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心智模式決定你的一生》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解惑:心智模式決定你的一生》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解惑:心智模式決定你的一生》讀書筆記

今天,聽完樊登老師講解《解惑:心智模式決定你的一生》,這本書的目的在於喚喚醒我們休眠狀態當中的那個自我意識。聽完一遍意猶未盡,再逐字琢磨了一遍,收穫特別深,特將自己的收穫整理成筆記分享給大家。

這本書的推薦人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和《第3選擇》的作者史蒂芬·柯維,而這本書則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一個非常著名的思想家——E。F。舒馬赫寫的。

舒馬赫認爲,這個世界最少有四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礦物質、無機物。

比如,一塊石頭就是一個無機物,這個無機物的特質是什麼呢?是不動的,不會發生內在變化的,沒有生命的東西

比無機物高一個層次的是植物。

植物和無機物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植物是有生命的,我們看到植物會生長,植物會吸取營養,發生光合作用。它比無機物多了生命力,也就是我們能夠肉眼看到它自身內在與外在結合發生的生長變化。

第三層到動物

動物很明顯比植物更復雜了一點,動物跟植物的區別是什麼呢?動物又多了一層東西,叫做意識。動物可以自由移動,對外界變化能夠做出明顯的反應,面對危險自救能力也比植物強,這歸根於動物的意識。

第四層就是我們人類。

人和動物的分別,最重要的自我意識,就是人能夠自我反思,能夠主動對自己的未來進行推演評估然後最終做出選擇,我們現在的狀態,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這個結果不是唯一的,可以有無限種可能,人可以主宰自己,甚至有些人能夠通過一些手段主宰別人。

所以,心智模式分爲被動與主動,比如無機物跟植物都是被動型的,動物跟人是具備主動能力的。

人與動物的主動能力的區別在於,動物的主動是受外界環境影響的出於生存本能條件反射性的主動,而人的主動是具備主觀能動性的主動選擇式的主動。主動選擇式的主動則是自己經過思考之後,基於自身高於底層生存需求的目標而做出選擇的主動。比如:動物主動獵食,是出於生存本能條件發射的主動,獵到的食物就直接吃了。而人獵到食物之後會選擇加工、存儲、交易,爲了更方便地獲得食物選擇養殖,選擇優化養殖技術,提高產量,提高食物的口感等等。

爲了更好地理解人的選擇式主動:樊登老師提到一個故事:人有沒有成爲百萬富翁的可能?答案就是每個人都有成爲百萬富翁的可能,但是你現在是不是,不一定。每個人都有獲得自由的可能,但是你現在自由不自由,那是你的事。是你的選擇決定了你此刻自由不自由,但是你一定具備自由的潛能,就像每一個人都有成爲百萬富翁的可能是一樣的。

一個人的世界可以很豐饒,也可以非常貧乏。你的存在層次將吸引着你的生活,就是你是更接近於人的這一端,還是更接近於礦物質的那一端,你的存在層次將決定你生活的狀態。

但是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在最“人”端呢?並不是這樣的,很多人靠近動物端,他們的行爲都是條件反射式的,或者的每一天就只爲生存,更甚至有些人一直停留在動物幼崽階段,終身等別人“餵食”,但有些人上人卻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爲人類進步做出無數輝煌的貢獻。

達到更高層級的心智模式需要兩個“契合”

前面介紹清楚了世界物質的層次對應的心智模式層級,然後舒馬赫再對人與人之間產生千差萬別的原因通過兩個契合進行了闡述。

第一個契合是“頭腦和心智的契合”。感官(也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只能帶來資料,我更願意將資料理解爲信息,我們感官帶來的信息最後會變成什麼東西,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心智。書裏面有一段話說:“在對待比無生命物質重要性等級更高,或存在層次更高的事物時,觀察者不光要依賴他本人通過學習和訓練培養出來的更高才能,還要依賴他的信念的契合,也就是他的基本預設和基本前提的契合。”人們在每次獲取信息之後要有能力心智將這些信息加工,一部分信息會演化成自己的'一種信仰,在信仰的引導下,獲取更多的信息與信仰整合一起。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貝多芬晚年是耳聾的,但是他照樣可以創作出非常棒的音樂來。爲什麼呢?因爲那個音樂在早期他還沒有聾的時候已經儲備了大量的信息,通過自己的心智形成了信仰,他對自己的信仰堅定不移,他對自己儲備的信息瞭然於胸,根本不需要再靠聽來解決的,只需要心智將積累的信息與信仰高度契合就能夠創造出音樂來。不過,如果貝多芬天生就是耳聾的,完全沒有信息的儲備,也就沒有信仰的形成,更不能契合一起創造音樂。

所以,人與人之間心智的區別是一個人將外在信息加工整合的能力,以及信仰與信息契合能力的區別。如果一個人不能將已有的信息加工整合成信仰,就很容易人云亦云,被外在紛雜的信息左右,沒有統一的行爲準則。

第二個契合是“理解的科學與操縱的科學的契合” 。首先我們先來理解什麼叫操縱的科學?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可證僞性啊、臨牀實驗啊、對照組啊、可量化這樣的東西,操縱的科學就是我用這個東西一定有用,我用這個東西就一定能夠改變這個世界,這個叫操縱的科學。理解的科學則是不能量化,他是高於操縱的科學,指導操縱的科學的。作者說:“理解的科學常常被稱作智慧,而‘科學’這個名詞保留了下來,專指我所說的操縱的科學。” “當操縱的科學服膺於智慧,也就是理解的科學時,科學就是最有價值的工具,不會造成任何損害。但如果人們不再追求對智慧感興趣,智慧隨之消失的話,科學就不會如此服服帖帖了,這正是笛卡爾之後的西方思想史。”例如《論語》《道德經》,這些是無法用科學來證明的,稱之爲智慧,我認爲也就是我們第一個契合說的信仰,理解的科學應該和操縱的科學結合在一起,而且操縱的科學一定要服從於理解的科學,要服從於智慧,否則科學怪人就會誕生。也就是說信仰與整合之後的稱之爲科學的信息的契合,還是回到了第一個契合。信仰指導科學朝着一個可持續化的方向行進,不至於混亂,甚至走入迷途最終傷害人類自己,傷害世界。所以,控制的科學是我們控制世界發展的方法而已,但是理解的科學可以指引我們走向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