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官場中多一些書生氣隨筆

百無一用是書生。

願官場中多一些書生氣隨筆

說到書生氣,多多數人一臉不屑,會想到迂腐之極、酸氣熏天的孔乙己,會想到中毒頗深的范進……他們知古不知今,自命不凡,自嗟自嘆。而說到書生意氣,則會想到顏回“一擔食,一瓢飲,在陋巷,回也不改其樂”的灑脫,想到陶淵明“種豆南山下,悠然見南山”的飄逸,想到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豪情萬里、譚嗣同“我以我血薦軒轅”,想到朱自清拒絕 “收買靈魂”的施捨……書生氣和書生意氣雖然都是說讀書人的脾氣秉性,卻又天壤之別,前者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成爲民族的脊樑和砥柱,而後者食古不化、知書不知人,只能爲人們的茶餘飯後增添一些笑料和談資罷了。

可是,曾幾何時,那些書生意氣在不經意間離我們已經遠去了。隨之而來的是升級版、更爲現實版的“書生氣”。懼怕碰壁,躲進小樓成一統,做起了“互聯網時代的隱士”;磚頭塊兒砌成的'書牆裏舞文弄墨,著作等身,遇到大街上倒下了老人還要討論“扶與不扶”,路見倉皇的小偷,還要爭論“捉不捉”;野遊篝火熊熊,引火之物竟是唐詩宋詞,還要教授孺子吟誦經典國學……

我們這個時代不能沒有書生意氣。易中天先生在《書生意氣》中說,正如一個讀書人,不能動不動就意氣用事,但也不能一點書生意氣也沒有。對那些不爲厲害所動,不爲世故所淫,也不爲世俗議論所左右,依然故我保持着書生意氣的人,我們應該發自內心地敬重,哪怕他學問並不多,所得並不對。本應如此。古人認爲讀書最根本的目的就是養氣。杜甫說“由來意氣合,只取性情真”,孟子說“吾養浩然正氣”。讀書的初心本來就是要葆有一份單純純粹的“書生意氣”,就是爲了讓精神有所寄託,靈魂有處安放,不止在“熙熙攘攘,皆爲利來,攘攘熙熙,皆爲利往”的世間裏迷失方向。

其實,在我看來,這書生意氣不但是君子之風,是道德文章,是初心良知,含着儒雅血性,恬淡而又捨生取義,安貧樂道而又執着追求,更是我們平常人的一本書、一杆筆、一個寧靜的空間的恬淡;是我們能欣賞的田野的風、路邊的野花、淅瀝的小雨,是不忘仰望星空的胸襟與詩意;是你在路人顛倒後勇敢的扶起,是你敢面對蠅營狗苟的一聲大喝,是直面盪滌世間喧囂和浮躁的血性;更是堅守初心的純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守護一片內心燦爛芳芳的芳草地。

一部中華史、一部文化史就是一部書生意氣歷史。仰慕書生意氣,葆有一份書生意氣,和歷史上文人、鬥士、先行者對話與交流,讓他們精神豐盈、滋養我們的靈魂,給我們迷途中的指點迷津。在做人多一些正氣,少一些邪氣和混沌,做事時多一些勇氣、朝氣,少一些功利和怠慢,讀書時做多一些淡氣、靈氣,少一些黴氣和污濁。

復旦大學陳正宏教授勉勵畢業學子時曾寫下一幅對聯,史亦場考,文亦嘗校,答辯近了,猶思幾度改論稿;家總要成,錢總要掙,奔走紅塵,莫忘曾經是書生。我們穿梭於人世間,相忘於人間煙火,更應該葆有一份書生意氣,把書生意氣作爲爲人處世守則,不忘初心,守住道德星空和精神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