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說課稿九篇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說課稿九篇

說課稿 篇1

下面我從說教材、說目標、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本單元的課文包括現代文和一篇文言文,雖然題材不同,但都是從不同方面詮釋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學習本單元,應結合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和思想道德、修養方面的教育。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辭約意豐,字字珠璣,有諄諄告誡之語,更溢滿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勸勉兒子勤學立志,修身養性要從澹泊寧靜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險躁。學習本文重在引導學生理解內容,把握主旨,開闊視野,體會情感,感受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養情趣,並由此積累背誦以自勵。

二、說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①熟讀成誦,正確理解文中的字詞句,積累本文重點文言詞;②賞析精彩妙點,積累名言警句。③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對子的殷殷期望。

2、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認識求知、立志、修身的方法,汲取精神養料。

3、學習方法:

①引導學生反覆朗讀,自譯文本;

②引導學生賞析語句,體會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重點文言詞,背誦課文,積累警句。

2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對子的殷殷期望。

三、說教法、學法。

1、誦讀法。 新課標規定:“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詩文尤其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只有對課文反覆誦讀,才能對文章的美產生審美體驗,激發學生的想象,培養語感,提高表達能力。所以,我採取了四步朗讀法,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感情、讀出含義 。

2、自主——合作——探究。 課堂上,調動各種手段,通過自主學習,分組合作,讓學生的眼、耳、腦、手各個感官都調動起來,充分的讓位給學生,只在必要的時候穿針引線,或鼓勵激趣、或點撥提示、或啓發引導,讓學生在誦讀了解大意之後深入品讀,由淺入深地學習。學生有了充分的朗讀、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各項教學目標能落到實處,同時學生在自主——合作中也能逐步學會學習。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主要設計了“故事導入,激發興趣;介紹作者,深入瞭解;朗讀讀文,合作探究;品讀賞析,背誦課文”四大板塊進行教學。 第一環節———設置懸念,激趣導入: 屏幕“中國第一望族”,教師介紹,引發思考,成爲望族的到底是靠什麼內容?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口,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因此,要完成一堂課的教學任務,就必須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就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懸念式的導語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使學生很快進入課文特定的情景,爲下面課堂教學做好鋪墊。

第二環節——介紹作者,深入瞭解;通過對諸葛亮的事蹟介紹,學生了解到諸葛亮的才華與品質,背景的補充能使學生對文章的說理力量更加信服,第三環節:朗讀讀文,合作探究;《語文課程標準》也一再強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而誦讀是語感培養的重要途徑。在本環節中,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又爲翻譯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內涵打下基礎。通過四個層次的朗讀要求,不同形式的朗讀變化,在熟讀中,學生熟悉課文,理解了文章內容。對於初一的學生,翻譯課文是個難點,教師要在關鍵詞上通過屏幕加以標註,並指導翻譯方法,從而降低難度。並告訴學生可以合作、質疑,提高學生的合作與探究能力。

第四環節——品讀賞析,背誦課文。 這一環節,通過引用畢淑敏的一句話引導學生注意本文提到的珍貴的東西,在諸葛亮的深刻分析中,學生學到了擁有這些美德的方法和應該注意的地方。2、熟讀成誦,積累警句。學生針對自己的不足,選取某句話作爲座右銘。 新課標強調了背誦是培養文言語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徑。課堂上用輕鬆的語言營造氛圍,並提示方法,指導背誦。使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按提示背→接龍背→全班齊背的步驟,由易到難,逐步達到熟讀成誦。

第五環節——練習拓展,佈置作業 。針對文言文的特點,設計了一詞多義及古今異義詞練習題,便於學生更好積累詞語。諸葛亮作爲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戶曉,他的很多故事廣爲流傳。請同學們課外收集有關他的故事、名言、成語學習諸葛亮的“智”,或學習諸葛亮的“德”,推薦觀看《百家講壇》中的“向諸葛亮借智慧”這些內容。 這一作業的設置,不僅將學生的視野從課內拓展到課外。 本課的板書, 以“修身”“治學”“惜時”爲主線,以文中志當存高遠的名句:“非淡泊無以名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爲主體。這一板書,既可以提示思路,幫助學生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又言簡意賅,突出了教學重點,是師生語言交流的有益補充。 本課件主要採用powerpoint,製作,插入圖片畫面背景古色古香,與課文的情境相稱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我願與大家交流分享,如有不當之處,還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筆算乘法》。

一、說教材

這是新課標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6單元的內容,它屬於“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是學生在較準確、熟練的進行多位數乘一位數要連續進位的基礎上教學的。而這一課是乘法的特殊情形,教材把它安排在獨立的一段,旨在讓學生集中學習在乘的過程中處理“0”的方法;讓學生經歷“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的計算過程,能正確筆算;在探索算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合理估算和筆算,逐步形成在筆算時自覺進行估算的意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這樣的編排有利於學生應用一般筆算的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遷移類推的學習能力。

鑑於教材的編排意圖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學生理解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的算理。掌握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的計算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多樣化的算法探究,學生掌握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

3、情感態度:培養學生初步的遷移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的算理,學會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計算方法。

難點:能正確地進行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

二、 教法學法

這節課我將以談話法,探究式教法爲主,在談話中使學生受到啓發並精心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的數學活動,給學生創設一個寬鬆、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

爲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通過演示,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參與到情境中來,並設計形式多樣的習題,讓學生練練、比比 ,再歸納總結的方法,自己總結出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的算理。並和0與一個數相加做比較,加深學生對本課知識的理解、應用。

三、 教學過程

爲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節課,我打算以學生們日常喜愛的人物懶羊羊與喜羊羊的情境故事穿插整節課,因此,我將本課節設計成以下幾個環節:

1、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2、自主探索,過關斬將

3、課堂小結

(一)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新知的探索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上課前,我設計了口算比賽的環節,意在激起學生的計算意識,並掌握學生的學習基礎,然後通過搶答,發禮物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初步學習瞭解0+0+0=0和0×3=0。接下來,我設計了一個對比練習,讓學生通過計算0與一個數相乘和0與一個數相加,觀察它們的結果有什麼不同,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得出0與任何數相乘都得0,0與一個數相加仍得原數。爲了獎勵他們,猜猜誰會來到我們的課堂,然後讓學生看一段視頻,引出競賽機制,哪組先到達羊村哪組就獲勝。

從而引入了教學的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索,過關斬將。

(二) 自主探索,過關斬將

第一關:我是小小裁判員

出示:1+2+3+4+5+6+7+8+9+0與1×2×3×4×5×6×7×8×9×0大小比較

讓學生進行比較,並說哪一隊會贏的理由。主要是讓學生鞏固0與任何數相乘都得0的算理。

第二關:破譯密碼

百寶箱的密碼是518的3倍。

讓學生自主計算,這樣既複習了舊知,又爲新知識的學習做好了準備。

第三關:取祕籍

一開始,演示(羊村長每天早晨走3圈,一圈是508米)這一生活情境圖,根據這一信息,引導學生自主提問、估算及在小組內合作探索計算方法,然後與前面進行比較,引出課題—‘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筆算乘法’,從而歸納總結出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的計算方法。學生帶着收穫,順利進入下面的第四關。

第四關:我是快樂小醫生

出示:(我是快樂小醫生,看誰先找出錯在哪裏,再改正。)

通過趣味的故事,讓學生鞏固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計算方法。

然後,設計一個聖誕老人送禮物,小羊們搬種子的環節,讓學生用本節課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在完成練習後對學生的練習結果給予適當的評價,從而引入了下一個環節。

(三)課堂小結:

先讓學生自己談收穫,在對着黑板和屏幕進行全班總結。(讓學生暢談感受、收穫,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互相評價鼓勵。)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我遵循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理念,自主合作,嘗試探究,聯繫生活實際,通過闖關學習,引入競爭機制,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數學課堂學習的快樂,體驗幸福的數學學習生活。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設想,還有待於在實踐中去完善。請各位評委老師多多指教。

說課稿 篇3

(播放視頻00:00—06:10)

在第一階段,我與學生共同探究了本節課第一部分的內容——拋物線的定義。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我選擇用二次函數的圖象是拋物線,以及生活中的實際事例來引入新課,通過讓學生感受拋物線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探索拋物線定義的教學中,我的設計是通過幾何畫板來展現拋物線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從動態的展示中,通過觀察,發現和認識拋物線。這樣做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直觀感受拋物線,抓住軌跡問題的本質——變化過程中的不變量,這樣就能非常容易的探索出拋物線的定義。

學生在第一階段的學習中,學習過程是從看到畫的一個過程。

在給出定義之後,我引導學生進入了第二階段——深入探索,完善體系。請大家繼續觀看。

(播放視頻06:00—17:32)

拋物線的標準方程是這節課的又一重點內容,而拋物線標準方程的推導是這節課的難點。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我的設計是

第一步,回顧求曲線的一般步驟。由於“曲線與方程”“方程與曲線”的`這種關係貫穿解析幾何的始終,學生對它的體會,是一個長期反覆的過程。我的設計意圖是通過回顧知識,加深學生對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方法—解析法的理解。

第二步,推導拋物線的標準方程。我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小組展示等手段瞭解知識的來龍去脈,通過嚴謹細緻的分析,展現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進一步加強過程性教學。

第三步,利用表格由學生總結出其他幾種形式的拋物線標準方程,以及相應的焦點座標與準線方程。這部分內容由學生獨立完成。

學生在第二階段的學習中,學習過程是一個從想到研的一個過程。

第三和第四階段分別是指導應用,鼓勵創新以及小結概括,深化認識。請大家繼續觀看。

(播放視頻17:32—結束)

在這兩個階段中,我引導學生總結出方程特點後,給出例題和當堂檢測來加深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並通過當堂檢測檢驗本節課的學習效果,達到了堂堂清的目的。最後,由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穫,深化學生對本節課的認識。在這兩個階段中,體現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

教學反思:

本節課圍繞着教學目標逐步展開,學生通過看(觀察體驗)——畫(實驗嘗試)——想(獨立思考)——研(合作交流)——用(鞏固提高)的學習過程掌握了知識,提升了能力。

本節課我的設計理念遵循以下原則,以學生爲主體,以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爲手段,以能力提高爲目的。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不斷爲學生提供思考及合作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串,啓發學生參與到問題中進行思考探究,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我在教學過程中還注意解析幾何基本思想方法的滲透,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的方法與思想。

總之,這節課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在通過自己的努力之後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達到了能力上的提升。

當然,我的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語言的精煉規範上還有一定的欠缺,我會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我的課堂變得更嚴謹,更完美。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不當之處,請各位專家評委,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4

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將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嶽麓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9課的教學內容。本課由“革命爆發”“《權利法案》”和“歷史意義”三個子目構成,主要講述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和歷史意義。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爲其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保證,同時這場革命也是一場具有世界影響的革命,它標誌着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

二、說學情

過渡語:要想上好一堂歷史課,不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還要對學情有深入的把握。

九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樂於表現,對新鮮的事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有主動學習的願望,歷史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存在看問題重表象、輕實質的特點。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實際的發展需要出發,因人因材施教,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新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依據,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講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過程和影響等知識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後議會與國王反覆鬥爭過程的歸納整理,養成用發展的觀點與實事求是的原則看待歷史問題的思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戰勝封建制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人類歷史的重大進步。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權利法案》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

【難點】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語: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本課,我主要採取的教學方法有談話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組討論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和難點,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衆所周知,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好的開頭,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使他們心懷期待地投入新的學習內容中去。爲此我採用創設情境導入法導入新課。

我會展示《查理一世在狩獵》的油畫並播放《查理一世命喪斷頭臺》的視頻,提出問題,那時的英國發生了什麼重大歷史事件?帶着問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播放視頻,能夠給學生強烈的視聽刺激,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生迅速融入課堂。同時,我設置的思考問題又增加了課程的懸念,有利於烘托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進入新課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教學

1.革命爆發

(1)背景

我會展示新航路開闢和斯圖亞特王朝統治時期的相關史料,並提出問題:新航路的開闢對歐洲有哪些重大影響呢?斯圖亞特王朝統治時期採取的措施,在客觀上對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起着怎樣的作用?從而解決這一問題。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運用有效信息進行思考和歸納的能力。

(2)經過

這一問題線索較爲清晰,在教學過程中我會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通過拋出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逐步瞭解革命的導火線、開始的標誌、內戰、克倫威爾的統治、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相關史實。

【設計意圖】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能夠獲取相關歷史知識,還可以鍛鍊邏輯思維能力。

(3)結束

展示《威廉在英國登陸》和《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的加冕典禮》圖片,並讓學生結合課本思考:爲何稱1688年革命爲“光榮革命”?有何意義?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我總結得出這是一次宮廷政變,基本上沒有流血,是資產階級和地主貴族之間的一場妥協,標誌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可以讓課堂教學與書本知識緊密結合,提高學生對教材的分析解讀能力。

2.《權利法案》

對於這一部分的內容,我主要採取了史料分析法,讓學生通過對具體法律條文的解讀,總結提煉出《權利法案》的內容和影響有哪些。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的優點,一方面能鍛鍊學生史料解讀能力,另一方面易於使學生髮現知識點之間的聯繫。

3.歷史意義

這一知識點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學生不易理解。我會引導學生回顧剛纔所學的革命過程和《權利法案》的史實,指導學生從對英國的影響和對世界的影響兩方面進行分析。在學生小組討論、代表發言的基礎上,我會得出以下結論: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爲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道路;開闢了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

【設計意圖】通過對所學內容的回顧及分析,使學生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有更深入的認識。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鞏固新知。因此在小結環節我採用了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來加深學生對本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2.作業

在課程的最後我設置了開放性的作業:請同學們課下蒐集當今世界上除英國以外,還有哪些國家也實行君主立憲制。

【設計意圖】開放式的作業設計,更能夠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達到課雖下、趣仍濃的特點。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以直觀、簡潔爲原則,以下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5

一、 教材簡析:

《分類》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排序與分類》的第二課。本單元屬於小學科學探究中有關專門進行技能訓練的單元,這是因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不只要引領同學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感悟科學的真諦,同時,也必需指導同學掌握最基本的科學探究方法和科學知識。

衆所周知,在人類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人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各種感官或藉助工具、儀器等獲取大量有關事物的信息,這對人們認識客觀事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但還缺乏以能迫近客觀事物的實質,還必需通過篩選、提煉等思維加工過程方能形成相關的科學概念或結論——科學知識。前人大量的研究標明,“分類”和“排序”都是人們對收集到的證據(數據、資料)進行初步整理和加工最常用的方法,所以,對同學進行這方面的專門訓練,不論是指導同學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方法,還是協助同學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都顯得尤爲重要。

本冊教材前面的幾個單元已經大量滲透了“排序和分類”的活動,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四年級的同學,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了初步的“排序和分類”的意識,這爲本單元的教學提供了感性基礎。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同學對“排序和分類”的認識無論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探究的過程技能和方法,還是對“排序和分類”理性考慮肯定會得到質的提升。它不只標誌着同學目前應該達到的認知水平,同時也爲同學的認知走向更高遠、更廣闊水平的發展提供了潛在的可能性。

本課教材的佈置,首先是提供了同學隨家長在商場購物的情景圖片,其目的是喚起同學對生活經驗的回憶,從同學的實際生活入手,激發同學科學探究的興趣;然後,試圖通過同學親自對假設的、富有挑戰性的海洋生物圖片的分類活動,通過師生的有效互動,初步學會分類的方法和技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歸納和籠統出“分類”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接着,順理成章地給出了什麼是二分法;最後,教材佈置了對各種各樣的動物進行分類的實踐活動,一方面鞏固“二分法”概念,另一方面,跟進了什麼是“多極二分法”,進而讓同學感悟分類方法的多樣性和其在日常生活、科學研究中的運用,拓展同學的視野,提升科學學習的價值觀。由此可見,教材的佈置是符合課程規範關於貼近同學生活、以科學探究活動爲主、從感性到理性等多項編寫原則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爲,分類的實質含意——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特徵進行分類和“二分法”是本課的重點,“多極二分法”和運用“多極二分法”是本課的難點;精心設計有意義的探究活動,讓同學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增強同學的體驗、提升同學的價值觀是本課的關鍵。

二、 說教學目標:

小學科學課的總目標是培養同學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中也包括着在科學探究中,運用理性思維對收集到的證據進行比較、分類、歸納和概括等整理加工,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種種解釋。根據本課的結構和以上分析,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

1、感悟分類是人們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對獲取的信息資料進行加工處置、使之形成科學

概念或結論的一種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體驗分類在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中的運用和價值。

2、知道分類的基本規範——依照事物的相同和相似的特徵。

3、在學會“二分法”的基礎上,初步學會“多極二分法”以和在日常生活中分類的多種運用方法。

4、在分類活動中培養同學細心觀察、認真考慮、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三、 說教學準備:

1、對教材的處置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對教材作了如下的處置:

(1)保存教材的核心——教學要求;

(2)設計動物、食物卡片和多媒體課件

(3)考慮到教材中給各種動物運用多極二分法分類與上面我們設計的卡片有雷同之處,爲此,設計了給全班同學分類這一環節;

我們試圖通過對教材進行重組和整合來體現課程規範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和“以兒童立場關照教學”的理念和思想。

2、具體技術處置

(1)製作動物與食物卡片,供同學分組活動使用。選擇素材的原則應該考慮到實際生活中可分方法的多樣性,並能同時滿足三種分法的前提下考慮具體事物的可能性。如:食物可以依據葷和素、主食和菜餚以和生、熟等情況,我們決定選取麪條、麪包、米飯、青菜、四季豆、豬肉、雞和帶魚這些與同學生活比較貼近的食物做爲素材。動物選取同學比較瞭解的啄木鳥、鷹、貓頭鷹、老虎、兔子、鱷魚、長頸鹿和羊作爲素材。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用目光傾聽》是一首兒童詩歌,通過媽媽的目光展現出媽媽對孩子的關愛,媽媽的平凡的一句話教導孩子,對孩子的成長起到重要的作用,表現出母愛的偉大。作者用樸實的語言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與人交往要真誠。這首詩是用第一人稱寫的,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真實的感受、體驗,娓娓道來。語言樸實、簡潔,沒有華麗的辭藻,富有人情味和真實感,使人感到特別親切,樂於接受。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

2、能力訓練點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並能背誦。

(2)、訓練學生自我感悟詩句意思的能力。

3、德育滲透點

培養學生與人真誠交流的習慣。

4、美育滲透點

通過理解詩句,感受兒童詩歌的語言之有趣,提高學生鑑賞能力。

(三)重點:體會作者怎樣緊扣題目,節節深入表達主題;理解“用目光傾聽”的含義。

(四)難點:掌握作者寫作方法,收集生活材料,仿寫一首自己的詩歌。

二、說教法和學法。

(一)、教學設想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的情感活動中,加深體驗,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還要求教師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根據課標精神,我的整個教學設計立足點在於:教學中,一方面要靈活地利用教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自讀自悟,啓迪聯想……讓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教師的講解分析,用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答案,用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取代整齊劃一的理解知道。整個過程爲張揚學生個性,激揚學生靈性服務。在“情趣”中觸動學生的心絃,開啓學生的心扉,讓他們欣然走進詩的意境;從他們的心靈深處引出一股清泉,讓純真的語言化爲盎然的詩句洋溢在課堂教學之中。在濃濃的人文情懷中,在音樂、畫面、詩歌這融爲一體的氛圍中,在學生們積極參與的合作、交流中,使學生的語文素養隨着心靈和情感的薰陶而提升。

(二)教法:創設情境法、引導法、點撥法。

(三)學法:聯繫實際,自讀自悟。

三、教學過程

1、播放音樂,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一開始,我播放《愛的奉獻》這一首歌曲,營造一個濃情氛圍,聲情並茂,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然後,師抓住歌詞“只有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引入課題,師:真誠的愛,使人間變美好,看今天我們認識的詩人如何表達自己真誠的愛呢?

2、師範讀,在聽中有整體感知。

教師琅琅讀書,既吸引學生,又讓學生在聆聽範讀的過程中對課文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

3、自由讀,感知內容。

在學生自由讀前,提出自讀要求,目的是讓學生讀通課文,感知文章的內容。

4、美讀,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在教學指導思想下,我把朗讀作爲這堂課的重點,“新課標”還特別強調“讀”的重要性,提倡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發生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

教法:小組合作形式、邊讀邊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小節自讀自悟該小節。

1)、以境促讀,境中動情。

小組裏互相表演朗讀自己喜歡的小節。這樣調動學生朗讀的積極性與興趣,並能讓學生學會評價別人,從而提高鑑賞能力。

2)、以說促讀,說中激情。

組員之間互相交流自己從詩歌中領悟到的內容。這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自讀自悟,用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答案,用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取代整齊劃一的理解知道。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以演促讀,入情入境。

小組派代表,演說自己的看法。在這之前,我出示重點詞語“伴隨、真誠、傾聽、燦爛、千言萬語、傳送、照耀”這樣,既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又能讓學生學會如何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內容。這樣演說,演說者培養其口頭表達能力,也能照顧中下生,讓他們在聆聽中理解詩歌內容。

4、抓住重點小節(第三小節),加深對中心的理解。

利用幻燈出示第三小節的按課文內容填空的練習,體會作者的表現手法,加深對“與人交往要真誠”這一中心的理解,爲下一環節作鋪墊。(如何做到用目光傾聽,真誠地對待別人的表演。)

5、品讀,加深理解。(現場PK大賽)

以比賽的形式,表演朗讀全詩。促我班朗讀水平的提高。

6、回看板書,小結全詩,特點是作者的寫作方法,爲仿寫詩歌作準備。

7、再放歌曲,移情於現實。

播放歌曲《媽媽的吻》片段,再幻燈出詩歌《媽媽的愛》,讓學生觸景生情,回想起平日媽媽對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我馬上提問:你的媽媽告訴你什麼,教會你什麼?舉一點說說吧!這不單激發學生對媽媽的感激之情,也爲仿寫收集材料。

8、仿寫詩歌。

讓學生動筆寫詩歌並把它寫在精美的卡片上,這樣培養了寫作能力,學生感情得以表達與昇華。

說課稿 篇7

《大腦》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課的教學內容。在這裏我主要從教材、學情、設計理念、教學目標、課型學法、教學流程、板書設計幾個方面作簡要分析。

一、教材分析

《大腦》這一課是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1課,我設計的這節小課主要引領學生認識大腦的形態和功能,體驗到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我從趣味性、適合性、探究性等幾方面入手,將大腦作爲探究對象,把教學內容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通過觀察、交流活動初步認識大腦的形態和作用;第二部分通過分組討論、彙報討論結果的活動全面認識大腦的功能;第三部分通過“七巧板拼圖”的競賽活動測試學生大腦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體驗到動腦動手創造的樂趣。

二、學情分析

大腦對學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因爲人人都有大腦,可大腦在我們體內,學生看不見,摸不着,他們對大腦雖有一些模糊的瞭解,但缺乏系統性,因此學生對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會很感興趣。於是我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在這節小課中設計了猜謎、觀察交流、分組討論和動手拼圖等活動,激發學生探究大腦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並使他們從活動中獲取對大腦的初步認識,體驗探究的樂趣。

三、設計理念

科學課教學強調通過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要給學生創設多種親歷活動的的機會。本節課我以學生爲中心,從學生的興趣、需要和特點出發,爲他們提供寬鬆的學習環境,創設各種情境,充分讓學生感知和體驗,在愉悅的環境中獲取有關大腦的知識,體驗到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科學課程標準,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交流活動,初步瞭解大腦的形態和作用。

2、通過觀察討論活動,認識大腦的功能。

3、通過“七巧板拼圖”競賽活動,測試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五、課型與學法

本節課我採用的課型方式是平臺互動式,課時形態是小課。我主要搭建了兩個互動平臺,一是四人小組的討論平臺,討論:大腦還有哪些功能?二是六人小組的拼圖平臺,學生合作用七巧板拼圖並粘貼在卡紙上。學生在親歷這兩個互動活動中,既增加了學生對大腦功能認識的廣度和深度,又鍛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了他們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六、教學流程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猜謎導入,引出課題

一開課,我通過課件出示謎面:世界上最複雜的“機器”是什麼?然後讓學士猜一猜,學生通過觀察畫面思考後會很快猜出是大腦,從而引出本課課題:大腦。

(二)觀察交流,認識大腦

對於大腦,學生看不見,摸不着,於是,我通過課件出示大腦圖片,提出“關於大腦你們都知道些什麼?”的問題,鼓勵學生仔細觀察後在班上交流,隨後我歸納小結,課件出示:大腦的質量、大小、表面、軟硬,顏色、作用等,加深學生對大腦的認識,體會大腦是人體“司令部”的重要作用。

(三)分組討論,瞭解大腦的功能

我先課件出示:大腦的功能圖片,讓學生初步認識大腦有哪些功能,然後提出:“大腦還有哪些功能呢?”的問題,讓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隨後讓組長彙報討論結果,老師板書在大卡的氣泡圖上。使學生對大腦的功能有了更加全面的瞭解。

(四)分組拼圖,測試學生大腦的想象和創造功能

首先,我給學生講解用七巧板拼圖的比賽規則,再通過約定,實現動靜迅速轉換,學生圍成六人小組,進行拼圖粘貼,老師巡迴指導,然後讓組長呈現作品,張貼在黑板上,並講述本組拼的是什麼,評出優勝小組,給予獎勵。最後佈置實踐作業:課後繼續練習用七巧板拼圖,鍛鍊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七、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簡潔明瞭,重點突出。中間板書的是:大腦——人體的“司令部”,左邊是:“大腦功能”氣泡圖,右邊是:學生的拼圖作品。

說課稿 篇8

小班主題活動:水果變變變說課稿

一、說教材:

衆所周知,水果是孩子經常接觸的一種食物。在春夏這個季節裏,水果隨處可見,它們種類繁多,幾乎每個孩子都能說出幾種來。比如:常見的蘋果、香蕉、橘子、葡萄、梨等。雖然他們知道的不少,但對水果的營養及對人身體的好處不是很瞭解。因此有必要使幼兒對水果有正確的認識,加深對水果的喜愛,激發幼兒愛吃水果的情感,並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因此我們覺得選擇本次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必要性。《綱要》指出“教材的內容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本次活動來源於幼兒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我班孩子處於由於年齡小,注意力易轉移,手眼協調能力差,思維帶有明顯的直行動性,認知經驗不夠豐富,抽象概括水平較低,但是對吃的東西興趣很高,能引起他們活動的興趣。

依據以上的要點,我設定的教學目標爲:

1、通過分類、製作果盤活動了解水果種類和營養及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2、在活動中幼兒能大膽操作,並用語言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

3、激發幼兒愛吃水果的情感,初步體驗同伴合作的樂趣。

重點是:瞭解水果的種類,並能分類;難點是:瞭解水果的營養,知道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在活動中我主要是通過幼兒動手操作、分類、製作等活動,在擺一擺、變一變、嘗一嘗等幼兒動主參與的過程中突破重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活動中力求“合作式的探究學習方式”。因此在本次活動中體現了教師與孩子的交互主體性,採取相互尊重、協商、交流、共同構建的方式,並共同學習與成長。採用的教法有:

1、情景創設法:創設“接待客人老師”的遊戲情節,將幼兒引入到活動中,非常適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極大地調動起孩子探索的慾望。

2、運用多媒體法:藉助多媒體集圖、文、音、像一體的特點,爲幼兒營造充滿感情,有如身臨其境的氛圍,多方位地刺激幼兒的感官,不僅能受到特點氣氛的感染,活躍幼兒的思維,並通過演示使幼兒學到了製作果盤的技能技巧。

3、視聽嗅嘗摸結合法:讓幼兒在感官的運用中獲得真切的感受和體驗,主動建構有關感知的經驗世界,心理學家:“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官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的掌握學習對象。

4、小組合作法:小組研究共同的內容,有助於發展孩子們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與協作的機會,當幼兒進行小組探究時,教師要放手讓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不干涉但給予必要幫助,使他們不斷獲得相關經驗。是《綱要》提倡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也是培養幼兒科學素養,探索科學真知的重要途徑。

5、操作實驗法:它是建構幼兒活動的基本方法,本活動有兩次操作,第一次是幼兒將收集來的水果按種類的不同進行分類,並在活動中我嘗試滲透了連續分類的方法,即:將蘋果、橘子等分好後又按大小進行了依次排列,雖然難度大些,但由於是孩子們感興趣的活動,因此幼兒很容易進行。第二次操作製作果盤,這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一個活動,孩子們自己剝橘子、撥香蕉皮、老師切蘋果、梨等。在民主、平等而熱烈的氛圍中,每桌的幼兒都自己動手製作了一個果盤,他們不僅嚐到了水果的香甜,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三、說程序:

活動準備:

知識準備:幼兒對水果有一定的經驗(認識幾種常見水果)。

物質準備:幼兒收集的各類水果並已洗好、水果刀、果盤、牙籤、製作果盤的多媒體課件。

(一)引導幼兒“玩”。

師:今天有很多客人老師要到我們班上參觀,餘老師準備了很多水果,這些水果都混在一起要小朋友幫忙分開,你們能做到嗎?

請孩子們玩擺果果遊戲:第一次要求幼兒按盤子裏的水果標誌將水果分類;第二次要求孩子按照從大到小的方法進行排列。

(二)幫助幼兒“悟”。

師:水果都有皮,要怎麼做客人老師吃起來比較方便?引導幼兒觀看製作水果拼盤的課件

觀看完後,教師提問:橘子要怎麼做?香蕉?蘋果呢?比較軟的香蕉可以孩子切,比較硬的蘋果、梨子怎麼辦呢?引導幼兒邀請聽課教師參加製作。最後教師要進行小結,幫助幼兒悟出製作水果拼盤的步驟:先將水果去皮,然後切成小塊,最後擺出漂亮的造型。在這個環節中,由於創造了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環境,使幼兒有了進一步操作和探索的慾望,同時也體現了綱要進精神“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三)組織幼兒“做”。

,通過看一看、摸一摸、切一切、說一說,擺一擺,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四)分享幼兒“樂”。

大家一起從顏色、形狀來欣賞各組製作的果盤,並讓孩子們邀請聽課教師一起品嚐美味好看的水果拼盤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充分感受着活動的喜悅,幼兒逐步意識到了多吃水果營養好的道理,從而自覺地做到不挑食,孩子們帶着美好的情感體驗結束了本次活動。

(四)指導幼兒“想”:請孩子們回家也製作一個漂亮的水果拼盤送給爸爸媽媽。

各位評委老師,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能使一個活動開展成功,需要以新《綱要》爲指南,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嘗試和探索,活動中預設不當之處,還望各位老師給予批評和指正,謝謝!

說課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是關於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質、溶劑、溶液的概念,溶解時的吸熱和放熱現象等。在此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接觸到了許多溶液,如鹽酸、硫酸銅溶液、食鹽溶液等等,對溶液並不陌生。這一課題主要是使學生從宏觀上認識溶液的特徵,從微觀上認識溶液是溶質以分子或離子形式分散到溶劑中形成的均一、穩定的體系。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有關溶液的較爲科學的概念,爲下面的教學做準備。

二、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的結果。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 ,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溶液、溶質、溶劑的基本概念;瞭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瞭解一些常見的乳化現象;

3.瞭解溶質溶解時溶液溫度的變化。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發展學生善於動手,勤于思考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化學課程標準》對本課題的要求是:“認識溶解現象,知道溶液的組成。瞭解溶液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用途。”因此,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建立溶液的概念,認識溶液、溶質、溶劑三者的關係。

難點:

從微觀角度理解溶解的過程。

四、教法和學法

實驗、分析講解相結合

在以師生既爲主體,又爲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他們在熟悉的化學藥品中認識一些溶液的實例。通過對物質溶於水等實驗現象的觀察、描述和分析,理解溶解的過程及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

五、實驗準備

藥品:

食鹽、蔗糖、硫酸銅、高錳酸鉀、碘、乙醇、汽油、水

儀器:

燒杯、試管、玻璃棒、膠頭滴管

六、課時安排

2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教師展示五種顏色不同的溶液(氯化鈉溶液、硫酸銅溶液、氯化銅溶液、高錳酸鉀溶液、氯化鐵溶液),並設疑:請同學仔細觀察試管中漂亮的液體,你想到了什麼?

(通過新課的引入,意在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掌握更多知識的積極性)

【活動與探究】

本課題中活動與探究比較多,因此要引導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幾個實驗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記錄和分析實驗現象,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分析、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活動與探究(一) 幾種固體物質溶解與水

學生實驗,觀察實驗現象並將現象記錄下來,課堂交流。探究溶液是如何形成的。並從微觀角度解釋蔗糖爲什麼會消失。

(把簡單易做的實驗改爲邊講邊實驗,多給學生創造動手的機會,不僅激發了學生旺盛的求知渴望,又能培養學生全面觀察實驗能力,彌補了教師演示實驗一些細微現象不易被全體同學觀察的缺陷。培養準確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

該探究活動十分簡單,學生也有這方面的生活經歷,因此可以把重點放在對實驗現象的微觀解釋上。蔗糖溶於水的過程是蔗糖的分子擴散的過程,食鹽溶於水的過程則是離子的擴散過程。在處理這一問題時不必展開,只要求學生了解,無論是分子還是離子,它們都是極其微小的粒子,它們均勻地分散在水分子中間,以此來理解溶液的本質。

在活動與探究(一)的基礎上,通過學生相互之間的討論,得出溶液、溶劑、溶質的概念。對於溶液的基本特徵,要抓住均一性和穩定性。另外,還應啓發學生多從微觀的角度去想象,分散在溶劑中的分子或離子達到均一狀態之後,仍然處於不停的無規則運動狀態之中。

活動與探究(二) 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學生做完實驗後,請一個小組來彙報實驗情況。教師點評,總結結論:不同溶質在同一溶劑裏的溶解性不同,同種溶質在不同溶劑裏的溶解性也不同。

設疑:把一種溶液放入到另一種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嗎?引出:

活動與探究(三) 水與乙醇能夠互溶嗎

學生做完實驗後,請一個小組來彙報實驗情況。教師點評並設疑:液體與液體互溶時,量多者爲溶劑,量少者爲溶質。那麼,請問溶質除了是固體、液體外還可以是什麼狀態?舉例說明。

教師小結:①不同溶質在同一溶劑裏的溶解性不同,同種溶質在不同溶劑裏的溶解性也不同;②溶質可以爲:固體、液體和氣體;③液體與液體互溶時:多者爲溶劑,少者爲溶質,一般情況下水是溶劑。

通過設疑: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引出:

活動與探究(四) 洗滌劑在清洗油污時起的作用是什麼?

活動與探究(四)實際上講的是乳化和乳化現象。課程標準中要求“能說出一些常見的乳化現象”,要求比較低,實際上是從密切聯繫生活的角度提出來的:洗滌劑是一種最常用的乳化劑,用洗滌劑清洗餐具就是乳化現象的應用。因此,教材中“乳化”現象是通過實驗引出的,學生也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

學生做完實驗後,請一個小組來彙報實驗情況,教師點評。並提出問題:什麼是乳濁液?將試管內的液體倒掉,觀察試管內壁的現象是什麼?怎麼處理?學生回答後用實驗驗證自己的方案。思考:植物油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的特點是什麼?爲什麼加了洗滌劑的乳濁液可以穩定存在?教師邊演示Flash動畫,邊解釋。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乳化現象。

【課堂小結】

學生先分組討論,總結本節課學習的內容

1. 溶液、溶劑、溶質的概念。

2. 乳濁液(乳化劑)乳化現象。

【鞏固練習】

1、指出下列溶液中溶質、溶劑各是什麼?

(1)硫酸銅溶液

(2)稀硫酸

(3)75%的醫用酒精

(4)油脂溶解在汽油裏

(5)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6)鹽酸

(7) CO2的水溶液

2、結合課本P27,圖9—3,談一談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用途。

3、課本P33,習題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