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存敬畏之心作文

敬畏是一份修爲,是迴歸人性不可缺少的條件。只有心存對生命的敬畏,纔會珍愛生命。敬畏自然,纔會熱愛自然。一顆沒有敬畏的心靈,很容易被邪魔佔據,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常存敬畏之心作文

心靈因爲敬畏而有了高度。對於每一個有生命的賦予情感,生命也會擁有令人欣賞的畫面。有時候在自己寂寞無助之時,我也會對着高山大聲的呼喚,以期換得另一種安慰的迴應;有時候也會對着那些無名的花蕾對話,似乎可以聽到其呼吸的聲音;有時候也會對着大樹發呆,想着傾聽它歷史年輪的聲音,想着看到它碾過的動人轍印;有時候也會靜靜地看着鳥兒自由的飛翔,落在樹丫上,捕捉着自己的所需。每一朵花,每一株樹,每一隻鳥都會有自己的故事,只不過我們有時候沒有細心的聆聽,以至於我們忘記了這些伴侶的值得敬畏的地方。

當我們領略了“落花無言,人淡如菊”的蒼茫,更懂得這份自然的純潔帶給人類的是一份修爲,一份靈魂的景仰感。

敬畏之心能促進成功,也許你不相信,成功就是要無所畏懼,一往直前的,心要堅硬狠辣,你要是這麼想,就錯了。就算是這樣得來的成功,也是小成功,甚至不能長久守住這份成功。

因爲只有敬畏生活的點滴,才能將修爲的世界舉得很高。敬畏之心才能善待生活的一切,將自己的每一個節點當做生命的累積,一步一個腳印,才能擁有令人稱羨的業績。並不是每一個璀璨的星月都屬於你,只有那些從低處着眼,在喧囂的世界能夠秉持住自己的底線,還能夠心存“明月”,就一定能達到光明溫暖的彼岸,終有美輪美奐的一天。耐得住寂寞,在生活中又有所“怕”,有信仰與理想的指引,就一定不會迷失,就一定能登至極頂。如果將自我包裝成一個“無所畏懼”的英雄,也就失去了生命的'風範。

中國先聖孔子曾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德國哲學家康德也稱自己“愈思考愈覺神奇,內心也愈充滿敬畏”。先哲所言,並非無知,而恰恰是一種智慧,一種修爲。當一個人心懷敬畏之心,就會對其頂禮膜拜,絲毫不敢褻瀆。

我們提倡科學,反對迷信。那麼什麼是科學什麼是迷信?佛語將:不加思考不去考證的全部相信是迷信。認爲一切科學的東西都是科學,是迷信。敬畏自然,是一種科學精神。自然界的發展變化有其規律性,人類也並不能凌駕於其之上。雖然吾等有“敢叫日月換新天”的雄心壯志,也不能用“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來標榜我們的傑作。一旦我們的思考和行爲超越了自然的法則,必然會遭遇大自然的洗禮和懲罰。諸如環境的破壞帶來的水質污染,流行病肆虐,沙塵暴的瘋狂之作,無一不在檢閱着遵循自然規則的大道。敬畏自然,就是要對自然有種膜拜之感,感到自身的渺小。任何與自然爲敵者,終將敗下陣來。

人類歷史上多少人因爲疾病飢餓而哀鴻遍地;戰爭中被殺戮的生靈更是令人唏噓不已(感悟人生)。所以敬畏生命,是一份人文情懷,更是一份自我修爲。生命是神聖的,她來自於自然,是這個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對於家庭、友人、團隊,都是難以割捨的情感寄託。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一旦淪爲“人爲刀俎我爲魚肉”,那又是一種怎樣的痛心和無助。記得埃及“二戰”盟軍陣亡將士墓碑上有一句話:““對於世界,你只是一個士兵;對於家庭,你是整個世界!”這種人文關懷透視着對生命的敬畏,對於生命地位的敬畏。

敬畏來自於內心真實人性的呼喚,不是因爲“有用”纔去膜拜,不是因爲害怕而尊敬。正如古人所言,此心安處,便是吾鄉。一旦人人變成了無所畏懼,人心沒有了心中的景仰,變成了無所顧忌,那麼世界一切都可以被毀壞、被砸碎,是非不分,這將是一個可怕的令人心寒的窘境,陷入這個境界的人們該是多麼可憐可悲!因此,心存敬畏,就學會心存良知,就有着道德的底線,心中還會有着“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