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之心美文

法國作家盧梭寫《懺悔錄》,起因是他小時候在一個伯爵家當傭人,因偷拿了主人家一條絲帶被發現,便誣陷是女僕瑪麗偷拿給自己的,導致女僕被開除。這件事給盧梭帶來了終生的痛苦,晚年時他在書中坦白:“這種沉重的負擔一直壓在我的良心上,促使我決心撰寫這部懺悔錄。”

敬畏之心美文

盧梭自省和懺悔裏充滿了敬畏的,是一種對道德和良知的敬畏。

晚清名臣曾國藩有一副對聯:“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這蘊藏着爲官、處世的真知灼見。心存敬畏意識,保持頭腦清醒,是曾國藩一生爲官從政之道的核心。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與其謀略過人、堅韌不服輸的精神有很大的關係,而他功成名就後的全身而退,則是得益於他的敬畏心理。

《菜根譚》裏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未有無所畏懼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於一時,畏史官於後世。”敬就是尊重,畏就是害怕。敬畏就是人們在面對莊嚴或崇高的事物時一種謹慎、尊敬的情緒和態度,表現在內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現在外就是持身端莊嚴肅有威儀。曾國藩認爲,身處官場,必須懂得敬畏。他告誡子孫:“敬則無驕氣,無怠惰之氣。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唯胸懷浩大是真正受用,謹慎更是通往幸福之路。”一個人只有心存敬畏,纔有一日三省的'謹慎態度,纔有戰戰兢兢的戒懼意念,也才能在變幻莫測的政海里、紛繁複雜的社會裏,不分心,不浮躁,不被私心雜念所擾,不爲名利所累,永遠謙遜平和,保持內心的執着和清靜,恪守心靈的從容和淡定。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行爲準則。曾國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一生常懷敬畏之心,堅守做人爲官的基本準則,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原則不動、底線不鬆,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境中度過,最終一路平步青雲,大業輝煌,成就自我。他在《曾國藩家書》中寫道:“不要以爲家裏有人做大官就敢欺負人;不要以爲自己有點學問,就敢恃才傲物。在順利之時,更不要忘乎所以,很多人身敗名裂就是不知道顧忌。”

“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往往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爲所欲爲,甚至無法無天,最終吞下自釀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