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中出雅散文隨筆

世間萬物,物極必反,無論對與錯,正與反,只要稍作改動,它們都可以相互轉換,其雅俗意境,也會立馬大不同。

俗中出雅散文隨筆

《蘇州園林匾額楹聯欣賞》一書中有記載曰:“1765年,乾隆三遊獅子林,見石峯俯仰多姿、石洞剔透空靈,環境優雅靜穆,寫下《遊獅子林即景雜嘆》七絕三首與七律一首,並賜此‘真趣’匾。”“真趣”匾如今仍懸掛於蘇州獅子林真趣亭內,匾的中間最上方刻有一方“乾隆御璽”朱文印。

有關乾隆當年恩賜此匾的故事也非常有意思。乾隆巡視江南時,曾多次與衆臣子同遊蘇州,當然也少不了獅子林。據說,有一次,他見獅子林中假山堆疊、池水清幽、小橋別緻、曲徑迴轉,興之所至,揮毫寫下了“真有趣”三個字。隨他一同遊園的'大臣、園子的主人黃熙感到這三個字過俗,卻又不好明說,靈機一動,當即跪奏,乞請乾隆將其中的“有”字賜給自己。乾隆很快就悟出了黃熙的意思,當即說“真有趣”三字去掉一個“有”字後正好與宋人王禹偁的詩句“忘機得真趣,懷古生遠思”的意境相合,便欽賜黃熙“有”字,從而爲後人留下了這塊“真趣”匾。

乾隆題“真趣”匾的故事,提醒讀書人在作書的時候都應該小心謹慎、仔細推敲,否則有時雖然只是一二字之差,但學養、味道、情趣卻已是雅、俗不同了。

題匾寫字,精確用字方能俗中出雅。可若是說話演講,又如何能做到俗中出雅呢?

古人說:“宜樸不宜巧”。梁啓超的演講可說是“俗”到家了。通篇看來,諸如“老實不客氣”、“絕對地不肯吃飯”,表達通俗淺顯,如話家常,具有鮮明的口語化特點;而“出胎”、“嚥氣”、“把四肢、五官都擱起來不用”等,也是多用口語,明白如話,讓人一聽就懂。但是細思之,這些“俗”語中卻蘊藏着深刻雅緻的人生哲理,雅與俗水乳交融,相映成趣,可說是以“大俗”見“大雅”的典範了。

“琴棋書畫堪稱大雅,柴米油鹽未必就俗”。演講時,不妨以“俗”一些的形式和技巧來表現,但是要善於恰當把握“雅”“俗”分寸,靈活地遊走在“雅”“俗”之間,做到平中出奇、“俗”中寓雅,才能避免演講流於庸俗媚俗低俗、惡俗。

如此看來,題匾寫字,和演講說話,因其語言風格不同,要做到俗中出雅,還需要過硬的語言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