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孩子被網住了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在“互聯網+”時代,家長對孩子使用手機等新媒體有着不同的態度。一種是放任鼓勵孩子使用。家長認爲學習使用微信等社交工具可以擴大孩子的社交圈,APP應用也可以輔助他們的學習,況且移動互聯網技術也是未來時代的發展趨勢,使用新媒體設備還可以激發孩子對信息技術的探索興趣。於是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家長坐在一邊翻看着手機,孩子在旁邊也在擺弄手機家長在一起談笑風生,一羣孩子則拿着手機或平板在一旁玩得不亦樂乎。就這樣,手機等移動設備就逐漸成爲孩子“迷戀”的“玩具”。另一種則是嚴格禁止孩子接觸任何新媒體設備。他們認爲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新媒體設備會給孩子的眼睛等造成很大的傷害,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會給沒有辨別能力的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傷害。而且一旦孩子“觸網”成癮之後,則很難戒除。因此,他們將孩子與網絡完全阻隔開來。

不要讓孩子被網住了幼兒教師教育隨筆

其實,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化成爲這個時代的發展趨勢,互聯網設備也逐漸成爲未來生活、工作與學習的必備工具。現實生活中幼兒接觸與使用新媒介的狀況已超乎我們的想象。2015年,“兒童與媒介”調查報告顯示,幼兒園學生的手機接觸率爲91.8%,平板電腦的接觸率爲83.4%,電腦的接觸率爲80.6%,接觸和使用手機等新媒介已經成爲大勢所趨。儘管如此,英國心理學家西格曼博士指出,政府應頒佈法令禁止9歲以下的兒童接觸電腦,因爲兒童過早接觸電腦會影響到智力發育。我國青少年問題專家孫雲曉也認爲“9歲前不要讓孩子單獨‘觸網’”。真實的生活經驗與直接體驗是幼兒獲得社會認知的重要方式,幼兒特別需妻通過現實生活世界培養其人際交往能力,而不是通過電子媒介中片面的、虛擬的和碎片化的世界。因此,對於幼兒使用移動智能終端,我們不是簡單地阻隔而是正確引導。

首先,持開放的態度,同時加強監管指導。網絡新媒介本身沒有任何問題,關鍵在於我們如何使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家長“談網色變”,對孩子“觸網”懷有強烈的牴觸情緒。爲避免受網絡負面信息的薰染,父母乾脆直接讓孩子與網絡“隔離”,這種因噎廢食的做法其實不可取。當身邊的同伴都在談論和使用手機遊戲或社交工具時,孩子會感覺與他們之間有“隔離”而難以融入同伴羣體,而且網絡本身有着豐富的信息與學習資源可供孩子選擇與使用。

其次,不能讓孩子單獨“觸網”。可以允許孩子使用手機等新媒體,但一定是在父母或成人的監管與指導下而非他們單獨使用,這種監管指導本身也是一種對孩子的陪伴。當孩子的認知能力還不足以支撐其獨自使用網絡新媒介時,通過父母的陪伴或共同使用,可以監管孩子的使用方式與過程,同時還能讓孩子獲得一定的新媒體知識,如教孩子如何發郵件等。

第三,做好內容的篩選與時間控制。內容良莠不齊與無法控制使用時間是家長反對孩子使用網絡最主要的理由。父母應該從一開始就給孩子選擇合適的有教育意義的媒體工具和應用軟件,積極引導孩子學習使用,從而形成探索的興趣。同時一定要嚴格控制使用時間,如規定只能在週末使用,而且只有在完成自己的任務後才能使用,每次不能超過20分鐘。這樣也就可以較好地解決孩子網絡“上癮”等問題。

通過成人的正確引導和控制,孩子可以藉助新媒體技術進行學習與遊戲,並逐漸形成一定的媒介素養,從而既能科學地“觸網”,又不被互聯網給“網”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