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審美文化

文化是智慧羣族的一切羣族社會現象與羣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旅遊審美文化,歡迎閱讀參考!

旅遊審美文化

摘要:隨着世界的和平、穩定及經濟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逐漸成爲現代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活動之一。從古至今的旅遊變遷中,我們可以看到旅遊的審美變遷。在旅遊逐漸大衆化的今天,旅遊作爲自身的心靈與自然交融的審美感應形式,可以達到健身壯體、陶冶性情,覺悟人生哲學境界的旨意。

關鍵詞:旅遊文化  山水文化  宇宙觀哲學  旅遊現實問題

中國的旅遊自然審美思維方式並不像西方那樣僅僅作爲一種精神娛樂與休閒生活的方式來完成情感的陶冶,促進身心的健康,而是強調以自然宇宙景觀作爲精神審美的對象,擬取人生、社會、自然的精神意象。

中國是一直一個很講究自然山水旅遊的國度。在中國歷史上曾有無數的聖人賢哲騷士墨客,從自然審美行旅中,尋覓人生宇宙靈感的思維,指示人生對社會、自然的價值取向,獲以創造不朽文化的精神力量。中國旅遊文化其實並不新鮮,由來已久,早在中國古代2000多年前便有史記載。論語中孔子和其學生曾點就曾有過這樣的對話:

子曰:“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赤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這一段本是表現孔子希望社會大同,和諧美好的理想景象描寫。但是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當時的“童子”“冠者”等士族階級的一項娛樂活動便是郊遊踏青,四月暮春,芳菲始盡,邀上志同道合的好友四五人,一起於沂水沐浴,感受春天生機勃勃,萬物始發的活力,又迎風起舞,意由心生,隨風舞動,大聲歌詠而歸,這是何等愜意的生活。如同《詩經·小雅·鹿鳴》中有言: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野鹿呦呦叫着呼喚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許多好的賓客,鼓瑟吹笙邀請他。這是一個有感就發的年代,這是一個歌頌美與愛的年代,旅遊似乎可以追溯到那時候,從最簡單的放鬆身心,感受自然之美中得到人文的生華,得出生命的感悟,與生活的體會,勞動的價值之可貴。

魏晉南北朝時期,山山水水更是氏族名士們的最愛,寄情于山水,即使放浪形骸,也得一種超脫灑然的自在。小隱隱於林,大隱隱於市。是真名士自風流,興盡則好,此時的旅遊集會是士大夫們交流開闊胸襟的最好形式,把一盞曲水流觴,奏一曲高山流水,酬盡知音,謝盡風流。如王羲之所書千古名書:《蘭亭集序》。不從書法上討論其如何行雲流水,揮灑自如,單從其文學文化價值上就有難以企及的高度。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羣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爲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所謂旅遊,其最終目的仍是使自身獲得一種身與心的洗禮,獲得一種情感的浸染和釋放。所以必然離不開人文,離不開文化,說古人喜歡山水,喜歡奇絕的'自然景物,不如說他們喜歡開闊自己的胸懷,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視界的開闊遠比旅遊景物本身能帶給人的東西多。同樣,用於今日,當旅遊成爲一種時尚,當人人有能力有基礎去旅遊去消費,那個人所求亦不過寄情山水,開闊視界罷了。

說到審美:在我國傳統的自然山水旅遊審美中,人們往往把自然景觀作爲自己心靈感應的對象物,從中獲取審美的精神力量。旅遊熱點和旅遊路線的變遷能夠很好的反映這個問題:古人很講究以主體遊心於自然山水之中體驗情感,使審美觀照與審美精神邁向高度自由的境界。古人西山水,即使是在自家的小園林裏也要砌上假山,挖好渠塘,做一個縮小版的山水之境,其喜愛程度不言而喻。現代人似乎沿襲了這種喜愛。山山水水仍是大多數人的最愛。但凡和奇絕自然扯上點關係的都可以變成旅遊名景區。除此之外,文化旅遊的興起也佔了半壁江山。各人文景點也是一片爆滿,於是乎,名人住過的地方,哪怕只是一個晚上,那也叫做故居。比較新興的旅遊熱點就是農家樂文化旅遊和名族特色文化旅遊了,其實這兩個旅遊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所體驗,所感受的不是自己的生活,而是別人的,是自己不曾知道或很少了解的一種生活。這可以讓人們體會不一樣的環境,利用這樣一種新奇感來達到旅遊景點的吸引人的目的。

以西部民族特色遊爲例:中國西部廣袤的土地上生活着大約40個少數民族,他們生計方式不同,語言文字各異,有着彼此有別的宗教信仰,綿延着各具風情的民俗習慣,在特殊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中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這些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生態作爲西部旅遊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資源,對國內外遊客有着巨大吸引力。因此多樣性的民族文化作爲西部旅遊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資源 ,對西部旅遊業的蓬勃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以旅遊帶動經濟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思考到這樣一個問題:目前民族文化在旅遊開發中的問題日漸突出,如何在保護西部文化生態和旅遊發展中找到一個契合點,使旅遊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達到一個平衡這是旅遊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旅遊活動的本質是一種綜合的審美活動。中國旅遊審美文化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旅遊審美文化視域中的“山水景觀”由單純的自然山水昇華爲“人文山水”,自然山水文化已融入到人們旅行遊覽活動當中,反映了中國傳統旅遊審美文化與審美心理。在某種意義上,中國傳統自然山水審美觀就是中國傳統旅遊審美觀,而當代旅遊審美文化與審美心理則受當代文化觀念與審美需求的變化而發生相應改變與演進。一、旅遊與審美:旅遊的本質是一種審美活動從旅遊現象產生的歷史過程來看,旅遊起源於古代人們的審美活動和娛樂活動,是人們爲滿足審美和娛樂需要爲主要目的的旅行。近現代旅遊因旅1遊產業的推動而得以迅速發展,內涵與形式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增加了許多與時代需求相伴生的功能,如休閒、度假、獵奇、探險、康樂等。但這些功能並未在根本上改變旅遊審美和娛樂的基本功能,並統轄在審美和娛樂基本功能之下。旅遊的本質表現在不同的層次上。對旅遊本質的認識,不同學者有不同看法,但對旅遊的基本功能與文化屬性卻有着趨於一致的看法。如果把旅遊作爲一種人類的文化現象,從這個角度來講,旅遊的本質是一種審美活動。

再說哲學:旅遊作爲一種社會綜合的文化現象,它的背景跟文化哲學精神有着極爲密切的聯繫。特別是中國山水旅遊更是以哲學思維去指導人們從自然宇宙觀中,獲以審美情感,倫理道德、人生價值、思想境界的哲學精神力量。

莊子逍遙樂遊自然山水,從情感汪洋的《莊子》裏,提示人生與自然互相感應的精神意義;司馬遷早年“覽瀟湘,登會稽,歷崑崙,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寫下名垂千秋的《史記》;南朝畫家宗炳對自然山水審美癡迷到如此程度:“老病俱至,名山恐難遍遊,惟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凡此等等,都是從不同的哲學思維角度,來審察認識感悟自然旅遊的文化精神。這種自然山水旅遊的文化精神,蘊意着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精神。以中國傳統哲學的“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的哲學思維可以來很好地說明中國山水旅遊的哲學精神。

(一)天人感應。從現代旅遊科學思維來認識,即是人在大自然景觀中旅遊,自然景觀的物象,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人體心理情緒、情感思維、生物鐘節奏,血脈流通等等。這種“天人感應”的自然山水旅遊效應,既能使人的精神愉悅,思維清明,性情陶冶,身心健康得到優化,又能提高人生哲學思想境界。如白居易在《讀謝靈運詩》中雲:“謝公才廓落,與世不相遇。壯士鬱不用,須有所泄處。泄爲山水詩,逸韻諧奇趣。大必籠天海,細不遺草樹。豈惟玩景物,亦欲攄心素。”白居易可謂深悟山水詩鼻祖謝靈運的山水旅遊的精神奧祕,從而點明瞭謝靈運把山水作爲一種鬱憤或情感宣泄的對象物,得到某種精神的藉慰。

人的生命存在於消逝的自然時空中,參與社會創造人生價值時,既要有積極進取的剛健創造精神,亦需要退守澹泊的思想作補充。從自然景象中體驗人生嚮往的精神世界,感悟人類創造文化價值的精神意義,是旅遊者從自然景觀中,以自然精神意象作爲心靈感應的對象物,體悟人生與自然審美的感應。

(二)天人合一。從旅遊審美心理狀態來認識,即是人在自然山水旅遊中,使自身的思維情感,人生理想,人生價值取向交融於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中,進入到物我俱忘的境界。

人對自然的審美情感與心靈視界的融和,可以講是一種自由的審美行爲,沒有受到社會功利或人爲壓抑的種種心理負擔,而是一種純粹原始情感的審美快感表現過程。因爲人與社會情感的交換,往往帶有某種功利的目的,造成人們心理的負擔,制約審美情感抒發的自由性與舒展性。因此,中國古典旅遊美學的“天人合一”審美思維方式能消除社會有時阻閥人的個性與心靈的自由開放,活潑靈性的弊端,使人在自然山水旅遊中,將自身的審美情感納入大自然中,與自然物象交融合一的忘我境界。

因此,自然山水旅遊是以博大精深的宇宙意識與幽深遠闊的生命情調相結合,使人生充盈着盎然生趣的生命意趣。從精神超越的身心澄淡中體悟人生藝術境界,使心靈體驗大自然的美感,擺脫功利羈絆,萬象混化,物我爲一。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的自然山水旅遊哲學精神將是人類未來世界最高尚最重要的旅遊哲學意識。也只有這種山水旅遊哲學意識,纔是人類擺脫現代科技文明所造成的種種消極因素的精神苦惱與心理疾病的科學旅遊思維方式。

此外,中國傳統山水旅遊美學的特徵就是把人的哲學精神“物化”爲自然山水的人格精神意象,藉助山水以澡雪消解種種現代精神的煩惱和痛苦,使困頓苦寂的心靈得以春萌和復甦。美國學者S·阿瑞提說:“創造活動可以被看成具有着雙重的作用,它增加和開拓出新的領域而使世界更廣闊,同時又由於使人的內心靈體驗到這種新領域而豐富發展了人本身。”(見《創造的祕密》),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旅遊與旅遊文化,除了強調人的生存空間與自然生態和諧統一之外,還要求人的精神境界同樣要與自然統一和諧。從某種意義來說,這是一種把人生價值追求和人生價值取向放在宇宙時空流程中去追求人生的哲學精神境界。這作爲解決當前人文精神所出現“物我所耗”的極度揮霍與“唯利而圖”的唯我獨尊的一種思維方式之一,是具有重要的思想啓發價值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國旅遊審美觀的變遷與發展——基於山水文化的視角》

來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01期

作者:李嚮明;楊桂華;

2、《對民族文化多樣性與西部旅遊文化建設的思考》

來源:《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年03期

作者:瀋陽大學旅遊與地理科學學院李巍

3、《淺談中國山水旅遊審美的宇宙意識》作者:鳳博

4、《旅遊文化與審美》作者:曹詩圖 闞如良 曾文貴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