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我不滿意的作品》教育隨筆

美術活動“胖胖的魚”正在進行中。沒多久,吳昊和博博便開始聊天了,經我提醒後,他們才繼續作畫,但過了一會兒便將作品交給我,表示已經完成。我發現他們畫的魚有的不塗顏色,有的雖然塗了顏色但大部分塗到了輪廓外面,並且由於畫的魚又少又小,畫面上還有很多空白。

幼兒教師《我不滿意的作品》教育隨筆

我告訴他們這些“魚”的身體沒有好好裝飾,顏色也沒仔細塗,畫面上也還有很多空白,要求他們考慮顏色的搭配並仔細、耐心地塗色,將畫面畫飽滿。

博博和昊昊答應着將畫作拿了回去,沒過一會兒,他們又將畫拿來交給我,但是畫面上並沒有多大的改善,仍舊是塗了一半顏色的魚和大片的空白,於是我再次說明要求,又將畫作退了回去。

當博博和昊昊第三次將畫作拿給我時,畫面上多了幾條魚,顏色也飽滿了一些,但是畫面仍舊有許多空白,塗色也不到位,總之我還是不滿意。但我還是默默地收下了他們的畫(見圖1、圖2)。

在接下來的幾次活動中,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孩子的身上。我在反思:問題到底出在哪裏呢?

是孩子的問題嗎?我仔細地觀察過孩子。除了教學活動,我也經常看到孩子們會自發地畫魚。我發現孩子們對魚的基本形態已經有了較爲清晰的認識,也能運用一些線條和圖形表現不同的魚,顏色的運用也比較多樣,這說明孩子有一定的繪畫技能。同時我也發現不少能夠較長時間認真作畫的孩子的作品也不盡如人意,這說明造成這種情況不是因爲孩子的作畫態度問題。

難道是我的問題?於是我對自己的言行作了一番深刻的反思,發現還真存在不少問題。

●提供的畫紙過大。提供一張過大的紙,對孩子們的構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們完成作品所需要的時間也更長。而孩子注意集中的時間有限,當他們畫了很長時間仍然無法看到所期待的“美麗”畫面時,或者發現要完成這幅作品還需要更長時間時,他們就會對繼續作畫感到疲倦。

●提供的材料單一。在這些美術活動中,我給孩子提供的材料只有畫紙、水彩筆和油畫棒。

●活動的組織方式缺少遊戲性。在活動中,我只是讓孩子欣賞圖片,然後觀察交流,便讓孩子進行創作。但在美術活動中,如果孩子沒有豐富的感性經驗,沒有豐富多樣的材料支持,沒有生動有趣的創作情境,那麼孩子的表達或者創造的源泉就會枯竭,創作的過程會變得枯燥乏味,甚至還會半途而廢。

●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我的注意點在於孩子的作品是否達到我的預期,孩子是否具有堅持性、耐心、細緻等學習品質,從中可以看出我的主導地位非常明顯,我總是以我的價值取向爲標準去要求、評判孩子,希望孩子朝着我的'預期發展。所以,我對孩子們的作品不滿意,並且首先想到的原因是孩子堅持性、專注力等不足,而沒有第一時間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和組織策略是否有所欠缺。

有了上述的反思和認識,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我嘗試着做了一些調整。

●將畫紙裁成正方形。經過這樣的處理,我發現孩子們的構圖更加合理,魚的“遊向”也更加多樣。

●創設了“彩色線圈要去海底旅遊”的情境,讓孩子用線圈“玩”遍整片“海洋”(畫紙),還提供了橡皮泥、毛線、紙板、紙箱、羽毛、鈕釦、透明塑料紙等多種材料,供幼兒進行創作。生動有趣的情境,各種材料的使用,孩子們的參與熱情大大提高,作品也變得豐富多樣了。

在線圈“走遍海底”以後,線圈留下的痕跡爲孩子們的想象提供了支架,比如,特別大的形狀可能是一條兇猛的鯊魚,小的是可愛的小魚(見圖3);豎着的圈可能是小魚在往上或者往下游;三角形的圈可能是三角形的魚或者是一條張大嘴巴的食肉魚(見圖4)……

●當孩子一下子無法完成作品時,爲了讓孩子善始善終,我讓孩子把畫作先保存起來,告訴他可以在其他時間完成作品。這樣既尊重孩子的能力和發展水平,又能培養孩子的“匠心精神”,使孩子對自己的作品認真負責,而不是粗製濫造或半途而廢。

這件事讓我明白,教師要把握孩子的興趣和需要,瞭解、尊重他們的發展水平和能力,而不是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強加在孩子身上。發現問題時,要及時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爲,每個環節、每個細節都需要站在兒童角度仔細地斟酌,在不斷反思、學習的過程中,調整自己不恰當的教育行爲,促使自己更快地成長。

摘自:《幼兒教育》20XX.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