀第一段,探究“爭吵原因”——細讀第二段,體會人物內心——品讀第三段,領悟父親的話——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二)、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教學,達到讓學生體會情感並內化。在這裏,我們主要抓住了文中的三個人物爲線索:

(1)“我”的心理活動:

a.我覺得很不安,氣也全消了。我很後悔,不該那樣做。

b.啊,要是我沒有罵他,沒有做對不起他的事該有多好!

c.克萊諦是個好人,他絕對不會是故意的。

d.終於捱到了放學。

e.“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說。

(2)體會克萊諦的表現:

a.克萊諦不時用眼睛瞟我,從他的眼裏表示出來的不是憤怒,而是悲哀。

b.他又說:“我在外邊等着你!”我回答說:“我也等着你!”

c.“不,安利柯!”克萊諦微笑着用手撥開戒尺,溫和地對我說:“讓我們像從前那樣做朋友吧!”

(3)父親對“我”的教導:

a.“應該知錯認錯。”

b.“要是你錯了,別人打你,你千萬不要還手,只要防禦就是了。”

c.“既然你錯了,就應該第一個伸過手去請他原諒,而不應該向一個比你高尚的朋友舉起戒尺!”

說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專家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計算機主機的祕密》。今天我跟大家彙報的內容分爲以下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初中信息技術第二冊《探索計算機硬件系統的祕密-----計算機主機的祕密》這一節中的內容。學習的對象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對計算機的硬件知識有更清晰的認識,爲以後構建完整計算機系統概念,瞭解計算機工作原理做好鋪墊。

第二部分: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 (1)在觀察實物及動手實踐的基礎上,使學生對計算機主機的組成有直觀的認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現概念與實物的正確對接。(2)通過瀏覽教學資源專題網站及相應的教學視頻剪輯,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加工整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綜合素養。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學生交流,師生交流,人機交流等形式,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和概括表達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3. 通過小組協作和競賽研究活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競爭參與意識和研究探索的精神,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由於我校大多數學生都來自水果湖地區省直機關的子弟,對計算機接觸較早,對計算機硬件的瞭解已有一定的基礎。所以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設置爲計算機主機的組成及各部件的名稱與實物的對接,教學難點設置爲主機中各部件的作用。

第三部分:教學方法分析

信息技術教學要遵循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以訓練爲主線的教學原則。

1、教法:以啓發式教學爲指導思想,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由於初二年級學生個性活潑,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我首先採用創設情景法激發他們主動求知的欲,然後用演示觀察法來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積極性,培養觀察能力和對信息的思維、理解能力。以任務驅動貫穿整節課堂內容,使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問題有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又採用了網絡資源學習法和分層教學法及競爭激勵法,使得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和提高。

2、學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帶着任務實踐操作、自主探究學習和小組協作等學習方式逐步完成任務,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第四部分:教學媒體手段分析

1、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

2、自行設計的專題站

3、輔助教學的視頻剪輯

第五部分: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首先以展示實物、回答問題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再通過不斷答問、質疑、總結的過程向大家說明現今計算機主機的組成。

2、競賽分組,協作學習

以4—6個同學爲一個小組,將全班同學分成10個小組。每個小組分發一臺事先打開了機箱蓋的主機。讓學生邊觀察邊動手邊思考,進一步瞭解各部件的名稱與實物的對應。經過小組的合作學習、認真討論,每個小組推選一名同學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計算機主機的祕密。看哪個小組表達得更準確、更詳細。

3、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引導學生看書、瀏覽專題站和教師機上共享的視頻剪輯進一步學習主機各部件的作用。教師巡視檢查學習情況,輔導少數學習困難的同學。

4、談收穫,自由學習

讓學生自己小結這節這節課獲取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學習信息技術的方法,在學習上還存在哪些困惑和疑點?可以與旁邊的同學交流,也可以向老師舉手提問。

5、總結歸納

通過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檢查和了解,教師再對學生普遍比較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以着重講解,理清學生思路。比如說“內存與外存有什麼區別,它們的服務對象分別是什麼?” 在授課時我重點突出內存的“中轉站”作用。總結內存的服務對象是計算機本身,而外存的服務對象是用戶。

第六部分: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認爲在教學流程設計上符合認知規律,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利用專題網站和視頻剪輯進行自主學習,分組競賽答題,體現了分層次教學,完成了教學任務,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的。課後經過認真分析,我感覺這節課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這兩個方面:1.在學生分組和任務佈置上仍顯粗糙,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2.對評價重視不夠,學生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或鼓勵。

我的說課完了,感謝各位專家和同仁能給我今天鍛鍊和學習的機會,這對我今後的工作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不足之處請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