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塞下曲說課稿

【教材分析】

古詩塞下曲說課稿

這是盧綸反映軍士生活最有名一首詩。本詩利用一個頗有戲劇性的情節變化,表現了將軍的勇武。將軍把箭射入石棱中的描寫,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

全詩形象鮮明突出,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味道淳厚。

【學情分析】

【教學目標】

1、能根據拼音讀準“盧綸將棱”4個生字的讀音,並能在古詩的語言環境中正確認讀。

2、正確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在老師的指導下,大致瞭解古詩的內容。

【課時建議】1教時

【教學過程】

一、認識作者,引入課題

1、今天我們又要認識一位唐代的詩人,他的名字叫盧綸(板書:盧綸),盧綸曾經參過軍,他寫的描寫軍隊生活的詩,內容充實,富有生氣。

2、學習“盧、綸”兩個字。

交流怎樣記住“盧、綸”兩個字。

提示:“盧”字可以採用比較的辦法“盧、戶”。

“綸”字可以採用加一加的'方法,也可以採用換一換的辦法。

3、(板書)塞下曲

“塞”爲邊界的意思。《塞下曲》是邊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種歌曲名稱,內容大都描寫邊疆的戰鬥生活。盧綸的《塞下曲》組詩六首,這裏選的是第二首。

4、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在學習古詩之前,先將詩人及當時的時代背景、創作背景有個大致的瞭解,這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古詩的內容。】

二、朗讀古詩,理解詞義。

1、請大家自由朗讀這首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指名朗讀,集體正音。

正音:沒(mò)在石棱(léng)中

學習:“將”(學習“將”字旁並組詞);教師示範寫“將”。

石棱(léng)   出示:石棱的圖片

釋義:引弓――拉弓,開弓,這裏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剛亮的時候。白羽――箭桿後部的白色羽毛,這裏指箭。

“沒”是個多音字,這裏是“嵌入”的意思。石棱――石頭的邊角。

3、出示帶有節奏符號的古詩:

塞下曲

盧綸

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棱中。

教師範讀、學生自讀體味、同桌互讀交流。

【設計意圖: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反覆誦讀達到記憶詩歌、理解詩歌思想感情和體會詩歌意境的目的。】

三、熟讀古詩,領悟詩意。

1、指名朗讀古詩,提問:你們知道這首詩歌頌誰的嗎?(李廣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漢朝名將)

2、李廣幹什麼?教師在“引弓”字下加點。

他爲什麼要引弓?請找出說明原因的詩句,用直線劃下來。

(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出示李廣將軍射獸的圖片)

試着做一做引弓的動作(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

3、試着和同桌說說這句詩的意思。(小組練說)

4、交流。(黑暗的林中風吹草動,將軍深夜拉動了強弓。)

提示:爲使句子說得更通順,可以加上“因爲……所以……”這組關聯詞。

5、李廣將軍射獸的結果怎樣?與同桌再讀古詩。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6、指名交流這句詩的意思。(黎明時尋找射出的箭,發現它深陷在巨石中。)

7、齊讀古詩。

四、再讀古詩,體會感情。

1、聽老師範讀古詩,想一想:當士兵們“平明尋白羽”,發現白羽“沒在石棱中”的時候,他們會是怎樣的表情?

提示:當士兵們在天剛亮的時候,就去尋找李廣將軍射的箭,看到箭已經深深地嵌入石頭中,大家都很驚訝,人人都很佩服李廣將軍的箭術高超。

2、用有的說:“    。”有的說:“    。”的句式來誇誇李廣將軍。

3、同學們都能結合詩句來體會詩人的情感。讓我們一起通過朗讀來把這份情感傳遞給大家。

五、指導背誦《塞下曲》。

1、李廣將軍如此神勇,《塞下曲》如此著名,你有信心把這首詩記到自己的頭腦中去嗎?自己先試試看!背給你四人小組的同學聽一聽,還可以大家一起背!

2、誰來背給大家聽?還有誰願意來試一試?哪個小組願意把你們小組的背誦情況展示給大家看一看。

3、讓我們閉上眼睛想象當時的情景一起來背一背。

生:(配樂齊背)

【設計意圖:利用多種形式背誦,很好地鞏固了學生對這篇課文和古詩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