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泡菜的教師教育隨筆

開學時,孩子們上學期種植的蘿蔔獲得了大豐收,我們的活動也就此展開。大家討論的第一個問題是:“收穫的蘿蔔可以用來幹什麼?”孩子們七嘴八舌,有說可以用來雕刻的,有說可以用來畫畫的……當然最集中的意見是用來吃。大家討論的第二個問題是:“蘿蔔怎麼吃?”燉着吃、炒着吃、生吃、拌着吃、泡着吃、燒肉吃、做蘿蔔乾吃……孩子們的想法很多。在傾聽孩子們的想法後,考慮到大班的孩子樂於探究、樂於挑戰,我們希望這次活動成爲孩子們的一次探究之旅。於是,我們引導孩子們選擇他們有生活經驗、具有四川飲食文化內涵的做泡菜,將蘿蔔泡着吃。做泡菜看似簡單,實則蘊含着許多探究的機會。做泡菜這一活動可以捲入家長,將幼兒園教育拓展延伸,同時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四川飲食文化。就這樣,“做泡菜”之旅開啓了。

做泡菜的教師教育隨筆

一、廚師叔叔教孩子做泡菜

我們請來廚師,組織活動,讓孩子們明白了製作泡菜的三大祕訣。

祕訣一:泡菜壇要密封。廚師叔叔演示了一個實驗,他將點燃的蠟燭放到透明泡菜壇裏,讓孩子們猜猜蓋上蓋子後蠟燭會怎樣。大多數孩子猜測蠟燭會熄滅,但實際上並沒有熄滅。廚師叔叔又在壇沿裝上水,再次蓋上蓋子,這時蠟燭熄滅了。孩子們對這個實驗非常感興趣,直觀地感受到了壇沿裝水是爲了不讓空氣進入壇內。這樣,廚師叔叔爲孩子們揭曉了做泡菜的第一個祕訣:將泡菜壇密封,做到不讓空氣進入。

祕訣二:泡菜水味道要好。廚師叔叔向孩子們提問:“爲什麼蘿蔔、兒菜經過泡菜水泡製後會變得好吃了呢?”孩子們都說那是因爲泡菜水有味道,蘿蔔和兒菜經過泡菜水浸泡也有味道了。那如何製作泡菜水呢?廚師叔叔向孩子們介紹並演示了泡菜水的製作方法:先用白酒給罈子消毒,消毒後留下少量白酒,因爲後續放進去的食材也需要藉助白酒殺菌;再放入適量的香料(桂皮、八角、花椒等)、足量的鹽(一定要足量,否則泡菜就沒有味道)、適量的白糖;最後加入涼白開水,攪一攪,將糖和鹽融化,這樣泡菜水就做好了。

祕訣三:泡菜不能沾生水和油。廚師叔叔提醒孩子們做泡菜時一定不能沾生水和油,因爲泡菜遇到生水和油容易壞。

接着,在廚師叔叔的指導下,孩子們把洗淨晾乾的蘿蔔切成塊或條放進玻璃罈子裏,做成了兩大壇泡菜。

在充分感知、體驗後,爲便於孩子們回顧和整理經驗,我們請孩子們用繪畫的方式記錄製作泡菜的過程。此後,我們將兩個泡菜壇放在窗邊的矮櫃上,並準備了一本記錄本,供孩子們隨時觀察、記錄泡菜的變化。

思考:組織孩子討論怎麼處置收穫的蘿蔔,不僅爲活動的進一步開展提供了線索,而且充分調動了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在孩子們衆多的想法中,我們選擇了“泡着吃”,希望孩子們能在食物與自己生活之間建立鏈接。我們既尊重孩子的興趣,又選出對孩子的學習具有推動作用和對孩子的發展具有價值的活動內容。

二、好吃的泡菜怎麼做

孩子們每天都會去看泡菜的變化。第四天,泡菜終於可以吃了。

(一)泡菜不好吃

午餐時間,孩子們終於吃上了自己製作的泡菜,但是孩子們咧嘴、皺眉的表情說明泡菜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味,泡菜既鹹又苦。大部分孩子都不滿意泡菜的味道,有的甚至想要倒掉所有泡菜,但大多數孩子捨不得。我們抓住契機,將“怎樣才能做出好吃的泡菜”這個問題拋給孩子們,孩子們立刻積極迴應:

艾艾:我覺得可以加點檸檬水,我們家做菜就喜歡加檸檬水。

彥彥:可以放點其他調料,比如醬油、醋。

遙遙:我覺得可以加點冰糖,因爲冰糖可以去掉泡菜苦味。

博博:我覺得是我們種的蘿蔔不甜,應該重新去買蘿蔔。

宥宥:我覺得可以再多加些水,這樣泡菜就不會鹹了。

嘉嘉:我覺得可以再放點其他菜,泡菜就不會那麼鹹了。

在激烈的討論中,孩子們的探究熱情被極大地激發出來了。孩子們通過舉手投票最終確定了最想嘗試的三種實驗方法:加冰糖、加檸檬、加菜。

思考:孩子們第一次做泡菜失敗意味着新的教育契機來臨。“泡菜”是四川人司空見慣的餐桌小菜,我們原以爲製作泡菜是非常簡單的,其實不然。藉助做泡菜失敗這件事,我們正好讓孩子們體驗到常見而簡單的事情要做好也不容易。我們以孩子們發現泡菜味道不好爲切入點,將他們的興趣聚焦到了“如何做出好吃的泡菜”上,賦予他們更多探究學習的機會。

(二)用多種辦法重製泡菜

孩子們從家裏帶來了冰糖、檸檬、包心菜,開始重製泡菜。我們把原來的兩壇泡菜分成四壇:1號壇保持原樣,既爲了滿足部分孩子的喜好,也爲了後面作比較留下參照物;2號壇加入了包心菜;3號壇加人了冰糖;4號壇加入了檸檬水。孩子們對製作泡菜的過程進行了記錄。然而,琦琦對所有辦法都不滿意,她認爲製作美味泡菜一要少放糖,太甜了就會變苦;二要把各種各樣的菜放在一起泡,這樣味道纔好。大家尊重琦琦的想法,於是新增加了5號壇。5號壇裏的泡菜是琦琦和媽媽運用廚師叔叔教的方法新做的,不加糖,而且泡有紅蘿蔔、胡蘿蔔、兒菜、黃瓜、包心菜。園長也參與進來了,她建議大家在泡菜裏放點小米椒,因爲四川人喜歡吃辣味,而且辣味會讓泡菜更可口,但孩子們都不願意用自己認可的那壇泡菜做實驗,於是,大家決定由園長用6號壇做放小米椒的實驗。

我們把6個泡菜壇排放在活動室窗邊的矮櫃上,爲它們製作了1~6的號碼牌。在櫃子旁邊,我們還開闢了一面主題牆,供孩子們記錄探索泡菜的足跡。我們把這裏叫做泡菜區。

接下來這6壇泡菜會有哪些變化呢?好奇的孩子們總喜歡去泡菜區看一看,打開壇蓋聞一聞。爲了便於孩子們記錄泡菜的變化過程,我們在每壇泡菜旁邊都放了一本記錄本,便於孩子們回顧和梳理經驗。記錄本爲活頁,孩子們但凡有新的發現,都可以及時做記錄,並寫上姓名和日期。如果幾個孩子都想記錄同一壇泡菜的變化,則可以每人一頁,記錄完後再歸放到一起。

思考:孩子們喜歡做實驗,這是檢驗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的好辦法。從他們的設想中,我們感到孩子運用已有經驗和反思的能力在明顯提高。此時利用製作泡菜這個生活中常見的事例來滿足孩子做實驗的願望,不僅可讓孩子充滿自信,也有利於孩子經歷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讓孩子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探究能力。實驗過程中尊重個別孩子的想法是很重要的,一能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堅持自己的.見解;二能讓孩子意識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多種多樣的,只有多實踐才能找到好的辦法。

(三)泡菜品嚐會

觀察泡菜的變化成了孩子們每天的必修課,不過,孩子們最想知道的還是哪壇泡菜最好吃。於是,我們開展了一場泡菜品嚐會,並邀請了孩子們的爸爸媽媽前來參加。泡菜品嚐會上,爸爸媽媽和孩子們化身美食家遊走在各個泡菜罈子之間品嚐泡菜。品嚐後,大家都會在投票欄爲自已心目中最美味的泡菜貼上一枚粘紙。最後,爸爸媽媽和孩子們一起統計票數。1、2、3、4號泡菜雖然也有不少孩子投票,但5號、6號泡菜還是以絕對優勢勝出。無論家長還是孩子都有自己的理由,看來沒有一種泡菜是公認的最好吃的。於是,我們保留了這六種口味,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自己最愛的美味。

思考:舉辦親子品嚐會不僅可讓孩子品鑑自己的探究成果,體驗探究的樂趣,還可感受到成人對他們所作所爲和所思所想的關注與重視,從而萌生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將進一步促使孩子持續探究。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還要基於孩子的整體發展來拓展活動的廣度,比如親子品嚐會的投票統計環節能讓孩子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三、泡菜“生花”了

(一)初戰“生花”泡菜

有6種味道的泡菜陪伴的進餐變得有趣了,無論早中晚餐,孩子們都會撈一點泡菜吃,也有孩子不斷從家裏帶一些新菜添加到泡菜壇裏。一天,天天帶來芹菜加到了2號壇裏,因爲從未泡過芹菜,孩子們便對2號壇特別關注。一天後,孩子們發現2號壇內出現了許多不正常的泡泡,似乎泡菜水也有點渾濁了。就在孩子們疑惑之際,琦琦那壇蔬菜品種豐富的5號泡菜也起泡了。泡人芹菜三天後,2號壇內的泡菜水錶面開始長出了一層白花。這一現象引發了孩子們的疑問,大家圍着泡菜壇討論着。

桐桐:我覺得是菜的問題,就不應該加芹菜,2號壇加了芹菜以後泡泡就越來越多了,後來就變成白花了。

兔兔:我覺得是因爲泡了有些菜才生花的,2號壇是因爲泡了芹菜,5號壇是因爲泡了黃瓜,這兩種菜其他罈子裏都沒有。

糖糖:我認爲是泡的時間太久了。

虎虎:我不同意這個想法,我們家的泡菜泡了很久也沒有壞,而且現在也只有2號壇和5號壇的泡菜生花。

琦琦:我認爲是酒加少了,廚師叔叔說過不加酒會生花的。我的5號壇裏酒就加得有點少。

晨晨:我認爲不是菜的問題,因爲我家泡的芹菜、包心菜都沒生花。

涵涵:我覺得是因爲壇沿水乾了,2號壇、5號壇的壇沿水很少,應該再加上。

婷婷:我覺得是因爲沒經常攪動,我奶奶說泡菜要經常攪動一下的。

孩子們討論得很認真,我們請他們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並一一落實。先撈出2號壇的芹菜、5號壇的黃瓜,再分別向兩個壇里加了酒,給兩個壇的壇沿加了水,最後用筷子使勁攪動。第二天,這個辦法奏效了,我們組織孩子們記錄下了這個有效的辦法:“撈出可能生花的菜+加酒+增加壇沿水+攪動”。孩子們很有成就感,我們抓住這個機會帶領孩子們總結出了製作泡菜的四個注意事項:(1)芹菜、黃瓜不能泡。(2)增加了新菜就要再加點酒。(3)壇沿水不能太少。(4)每天都要攪動一下。

思考:泡菜生花是一個意外發現,但它具有探究學習的價值,能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引發孩子們的深度學習。令人驚喜的是,孩子們在討論過程中還出現了不同觀點的碰撞,成了一個個主動探究者。我們珍視這個過程,鼓勵孩子們記錄自己的想法並一一加以落實,在成功之後又讓孩子們記錄下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最後組織孩子們將這些有效方法總結成注意事項,上升爲經驗,讓孩子們經歷了“發現問題一分析原因一預想辦法一實踐操作一總結提煉”這樣完整、深入的學習過程。教師的作用就體現在引導和幫助孩子梳理想法、整合經驗、提升認識上。

(二)再戰“生花”泡菜

沒過幾天,泡菜壇裏又長出了白花。這是怎麼回事呢?芹菜沒有放,壇沿水也夠多,難道是酒加得不夠多?於是,孩子們又給2號壇和5號壇加了點白酒,可沒兩天又開始起泡長花了,而且還散發出一股濃濃的白酒味。看來加白酒這個方法是行不通了。孩子們仔細地分析着原因。有的孩子猜測是因爲經常取用,每次開封的時間太長,所以空氣和細菌進去了。於是,孩子們規定以後每天撈泡菜的次數不能超過3次,因爲開啓的次數越多,細菌和空氣進入的機會就越多。有的孩子猜測是撈泡菜的筷子上有生水或油,於是趕緊檢查筷子,但沒有發現問題。有的孩子猜測是泡菜壇不密封導致的,提醒大家以後拿完泡菜後一定要檢查有沒有蓋嚴實。

這些都是預防泡菜生花的辦法,那麼眼前泡菜生花的問題怎麼解決呢?我們繼續引導孩子們思考,好多孩子提出可以通過網絡查詢和向他人諮詢。於是,我們請孩子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繼續尋找解決泡菜生花問題的辦法。

次日,孩子們分享了各自蒐集來的小妙招。比如,把泡菜罈子放進冰箱裏,在泡菜里加甘蔗、加竹筍、加麥芽糖、加酒……“我們已經試過加酒這個辦法了,沒有用啊!”“看來這些方法也不一定都有用。”經過討論,大家覺得“把泡菜罈子放進冰箱”最有效,因爲冰箱能凍死白花,但班裏沒有冰箱,無法試驗。最後“加麥芽糖”“加竹筍”成了孩子們的選擇,大家覺得麥芽糖上的小孔和竹筍上的大孔肯定能把白花吸走。

第二天,兔兔和糖糖帶來了竹筍和麥芽糖,並把它們分別加到了2號壇和5號壇裏。孩子們期待着罈子裏的白花能夠消失。  思考:孩子們在前期探究的過程中探究能力已有所發展。這次對撈菜次數、開壇蓋次數、撈菜筷子清潔程度的思考,即是孩子們對前期學習的回顧。他們能夠將泡菜生花歸因到首次學習的製作泡菜的三祕訣,將祕訣與具體實際相結合,呈現出將問題置於關係中思考的能力。有一定難度的挑戰能讓孩子們的思維得到拓展。解決泡菜生花問題的過程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學習方式的多樣性,而且在將他人的建議用實踐加以檢驗的過程中進行了辨析思考,這些對孩子也是有價值的。

(三)探究泡菜“生花”緣由

採用上述方式後,泡菜壇裏的白花並沒有消失。不僅2號壇、5號壇裏的白花沒有變少,就連1號壇、6號壇也開始生花了。孩子們有點沮喪。其實,有經驗的老教師和廚師早就告訴班級老師,隨着夏天的到來,窗臺邊的泡菜天天被陽光直射着,自然就會生花。無論加入什麼材料,泡菜都會持續地生花。我們沒有直接告訴孩子們這個奧祕,想引導他們自主地去發現。我們想到了一個有趣的辦法——讓孩子們回家“和自家泡菜壇合個影”,期望孩子們通過觀察、比較幼兒園和家裏的泡菜壇的位置來發現其中的奧祕。當晚,泡菜生花問題也引發了家長們在班級羣裏的熱烈討論。他們一邊上傳孩子和泡菜壇的合影,一邊分享、討論着各自的小妙招:在泡菜里加甘蔗,加紫蘇,把泡菜放在溫度較低的地方……也就是在這次討論後,我們發現有好多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到了解決泡菜生花問題的活動中。

第二天,孩子們集中欣賞了幾十張與泡菜的合影。我們引導孩子們思考:“家裏的泡菜壇和幼兒園的泡菜壇擺放的位置有什麼不一樣?”通過討淪,孩子們發現,泡菜罈子要放在陰涼的地方,不能放在有陽光直射的地方。那活動室裏哪些地方適合放泡菜罈子呢?最後,經過討論,孩子們將1號壇、2號壇放進了儲物間,將5號壇放進了午睡室,將6號壇放進了洗手檯下的櫃子。孩子們期待罈子裏的白花能夠消失。

過了幾天,孩子們發現洗手檯下櫃子裏的泡菜壇沒有白花了,但其他泡菜壇裏的白花還是沒有完全消失,於是,孩子們決定把其餘泡菜壇全部搬進洗手檯下的櫃子裏。我們支持孩子們的想法,並在櫃門上貼上泡菜壇的輪廓標誌,以便孩子們辨認。泡菜壇的兩次搬遷記錄了孩子們不斷探索的足跡,更是孩子們通過行動進一步理解泡菜存放的條件,並將知識內化的過程。

思考: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行動生困難;困難生疑問;疑問生假設;假設生試驗;試驗生斷語;斷語又生了行動,如此演進於無窮。”孩子們解決泡菜生花問題的過程正是對這番論述最好的詮釋。孩子的科學學習就在不斷提出問題、收集信息、對比觀察、實踐操作、分享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重孩子的主體性,讓孩子在充分的探究中獲得發展。但同時,我們也需要爲孩子的探究提供支持。當然,這種支持要基於對孩子能力水平、思維發展水平的判斷。對大班的孩子而言,要發現泡菜的儲藏條件是有難度的,因爲他們的已有經驗以及思維的廣度還不夠。所以,我們基於孩子在直接感知中學習的特點,想出了讓孩子與自家的泡菜壇合影的辦法,並巧用這個支架,引導孩子直觀而又不失趣味地進行對比觀察,從而明確泡菜存放的條件。

四、泡菜美食

(一)泡菜美食區的建立

解決了泡菜生花的問題,怎麼吃泡菜又成了孩子們談論的核心話題。有的說:“我吃過泡菜炒回鍋肉。”有的說:“我喜歡酸菜粉絲湯。”有的說:“我家會用泡辣椒炒土豆絲。”有的說:“我看媽媽吃過泡椒鳳爪,罩而好像有泡菜。”有的說:“弄點佐料拌起來也好吃。”

於是,我們創設了一個泡菜美食區,準備了電磁爐、鍋、碗、盤、筷子、安全小刀、菜板、調料盒。爲了激發孩子們製作美食的興趣,我們還在牆上貼了泡菜美食圖片。

因爲孩子們從小班開始就參加幼兒園的巧手面館等活動,所以能使用基本廚具、辨認各種調味品。爲了讓孩子們的行動更有目的性,我們組織孩子們就“你們想做哪些菜”“你們知道怎麼做菜”進行討論。

詩詩:我想做酸菜粉絲湯,我已經會燒粉絲湯了,我看媽媽做過的。

宥宥:我也喜歡粉絲湯,幼兒園的粉絲湯很好喝。

星星:每個菜我都想做,老師可以教我們做。

梓梓:可以在網上下載菜譜,媽媽就是看網上的菜譜做菜的。

澤澤:我奶奶會炒土豆絲,我可以讓奶奶先教我。

思考:從製作泡菜到品嚐泡菜是孩子們學習的一個轉折點,如何才能使品嚐泡菜既滿足孩子們對美食的嚮往,又體現他們的自主探究學習以及對自我的挑戰呢?無疑,建立“泡菜美食區”是達到這些目的的好辦法,孩子們可以像在娃娃家裏遊戲一樣實現真實的願望,即便結果不理想也沒有關係。

(二)DIY花樣泡菜美食

在有了想法和方法上的準備後,孩子們開始製作泡菜美食。詩詩拿着湯勺像模像樣地在鍋裏攪動着,憑着記憶裏媽媽燒粉絲湯的方法,製作了一份忘記放鹽但很特別的粉絲湯。雙胞胎姐妹大寶和小寶想做泡椒鳳爪,頭一天晚上媽媽就帶着她們在網上下載菜譜、準備食材 她們根據菜譜圖片,把事先泡好的野山椒和野山椒水倒進罈子裏,再放鹽、白醋、糖,倒入煮熟的雞爪,最後放進洗淨切好的洋蔥、胡蘿蔔、芹菜,蓋上蓋,等待時間讓泡椒鳳爪變得更美味。保育老師唐媽媽是做菜的一把好手,美食區自然有了唐媽媽的“用武之地”。

靠記憶、看菜譜、老師教,哪種方法最便利呢?經過一個星期的體驗,大家都覺得看菜譜最便於自己獨立製作。於是,我們將孩子們製作泡菜美食的照片製作成“班級菜譜”,供孩子們借鑑。孩子們的“酸菜粉絲湯”“泡椒鳳爪”“泡椒土豆絲”等泡菜美食越做越得心應手了,其他班老師品嚐後也讚不絕口。現在孩子們有了一個新的目標,那就是在畢業會餐時爲大家奉上一道泡菜美食。

思考:泡菜美食區把油鹽醬醋搬進了孩子們的生活,孩子們能夠像成人一般去學習調味和烹飪,感受做出美食的成就感,體驗自己的力量。更爲重要的是,孩子們觸摸到了生活的溫度,發現了生活的趣味。

教育即生活,生活中有很多教育契機,用蘿蔔做泡菜的想法引發了孩子們一系列的探究。在探究活動中,教師激發孩子的探究興趣尤爲重要,孩子就是在探究具體事物、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探究能力的。教師需要扮演好觀察者、傾聽者、支持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創設寬鬆、平等的氛圍,接納和尊重孩子的想法,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聚焦孩子感興趣的、有意義的、有挑戰性的問題與任務,提供支持孩子探究的條件,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充分地觀察、猜想、操作、交流,爲孩子的探究護航。

摘自:《幼兒教育》2018.03

編輯:c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