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試不抱怨美文

我們身邊充滿了抱怨:孩子不懂事、家人不體諒、上級不公平、人生不如意……有的抱怨是我們說給別人的,有的是別人說給我們的,但奇怪的是,幾乎沒人抱怨過自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企業管理講師蒂莫西·費里斯指出,抱怨是把心中的不滿發泄給別人,任何抱怨都有一個前提——我是對的,別人是錯的。它就像思維的“慢性毒藥”,逐漸侵蝕人們的善良、意志、親情……同時,他用親身體驗告訴我們,只要堅持二十一天不抱怨,就能改變生活。

試試不抱怨美文

抱怨成爲“全民情緒”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有時候,我們不僅會針對人,也會針對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不滿;如果找不到人傾聽我們的抱怨,我們還會在腦海裏抱怨給自己聽。”臺灣心靈作家張德芬說。如今,抱怨已不是某個人的發泄渠道,而成爲一種“全民情緒”。國內一項調查顯示,65。7%的職場人表示自己每天抱怨1~5次,4。8%的人每天抱怨多達20次以上。抱怨在其他國家也同樣流行。美國某無線網絡公司調查發現,約70%的人表示,有的同事總愛發牢騷;英國一項調查顯示,英國人平均每天要花十四分三十秒鐘向親友傾吐鬱悶心情;法國調查顯示,93%的人認爲本國人愛抱怨;澳大利亞心理學會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抱怨自己“壓力大”。

在美國著名心靈導師、全球“不抱怨運動”發起人威爾·鮑溫看來,人們喜歡抱怨主要有5方面原因。第一,當自己得不到更多關注時,就容易抱怨。第二,人們想逃脫自己的責任,或在工作、家庭中遇到問題時。第三,出於炫耀心理,因爲人們總會抱怨和自己不一樣的人,當他抱怨別人缺點時,其實就在暗示自己沒有這種缺點。第四,有的人抱怨是因爲自己表現得不夠好,這樣的人往往很難超越自己。最後,有人是因爲想控制別人,當目的達不到時,就容易用抱怨還擊。

不抱怨帶來神奇變化

無論是哪種抱怨,帶給我們的影響都是消極的。一方面,它讓人們變成“受害者”,爲挫敗、失落、憤怒找到正當理由,導致其心態失衡、言語失禮,甚至行爲失常。另一方面,抱怨傳遞的負面情緒會動搖團隊“軍心”,成天被“祥林嫂”倒“苦水”,親友也不堪負荷,長此以往,會破壞家庭關係和人際圈子。

更重要的是,抱怨傷身。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神經內分泌學教授羅伯特·薩波爾斯基研究表明,經常抱怨會強化消極思維,進而導致大腦產生一系列不良變化。聽別人抱怨產生的後果更嚴重。反覆被負面情緒襲擊,容易導致認知功能減退。

蒂莫西·費里斯用時三個月,做到了連續二十一天不抱怨,並體會到了它給生活帶來的神奇改變:1。解決事情的能力增強。每當要描述一件事或一個問題,他都會先在腦子裏自問自答,並儘量找出解決方案。2。學會隨時趕跑負面思維和消極情緒,讓自己的精神和睡眠都得到質的飛躍。3。用陳述事實代替抱怨,讓溝通更高效。4。提出建設性意見,無形中引導身邊人多思考、少批評,許多問題順利解決。

有人說,不抱怨是自己與自己建立的心靈契約,是一種陽光、積極、獨特的心靈體驗。研究也顯示,很少抱怨的人生活態度更積極,幸福感強,家庭和朋友關係處理得更好,而且更加自信。

二十一天養成不抱怨的習慣

心理學家發現,二十一天通常是一個行爲轉變成一個習慣的週期。如果我們能連續二十一天不抱怨,那它就會慢慢成爲習慣。

1。換個思考角度。抱怨有傳染性,容易讓人陷入和周圍人相同的負面思維中,此時要馬上換個角度想問題。美國職場培訓師特雷弗·布萊克說:“當抱怨的想法在腦海中浮現時,別等它脫口而出,就立刻換個想法。比如想到‘房子真貴,可我沒錢買’,不妨換個想法,‘等我有錢了就把它買下來,但這需要我馬上開始工作’。”這樣能給大腦積極暗示,更好地調整自己。

2。轉移不良情緒。如果負面情緒根深蒂固,難以通過轉換角度來消除,可以試試“物理方法”——拿出耳機聽音樂、去外面跑步等。

3。常做感恩練習。習慣抱怨的人可能短期內很難改變,可以通過感恩小練習來增加對快樂的記憶:每週抽幾天,在睡前列舉出幾天中5件值得感恩的事情,最好是細微、不重複、具體的。

有時候,自己堅持很久不抱怨了,但親友、同事突如其來的抱怨卻會讓我們的努力化爲烏有。避免被外來的抱怨影響,可以試試下面幾招:首先,找藉口遠離負面對話。比如在社交場合遇到一羣可怕的抱怨者,試圖阻止抱怨會被他們攻擊,保持沉默又顯得不太禮貌,此時不妨趕緊找理由離開。其次,在腦海裏重構他人的消極對話。比如有人說,“我討厭星期一,因爲週末太短,沒休息夠”,我們不妨反向暗示:“好在我休息得不錯。”任何積極想法都可以避免陷入別人的牢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