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生物說課稿範文集錦9篇

作爲一名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生物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生物說課稿範文集錦9篇

生物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包括激素調節的發現、激素調節的實例、激素調節的特點.二課時,本節爲第一課時主要對激素的發現和激素調節的實例(一)進行說課。神經-體液-免疫是維持人體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而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本節內容即相對對立又與神經調節、免疫調節相互聯繫,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學習“通過神經的調節”,知道動物和人體的生命活動會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

三、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概述人體內主要的內分泌腺及其所分泌的激素

描述血糖的來源和去路

2、能力目標

運用構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調節的模型

3、情感目標

討論在促胰液素的發現過程中,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促胰液素的發現過程.通過閱讀科學史實,讓學生了解有關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接受科學的薰陶

(2)血糖平衡的調節

2、教學難點:

激素調節的實例分析,通過構建模型的方法,讓學生認識到血糖平衡的調節是一種反饋調節的激素之間抗作用的結果

五、教法與學法

1.小組討論:由學生閱讀促胰液素的發現過程,瞭解科學知識. 2.模型構建:通過構建血糖平衡調節的模擬後,認識激素調節的過程及特點

3.多媒體技術的應用:

六、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倫敦奧運會馬拉松比賽場景,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探討”,導入本節內容。

【設計意圖】利用奧運熱點導入,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藉助教材問題探討,可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學討論,重溫經典

給學生預留時間閱讀“資料分析——促胰液素的發現”,由學生分析出“假說—演繹”的四大環節發現問題、提出假說、演繹驗證、得出結論。

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提到激素,但激素是什麼?激素的作用並沒有形成概念,所以現在通過引入科學發展史,學生閱讀不僅知道激素是什麼,怎麼起作用,而且引申了人體其他內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接受了科學的知識的薰陶,體會了科學發現中的不迷信權威,大膽探索的精神。 3、構建模型,化解難點

(1)血糖調節的引入

閱讀易解答思考與討論的問題,從而將血糖的來源和去路線條化,在解答中學生更易抓住人體正常血糖濃度的平衡點.引入胰島細胞,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猜測胰高血糖素的作用,進一步得出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調節機理.

由學生識圖直接解決問題,引入血糖的來源和去路,深入到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機理,銜接自然,能夠鍛鍊學生的識圖能力,圖文並茂,對兩種激素的作用機理有比較深刻的印象.

(2)構建血糖平衡模型:學生四人一組,其中三人分擔甲,乙,丙角色,第四人承擔小組內的彙報工作,這樣四人之間必須協調配合,方能完成探究活動。

小組活動不僅體現了學生的協作精神,更意在引導學生通過這個探究活動,更好地理解人體內血糖含量的調節和初步瞭解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義,同時實現教學難點的突破。

生物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水分代謝”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點內容,它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成分、結構及植物根、莖、葉結構等內容聯繫非常緊密;也爲今後學習“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

(2)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3)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標通過滲透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的方法,培養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聯繫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實踐價值,增強學生關心生產,關心水資源的利用等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吸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因爲只有理解了滲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細胞吸水的條件,理解影響植物細胞吸水的各種因素,植物體內細胞間的水分傳遞和植物整體水分吸收、散失原理,並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獲得細胞吸水和失水與環境溶液濃度的關係的感性認識,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以及影響細胞滲透吸水的內外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滲透原理,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是教學的難點.因爲在滲透作用中,水分是從溶液濃度低的一側通過半透膜向濃度高的一側滲透,這涉及到生物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的結合,對此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另外,引導學生如何從實驗現象理解細胞滲透吸水,失水,從而進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有一定的困難。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滲透裝置”的小實驗,“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的整個動態過程呈現在學生眼前,而在動手實驗中,整個動態過程用肉眼是觀察不到的。通過動態演示整個過程就能把複雜的問題具體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這樣的教學情景對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有着良好的作用。

二、說教法:

1、探究教學法:這節課知識的理性較強,因而採用探究教學法更符合教學內容。創設聯想,提出探索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用教學媒體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驗證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爲動,化抽象爲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啓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

三、說學法:主動學習法:通過設疑引入,邊講邊演示動畫,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對重點,難點知識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實好教學目標。

四、說教學過程:

(一)關於引言:俗語導入創建輕鬆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棵大樹是如何將土壤深處的水分吸收並運輸到樹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有什麼作用?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運輸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謝過程。

(二)關於新課教學的安排

1、讓學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結構,教師採用邊動畫演示邊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初中所學的知識,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躍的部位,這樣爲理解成熟植物是一個滲透系統做準備。

2、利用多媒體演示“滲透裝置實驗”創設情景,提出探究問題:過一段時間,裝置會出現什麼現象?爲什麼?液麪會不斷地上升嗎?學生推測:A、燒杯中的水進入漏斗

B、由燒杯進入漏斗中的水多於由漏斗出來燒杯的水利用電腦動畫從微觀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過程,對學的推理進行驗證,同時講清楚半透膜的性質,驗證B的正確性。接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滲透裝置應具備的條件:

(1)滲透裝置的條件:A、半透膜。B、半透膜兩測具有濃度差。

(2)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進入下一個探究話題]提出探究問題:成熟的植物細胞爲什麼主要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細胞是否也具有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出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及與滲透裝置的比較圖,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對比加深理解,驗證了成熟植物細胞也是一個滲透系統。教學預測: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把細胞膜當成半透膜,教師進行比較講解原生質層具有半透膜的功能。設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怎樣設計一些實驗來驗證它呢?細胞在吸水或失水時的形態又如何變化?

3、教師電腦演示動畫“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同時層層質疑:造成質壁分離的原因是什麼?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的空隙充滿了什麼物質?爲什麼?死細胞能否發生質壁分離?對外界溶液濃度有何要求?把已發生分離不久的細胞放入清水又會發生什麼現象?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細胞液]<[細胞外溶液]>[細胞外溶液] 細胞滲透吸水讓學生討論:如果不用濃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細胞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樣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所學的知識,並用動畫對學生結論進行驗證。聯繫生活實際提出問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細胞,靠滲透作用吸水,在什麼條件下,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細胞會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這與成熟區細胞是吸水最活躍的部位相呼應。討論:農業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燒苗”現象?爲什麼?請同學們根據今天學的滲透原理來解釋。通過聯繫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4、電腦動畫模擬植物根吸水、利用、運輸、散失的全過程,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又能讓學生理解得更爲透徹。舉日常實例讓學生歸納蒸騰作用的意義。

(三)結合實際進行課堂小結: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護植物的根毛,同時要去掉大部分葉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性。把兩部分知識統一起來,同時進一步鞏固新知識。

(四)課堂練習,反饋教學效果,及時發現問題。

五、效果預測: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俗語引入,激發興趣,通過直觀的動態演示,給學生以生命現象及過程的動感和真實感,突出了重點滲透吸水,突破了難點,使學生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內容,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和總結,一方面統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爲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並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生物說課稿 篇3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初三生物第八單元第二章第四節《人的性別遺傳》,在這裏我主要說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難點和教學過程。

一、說教材分析

性別是一種特殊的性狀,在學生中總是存在着一種神祕感,自然成爲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安排本節內容可以滿足學生對於性別決定和性別遺傳知識的需求。另外,社會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輕女思想,母親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員冷落和責備的現象並不少見。通過本節的學習,要使學生科學地理解和正確地對待生男生女問題,希望教師在教學中滲透這一精神。

本節教學內容並不難,時間也較充裕,應該適當安排學生活動,讓學生更多地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分析與討論獲得結論。

關於男女染色體的差別,教材編入男、女成對染色體排序圖。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後安排學生仔細觀察,找出男女染色體組成上的差異。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

能力目標:解釋生男生女及機會均等;

情感目標:能用科學態度看待生男生女問題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說明人的性別差異是由性染色體決定;

教學難點:解釋生男生女及機會均等;

用新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即培養普通公民必備的生物科學素養,而不是培養生物科學家的素養,以此來指導教學行爲。《性別和性別決定》屬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範疇,本節課的重點是人類性別決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我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是:以學生爲主體,把課堂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前幾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瞭解了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知道了遺傳的物質基礎,本節課重在從人類性染色體的水平分析人類性別遺傳的規律,另外基於社會上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傾向,把生男生女的責任推於女性,導致了許多悲劇的產生。這和人們生活關係密切,也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必要通過教學瞭解科學真相,這是我確立重點的依據。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知識聯繫上屬於斷層,突如其來,而且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因此確立爲難點,教學中通過學生的遊戲活動來突破這個難點。

四、說教學過程。

1、關於導課:

以問題導入:“雌雄有別是自然界的一種普遍現象,人有男性和女性,許多動植物也分雌性和雄性,那麼,大家想不想知道人類性別決定的方式?想不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奧祕?”這樣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2、新課:

本節教學從認掛圖、爲染色體配對、尋找男女染色體異同開始,引出“性染色體”概念,進而通過生男生女的小組遊戲活動,理解人類性別的決定方式及男女性別比例特徵。再引導學生分析我國人口普查資料,分析數據,發現問題,對男女平衡問題產生興趣,探究自然狀態下,爲什麼生男生女的概率爲1:1。

3、學生活動:

爲了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合作,勤於動手,樂於探究,親身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設計了活動環節,老師宣佈遊戲規則,兩人一組,製作卡片,隨機抽取,模擬家庭生男生女的遊戲,各組統計男女性別比例,向全班彙報、彙總。老師巡迴指導,依據學習活動中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的原則,設計思考題,啓發學生思考:A這個活動的原理與生男生女的奧祕有關係嗎?B有人認爲生男生女的`責任全在女性,你認爲這種想法科學嗎?通過學生活動揭示人類性別遺傳的自然規律。當然從一個班統計結果來看,樣本不夠,不能科學地反映性別比。老師可引用全年級或幾界屆學生的統計總數,更有說服力。甚至推廣到全國人口。

4、充分利用教育資源:

爲了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用小黑板列舉建國以來我國大陸五次人口普查資料,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對比,啓發學生實事求是的分析歷次人口普查有什麼共同特徵?嘗試解釋產生這種特徵的原因。

5、知識的遷移和昇華:

新課標關注個體差異,爲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創造機會,因此設計了以下問題:

A人們的觀念和醫療技術會不會影響男女性別的比例?

B男女性別比例不平衡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嗎?給學生留下思考、想象和自主學習的空間。

生物說課稿 篇4

1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課件分析和探究保護色的過程,使學生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理解生物進化的原因

能力目標:通過模擬探究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和實驗結果的分析,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驗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1)增強學生環境保護意識

(2)瞭解保護色對動物生存的意義,增強保護生物多樣 性 的意識。

2學情分析

1、通過二年來生物課的學習,學生對典型事例、各種生物材料的蒐集、整理、分析能力有很大提高,模擬實驗、 對

照實驗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對生物進化原因的解釋,學生不會有太大難度。

2、通過學習,學生已瞭解了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關係,瞭解了生物必須適應環境的道理。通過本 節的學生具有理解了對生物進化原因的解釋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使學生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層面去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4教學過程

問題引入:

教師出示“生物進化系統樹”和“恐龍滅絕”幻燈片,同事提出問題: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爲什麼最初原始簡單的生命形式進化到現在這樣種類繁多的生物嗎?恐龍又怎麼會滅絕的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在頭腦中思考,激發學生的學完習慾望。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

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一)出示曼徹斯特樺尺蠖體色變化幻燈片,同時學生自己閱讀英國曼徹斯特樺尺蠖課文一段內容,讓學生自主學習,討論、:交流:

1、黑色樺尺蠖的數量由少數逐漸變爲多數,而淺色樺尺蠖數量減少,主要受什麼影響?

2、少量黑色樺尺蠖體色變化的原因?你從中受到什麼啓發?

3、如果要使曼徹斯特地區的黑色樺尺蠖又重新恢復爲常見類型,你認爲應怎樣做?

(二)出示雷鳥和不同環境中蛙的幻燈片,分析下列問題:

1、雷鳥和蛙色變化和環境有什麼關係?

2、列舉其它具有保護色的動物的例子?

(三)根據英國曼徹斯特樺尺蠖體色變化和雷鳥與蛙體色變化與環境的關係,總結“保護色”的概念,使學生認識保護色對於動物生存的意義。

(四)模擬探究保護色形成的過程。

課前預先培訓小組長,上課時作爲老師的助手,指導其他小組學生的探究活動,注意學生探究實驗的實施情況及數字記錄,教師從中點撥,引導學生分析探究實驗結果,討論交流並推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教師對學生的推測結果給予合理的評價,使學生對保護色形成過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然後提問:如果要使曼徹斯特的樺尺蠖又恢復常見類型,你認爲該怎樣做?讓學生討論、交流,形成統一觀點和做法,這樣做既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今天,我們雖然不能還原樺尺蠖體色變化的整個過程,但可以通過本模擬探究實驗過程來驗證保護色的形成過程。

(五)拓展閱讀

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有選擇地閱讀相關網頁資料,通過資料的閱讀,使學生了解生物適應環境,除了有保護色,還有警戒色、擬態等其他特徵。使學生認識到:要學好本領,充實自己,將來才能適應社會的競爭。同時,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六)生物進化的原因

通過以上對生物進化原因的分析,結合第二章學習的遺傳和變異知識,讓學生討論並總結生物進化的原因,使學生初步認識到:遺傳和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內因,環境的改變是生物進化的外在動力,生物只有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生物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分四個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的第二節,本章教材的引入是從細菌和真菌的分佈開始的,是在學生學習了植物和動物以及生態系統的組成之後進行的教學,爲後面真菌的學習作了鋪墊,起到承前啓後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內容

雖然學生對某些細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瞭解,但對細菌的繁殖、結構特點、營養方式的知識,缺乏認識,難以理解。因此,教學內容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呈現的,從學生最熟悉的環境啓發他們進入微觀的環境中去。教材在本節以科學探究的過程爲脈絡安排內容,講述細菌的發現過程,引導學生了解細菌的形態結構特徵,側重引導學生自己通過與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來歸納出細菌的主要特徵,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獲得基礎知識,發展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同時,學習本節課是爲後面討論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鋪墊的作用。

(三)再是課程標準:

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提高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而生物科學的核心素養是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這是生物科學的最終目標,《細菌》是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十大一級主題下的第八個一級主題生物多樣性的內容,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調查和資料的收集、處理、交流等活動,幫助學生領悟各類生物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並積極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在二級主題《生物的多樣性》中,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細菌的主要特徵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四)最後是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以上內容,把課程目標轉化爲課時目標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描述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2)關注細菌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2.能力目標

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嘗試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認同飯前便後洗手的必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難點:細菌的生殖及分佈廣泛的原因。

二、說學生

初二學生已經具備了植物、動物、細胞結構和生態系統方面的知識,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細菌的發現史、形態結構較爲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見的細菌圖片,製作多媒體動畫效果,讓他們對細菌有一個感性認識。爲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運用直觀性原則,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面向全體學生,以問題爲導向,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挑戰,學生才能主動參與,使全體學生能保持較大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己描述現象,表達總結,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說教法

本節課採用自主學習、直觀教學、比較、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法來實施這節課的教學;製作多媒體,插入相關圖片、動畫演示等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

四、說學法:

遵循先學後教的原則,先讓學生自學課本,找出疑難問題,然後逐步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從而歸納知識要點,得出結論,突破重難點。

五、說教法過程及策略

(一)新課導入:

從生活實例出發,提問:在你吃飯前,媽媽總是先讓你洗手去,這是爲什麼呢?你的課桌上、書上、鋼筆上有細菌嗎?通過簡單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細菌並不陌生,其實自己時時刻刻在與細菌打交道,進而提出問題“細菌是一類什麼樣的生物?”“你瞭解細菌嗎?”引起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新課教學

教師提出學習要求,在學生自學期間,教師巡視指導個別學生,發現學生中出現的問題,大概瞭解學生自學情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細菌的發現:從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入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問:細菌從哪裏的啊?是誰先發現了它們?(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樣從實驗中總結細菌是本來就存在的呢?(鵝頸瓶實驗),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然後讓學生討論,讀了這個故事,你對科學的發現有什麼新的認識?通過交流使學生情感得到昇華。

2、細菌的形態和結構:這部分是本節的重點。由於細菌個體微小,只有用高倍鏡或電鏡才能看到。所以,在這裏設計用多媒體展示電鏡下三種不同形態細菌的圖片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歸類總結,再根據細菌的不同形態具體舉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等。接下來提出三個問題,首先提出“細菌的結構有什麼特點?”,在上呈現細菌結構模式圖,讓學生一一指認對應的結構名稱,以加深學生對細菌結構的認識,培養他們的觀察、表達能力,讓學生建立直觀的認識,最終總結出細菌的結構特點。第二個問題是“細菌的結構與動、植物細胞有什麼不同點?”在這部分把三種細胞的結構圖放在一張幻燈片中讓學生們比較,並培養他們總結歸納的能力,通過比較討論也解決了第三個問題“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分析比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節難點。

3、細菌的生殖:這裏除了呈現細菌分裂生殖的電鏡照片,還插入了細菌的生殖過程的視頻,並在這部分設計完成書中的技能訓練,通過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解決了本節的難點,讓他們知道細菌生殖速度之快,從而認同飯前便後洗手的必要性,使學生對細菌生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着再介紹芽孢的形成,強調芽孢是休眠體,不是生殖細胞,然後討論:爲什麼細菌的分佈十分廣泛?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總結:

(1)進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數量多。

(2)能形成休眠體芽孢,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而且還能四處飄散,落在適宜的環境中,又能萌發成細菌。

(3)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極易被各種媒介攜帶,之後再設計學以致用-走進生活這個環節,以問題爲導向,設計三個問題,用細菌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也起到檢測目標、評價、教學一致性是否達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爲什麼不會有大量的動植物遺體堆積?

(2)爲什麼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較長時間?

(3)外科醫生在手術前,都要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是以殺死細菌爲標準進行消毒的嗎?

(三)課堂小結,達標檢測

學生積極參與歸納、總結,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接着進行練習鞏固,檢測基礎知識學習情況,最後讓學生聯繫現實生活,做到學以致用,體現生物學價值。

六、說板書設計

1、細菌的發現

荷蘭人—列文虎克—顯微鏡

法國人—巴斯德—微生物學之父

2、細菌的形態結構

(1)形態:球狀桿狀螺旋狀

(2)結構

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集中區

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運動)

(3)營養方式:異養

3、細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細菌的休眠體

生物說課稿 篇6

一次教學視導中,聽了七年級生物教師的一節生物課,其中教師的精心設計對課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學有較好的借鑑作用,現將其整理出來,供老師們教學時參考。

(一) 學生表演,導入新課 老師讓學生分別扮演醫生、護士、病人,表演17世紀以前由於醫生誤將動物的血輸入人體,導致病人死亡,醫生又給另一位病人輸入人血,結果有的病人活了,但有些人還是死了,引導學生討論,順利導入新課內容。這樣設計既體現新課程張揚學生個性的理念,又迎合初一學生好動好表現的心理,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起到了導入新課的作用。

(二) 自學新知,積極競答 接下來教師給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自學本節教材,然後通過“搶答遊戲”來檢測學生的自學情況。根據新課程的新理念凡是學生能夠探索得出的、能夠獨立發現的,儘量給學生機會讓他們自主獲取知識。“搶答小遊戲”,既調動積極性又活躍了氣氛還獲得了知識。

(三)創設情景,深入展開 教師進行無償獻血教育。這是本節的一個重要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也是本節的難點。

教師是這樣設計展開的:

第一步:通過討論“有人認爲獻血會傷元氣,而且會造成貧血,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請說出理由。” 讓學生認識到獻血對人體的健康是沒有影響的,而且適量獻血還可提高造血功能,預防心臟病。從心理上消除對獻血的過慮和誤解。

第二步:引入一個真實的故事情景,“一天放學後,隔壁學校學生×××背上書包走在樓下,兩個正在打鬧的學生把放樓上陽臺上的花盆弄掉下來,不幸正打中這位同學的頭,真是禍從天降,當時他就暈了過去,滿頭鮮血,周圍的同學和老師趕緊把他送到醫院,醫生檢查後說是顱內出血,必須立即手術,否則有生命危險,可驗完血後發現,醫院裏他這種血型的血正告急,在這千均一發,生死攸關的時刻,周圍的同學和老師都站出來願意用自己的鮮血來挽救他的生命。你可能不會遇到相同的情況,但在醫院裏每天都有許多人在生與死的邊緣徘徊,如果你或你的親人在需要用血時,而血庫裏沒有血,你的心情又會是怎樣?通過感人的實例來扇動學生的情感,激起學生產生成年後自願獻血的強烈願望。

第三步:再利用多媒體展示無償獻血場面的圖片,插入學生收集來的圖片影像資料,並出示老師的無償獻血證,再一次激發學生成年後參與無償獻血的決心和願望,並從心底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 以上三步曲設置了三種不同的情景,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來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多給學生機會去體驗去感悟,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方式。

(四)實驗探究,感受科學 血型與輸血的關係是本節的一個重點。教師作了這樣處理的,“現在有個重要的事要同學們幫一下忙,高速公路上剛剛出了交通事故,有四人身受重傷,而且失血過多,把傷者送到醫院後,確定需要輸血,輸血前要確定他們的血型,現在把這個重任交給在座的各位。” 接着借多媒體手段給同學們講清血型測定有關原理和方法。讓學生帶着重要任務來聽講,經驗告訴我效果很好。再讓學生動手來模擬血型的鑑定,完成剛纔的重任。(模擬是因爲所謂“血液”、“血清”都是能相互反應的化學溶液。)並讓學生進行實驗結果的交流。這個探究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知識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繫,讓他不再感到科學是那麼遙遠,而是可愛的有用的。通過結果的交流,能讓同學們體會到合作的魅力和重要性,進一步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五)活動交流,體會成功 血液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教師採用課前開放,課上交流的形式展開。這是培養新課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最好方式,爲了使調查不流於形式並確有成效,考慮到學生在調查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困難,課前教師作了精心的組織:

⑴ 學生自由組合成六個調查組:醫院外科調查組;醫院婦產科調查組;(因有學生的家長在裏面);上網調查小組;學校閱覽室調查小組;血站調查小組;採訪小組(採訪對象爲一些輸過血的人)。

⑵ 師生共同設計調查方案,並提供參考方案。

⑶ 給外出調查的小組準備學校的介紹信,使活動真實而有意義;給閱覽室調查小組聯繫時間和工作人員,並初步篩選出相關資料,節省他們的搜索時間。給上網調查小組提供網址或關鍵詞。 教師信任他的學生會有很大的收穫,實踐結果確實如此。課上學生交流的方式多樣,或答記者問,或對白,使課堂由剛纔的師生互動變爲生生互動。新教材要求開發和運用周圍環境、生活中的資源來豐富我們的課堂,使我們的教學活起來。調查活動是很好的方式也是很有效的途徑,教師充分利用了新課程的這一資源。 最後,老師設計一個開放性的作業“向全社會爲無償獻血設計一份宣傳廣告”(形式不限,或漫畫或板報或倡議書等)。讓學生帶着熱情,帶着思考走出教室。

案例點評: 《輸血與血型》是七年級下冊第四章第四節內容。

本章分爲四節,教材通過前三節的介紹讓學生對血液循環系統形成一個完整、清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特意把與現實生活關係密切的《輸血與血型》單獨安排一節,是對新課程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目標的全方位體現,因此,本節內容在全章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節文字量不多,知識量也較少,但是卻與人類生活有十分密切的關係。這些內容學生也很感興趣,渴望獲得相關知識的慾望也很強烈。基於此,正好鼓勵、支持、學生課前通過上網等多種途徑查閱、收集了解有關血型與輸血的知識,並展開調查,課上交流。通過學生豐富的感性體驗與深刻的感悟,來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目標有效達成。 教師在整個教學中,注重融入情景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努力創造一個和諧、民主、並充滿激情的課堂氛圍,教師不再是單純的解道、授業解惑者而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夥伴,學生也不再是一味地聽與接受,而是主動去探究、發現、體驗與感悟,獲得知識的同時提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加上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讓初中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而又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真正做到愉快地“享受”學習!

生物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是高二級新開課程,依據高中新課程的教學要求,體現生物學科的探索性、實驗性的特點,使研究性學習課題滲透於課堂教學,我對本節內容進行了調整,第一課時學習酶的作用,實驗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學會控制自變量、因變量與無關變量,設置對照實驗和重複實驗;第二課時學習資料分析,關於酶本質的探索,通過實驗總結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處理相關習題;第三課時進行實驗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本課時要按新課程標準的思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方法,領悟科學探究思想。對此學生不知如何探究,教師在處理這塊知識時也感到困難,好在教材中有思路提示,這樣就便於學生自主學習,也給了教師根據學生和本地實際選擇和創造的空間,便於教師更加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嘗試探究溫度與PH值對酶活性的影響。

2、能力目標:

(1)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和重複實驗;

(2)在探究問題討論中,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通過探究,讓學生領悟科學探究思想,培養學生探究性實驗設計、觀察、分析、判斷、彙總的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生物學實驗設計的能力。

(4)在探究基礎上,繪製實驗圖像,從中培養學生通過實驗圖像定性分析實驗結果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探究活動,認識到科學探究是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探索中前進的;

(2)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端正科學探究不僅要善於吸收不同意見中的合理成分,還要具有質疑、創新和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與態度。

(3)加深對合作學習的體會與認識,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4)通過理解酶活性的影響因素來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逐步形成理論聯繫實際的理念,增強STS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探究性實驗進行的一般方法;

2、教學難點:如何進行實驗設計。

四、教學策略:

1、引課時直接進入探究內容,明確學習任務。

2、展示背景資料,確定探究主題

探究活動起始於問題的提出,我出示加酶洗衣粉洗衣小竅門,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溫度改變如何影響酶的活性?”立即把學生引入情景了,學生學習興趣非常濃厚,考查學生從生活中獲取信息的能力,並激勵學生樹立從生活中收集知識信息的學習素養。通過提問使學生明確活動的目的,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情境二給出的是人體消化系統結構示意圖,圖中有註解,學生通過觀察後,根據前二節所學理論知識回答問題“唾液澱粉酶與食物入胃後,是否還有活性?”學生回答後,確定探究問題“酸鹼度改變如何影響酶的活性?”通過學生對示意圖解的觀察、分析和傾聽老師的講解,引導學生的學習激情,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態。

3、分析實驗材料,確立實驗意圖

教師出示實驗材料、試劑與器具,與學生一起分析材料、試劑和器具在本實驗中分別是做什麼的,它們各有什麼樣的特性和使用要求。然後把材料、試劑和器具依據實驗要求進行分類,哪些是用於探究T的,哪些是探究PH值的。爲了使設計實驗和做實驗更有針對性,我在準備實驗材料時,做了限定,每個探究主題準備了三組實驗,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給的是澱粉酶,調解變量每組準備了五個貼了不同溫度標籤的燒杯,試管給了11個,也分別用標籤貼了A1A2B1B2C1C2D1D2E1E2,有一個試管沒有編號有兩個作用,一是加澱粉和碘液與其它實驗組進行顏色對比,另一個作用是個備用試管,爲了使實驗科學準確,每組還準備了二個貼了標籤的量筒。PH值對酶活性的影響給的是肝臟研磨液和過氧化氫,給了蒸餾水,10%的鹽酸,1%的鹽酸,1%的氫氧化鈉,10%的氫氧化鈉,五個貼了標籤的試管,七個貼了標籤的量筒,通過學生觀察這些材料和用具,教師再提出爲什麼準備這麼多試管和量筒?爲什麼要貼號?學生思考後,心中就會對實驗設計有了大致的框架。這樣就使教學難點實驗設計得到突破。

4、設計實驗

不同小組學生選擇材料不同,設計實驗也不同,教師在提示清楚相關問題時,不能干涉太多,這一環節很費時間,我根據學生可能選擇的探究問題,給了三個提示性問題(①、你將怎樣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②、你將設定哪幾個溫度或PH值?怎樣控制?怎樣排除其它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干擾?③、根據實驗設計的等量、對照、單因子變量、可行性原則,完成實驗設計),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合理設計。在實踐中我認爲應組織好學生討論,讓形成小組的實驗方案,教師不能給出現成的實驗方案,如果給一個現成的實驗方案,那將改變本節課的性質,不是探究實驗,而是成了驗證性

生物說課稿 篇8

一、 說教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再來考慮“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其實是從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辯證地分析生物與環境之間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也爲下一節“生態系統”的學習作好預設。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二)、能力目標: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觀點;

3、利用技能訓練,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三、說重點和難點: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重點又是難點;

2、“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說教學方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啓發式談話法,啓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並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處理方法。讓知識的獲得滲透在過程的體驗中,讓成功的喜悅體現於精彩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五、說學習方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並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導入新課:

啓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驗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繫;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繫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一幅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這可是思維發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課堂風格。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的。

第二步:啓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呈現配有介說詞的圖片,如:烏賊的墨囊;含羞草的葉與多暴雨的環境相適應;尺蠖的擬態等等,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與環境摩合,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於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具有相對性,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後高中會學到。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課上交流。這樣安排體現1、有做事的過程;2、有明確的目標;3、有明確的結果;4、使用語言傳達信息5、體現過程的真實性。這是任務型教學的五要素。交流時注意:對於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

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溼度有影響,有利於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爲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着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動畫“屎克螂出國記”,以生動的畫面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對環境的作用和影響,同時在學生注意力即將分散的時候再一次激起他們的興趣。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三)、作業練習:(見教材)

1、 在一個繁殖季節裏,一條鯉魚能產幾十萬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鳥類只產幾個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嗎?這是不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2、 山羊絨又細又柔軟,組成的產品十分昂貴。山羊比綿羊好養,它連草根都啃食。於是一些牧區大量飼養山羊,這對環境會有什麼影響?

這是兩道開放性題,既能達到鞏固知識點的目的,又能煅煉思維,體現知識與社會、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使學有所用。

整個教學過程的邏輯順序就是這樣安排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 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支撐整個教學過程,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課堂中,愉快地“享受”學習。

生物說課稿 篇9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生物進化的證據——化石》,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 教學內容分析

課標對生物的起源和進化這章知識的要求是讓學生學會描述生命起源的過程,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以及形成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

教材把本章節的內容安排在生物的多樣性之後,在生物分類學知識的基礎上,本章從更宏觀的角度分析不同生物類羣之間的關係,並進一步闡述生物進化的理論和證據,解釋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進化。第一節主要介紹生命的起源,爲生物的進化鋪墊背景知識。第二節則提出生物進化的證據、進化的歷程和進化的原因。

具體到本節課則要着重介紹生物進化的證據是化石。所以首先介紹化石的形成過程,在清楚了化石與地質年代的關係的基礎之上,再展開如何利用化石揭曉生物進化的祕密的學習和討論。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化石是生物進化的最有力證據,並初步學會研究化石從而推測生物的進化歷程,進而初步瞭解生物進化的規律。

二、 學情分析

對於化石學生並不陌生,但大部分學生僅知道化石的存在,而對於化石的形成過程及它的重要作用知之甚少。同時,學生在上一章對生物分類的學習過程中,對生物的進化有了初步的概念,但對生物爲什麼會進化,生物是怎樣進化等問題都還很模糊。所以,首先要給學生建立起化石與生物進化的關係,讓學生確信要想研究生物的進化,必須依據化石。

由於化石本身的知識並不難,在教材中只有簡單的圖片和文字的舉例,學生往往體會不到化石的使用方法,甚至會忽略化石對研究生物進化的重要作用。故本節課將學生分組,組織學生動手觀察一種生物的化石圖片,嘗試製作出該生物的進化樹,這不僅能大幅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能更有效的讓學生初步掌握生物的進化規律。

根據上述的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目標,而能夠通過製作生物進化樹,初步歸納生物的進化規律。既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因爲在努力達到此知識目標的過程中,更是爲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分工併合作等能力。

教學流程分爲六個環節,下面我分別對六個環節進行說明。

環節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上一節課學生已經知道了科學家發現了三十多億年前的細胞化石,所以推測出地球上的生命誕生於四十億年前,進一步向學生拋出問題“是誰爲我們揭開了幾十億年前的事實真相呢?”設疑引起興趣,進而馬上爲學生播放視頻《化石吟》,引起興趣,引入新課。

這樣一來使學生對化石有一個初步瞭解,二來明確了化石是生物進化的證據,從而明確本課的課題。

師生共同進入環節二:化石的形成

在看過視頻中的多種化石後,向學生提出“化石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問題,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再結合圖片向學生講解化石的形成過程。此時再向學生提問“化石與地質年代的關係是什麼?”,邏輯推理能力較強的學生應該可以回答出“化石所在地層越深,年代越久遠。”這個結論。

這個環節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帶領學生回到遠古時代,感受上億年的地層變遷,從而讓學生體會化石資源的珍貴,且瞭解化石與地質年代的關係。

師生共同進入環節三:化石的作用

在瞭解了化石的形成過程後,學生會對課題產生疑問“爲什麼說生物進化的證據是化石”,這也正是研究化石的原因。此時給學生播放視頻《生物的進化趨勢》,明確出化石是生物進化的證據。爲進一步明確化石的作用,展示始祖鳥和孔子鳥的圖片,指出它們與爬行動物相似的特徵,從而證明鳥類是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即說明通過研究化石可以證明生物的進化歷程。

讓學生明確研究化石可以推斷出生物的進化歷程,從而激發起研究化石的熱情。

師生共同進入環節四:一種假想動物進化樹的製作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主要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研究化石製作進化樹的實驗中來。首先要調動學生的實驗熱情,讓學生當一次科學家,給一些動物通過化石尋找親緣關係及進化歷程。明確任務後則展示這些假想動物的化石圖片,包括現存假想動物的圖片和假想動物的化石圖片,講解清楚化石圖片右下角的括號數字爲距今n百萬年的含義,例如73號化石距今20xx萬年。此時可以向學生尋求方法,於是提問“我們有了這些動物化石標本,並且知道了它們出現的時間段,怎麼才能找到它們之間的親緣關係,完成家族譜系圖呢?”爲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可先展示範例進化樹的部分內容,指導學生如何製作進化樹。看過範例後,學生應該可以說出:要把同一年代的化石放在一層,並且根據分類學知識,要把結構特徵相似的化石放在一起。當學生把大致思路講明後,再並告之製作進化樹的具體步驟。之後便是分配各小組的任務,並巡視指導小組實驗。學生是八人一大組,每四人一小組,承擔一半進化樹的製作,小組內兩人按年代排序,兩人對比分類並黏貼,最後兩小組將進化樹合併完成一棵完整進化樹,即從兩千萬年前到現在,這種假想動物的進化發育圖譜。

讓學生親自體驗通過研究化石從而推測生物進化歷程的方法,並在實驗過程中,鍛鍊學生討論、分析、推理、分工併合作的能力。同時體會科學工作者的樂趣與艱辛,認識動物的進化是不平坦的。

師生共同進入環節五:展示進化樹

首先展示學生的進化樹作品,並與科學人員製作的參考進化樹進行對比,讓學生髮現問題,反思在製作過程中的問題。之後則讓學生對進化樹產生進一步的思考“在此進化樹中的什麼證據可表明進化是相對緩慢的?又有什麼證據可表明進化是相對迅速的?”在學生通過觀察進化樹的特徵後,可查找到相應證據。然後再進一步提問“爲什麼會有的進化速度快有的慢呢?爲什麼現存動物有的複雜,有的則相對簡單?”組織小組討論後,舉例解釋環境對生物進化受環境的影響。

這樣做,一方面,對比學生的製作成果,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另一方面,考察學生對進化速度的理解,並鍛鍊學生的觀察、對比、分析的能力,同時繼續培養學生交流合作的意識。並且爲後面講解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做好鋪墊,讓學生通過實例體會環境給生物進化帶來的影響。

最後師生共同進入環節六:本課小結

由教師結合板書回顧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並昇華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層次。而最後的設問“究竟環境是怎樣影響生物的進化的?”引出了下節課將要學習的達爾文的進化論,進一步探討生物進化的原因。

在本節課最後,再次肯定化石是生物進化的證據,並強調環境對生物進化的影響,爲下面介紹進化理論做好鋪墊。

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實驗活動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使三維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並得以實現。

感謝各位評委老師!請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