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數的減法說課稿範文

【教材分析】:“三位數的減法”是西師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本冊教材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所以教材自然強調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通過實物圖、學具圖,算珠圖來理解減法的意義,例1是不退位減法,教材創設了學生熟悉的購物情境,尊重學生計算方法的多樣化,例2是個位不夠減的退位減法,由於退位減法在計算難度上超過進位加法,學生容易出錯,所以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教材也創設了情境,讓學生清楚計算中要注意什麼?接着教材安排了課堂活動,結合學具圖、算珠圖等鞏固三位數減法的計算。

三位數的減法說課稿範文

【學情分析】:依據本課的知識基礎和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進一步培養學生“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數學思想,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技能,學生是在已經掌握了100以內的減法之後來學習“三位數的減法”,引導學生把舊知遷移到新知的學習中,學生通過分組合作,同桌交流,想算法、說算法、悟算法,再通過想一想、估一估、算一算、比一比、說一說中比較各種算法,從而選擇自己喜歡或容易理解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計算,明白計算的價值。

【目標定位】:探索並掌握不退位減及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1再減的三位數減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進一步發展估算意識,提高估算能力。並且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法運用】: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我把“做計算”落實到了實踐操作活動中,把教材中的圖示材料變爲現場演示材料,增強學生的親身體驗,並且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自主體會各種算法,在豐富學生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升華爲理性認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過程】:本節教學中我安排了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境激趣、探究三位數不退位減法。

在教學中,我開始就爲學生創設了一個購物付錢的生活情境,並且通過已知信息,提出問題,然後解決問題,分別讓學生交流付錢的方法,其次讓學生用算式表示付錢的過程,最後,教師課件演示付錢過程。

設計意圖與反思

傳統的計算課,教師和學生的思維被禁錮在“純計算”的範疇中,“教算理、說算法”教師教得枯燥,學生也學得乏味。新理念下的計算教學要求把學生置於解決問題的背景中,讓學生體驗計算在生活中的意義,基於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巧取生活場景,從生活原型中引發,這樣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適時地引發了學生的認知衝突,“我要學”的認知傾向油然而生,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中。

同時,在這一環節中,安排學生交流付錢的方法,並把付錢的過程用算式表示出來,其目的是誘導和鼓勵學生算法的多樣化,用自己喜歡、自己容易理解的方法計算,讓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在相互交流算法,理解算理中大膽的探究與創新。

這一環節的安排,我覺得設計合乎學生的認知規律,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並能把估算和計算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但學生還在說不同的付錢方法時,我過早出示課件,演示先從300元裏拿走100元,再從40元裏拿走20元,這樣就有些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不能很好的從不同角度想出方法,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耐心地傾聽學生說,再進行必要的總結和演示。爲了彌補這點,我在這一內容的練習中,就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時間來想和說,努力集合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來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活躍了,真正體現了學法的多樣性。

第二環節:聯繫生活實際,探究三位數不連續退位減法。

在這一環節中,我同樣先創設了弄髒學校人數表格的生活情境,出示表格,從表格信息中讓學生通過同桌或前後左右的同學探討如何來解決出現的問題,並交流解決的方法,再用估算檢驗計算的結果,教師利用算珠演示,讓學生明白個位不夠減時要從十位退1作10再減的計算原理。

設計意圖與反思:

這一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這一環節的設計遵循了《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對信息提煉整合,情境讓學生髮現了生活中的數學,拉近了數學知識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認識到數學可以解決身邊許許多多的問題,在解決退位減法的過程時,我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同時藉助珠算的演示,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到個位不夠減時要從十位退1作10再減的計算原理。

這一環節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從估算、計算、驗證中,把舊的知識遷移到新的知識上,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個性,活躍了思維。在教學中學生對於同一個問題出現的不同的想法,我都給予了積極的評價,例如在計算876-438=?時,有個同學就先把876看作880,把438看作440,相減得440,把被減數多看了4,就從440裏又減去4得436,這樣減數多減了2,結果要加上2,最後算得438。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覺得應該把着眼點放在尊重每個學生的想法和尊重學生本身的差異,計算方法不搞“一刀切”,而是讓學生在交流、比較和實踐的過程中自主選擇自己喜歡和容易理解的方法,讓學生的靈性得到最大限度地發展。

第三環節:小結例1、例2用豎式計算時應注意的問題。

學生自己歸納小結,自由發言,教師概括總結。

設計意圖與反思:

新課程理念追求“計算方法多樣化”,但在計算過程中仍需要準確和規範,這爲以後學習多位數的加減作了良好的鋪墊。在這一環節中,學生能結合兩個例題豎式的異同,進行總結和概括。再次理解和感悟算理,能發現計算中應注意的地方,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第四環節:練習鞏固:

做課堂活動及部分習題。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

設計意圖與反思:

本環節設計的練習,突出層次性,爲不同的學生提供了各自施展的舞臺,強化了知識,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題技巧,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但在這一環節中由於時間的關係,給予學生交流的時間少了一些。

第五環節:課堂小結:

學生自由說說在這一節課中的收穫及感受。

【評價反思】:本節課達到了預定的目標,以學生的發展爲根本,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爲學生的思維開放創造了適宜的“土壤”。學生通過想一想、寫一寫、估一估、算一算、說一說、比一比等活動中多感官參與學習,激發和拓展了思維,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回答問題有了一定的深度,整堂課學生學習興趣盎然,個性得到了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