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說課稿合集六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說課稿合集六篇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教育科學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多媒體技術應用》(選修)第三章第二節“音頻信息的採集與編輯”的內容。在第一節中,學生了解聲音表達信息的特點,理解了聲音數字化表示的基本方法,也體會了數字音頻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同時考慮在《信息技術基礎》課程中已經初步使用過Cl Edit Pr處理音頻信息,因此第二節教材注重培養學生處理音頻信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實例展開,層層引導,目的在於激發學生興趣和創新能力,實現知識的遷移作用,培養學生解決日常生活中有關音頻信息編輯和加工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另外也爲今後學習多媒體作品製作奠定基礎,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2、課時安排:1課時。

3、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高二年級大部分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有濃厚興趣,學習態度認真,肯學敢問。但學生存在個體差異,能力層次不同,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的也不同,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實行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模式,自主學習可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小組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團隊精神的培養,且可以互相交流,共同完成任務,共同獲取知識。

4、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和本地學生的實際相結合。本人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A、知識與技能:

最後提問:如果我們剛纔錄製的歌曲文件效果不夠理想,能不能進行編輯和加工,從而導入新課“音頻信息的採集與加工”。

[設計意圖]以上設計是根據高中學生的學習和年齡特點,用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事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體現“信息技術於生活,應用於生活”這一理念,讓學生帶着探究的疑問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二)探究分析(5分鐘)

探究題目:音頻信息的採集原理

探究1:計算機爲什麼能採集外部的聲音並進行處理?怎樣實現?

雖然學生在“信息技術基礎”模塊中,己經學過了音頻信息的基本操作,但是學生對於音頻的採集原理並不瞭解,因此通過教師設問,並展示聲卡的圖片,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和思考,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和觀察主機箱,並指出聲卡的位置,同時指明各個輸入端口的名稱。然後歸納:在多媒體計算機中,聲卡是獲取音頻信息的主要器件之一。聲卡上包含記錄和播放聲音所需的元件和電路,如模擬/數字轉換芯片和數字/模擬轉換芯片、MIDI合成器、混音器等。

高中新課程強調尊重、讚賞,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同時,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讓學生有展示自我的機會,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和喜悅。本堂課學生學習興趣很高,在完成相關任務時,比較積極主動,同學之間比較友好互助,音頻作品完成效果較好,且富有創意。學生在展示音頻作品時,不僅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及語言組織能力,通過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認識和情感得到提升。另外通過對錄製配樂詩歌朗誦時,學生對詩歌和朗誦方面又有了全新認識,從而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體會到中華民族文化蘊藏着豐富的內涵,對祖國熱愛之情便油然而生,促進了學生整個人完整、和諧的個性發展。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編排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語教材第九冊的第三組。五年級上學期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語文能力,能“獨立讀懂一篇課文”,並且能“從內容中體會思想”。通過本課的教學,應讓學生在“自能讀書”的基礎上向“自能作文”遷移。

再看課文,它是馬克·吐溫的一篇寫景散文,以形神兼備,靈活多變的文句,展示了瑰麗的異國風情與小艇的獨特作用。層次清晰、重點突出,是對學生進行“抓住事物特點寫”的訓練的好例子,要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的生動、具體是與作者的細緻觀察,抓住特點描繪分不開的。

二、說教法

教爲學服務,這是當前把應試教育轉變爲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威尼斯的小艇》是一篇講讀課文,在其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充分發揮教師的潛能。所以我採用了“學——議——練”的教學模式,所謂“學”就是自學,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學;“議”就是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通過讀課文提出問題,並儘可能自己解決疑問,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動腦、動口、動手,獲得新知;“練”就是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三、說學法

因爲教爲學服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讓學生運用讀讀、劃劃、議議等學習方法。這樣通過動腦、動口、動手等方式,培養學生觀察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提高自學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時,把學習作者是怎樣抓住這些特點寫具體,作爲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根據制定的目標與重、難點,我們以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爲主線,通過對重點段的讀、想、說、寫,班級討論交流,並給重點段設計表格等學習方法,在自主和諧的氛圍中突破重、難點教學。程序如下。

教學前的準備:讓學生讀通課文,利用工具書、聯繫上下文弄懂生字詞的意思。

五、教學中的安排

首先,通過錄像初步感知威尼斯及小艇。使學生對威尼斯有大致的感性認識,以便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特別是理解“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含義。接着,以“作者爲什麼要選小艇寫”的問題,讓學生帶問題初讀全文,理清脈絡。在問題的討論中從整體上把握小艇的三大特點。然後,精讀這三個重點段落,落實訓練點。

1.學習課文第2、3自然段,引導學生通過默讀、畫批、朗讀、背誦等具有層遞性的訓練,自讀領悟作者抓住了小艇的哪些特點寫;接着利用電腦演示比較,體會作者運用比喻表現特點的獨到之處;然後引導觀察小艇模型,指導有感情地背誦,從中欣賞作者描繪的精彩。

2.教學課文第4自然段“船伕的駕駛技術特別好”部分,給學生近一節課的四分之一時間默讀課文,並在讀懂內容的基礎上,來演一演。學生可以自由加工、應用課文中的語句,甚至可以用上課文以外的語句。培養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對設計的討論評議,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是通過多側面、多角度的觀察,才能將“船伕駕駛技術特別好”這一特點寫得這樣具體、生動。

3.教學課文第5、6自然段“小艇作用大”部分,讓學生自由讀,再從欣賞的角度,發表帶個人情感傾向的見解——“你認爲哪個自然段寫得精彩?哪個語句寫得精彩?爲什麼?”結合着對該問題的交流討論,觀看錄像,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部分的每句話都在表現威尼斯月夜的“靜”,之後再追本求源,引導聯繫上下文思考這“靜”與小艇之間的內在聯繫,從而悟出:作者通過描繪威尼斯月夜的“靜”,是爲了突出小艇與威尼斯的關係密切,襯托出小艇作用大這一特點。從而再次領會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寫具體的。之後,引導學生帶上自己的情感朗讀,品味作者的精彩描述,最後總結課文,並讓學生準備“抓住特點,向威尼斯的小朋友們介紹青島的五月的風”,把訓練點向作文、向課外遷移

說課稿 篇3

問題探究:

1、文章一開始連用“天下事……”兩個設問句,有何作用?(爲什麼從天下事寫起?

2、第二段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論證了什麼道理?

3、開頭提到僧的貧富有何作用?你有何啓示?

4、何恃而往?一句有何作用?

5、交待“一瓶一鉢足矣”表現了什麼?

6、“蜀僧”的故事似乎與爲學沒有直接關係,選取這一事例有何作用?

7、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用了反問句有何作用?

8、是故一句是文章的結論,有何作用?

9、天下事是不是沒有難易分別?你學後有什麼感受?

學:人之爲學 學之

者:學之,則難者亦易 富者有慚色

用:屏棄用而不用 然則昏庸聰敏之用

古今義:

吾資之昏: 蜀之鄙有二僧

越明年: 顧不如蜀 鄙之僧哉

西蜀之去南海 貧者語於富者

詞類活用:

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

特殊句式:

倒裝句:

子何恃而往:

何如

語於富者

判斷句

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幾者也

省略句

以告富者

《爲學》導學案

一、給下列加黑字的注音 ( 10 )

不逮人 迄乎成 昏與庸 屏棄 蜀之鄙

何恃飯鉢 慚色 語於富者 僧人 久而不怠

二、瞭解下邊文言詞語的意義或用法:(13)

1、下邊句中加黑的詞,有的意義跟現代漢詞不同有的讀音也不同在括號里加以說明。

蜀之鄙有二僧( ) 貧者語於富者曰( ) 子何恃而住( ) 顧不如蜀鄙之僧( )

2、“者”在文言中相當於“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等。試解釋下邊句子中的“者”字。

學之,則難者亦易矣( ) 富者有慚色( ) 能者爲師( ) 普通勞動者

( )

3、“乎”、“矣”、“也”、“焉”、“哉”都是文言中常用的語氣詞說明加點詞所表達的語氣A、天下事有難易乎( ) B、爲之,則難者亦易矣( )

C、吾數年來欲舟而下,猶未能也( ) D、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 )

E、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

三、解釋詞語(39)

1、爲之,則難者亦易矣。( ) 2、屏棄而不用( ) ( )

3、豈有常哉( ) 4、猶未能也( )

5、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 6、蜀之鄙( )

7、買舟而下( ) 8、越明年( )

9、貧者語於富者( )( ) 10、吾資之昏,不逮人也資: 逮:______

11、旦旦而學之 旦旦: 學:_____12、. 久而不怠焉久: 怠:________

13、 迄乎成 迄: 成:______14、 吾資之聰,倍人也 聰:_______倍:________

15、屏棄而不用 屏:____屏棄:_____

16、 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 道:_____ 卒:________傳:________ 17 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然則:________ 常:________

18吾欲之南海,何如? 之:____ 何如:____19 子何恃而往子: 恃:________.

20吾一瓶一鉢足矣 足:________21、富者有慚色 慚色:________

22、. 西蜀之去南海 去:________23、 自敗者也 敗:________

24、 自力者也 力:________25、人之爲學有難易乎?學:____

26 學之,則難者亦易矣。學:___

四、翻譯句子(20)

1、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2、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

3、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4、子何恃而往? 5、 吾一瓶一鉢足矣。

6、 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

7、 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於庸也。

8、吾資之聰,倍人也 9. 自力者也

10、 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

五、原文填空(18)

1、文章借蜀鄙之僧的故事告訴我們爲學要具備兩個條件: 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二僧的物質條件截然不同。

3、.二僧對話中,富者兩次說“_______________”,表現了他只強調,

“______________”則不但表明富者計劃去南海的時間之長,而且表明他對物質條件的要求之高:“_______________”表明貧者對物質條件的要求之低。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明寫貧者的行動,他終於克服艱難險阻,取得了成功:“_________________”表明富者的物質條件準備永無完備之日,“____________________”則暗寫富者到底沒能去南海。

5、講蜀郡二僧的故事,目的是要闡明學習方面的一個道理: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請用原文回答)

5、《爲學》選自《___________________》,原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四川人。本文通過的故事,說明了的道理,從而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爲學》教學設計之一

教學目的:

1、理解爲學由難向易轉化的關鍵是“事在人爲”。

2、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爲”、“鄙”“語”“恃”“去”“顧”等詞的意思。

3、理解“人之爲學”關鍵在於“立志去爲”的道理,激發學生樹立志向,大膽實踐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出人物對話不同語氣和感情,並背誦課文。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出人物不同語氣和情感,並背誦課文。

2、理解“認知爲學”關鍵在於“立志去爲”的道理。

教學方法:閱讀式、討論式。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準備:利用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在學習中一定都遇到過困難,那麼面對困難,應該怎樣做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人是怎麼做的吧。

二、引導學生讀課前“閱讀提示”及書下注釋①,瞭解如下內容:

①解題:爲學即求學、做學問。本文原題爲《爲學一首示子侄》,作者寫此文的目的是勉勵他的子侄們努力學習的。示:給??看。

②作者的簡單情況。

三、讀文體會

1、學生自己放聲讀一遍課文,生字詞看註釋或查字典。

2、互讀課文。

兩個學生一組,一讀一聽,互相糾正錯誤。

3、三讀,訂正讀音。

出示需注意的字,集體訂正。不逮人久而不怠焉迄乎成屏棄而不用蜀之鄙子何恃而往

4、學生再次放聲讀。提示:讀準字音。

5、指導朗讀,讀順句子,讀好停頓

出示下列語句,要求學生讀出其中的停頓。然後讀課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錯字。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蜀之鄙/有二僧貧者語於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6、讀、譯課文

兩人小組互說互訂正,存疑。

讀、集體讀並討論

全班齊讀。小組提出沒有解決的問題,集體討論,老師適當點撥。 說出下列語句的意思和加點詞的意思。

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b、吾欲之南海,何如?

說課稿 篇4

《梅嶺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一組現代詩,它的格律是和諧的,意境是清新的。語言修辭則是文言和白話相融合,是以舊詩形式抒寫現代革命情懷的成功範例。因此,學生通過這組詩的學習,既能學到詩歌方面的知識,又能夠受到革命精神的薰陶。這麼多年來,《梅嶺三章》一直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見這一課在詩歌教學這一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根據大綱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領會詩歌所抒發的豪壯的情懷

2.品味詩的語言的準確、生動和音樂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初一的學生,他們對詩歌還停留在一個識記的階段,那麼怎樣通過分析教材讓學生從識記水平逐步上升到賞析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於教材,高於教材”。根據這些情況,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掌握詩的思想內容及內在聯繫。

教學難點:

品味詩的語言的準確、生動和音樂性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賞析能力的培養,因材施教。

本課安排一個課時,強調課前預習,課上採用啓發式和討論式方法教學,以學生朗讀、討論感悟爲主,教師檢查、引導,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我把這堂課分爲:導入新課、把握語脈、品味語句、拓展思維、提高能力五大版塊。

具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首先用多媒體打出陳毅同志的畫像,簡單介紹他的生平,讓同學們初步瞭解陳毅這位“元帥詩人”。這樣有利於學生理解這組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

2.接着學習小序,讓學生了解這組詩的寫作背景。根據小序提出問題:小序交代了那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二、把握語脈

1.聽三首詩的範讀錄音。

聽的時候,提示學生聽清重音與語調,聽完後讓學生自己朗讀。

2.學生朗讀全詩,回答下面二個問題。

①這三首詩各着重寫什麼?分別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詩之間是什麼關係?“斷頭”一句在全詩中起到什麼作用?

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後再明確答案。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對這三首詩有一個宏觀的把握。

三、品味語句

下面我主要談一下我如準備何突破本文難點,我的設想是:提出問題,給學生搭個知識平臺,引學生思維上路,分三步來化解本課難點:通過幾組詞的對比、分析,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準確性;通過分析詩的修辭手法,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生動性;通過分析詩的節奏和韻律,讓學生體會到詩的語言的音樂性。

1、爲了讓學生認識到詩的語言的準確性,並學會、體味這些詞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①針對第一章設計了這個問題:揣摩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表達作用,如果換用括號的字好不好?爲什麼?

此去泉臺招舊部(集、收、率)

旌旗十萬斬閻羅(打、殺、伐)

通過“招”、“斬”與括號內的字的比較,學生就會認識到一些字、詞的恰當運用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②針對第二、三章設計了第二組問題

a.“此頭須向國門懸”,一個“須”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b.“捷報飛來當紙錢”的“飛”字換成“傳”“飄”“交”字行不行,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c.“投身革命”改爲“參加革命”可不可以?爲什麼?

通過這幾個題目的練習,第一個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2.爲了攻破第二個難點,品味詩的語言的生動性,我設計了下面這個問題

這三首詩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

通過這個題目使學生認識到詩中修辭手法的使用,給詩賦予了生命力,使詩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了。

3.爲了使學生能把握詩的節奏和韻律,我以第一首詩爲例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詩的韻律,從而體會到詩的語言的音樂性。

通過以上幾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變被動爲主動地吸取知識,使我們這堂課的重點難點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鴨式”的灌輸。

四、拓展思維

爲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並培養他們的比較閱讀能力,我設計了下面的比較閱讀訓練。

下面三首詩的詩意與《梅嶺三章》有相似之處,請比較它們抒發的感情有何異同?

a.李清照《烏江》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b.陸游《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c.裴爲菲《自由詩》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五、提高能力

作業

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詩,加強誦讀,準備參加本班的詩歌朗誦比賽。

我的.說課完了,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

上午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人類的居住地---聚落》。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目標分析、教法與學法設計、教學過程設計這五個方面闡述我對本節課的設計意圖。

一、教材分析:

1、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是七年級地理上冊第四章《居民與聚落》第三節的內容。本章是七年級地理中學生首次接觸人文地理的開端,意在讓學生了解世界人文的概況,探討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的關係。

《人類的居住地---聚落》將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加深同學們對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關係的認識,是前兩節內容的延續和拓展,通過讓學生觀察聚落的景觀圖片,例舉分析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明白傳統聚落的保護意義,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密切關係,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促進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和審美意識的發展,促進學生地理思維方法的形成,因而,在整個世界地理學習中起着橋樑和紐帶的作用。

2、本課主要知識點:

①知道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是人類各種形式聚居地的總稱;

②理解並能表述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③理解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④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與及各地民居建築的差異,培養學生聯繫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知識儲備來看,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學生對世界各地的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都有所瞭解,這爲研究本節聚落與環境的關係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其次從學校的地理位置來看,雖然地處城市,但因面向全區招生,可能有部分生活在農村或集鎮的學生或者到過鄉村旅遊,他們都對自己生活的居住地非常的熟悉,這也爲學好本節內容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礎;另一方面,文峯中學堅持推進自主學習,先學後教的模式已有多年,這種模式的最大優點在於能培養學生的自學、閱讀、動手、講解和評價能力,學生應已初步具備了自主學習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主動參與能力、勤於動手能力、上臺講解能力和互相評價能力。因此,我採用了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講解評價等形式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三、目標分析

基於本節課的特殊地位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校學生情況,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技能:

①知道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是人類各種形式聚居地的總稱;

②理解並能表述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③理解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④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與及各地民居建築的差異,培養學生聯繫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啓發、自學、討論、比較爲主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認識保護傳統聚居的重要意義,培養學生保護和珍惜傳統聚居的意識,並把這種責任與義務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

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根據新課標及教材內容,確定聚落與環境的關係爲本課的重點

學習難點:鑑於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認識水平有限,確定分析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爲難點。

四、教法與學法分析設計

《課標》中明確指出:地理教學要突出地理學科的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手段,重視創新精神和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倡探究式學習,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制訂以下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我採用以學案導學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五個環節:示案導學-交流討論-精講評析-練習鞏固-反思拓展。教學的理念可概括爲“三先三後三促進”。三先三後三促進是指:先學後教,以教促學;先思後啓,以啓促思;先做後評,以評促能。

本節課對的使用我的想法是這樣的:因爲按新課程改革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通過圖片和景觀認識探討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的關係,並能通過所學的地理知識去解釋和說明其中的原因,故我對設計的要求一是用充當圖片展示道具,讓學生通過展示的圖片去觀察其中的地理本質;二是將課置於學案之下,不能讓的展示干擾到學生對學案的關注度;三是萬一學案不能印刷到位,則臨時用電子稿充當學案展示。吃偏飯合上述考慮,我將的展示只設計用於第一個循環完成之後和第二個循環之前,只預計使用十分種左右的時間。

五、教學過程設計

考慮到本次區教研室組織的“課內比教學”活動採取的是異校教學,在備課前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不能親自去了解,同時考慮到我所抽到的班級畢竟只是才進入初中的一年級新生,在文峯中學涉及先學後教時間不長,故我將先學後教設計爲三個層次的循環:即基礎知識以個人爲主體的先學後教(只涉及到教材現有的文本)、再到綜合梳理以小組爲主體的先議後教(加深涉及到本節考點的提煉),同時又改爲表格這種學生易接受的形式進行、最後纔是綜合運用以小組爲主體的先議後教(加深到本冊考點的綜合),這樣通過先易後難的自主學習,也降低了教師管控課堂的難度,提高了學生熟悉學案的程度。

至於教後的反思,因時間短促,沒能形成文字加以研摩,故以聆聽各位領導、評委專家意見爲主,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我的說課完畢,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評委專家指正。謝謝!

說課稿 篇6

一、我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

愛,是人類文明永恆的主題,在家愛父母,在校愛老師、同學,在社會關愛別人。因爲有愛,纔會甘於奉獻、樂於助人。本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愛爲主題這組課文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5歲的薩沙一家人夏日外出郊遊,在大雨突然來臨時互相傳遞雨衣的感人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雨衣成了傳遞愛的一個有效載體,使文章處處洋溢着融融的愛意。《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薰陶中獲得思想啓迪。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以“弱小”一詞爲文眼,抓住文章的明線──“誰是最弱小的”;以“保護”一詞爲情眼,抓住文章的情感暗線——“保護比自己弱小的”。通過“對話”的形式,深化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在師生、生生與文本多向交叉的對宣傳話狀態中,讓學生產生領悟,激起語言思維指揮的火花,讓學生獲得生命的體驗。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對二年級兒童認知水平的瞭解,確定本課的三維目標爲:

1、認知目標:會認14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問號、感嘆號表達的不同語氣。

3、情感目標:有不甘爲弱者,保護弱小者的意識。

二、我在教學設計中的理念

文章中語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內含的,在教學中,我本着讓學生領悟文本精煉的語言、深邃的思想,史學史受到情感的薰陶和力求凸顯學生閱讀的獨特體驗,體現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這樣的教學理念進行設計。

三、確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讀”是語文學習最有效的方法。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精神和課文的特點,遵循學生的閱讀規律,本課教學採用圖文結合、以讀生情、以情促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體驗。

四、我準備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1、激情導入,揭題質疑:

成功的導入,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爲整節課奠定基調。在設計中,首先出示課題,“誰來度課題?”,“你重讀了‘我’這個字,讀出了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和滋味,誰再來讀?”有了這樣的引導,學生有的突出“不是”讀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語氣;有的突出“最”讀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語氣……通過不同的語氣,讀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意在尊重學生初讀課文的獨特體驗。其次,在文:“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麼?”引導學生質疑:“我爲什麼不是最弱小的?”、 “誰是最弱小的?”,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生髮探究問題的興趣,爲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2、初讀釋疑,整體感知:

本環節通過自讀,感知課文大意;通過檢查字、詞掃清閱讀障礙;通過釋疑“我爲什麼不是最弱小的?”、“誰是最弱小的?”把握文章的脈絡,瞭解故事內容。

3、咬文嚼字,品味感悟:

本篇課文通俗易懂,但學生雖然很容易讀懂課文內容,卻不能讓自己感動,不能有所體驗。在教學詩,變一種當時,讓學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體驗感動,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⑴ 圖文結合,學習二、八段,感受野薔薇的“美”與“弱”:

“簇擁”一詞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易理解,在教學詩,讓學生從圖入手,“你能從圖中找到野薔薇和鈴蘭花嗎?”學生雖然從未見過野薔薇和鈴蘭花,但卻能根據文中的描寫感覺出大片盛開的是鈴蘭花,而被這大片鈴蘭花所包圍的正是野薔薇,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了“簇”一詞表達的“聚集與包圍”的含義。

第八段中,當學生通過“無力、垂頭”等詞體會到野薔薇的美麗與弱小後,讓學生回過頭來再讀第二段,問:“再讀,你有沒有讀出和剛纔不同的感覺?”學生回順其自然地把自己當成文中的薩沙,生髮出“這麼美的花,多麼可憐。”、“多麼需要幫助呀!”的情懷,這種設計,學生在反覆的朗讀與體驗中還原文字所描繪的情景、意向、畫面,爲學生體會文字意象背後的“意旨”打開一扇走向無限的窗口,是閱讀具有參差性。

⑵ 分角色朗讀,學習3~7段,體驗情感移植:

通過二、八段的學習,學生了解到薩沙保護野薔薇是因爲他的美麗與弱小後,引導學生自度3~7段,問:“薩沙這麼做,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學生通過讀,不難得出“他這麼做,是受了家人的影響。”這一結論。此時,出示薩沙的三個問句,直到朗讀,感悟薩沙的情感變化。

第一句:“媽媽,您和託利亞都需要雨衣呀,爲什麼要給我呢?”抓住“不解”一詞,引導學生讀好兩個語氣詞“呀”、“呢”感悟薩沙不理解媽媽和哥哥作風的心理。

第二句:“這就是說,我是最弱小的了?”通過與上句的對比“如果剛纔是因爲不理解媽媽的做法而提問,現在又問,表達了薩沙的什麼想法呢?”引導學生體會薩沙不相信、不甘心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在處理上個問句是引導學生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人物去讀,讀出不同語氣,使薩沙與家人的情感在學生的讀中發生共振,然後移植於薩沙心中,使薩沙對野薔薇的保護成爲自然中的和諧。

⑶ 變換句式,迴歸主題:

首先,出示薩沙的第三個問句:“媽媽,現在我還是最弱小的嗎?”先指名讀,問:“這時薩沙還認爲自己是最弱小的嗎?”學生答“他認爲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然後師生分別扮演媽媽和薩沙,讓薩沙用肯定的語氣告訴媽媽:“媽媽,現在我不是最弱小的。”通過句式的變換,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體驗薩沙在保護弱小者後的自豪與喜悅。最後,江本環節迴歸本課的課題中,“通過對這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