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22種類型及特點

許多時候孩子身上的問題並非他自己的,而是家庭教育的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家庭教育的22種類型及特點,希望有所幫助!

家庭教育的22種類型及特點

一、權威性

家長雖然在外不一定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權威,但在親子溝通中卻要築起絕對權威,自己說什麼就是什麼,絕不允許孩子反對或拒絕,也不管自己是對還是錯,甚至錯了也不允許孩子反駁。家長利用自己的權威,重複個人的意見,以逼迫孩子屈服。

看到孩子畫人體解剖圖家長說:“怎麼搞的!怎麼把心畫歪了!”孩子說:“老師明明說心臟人體偏左的地方”家長說:“別頂嘴!改!”

這種溝通往往使孩子的人格要麼變得缺少主見,依賴,自卑;要麼就蔑視和背叛權威,產生逆反心理。

二、專制型

在這種親子溝通中,父母在跟孩子交流溝通時常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要求孩子把自己的要求當做真理,凡事都要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如果孩子敢反的話,就會打罵孩子。家長永遠是命令者。

父母說,把電視關掉,立刻回房間做功課!孩子答,關掉就關掉,有什麼稀奇。

在這種溝通中孩子往往變得蠻橫,以強凌弱,固執或軟弱,易於妥協,無原則,自卑,膽怯。

三、責備型

與前兩種類型相關的是家長對孩子無休止的斥責。

“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髒了!成天跟在你後面洗衣服,我是你的傭人啦!”“我不是已經跟你講過了嗎?你要我講幾次啊?”“又錯了,你到底什麼時候才能不錯。”

責備型父母的情緒常是憤怒的、不滿的、冷漠的。責備型父母的行爲常是批評的、攻擊的、否定的、挑。在這種溝通中孩子往往變得破罐破摔,二皮臉或產生逆反心理,對孩子人格的成長極爲不利。

四、威脅型

這種類型相關的是家長對孩子警告、威脅、恐嚇。

家長說:“下次再考這種壞成績,休想再進家門一步!下次再考不好我就打斷你的腿。”

這類威嚇會讓孩子在戰戰競競中生活,同時喪失對父母的親熱和信任,甚至得心理疾病。

五、討好型

討好型與冷漠型相反,對孩子過度“保護”,將孩子視爲一個有無上權威的主人,採取逢迎博取歡心的方式來取悅孩子,幾乎是事事依着子女,甚至不管這些要求有沒有理,只要孩子提出要求就無限制地滿足。

討好型的父母經常出現的語言是:“我就是爲了你活着的。”“都是我的錯,害你吃不少苦。”

從長遠來看這種過分的討好的結果會使孩子變得自私,不懂得關心別人,缺乏自理能力等、最終將不但難於與家長溝通,也將難於與他人溝通。

六、遷就型

與討好型相關的是遷就型,家長向孩子的某些不理智行爲投降、遷就,因害怕孩子不高興而步步退卻,遷就型溝通的家庭,表面一團和氣,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溝通,是通過迴避問題來“解決”問題,是一種缺乏建設性功能的溝通,孩子在這種遷就討好型溝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求父母遷就自己,自己卻很少遷就父母。其結果是孩子變得很霸道,無法順利地溝通。

七、攀比型

這類型家長往往說:“同樣是孩子,人家孩子怎麼強過你這許多?”媽媽一面對兒子嚴加督促,一面止不住嘆息“我要有個乖孩子就好了,”

家長會對孩子否定,進而發展到孩子的自我否定。從根本上說,這是在慢慢毀掉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最討厭家長的比較,會恨那個比他好的孩子,當然也會討厭家長,拒絕與家長溝通。如果孩子天天在你耳邊說:人家爸爸怎麼能賺那麼多錢,我要是有個這樣的爸爸就好了!你會不會一個大耳刮子抽他呢?

八、暴躁型

有些家長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發火,暴跳如雷。自己有了不順心的事就拿孩子出氣。這樣的家長就像一顆炸彈大小事都足以引發一場“世界大戰”。

家長的暴躁往往造成孩子的反感,本來很好解決的問題也變得複雜起來。同時,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變得急躁。

九、嘮叨型

這樣家長往往是千叮嚀萬囑咐、喋喋不休地提醒:“不要老看電視了!”“不要磨蹭了!抓緊時間做好功課吧。”其結果就是孩子說:“知道了,知道了,你們真囉嗦!”

雖然家長是好心,可孩子不領情。在這種溝通中孩子對父母的話往往當耳旁風,不屑一顧,麻木不仁,甚至消極抵抗,有時還公開頂撞。

十、冷漠型

在親子溝通中,父母反應冷淡,對孩子愛理不理,對孩子的成就或失誤也是滿不在乎。這種態度對孩子人格的負面影響很大,是最消極的'親子溝通模式,這種溝通模式使個體的人格變得冷漠,不關心他人,自私自利,甚至厭惡生活,嚴重的會造成人格的扭曲,甚至形成變態心理。

十一、純理智型

與冷漠型類似的就是純理智型,純理智型的家長經常出現的語言是:“根據過去的經驗來看,你應該……目前的資料來看,你最好……”

純理智型家長常是固執的、冷靜的、理性的、有原則的。純理智型家長的“教育”意識、“規範”意識過強,家長在任何時候都忘不了敲打、警示、訓斥孩子。

這是一種嚴重缺少感情的溝通,特別容易產生親子感情障礙。有時這種教育可能會看到眼前的“良好”效果,但從長遠來說,對孩子人格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親子矛盾往往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爆發出來。刻板、缺少熱情、固執、偏執、社交不良等等,也往往會成爲在純理智型家庭溝通下的產物。

十二、工作狂型

工作狂型,有的是白領,有的是大企業家,這些家長工作忙、會議多、出差多、忙得團團轉。他們難得接觸孩子。

他們不知道孩子不只需要錢,孩子需要被瞭解,需要平時家長給一個擁抱,給一句關心的話語,需要家長多給自己留點時間。

可是平時孩子連父母的面兒都見不着,只有在周未才能見到家長,平日家長把孩子往孃家、寄宿制學校一扔,等到週末才接回家。時間長了,親情關係越來越淡薄,親子溝通難於正常進行。

十三、“分數第一”型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家長的法寶,不少家長和孩子溝通聊天只談分,家長望子成龍,把眼睛全在分上,盯在學歷上。家長總是怕影響了學習,千方百計把孩子按在書桌上學習,不讓孩子玩。白天讓孩子上學、晚上補習、雙休日還要學習奧數、學英語……企圖讓孩子把天下的所有知識都吞下,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是分高就獎勵,分低就打罵,其本意是爲了孩子成才,可事實上家長的做法往往遭到孩子的反對,形成逆反心理。

其結果往往是導致孩子厭學,不但煩學習而且煩家長,溝通受到阻礙。整天把學習掛在嘴上,就會導致孩子反感,產生親子關係危機。

十四、民主型

親子關係民主平等,家長能和孩子平等地探討問題,容許孩子提出不同意見。家長注意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和孩子像朋友一般玩耍、溝通。但同時也不失作爲家長的權威,堅定地用盡量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方式來拒絕孩子不合理要求。家長能給孩子活動的餘地,允許孩子有負責任的自由。

他們不去嘮嘮叨叨,孩子可以對很多事都發號施令,但是原則的問題抓住不放,保持作爲家長的地位,在成爲孩子的朋友,與孩子相互信任和共享歡樂時,仍然是位“船長”,也許會聽取“船員”的意見,但要由“船長”來決定航向。

容許孩子航船,升帆,但不容許孩子出海。

這樣的家長是孩子的良師益友,這種溝通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是最爲積極的。孩子往往是熱愛生活,善於交際關心他人,作風民主的。

十五、粗暴型

有些家長在指導孩子學習時方法簡單粗暴,用棍棒來逼迫孩子學習,只要孩子學習不如意舉手就打,擡腳就踢,他們信奉的是“棒打出學子”,“不打不成オ”,其結果不但孩子沒成オ,反而更加厭學。

可能許多父親小時候確實是這樣過來的,長大後也很成功。也會有這樣的論調:現在印象最深的老師是上學時打你最狠的。

但是,時代在進步,以前這種教育方式之所以行之有效,這與社會環境,大的意識形態有關。而且以前物質匱乏,父母可能剛打你一頓,餐桌上的雞腿一定還是留給你的,可能你心裏還記恨着剛打你的父母,可身體卻會告訴你,父母是愛你的。

十六、精神虐待型

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急了的時候怎麼解氣怎麼說:“怎麼考這麼點兒分,榆木疙瘩!"“你怎麼這麼沒用!”這種用諷刺、挖苦、訓斥,漫罵來對待孩子。即是“精神虐待”。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哀莫大於心死”、“病莫大於心病”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切不要用諷刺、挖苦造成孩子的心病。

有些家長總是給孩子定太高的指標,並且總愛以威脅恐嚇的語氣向孩子下達指標,“期末你考不到95分,看我怎麼收拾你…”“你再不及格,看我不打斷你的狗腿!”。“如果你考不了前三名,等着瞧!”孩子聽到威助的話,處在一種高壓之中,總是戰戰兢兢地過日子,思維得不到解放,必然影響學習。

記住:不要使用語言的刀子!不要向人格開炮!

十七、期末算總賬型

有些家長平時對孩子的學習不聞不問,但到期末就算總賬,期末孩子分數考低了又打又訓:“說!開學時我怎麼跟你說的,你怎麼這麼沒出息!考了這麼點分!”讓孩子寫檢查,寫保證,逼着孩子寫下學期計劃,那計劃寫得天花亂墜,可開學後家長又不管了,忙工作,打牌,玩遊戲......

等到期末孩子的成績又不及格了,於是又打又寫檢查,形成惡性循環。

孩子終究是孩子,他們沒有長性,平時不管,只等期末算總賬,那一定是不行的。

十八、抽瘋型

有些家長指導孩子學習是“羊癲瘋”式的,一陣一陣的,一陣鬆一陣緊。想起來就抓抓,想不起來就拉倒。

例如檢查孩子作業,家長把孩子叫過來,“把作業拿出來我看看!”一看作業寫得亂,上去就是一個耳刮子,“怎麼寫這麼亂!給我重抄!”孩子一把鼻涕一把眼地重抄一遍,寫得已經很整齊了,可家長正在氣頭上,又咔一下子把本子撕了,“再重抄!”孩子一直抄到10點多鐘,還真寫得不錯。可過兩天家長又不管了,孩子的作業質量一天天下降,一個月以後家長又想起來了,對孩子說:“把作業拿來我檢查檢查”,一看作業又亂了,又打耳刮子,又撕本。要管就要經常管,做到“常流水,不斷線”。

就拿檢查作業來說吧,家長每天拿出10分鐘就夠了,可必須天天拿出10分鐘,這樣孩子就會感到家長對他學習很重視,一天也不放鬆,天天認真寫作業。

如果是“抽風型”的檢查,孩子不但不能感到家長對學習的重視,還會形成投機的思想。

他們摸到家長的規律,爸爸一忙就不檢查了,所以寫亂點沒關係,一看爸爸有時間了,可能要檢査了,就寫好點,這對孩子有什麼好處呢?

因此家長抓孩子的學習,一定要經常抓,抓經常。

十九、超負荷型

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認爲作業題做得越多分數越高,於是無限制地給孩子留習題,加大作業量,超負荷運轉。

老師留完了,家長留,輪番轟炸,搞得孩子疲憊不堪,其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造成孩子厭學,孩子剛上學時積極性可高了可越上越不愛上,其原因之一就是負擔太重。

孩子的天性都是愛玩的,如果哪天他不玩了,那纔是有可能生病了。

二十、保姆型

有些家長怕作業寫得不好老師批評孩子,於是就親自出馬,幫孩子抄詞,幫孩子計算,甚至親自替孩子做作業,結果養成了孩子的依賴性,家長總當孩子學習的“柺杖”,沒有這個“柺杖”孩子就不會“走路”了。

一個孩子寫作文,對媽媽說:“這作文真難,您替我寫吧!”媽媽說:“不行,作文得自己寫”,孩子說:“那您說着我寫”,媽媽妥協了,說一句,孩子寫一句。您說這樣寫作文,有什麼用?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學校老師讓我們給孩子默寫”。

有些學校給家長佈置任務,讓家長給孩子默寫,檢查作業等等,這種做法的用心是好的,但效果並不好。

但是即使這樣,家長也可以不當保姆,現在很多孩子家裏都有錄音筆,您不妨讓孩子把要默寫的詞錄在錄音筆裏,一個詞念五遍,然後打開錄音筆聽着自己的聲音默寫,家長不是就可以解放了嗎?

二十一、金錢刺激型

”你要是考100分我就獎給你一張毛爺爺”,爲了刺激孩子學習,用金錢誘惑,這種做法一次、兩次可能見效,但次數多了就不管用了。

一個孩子考試後向爸爸要錢,爸爸剛要給10塊錢,孩子說:“給我5塊吧!”爸爸說:“怎麼只要5塊”兒子說:“我考了0分。”

金錢刺激會使孩子產生一種觀念,學習是爲了錢。掌握知識不爲別的,只爲追逐金錢,獲得個人利益。

二十二、放任型

有些家長對老師說:“我這孩子交您了,您就是他的父母,願打願罵隨您的便,”家長大鬆心,對孩子不要求,不教育,以爲交給學校就萬事大吉了,自己平時對孩子學習不聞不問,有空就呼朋喚友的聚會,孩子寫完作業讓家長檢查,家長說:“檢查什麼,明天讓老師檢查去!你沒看我正忙着嗎?”孩子說:老師讓家長檢查的,還讓簽字吶。”家長說:“等着,我出來給你檢查,”拿起孩子作業本,連看都沒看,就把名字簽上了,家長這種態度必然造成孩子不重視學習。

有些家長對孩子要求特別低,實際上也是一種放任,家長甚至對老師說:“我們這孩子將來也不會有多大出息,您給看着別惹事就行,考多少分就不用管他了,”其實越是這麼放任,孩子越惹事,他的心思不在學習上,能量就會在其它方面去釋放。

實踐證明,日常生活小事,孩子往往更依賴母親,但在關鍵問題、重大問題上孩子往往更依賴父親。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母親往往比較注重生活細節、日常小事方面的教育;父親往往比較注重人生大事、生活哲理方面的教育,所以,遇到不同的事,孩子會找不同的人。

夫妻雙方可以有家庭分工的不同,但在教育孩子問題上須保持意見一致。

我們會發現,尤其是在青春期出現行爲偏差的孩子,其家庭類型往往各種各樣的都有,但是我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他的家庭一定會帶有民主性家庭的色彩。

因此,努力成爲一個和諧的民主型家庭,使培養優秀孩子的最快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