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課堂是怎樣煉成的

新課改下出現了一個新名詞“綠色課堂”。綠色,健康與活力的象徵;綠色的課堂就應是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原來,我對它只有一個膚淺的認識;最近講了一堂優質課,讓我對這個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綠色課堂是怎樣煉成的

牛刀小試,大約在冬季

知道要講《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篇文章後,我就開始查找資料備課,整整忙活了兩天,終於把課背出來了。自我感覺準備很充分,每個環節都是精心設計,甚至我的每句過渡詞都經過精雕細琢,總之,覺得萬事俱備,就欠給學生上課了。

可是,不上不知道,一上嚇一跳,實際效果和我的預想相差千里。整堂課學生反應冷淡,最後變成了我個人的獨角戲,到下課時,我準備的東西還沒講完,只好不了了之。課下學生對我說:“老師,我們很想配合您,可您已經說得很好了,我們不知道說什麼、怎麼說了。”我很震驚。是啊,我在備課時,只想着我要怎麼講,沒有去關注學生如何聽;只想着怎樣讓我的表達更完美,忘記了誰纔是課堂的主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老師要像春風一樣對待學生",所謂"潤物細無聲",以平等、真誠之心對待學生,以民主、尊重的方式接納學生。教師不能只關注知識的傳授,更應關注的是學生作爲一個生命體的存在。課堂中,學生是一個個充滿活力的生命,而不是一個個學習的機器。而我恰恰忘記了這一點,只顧自導自演,這樣的課堂效果只能大約在冬季,哪還有什麼生機可言。

再接再厲,綠色有多遠

痛定思痛,我毀掉教案,重新開始,我去掉了很多當初我自認爲很有文采的“臺詞”。 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審視這堂課時,我發現我原來的確是把課堂當做展示個人口才的表演舞臺,完全遊離於學生主體之外了。

再次試講時,我找了兩位老師幫我聽課,這次課堂效果有了很大提高,無論是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還是課堂氛圍均明顯優於上次。但,一些問題仍然存在:有些學生答非所問;雖然我精簡了很多內容,課仍然沒有進行完。當我把這兩個問題拋給兩位聽課老師時,他們一語中的的回答讓我頓悟:

⑴我提問的問題太過生澀,應該換種淺顯易懂的問法;

⑵我太不信任學生,總是把他們回答的問題再重複一遍,使勁向自己認爲的標準答案靠攏,無形中浪費了很多時間。

哈佛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而我的生拉硬拽,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有效時間,最重要的是無情的打擊,熄滅了學生智慧的火花。綠色課堂,應該是賞識學生,充滿愛意,溢滿陽光的啊,爲什麼我總是背道而馳!我不禁自問:綠色,我到底離你還有多遠?

走近學生,春意滿枝頭

反思,反思,再反思!問題的根本原因,其實還是沒有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甚至沒有走近學生的身旁。

在設計思路方面,我認爲對於高中生來說,三天的內容完全可以理解,我選擇不做過多的糾纏;而是以同情海倫的不幸遭遇、敬佩她的堅強意志、生髮個人的情感觸動爲線索,從宏觀上把握課文“珍惜擁有、熱愛生活”的主旨作爲我教學的重點目標。

但開始的兩節課中,學生對海倫精神的理解很膚淺,甚至很不以爲然。後來我想明白了,其實他們這樣也很正常。作爲一個個健康的生命體,風華正茂,家人的萬千寵愛於一身,從小基本沒遇到過什麼困難挫折,又怎麼能理解海倫的想法,更無法做到感同身受。針對這個問題,我對課堂導入進行了重新設計,把馬克·吐溫對海倫的盛讚改成了和學生做個小遊戲,讓學生閉上眼,自己去體會無光、無聲、無語的世界是多麼的可怕。果然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而且輕鬆地把學生帶進了海倫的精神世界。

在最後深化昇華個人感情環節上,我設計了一個比較貼近學生的問題:“假如今天是你生命中最後一天,最想做的事是什麼?以下面這句話開頭,寫一段話,來表達出你的心願。”在正式上課的頭一天,我走進教室,和學生們進行了交流,給他們講了一個他們同齡人的真實的悲慘故事:兩年前,我的一位學生,正坐在高三的教室裏,備戰高考,突然噩耗傳來,因爲車禍,她母親和小弟弟不幸全部遇難。

通過交流,同學忽然意識到,生命真得很脆弱,不幸有時離我們很近,我們應該怎樣去珍惜擁有的'?看到學生一副副若有所思地嚴肅表情,我想他們應該會思考些什麼了。果然,在第二天的課堂上,學生們給了我意想不到的驚喜,他們不僅都躍躍欲試,而且回答一個比一個精彩,最後,因爲學生們的表達太好,我反倒語言蒼白了。但是,此時教師無聲卻勝有聲啊!

綠色的課堂應當是一個師生共同“享受”知識能量與信息傳遞的空間,是一個心靈交匯、情感碰撞的磁場……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富有啓發性和創造性問題,一個激起學生強烈學習動機的探索活動,這些都可以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不僅學會知識,形成技能,也獲得情感上的豐富。真正做到這些,你會發現:盡日尋春不見春,驀然回首,春意已是滿枝頭。

這堂課講完了,聽課的老師好評如潮,而我卻覺得還有很多遺憾:時間把握的不夠準確,我的表達有不流暢之處……一位老教師告訴我:真正的課堂是有活力,而非完美;你的表現不重要,關鍵是學生的表現。是啊,我和學生一起激動,一起投入,達到了情感的共鳴,這不正是這堂課的目的嗎?

今後,我會更加相信學生的能力;投入真情,真正走進學生;我要用對話來代替講話,再也不做控制狂。從此,我的課堂會更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