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數學家故事

數學是知識的工具,亦是其它知識工具的泉源。所有研究順序和度量的科學均和數學有關。今天小編爲大家準備了有關數學家故事,歡迎閱讀!

有關數學家故事

有關數學家故事【1】

古希臘著名科學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前212年)的浴室裏,阿基米德在洗澡。

浴盆裏放了大半盆熱氣騰騰的水,阿基米德一屁股坐了下去,忽然覺得渾身輕飄飄的,身子浮動着,那熱水嘩嘩地直從盆裏溢出來。“水放得大多了。”他下意識地站了起來。盆裏的水落了下去,他孩子氣地又重重地坐下去,水又往上升起,沒過盆沿溢了出來。

忽然,他眼睛一亮,跳出浴盆,光着身子衝到門外,跑上大街,高喊道:“我知道啦!我知道啦!”

咦!這老頭瘋了嗎?瞧,他渾身上下一絲不掛。

其實,阿基米德沒有瘋,他解開了一個重要的祕密,一時有點忘乎所以。

幾天前,地中海的西西里島上的敘拉古王國的國王,叫金匠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漂亮極了。可大臣們卻竊竊私語:“誰知道是不是純金的?”國王聽了這種議論後,就叫人把王冠稱了一下,可是王冠和交給金匠的金子一樣重,沒法辨別裏面有沒有含別的什麼金屬。國王就把聰明的阿基米德召來,讓他弄個水落石出。

現在,阿基米德在洗浴時得到了一種啓發,他覺得,馬上就可以弄清這個王冠的祕密。當阿基米德發覺大家在一旁嘲笑他,低頭一看,才知道自己赤裸着身子,馬上回屋胡亂地穿上一套衣服。進王宮去了。

他給國王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他找來一塊和金冠同洋重的純金塊、兩隻同樣大小的罐子和盤子,然後把王冠和金塊分別放進裝滿水的罐子裏,當水從罐子裏溢出來時,各用盤子接着。最後把這些水分別稱一稱,結果,發覺溢出來的水不一樣多。

阿基米德對國王說:“現在我可以斷定,這隻王冠裏摻有其他金屬。”

國王問:“爲什麼?”

“王冠和純金塊一樣重,但如果王冠是純金的,那麼,它們的體積也應該是一樣大,放進水罐裏、溢出的水也應該是一樣多。現在,放王冠的罐子裏溢出來的水多,說明玉冠的體積比純金塊大,由此可見,王冠不是純金的。”

國王忙派人把金匠抓來一查問,果然是用同樣重的黃銅代替,鑄在金冠的內層。王冠中摻假的祕密就這樣被揭開了。

有關數學家故事【2】

華羅庚小時候,他的父親開小雜貨鋪,家裏窮得很。華羅庚一生下來就被裝進一個籮筐裏,頂上又蓋一隻籮筐。老人說這樣可避邪消災,所以給孩子起名爲“羅庚”,很有些吉祥如意的意思。

華羅庚上學期間,並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孩子,常常獨出心裁,我行我素。而且把作業亂改一通,但這些並不能掩蓋他的天資聰慧。華羅庚的數學天才大大超過了他的同學們。他上初中二年級時,教數學課的是法國留學生王維克。有一次王老師在課堂上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今有物不知其幾,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過了好半天,竟沒有一個學生能回答。王老師用眼掃視全班時,大部分學生都低着頭,恐怕被老師喊起來回答。只有一個學生在桌上用筆緊張地算着。過了一會兒,這個學生果然舉手要求回答了。他大聲說:“是二十三。”王老師問:“大家說他回答的對不對?”教室裏又是一片沉寂,同學們只是驚奇地看着站起來的那個學生,他就是很不起眼的華羅庚。王老師說:“他答對了。”接着老師告訴大家,這是我國古代算學經典之作的《孫子算經》裏的一道名題。

在楚漢之爭中,漢王劉邦的大將韓信,還用這個方法點兵呢!西方數家尊稱它爲“孫子定理”。王老師一再表揚華羅庚是個好學的孩子,前途不可限量。從此,同學們對華羅庚刮目相看了。其實,這年纔剛滿14歲的華羅庚,根本沒看過《孫子算經》。他完全是靠動腦筋,憑聰明才智計算出來的。王維克發現華羅庚是個數學天才後,不斷地鼓勵他、幫助他,一步一步把他領入“數學王國”。經過許多年的勤奮努力,他進了清華大學,又去了英國劍橋大學進修。華羅庚終於成了一名自學成材的大數學家,在國際上也很有影響。

有關數學家故事【3】

蘇步青,是我國蜚聲海內外的傑出數學家。

在讀初中的時候,蘇步青憑着自己的天資聰明、勤學好問,成績一直非常好,但對數學還沒什麼興趣,因爲他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在浙江省立十中念初三時,學校來了一位教數學的老師,聽說這位老師是很出衆的,所以聽說他能來給上數學課,蘇步青也稍微地提起了一點興趣。

上課鈴響了,從門外走進一個身材瘦高、穿白色西裝的年輕人,他的臉色很白,棱角很分明,眉宇間透着一股英氣。這樣年輕還穿西裝的老師真是罕見,一進門便引起班裏的一片譁然。

走上講臺,楊老師表現得很鎮靜,把課本向桌上一摔,說了聲:“同學們,我姓楊,大家今天不用擔心沒還課本而被老師罵了,因此今天我們不講課本,我們要講國家!”他講話的聲音不算大,但每個字都像晶亮的子彈射進每個人的心房。

於是下面又是一陣騷動,沒精打采的蘇步青也亮起了精神。楊老師接着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該負起應有的責任。”他旁徵博引隨後又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爲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爲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

這一堂課使蘇步青明白了數學的真正意義和自己身上肩負的歷史責任,就是這節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祕的數學王國。

從那以後,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功夫不負有心人,蘇步青在數學上漸漸地嶄露了頭角。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裏他如飢似渴地學習着。爲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準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國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心甘情願,因爲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有關數學家故事【4】

陳景潤是國際知名的大家,深受人們的敬重。但他並沒有產生驕傲自滿情緒,而是把功勞都歸於祖國和人民。爲了維護祖國的利益,他不惜犧牲個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陳景潤收到一封國外來信,是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寫給他的,邀請他出席國際數學家大會。這次大會有3000人蔘加,參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數學家。大會共指定了10位數學家作學術報告,陳景潤就是其中之一。這對一位數學家而言,是極大的榮譽,對提高陳景潤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大有好處。

陳景潤沒有擅作主張,而是立即向研究所黨支部作了彙報,請求黨的指示。黨支部把這一情況又上報到科學院。科學院的黨組織對這個問題比較慎重,因爲當時中國在國際數學家聯合會的席位,一直被臺灣佔據着。

院回答道:"你是數學家,黨組織尊重你個人的意見,你給他回信。"

陳景潤經過慎重考慮,最後決定這次難得的。他在答覆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的信中寫到:"第一,我們國家歷來是重視跟世界各國發展學術交流與友好關係的,我個人非常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的邀請。第二,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唯一能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利益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爲目前臺灣佔據着國際數學家聯合會我國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中國只有一個代表的話,我是可以考慮參加這次會議的。"爲了維護祖國的尊嚴,陳景潤犧牲了個人的利益。

1979年,陳景潤應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邀請,去美國作短期的研究訪問。普林斯頓研究所的條件非常好,陳景潤爲了充分利用這樣好的條件,擠出一切可以節省的,拼命工作,連中午飯也不回住處去吃。有時候外出參加會議,旅館裏比較嘈雜,他便躲進衛生間裏,繼續進行研究工作。正因爲他的刻苦,在美國短短的五個月裏,除了開會、講學之外,他完成了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一下子把最小素數從原來的80推進到16。這一研究成果,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

在美國這樣物質比較發達的國度,陳景潤依舊保持着在國內時的節儉作風。他每個月從研究所可獲得2000美金的報酬,可以說是比較豐厚的了。每天中午,他從不去研究所的餐廳就餐,那裏比較講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帶去的乾糧和水果。他是如此的節儉,以至於在美國五個月,除去房租、水電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費等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時,共節餘了7500美元。

這筆錢在當時不是個小數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樣,從國外買回些高檔家電。但他把這筆錢全部上交給國家。他是怎麼想的呢?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樂。"

陳景潤就是這樣一個非常謙虛、正直的人,儘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沒有驕傲自滿,他說:"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只是翻過了一個小山包,真正的高峯還沒有有攀上去,還要繼續努力。"

有關數學家故事【5】

女數學家王貞儀(1768—1797),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餘》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爲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爲算子,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製或木製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算子筒裏,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爲“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爲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一種算籌計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爲“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爲“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瞭。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爲容易瞭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爲老古董,採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1903年纔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100年。

有關數學家故事【6】

高揚芝(1906—1978),江西南昌人,從小學習勤奮,特別喜歡數學。

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由於學習成績優秀,1930年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上海大同大學擔任數學教員,後成爲教授、數學系主任。在課堂教學中,她遵循《學記》中所說的:“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所以,高揚芝的數學教學一貫是兢兢業業、講求實效,深受學生歡迎。

高揚芝長期從事數學分析(舊時叫高等微積分)、高等代數和複變函數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她深知,高等數學比初等數學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義、定理、法則統治着的王國。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訴學生,數學結構嚴謹,證明簡潔,蘊含着數學的美。它像一座迷宮,只要你潛心學習、研究,就能尋求到走出迷宮的正確道路。一旦順利走出迷宮,成功的愉悅會使你興奮不已,你會向新的、更復雜的迷宮挑戰,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學工作不到五年的時間裏,自身潛在的科研天賦很快被喚醒催發。經過刻苦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實踐,她撰寫出論文《Clebsch氏級數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學主編的《科學通訊》上連載,得到同行好評。解放後,她又著有《極限淺說》《行列式》等科普讀物多部。

高揚芝是中國數學會創始時的少數女性前輩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國數學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舉行成立大會,共有33人出席,高揚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這次年會上,她被推選爲中國數學會評議會評議,後連任第二、三屆評議會評議。1951年8月,中國數學會在北京大學召開了規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高揚芝出席了大會。她是這次到會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紀60年代,她被選爲江蘇省數學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