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專題調研報告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專題調研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專題調研報告

關於專題調研報告1

爲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深入實施“兩化” 互動、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工作會議精神和就業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推進兩個“着力”,建設“幸福資陽”,及時分析研判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市農民工就業新形勢、新問題和新思路,確保全市農民工就業穩定,我們於20xx年8—9月在全市開展了農民工就業形勢分析的專題調研。

一、全市勞務開發現狀

(一)基本情況

20xx年1—9月,全市共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158.11萬人,同比增長2.73%,其中男94.83萬人,佔59.98%;女63.28萬人,佔40.02%。按年齡劃分:16—20歲 16.14萬人,佔10.21%;21—30歲28.29萬人,佔17.89%;31—40歲86.25萬人,佔54.55%;41—50歲23.74萬人,佔15.02%;50歲以上3.69萬人,佔2.33%。按文化程度劃分:不識字或僅識字的12.99萬人,佔8.22%;小學38.83萬人,佔 24.56%;初中58.23萬人,佔36.83%;高中及中專文化44.66萬人,佔28.25%;大專及以上3.4萬人,佔2.14%。按區域劃分:省內89.14萬人,佔56.38%;省外68.73萬人,佔43.47%;外派勞務0.24萬人,佔0.15%。省內除就地就近轉移在資陽本土的外,其餘主要分佈在成都、德陽、綿陽等省內大中城市,省外主要分佈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等經濟較發達地區。按工種劃分:加工製造業51.31萬人,佔32.45%;建築行業55.56萬人,佔35.14%;服務行業25.58萬人,佔16.18%;其他行業25.66萬人,佔16.23%。

(二)農民工就業形勢

從農民工就業現狀和形勢分析看,我市農民工就業呈現出五個特點、四個轉變。

1.五個特點

(1)就業從事行業多樣化。農民工就業相對集中,省內是就業重點。從事行業多樣化,幾乎涵蓋所有行業,但主要以建築業、服務業、商業、農業爲主。從總體上看,體力勞動型輸出仍佔大部分,靠腦力勞動實現就業的相對較少。

(2)就業形式以血緣、地緣和業緣爲主。調查顯示,絕大部分農民工就業以血緣、地緣和業緣關係聚集,有組織輸出的不到勞務輸出總數的一半,大多數農民工就業方式仍然是自找門路、投親靠友或者通過勞務市場中介。在陌生的社會環境中,他們爲了生存與發展,逐步形成了以血緣、地緣及業緣爲紐帶的聚集現象。

(3)勞動報酬差距大。據調查統計,我市外出農民工收入高的達到5000元/月,低的不到1000元/月,差距主要來自於青壯年勞動技能型和老年體力型之間。勞動技能型務工人員,其工作相對穩定且收入較高,而老年體力型務工人員,其工作不穩定且收入低。

(4)年齡及性別結構差異明顯。從年齡上看,外出農民工中,以中青年爲主,30—50歲的青壯年約佔70%,是勞務輸出的主要對象。從性別上看,男多女少,男女比例達到6∶4。男性農民工從事的職業主要有技術工人、生產工人、建築工人和其他專業技術人員;女性農民工從事的職業,依次爲各類服務員、生產工人、一般職員及辦事員。年齡差異和男女同工不同酬,是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5)文化素質整體較低。調查顯示,約69%的農民工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素質的差異,決定了這些農民工只能從事靠出賣體力的簡單而繁重的髒活、累活,且工薪待遇低。另外,由於文化素質不高,行業歧視、地域歧視甚至人格歧視時有發生。

2.四個轉變

(1)由低收入型向高收入型轉變。勞務收入已成爲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常年在外務工的農民,經過逐年技能提升培訓和多年在外務工積累的實踐經驗,找工作相對容易且收入逐年增加,這部分農民工年均收入在3萬元以上。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月收入大都在2500元以上。個別專業技術過硬的農民工月薪上萬,安嶽籍農民工高級服裝設計製作師謝宗體年薪百萬。我們在XX縣八廟鄉龍井村和吉慶村走訪了20位務工人員,通過調查瞭解,20xx年1—6月份,日均收入爲70—80元有12人,90元以上有8 人,日均收入約爲88元;20xx年同期,這20位務工人員日均收入爲60—70元有6人,70—80元有11人,90元以上有3人,日均收入約爲80 元。20xx年年初以來,農民工人均收入同比增長10%以上。

(2)由季節型向常年型轉變。由於新農村建設、工業開發、城市建設、退耕還林等項目的實施,加上招商引資和回引創業等一系列優惠政策的落實,大批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農村剩餘勞動力由過去多是農閒外出務工,農忙回家種田,到現在轉變爲常年在外打工做生意,年底回家團聚。

(3)由體能型向技能型轉變。大部分有一定文化知識的農村青年特別重視實用技能的學習培訓,以前依靠體力勞動幹粗活的農民工,通過培訓和多年的實踐操作,逐步成爲有一技之長的磚工、焊工、裝飾裝修工、電工、縫紉工、家政服務員和廚師等新型農民工,技能型農民工比例大幅度提高,有各種專業職業資格證書的技術型農民工越來越多。

(4)由無序型向有序型轉變。過去招工要去宣傳甚至做思想工作。現在外出務工已經成爲新生代農民工的理想和追求,是新興職業。而且隨着各級黨委政府進一步重視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工作,政府引導、部門組織、中介參與、職業培訓、安全護送、維權服務等多措並舉的勞動保障體制不斷完善,農民工上規模、成建制的轉移輸出增多,全市勞務輸轉組織化程度明顯提高,農民工就業工作更加規範有序。

二、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市農民工就業形勢判斷

20xx年,我國經濟增幅放緩到6—7%之間,對我市勞務經濟的影響不大。由於我省特別是我市的經濟發展迅速,第三、四季度用工需求量增加。預計,到12月底,全市轉移輸出的總規模將達到160萬人以上,比20xx年同期增長1.6%以上。但,春節回鄉過節的農民工中,估計將有3萬人不再外出務工,其中2萬人將就地就近就業,0.5萬人將參加各類技能培訓或創業培訓,之後重新就業,約0.5萬人暫時失業在家。預計,20xx年,全市轉移輸出總規模將與今年基本持平,但勞務收入將穩中有增。

因此,今、明兩年,我市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農民工返鄉潮,勞務經濟將持續平穩發展。但,由於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也將給我市帶來一些不利因素,主要體現在:一是增加了市內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二是農村矛盾、問題、不和諧因素增多,社會管理成本增高,難度加大。三是部分農民收入減少,特別是農民現金收入減少,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會商品購買力。四是給農村社會治安帶來新的壓力,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工作量加大。

三、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我市農民工就業工作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穩定輸轉規模,拓寬就業渠道

一是鞏固和拓展輸出規模。以鞏固現有規模爲基礎,堅持“立足西部、鞏固南部、拓展東部、擴大海外”的思路,進一步暢通渠道,多管齊下,培育勞務輸出新的增長點,擴大技能型農民工輸出比重,實現輸出勞動力由數量型向技能型轉化。

二是抓好勞務市場組織建設。重點抓好龍頭企業、勞務公司、勞務中介、勞務經紀人等市場組織建設,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水平,從而提高勞務經濟效益。

三是加大就地就近轉移力度。以“1+4+2” 主導產業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連片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等爲載體,積極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繼續實施“農民工人才回引工程”。在突出抓好工業開發和發展服務業的同時,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潛力,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拓展農業功能,因地制宜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

(二)進一步加強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

一是培訓項目爲載體,加大培訓力度。進一步整合培訓資源,創新培訓方式,大力實施勞務精品培訓戰略,積極抓好勞務“品牌培訓”、“企業在崗培訓”、“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新型農民培訓”、“農村青年技能培訓”、“勞務扶貧培訓”和“創業培訓”等培訓項目的實施,提高農民工就業競爭能力,促進農民工從“就業——穩定就業——選擇性就業——充分就業 ——體面就業——創業——創業帶動就業”的良性循環。

二是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勞務培訓中的主力軍作用,全市通過聯合擴張辦職教、吸引社會力量辦職教等多種方式,不斷擴大職教規模。進一步加強農村新成長勞動力職業教育,進一步擴大農村未升學應屆初、高中畢業生接受職業教育或勞動預備制培訓的覆蓋面。

三是進一步加強勞務培訓基地建設。重點改善6個省級勞務培訓基地的硬件及軟件設施,打造高素質培訓師資隊伍,增加培訓數量,提高培訓質量。

(三)進一步鼓勵和扶持農民工回鄉創業

堅持“以創業促進就業”的思路,積極鼓勵和扶持農民工回鄉創業,搭建創業平臺。

一是提供創業培訓。各縣(市、區)依託勞務培訓基地,充分利用“創業培訓”和“農村青年技能培訓”等項目,對有創業意願和創業條件的回鄉農民工實施創業培訓。

二是搭建融資平臺。大力發展會員制擔保機構,進一步規範和完善全市已有的3家會員制擔保公司。進一步整合就業系統小額擔保貸款、工會創業小額貸款、團市委小額信用貸款、婦聯小額擔保財政貼息貸款等項目,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工創業的融資需求,讓他們成功創業,從而帶動更多的人就業。

三是搭建創業平臺。積極爲回鄉農民工建立創業園區,爲回鄉農民工提供就業、創業條件和平臺。在目前已有的50個農民工創業基地基礎上,再興建一批農民工創業基地,進一步拓寬創業基地覆蓋領域。

四是搭建政策平臺。繼續貫徹落實市政府《關於引導和鼓勵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意見》(資府辦發〔20xx〕14號),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回鄉創業政策扶持體系、服務體系和組織保障體系,大力支持農民工回鄉創業。

(四)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進一步抓好農民工權益維護,堅決杜絕和嚴厲打擊拖欠農民工工資等傷害農民工利益的事件。

一是大力推進農民工參保。推進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和繳納住房公積金(五險一金)。

二是建立和實施居住證制度。農民工持居住證和在居住地已就業相關證明,享受子女教育、住房租購、醫療衛生等多種服務,從制度上逐步讓尚未落戶的農民工享有城鎮的基本公共服務。

三是進一步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將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區域教育發展規劃,確保農民工隨遷子女能夠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四是不斷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引導企業、社區積極開展面向農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動。

五是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繼續開展“留守學生關愛行動”,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整合資源、增加投入,充分依託現有的公共服務設施,在農村留守兒童集中的學校、村推進建立兒童活動場所、託管機構等關愛服務陣地。加大農村文化設施投入,豐富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推進農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

六是保障農民工依法享有民主政治權利。進一步規範職工代表大會、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組織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工作,落實農民工的民主權利。加強農民工基層黨、團組織建設,注重在優秀農民工中發展黨、團員,積極引導農民工參加工會,提高農民工的組織化程度。

(五)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民工管理工作

一是加強農民工工作的組織協調。進一步加強市、縣(市、區)農民工工作協調機制建設,增加編制,落實人員,保障經費。進一步建立健全鎮(鄉)政府農民工工作常設機構和專兼職崗位,充實工作力量。加強縣(市、區)與鎮(鄉)兩級之間的溝通與配合,提高統籌協調和工作指導能力。進一步建立健全考評機制,落實相關責任。

二是加強農民工統計監測和調查研究工作。進一步完善農民工統計調查抽樣方法、調查手段,充分利用聯網數據,全面、系統、準確地採集農民工統計信息,掌握農民工隊伍的發展變化趨勢,爲市、縣(市、區)政府和有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基礎信息依據。

三是引導農民工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農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國情省情市情的宣傳教育,使農民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瞭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法紀教育,提高農民工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和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倡導農民工勤於學習,不斷提升文化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養成愛護公共環境、講究文明禮貌、崇尚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提高農民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能力。

四是努力營造尊重關愛農民工的社會氛圍。廣泛宣傳各級黨委政府關於做好農民工工作的政策措施,宣傳優秀農民工和農民工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的典型事蹟。引導和鼓勵農民工進行文藝創作,開展農民工文藝創作評選活動。充分發揮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的作用,及時總結推廣各級各部門創造的鮮活經驗,在全社會營造尊重農民工、關愛農民工的良好氛圍。

關於專題調研報告2

按照市政府的安排,5月9日至16日,**縣組織由常務副縣長周大曙,分管教育副縣長馬志列掛帥的教育發展專題調研組,對全縣的教育發展情況進行專題調查。調查採取實地考察和召開座談會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實地調查了縣一中、二中、生源學校、西竺山中學等,召集部分公辦學校校長、民辦學校法人代表、教師、學生家長、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座談。現將情況彙報如下。

一、我縣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

**縣轄30個鄉鎮(園),人口78萬,總面積20xx平方公里,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全縣現有各級各類公辦學校356所,其中縣屬學校7所,鄉鎮中學20所,中心小學21所,村小224所,教學點73個,九年一貫制學校11所,民辦學校6所。在校學生99648人,其中小學生50728人,初中學生35082人,普高學生11616人,職高學生2222人。共有教職工8260人,其中在職教職員工6426人,退(離)休教職工1834人。

近年來,我縣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全面落實“以縣爲主”的管理體制,積極籌措資金,加大教育投入,教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主要體現在如下六個方面:

1、教育投入不斷加大。20xx-20xx年的教育經費支出總額分別爲13595萬元、13563萬元、16620萬元,人均教育經費支出分別爲1194元、1260元、1420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三年分別爲8820萬元、9137萬元、10199萬元,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佔教育經費支出的比例分別爲65%、67%、63%,分別比上年增長3%、4%、8%,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佔財政總支出分別爲36%、32%、29%。

2、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全縣共有教職工8260人,其中在職教職員工6426人(含在崗教師5791人、未聘分流教師635人),退(離)休教職工1834人;在崗教職員工中,高中教師601人,初中教師2136人,小學教師2635人,行管及工勤人員349人,局機關幹部70人。研究生學歷4人、本科學歷1148人,大專學歷2512人,中師學歷1708人。在職教師中35歲以下的1757人,36歲-45歲的1920人,46歲以上的1695人。中學高級職稱230人,中級職稱2623人,初級職稱2519人。

3、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根據上級有關文件精神,借鑑其他地區辦學改革的成功經驗,我縣先後對縣五中、城關五小(現生源學校)、縣二中、縣職業中專實行“國有民辦、校長領辦”辦學體制改革。實行“校長領辦”以來,幾所改制學校抓住發展機遇,大膽改革,銳意創新,強化管理,內活機制,均取得了較好的辦學成績。一是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民辦生源學校由原來僅100多學生的小學發展到有小學、初中、高中近1600人的十二年一貫制學校。縣二中投入1000多萬元,三年學校淨增資產600多萬元,學生由改制前的20xx多人增加到現在的3000多人;縣五中籌資近500萬元投入學校建設,學生由改制前的800多人增加到現在3000多人。二是教師待遇不斷增加。幾所改制學校均採取有效措施,調動教師積極性,在確保教師基本工資足額發放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了教師的福利待遇。三是教育質量明顯提高。縣二中高考成績三年三大步,上線人數逐年增加,去年本二以上上線爲113人。縣五中去年達到了40多人。

4、教育收費不斷規範。堅持“標準不漲、範圍不超、項目不增、程序不減”的“四不原則”。每期開學前,縣電視臺均要公佈學校收費標準,同時各校懸掛永久502人,而這35歲以下的502名教師中,分佈在縣城的有128人、農村集鎮320人,在農村村小很難找到年輕教師。以我縣大南湖鄉中心學校爲例,全鄉67名教師,30歲以下的教師不到10人,村小教師基本是40歲-50歲的教師。這部分年齡偏大的教師基本上是以前轉正的民辦教師,他們在轉變思想觀念、創新教學方法等方面顯得很吃力,很難適應教育形勢發展的需要。二是部分學科教師緊缺。我縣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物理、化學等科目教師嚴重不足,部分學校甚至沒有一個師範院校畢業的英語等學科教師。每年到外面也很難招聘到這些學科的教師,很多學校不得不採取教師“中途改行”、“趕鴨子上架”等辦法來解決專職教師不專的問題。目前,全縣初中英語教師欠缺23人左右、物理教師欠缺14人左右,化學教師欠缺13人左右;全縣小學英語教師欠缺25人左右,音樂教師欠缺10人左右,美術教師欠缺12人左右。三是師德水平難以適應素質教育發展要求。受市場經濟大潮等因素的影響,極少數教師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出現了不敬業、不愛崗,只講報酬,不講奉獻;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打牌*等現象也嚴重影響教師的整體形象。

5、職業教育發展滯後。目前,我縣職業教育與當前市場需求間存在很多不適應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一是師資配備上。由於多方面原因,我縣職業教師專業水平不高,很難有效對學生進行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術教育。想改善職業教師隊伍結構,但苦於縣財力有限,無法保證引進高素質的專業教師。二是辦學方向上。目前,我縣職業教育大體方向還基本停留在學歷教育階段,適應不了形勢發展需求,不能滿足“職業教育爲‘三農’服務的方向”的要求。唯一出路是調整專業設置,辦學方向對準市場。而解決這一問題,根本是師資,關鍵是資金。三是基礎設施上。開展職業技術教育,如果沒有先進的設備設施,學生就無法接受到與社會和市場銜接的先進技術教育。近幾年,我縣職業技術教育的基礎設備設施雖有更新,但由於資金投入上有限,遠遠跟不上發展需要。另外社會實踐基地建設也很缺乏,學生如果侷限於關門學習,不多參加社會實踐,也很難掌握到適應市場需要的專業技能。

6、外部環境欠優。儘管我縣出臺的《關於加快發展我縣教育事業的若干意見》(漢發[20xx]10號文件)中明確規定“未經黨委、政府分管教育的負責人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準擅自對學校進行檢查、收費、罰款,否則視爲“三亂”行爲。”但收效不明顯,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同時學校周邊環境整治也還存在一定問題。

二、加快教育發展的幾點建議

爲全面貫徹《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和市“教育20條”精神,促進城鄉教育健康發展,特建議:

1、加大對農村教育轉移支付的力度。重點加大對經濟不發達縣(市)教育投入力度,解決農村學校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縮小與發達地區教育發展的差距。同時繼續落實財政保教師工資、轉移支付保危房改造、雜費保運轉的“三保政策”。

2、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化解教育債務的辦法。農村教育債務不能無限期由學校承載下去,債務剝離不能停留在文件和口頭上,要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解決,是否可以考慮採取“國家投一點、地方拿一點、羣衆集一點”的辦法加以解決。

3、加大教育發展的規劃力度。組織專門力量對本地教育發展進行深入調研,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制定符合本地教育的近期、中期、長期發展規劃。特別是要學校佈局調整上,要摸清生源情況,宏觀統籌義務教育與高中教育、高中教育與職業教育、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農村教育與城鎮教育的協調發展。

4、理順教師隊伍管理機制。建議教師的招聘、職評、檔案管理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負主責。在教師招聘上,要以滿足教育發展的正常需要爲根本,及時足額補充的師資充實教師隊伍;在教師培養上,與地方高等院校採取“訂單培養”做法,解決優秀師資招不進來的問題;在教師培訓上,解決教師培訓經費不足,加強教師培訓機構建設,編制部門每年拿出一定數量的編制專門用於教師培訓提高。

5、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堅持把師德教育放在首位,着力打造一支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教師隊伍。加強教師繼續教育,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鼓勵教師自學,並出臺一定獎勵措施,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爲教師成長提供一個堅實平臺。同時,加強農村邊遠學校與薄弱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在職稱評聘、工作待遇上予以適當傾斜,建立城鎮教師定期到農村服務制度,逐步解決教師佈局不均的問題。

6、鼓勵民辦教育發展。認真貫徹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實施條例,積極鼓勵社會各界以多種形式投資辦學,加強對民辦教育指導與交流,逐步建立公民辦師資合理流動機制,做大做強民辦學校。同時,着力規範民辦教育的發展,強化民辦學校內部管理,擴大辦學規模,提升辦學質量,形成公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

7、加大對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力度。採取“政府送一程”的辦法,突出職業教育,在政策上傾斜,在資金上扶持,在就業上指導。同時,大力調整農村職業教育的科目設置,注重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實用性和科學性。

8、加大優化教育外部環境的力度。要高度重視涉及學校檢查收費的問題,制定相關政策制止職能部門對學校的亂檢查、亂收費、亂罰款,給教育發展一個良好的空間。校園周邊環境的治理,特別是網吧治理問題還要加大力度,文化部門要把好審批關,現有學校周邊的網吧,該取締的要堅決取締。

關於專題調研報告3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城鄉差距突出反映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經濟新常態下,一方面農民增收傳統渠道受到擠壓,一方面新興產業新型業態又帶來新的契機。開展農民增收新業態專題調研,其意義在於:適應經濟新常態,把握城鄉產業新變化,着眼助農增收新途徑提出政策建議,引領農村產業升級和農民持續增收的大趨勢。

專題調研所指的農民增收新業態,界定在與農民傳統增收門路相區別,消費市場新需求、新物質裝備、新技術手段等帶來的產業功能拓展和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新形態,爲農民實現增收帶來新門路、新空間。從各地實踐看,表現突出的有鄉村旅遊、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農村電子商務、農村社會養老、農村文化創意等5個產業。以此,明確了農民增收新業態專題調研的範圍和重點。

4月15日至5月30日,省委農工委、省發改委、財政廳、農業廳、林業廳、民政廳、商務廳、文化廳、省旅遊局、省扶貧移民局、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等12個部門組成專題調研組,對農民增收新業態進行了專題調研,形成了調研報告。

農民增收新業態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如下:

調研認爲,在“四化同步”的大背景下,隨着城鄉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實現農民收入的產業形態不斷豐富,新業態加速涌現、競相迸發,成爲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新的增長源。

(一)發展現狀

鄉村旅遊業:鄉村旅遊正從傳統“農家樂”模式向度假養生創意等新的模式轉變。20xx年,全省農民旅遊業人均純收入704.5元,同比增長13.3%。一是規模大。全省鄉村旅遊業總產值達到1340億元,佔旅遊業的27.4%;國家部委認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XX縣9個、農業旅遊示範點28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村) 11個;省級鄉村旅遊示XX縣(市、區)64個、示範鄉(鎮)村748個,星級農家樂和鄉村酒店3572家,鄉村旅遊經營戶10萬餘家。二是覆蓋廣。全省有鄉村旅遊業助農增收致富的村3500個,有1000多萬農民直接或間接受益。三是形態多樣。在農旅融合上,呈現出觀光農業、休閒農業、體驗農業等形態;在林旅融合上,呈現出生態旅遊、養生旅遊等形態;在文旅融合上,呈現出創意農業、鄉村藝術等新的形態。

同時也發現,鄉村旅遊業總體上還處於粗放式經營、排浪式消費、低層次發展的階段。普遍表現爲“農家樂”的形態特徵,經營主體以傳統農戶家庭爲主,消費方式以傳統的“喝茶+打牌+洗肺”爲主,消費特徵以“一頓飯、一日遊”和“節假日、花果期”等排浪式、短時性、季節性消費爲主,低標準、低水平和模仿性、重複性特徵明顯,“留得住、住得下”的度假型、康養型消費少,短時性、季節性消費讓目的地不堪重負,農戶“賺了吆喝不賺錢”。

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農產品消費市場細分,個性化、多樣性消費趨勢明顯,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帶來巨大空間。調研發現,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主要集中在產後淨化、分類分級、乾燥、預冷、儲藏、保鮮、包裝等環節,既滿足了不同層次市場需求,又明顯提升了產品附加值、爲農戶帶來了更大收益。目前有三個特點:一是漸成趨勢。全省766個專合社、 22.5萬農戶參與農產品初加工,年儲藏保鮮烘乾能力已達190萬噸。二是增值明顯。通過冷藏保鮮、錯季銷售,水果畝平增值50%左右、蔬菜畝平增值60%左右、薯類增值1倍左右、中藥材增值2倍左右。三是帶動產業升級。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強化了“市場端”的導向作用,倒逼提升了專業化、集約化、組織化生產,明顯提升了產業質量和效益。

同時也發現,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總體覆蓋面不大,農產品初加工率很低,初加工設施設備造價高、普及率較低、人才支撐不夠等問題突出,設施設備“用半年、閒半年”,季節性特徵明顯,綜合效益不高。

農村電子商務業: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革農業和農村,以“互聯網+三農”爲主要特徵的農村電子商務,正在改寫農村商品流通模式和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全省農村電子商務如雨後春筍,較其他業態起步雖晚,但勢頭迅猛。20xx年,全省農副產品通過網絡銷售260萬噸,銷售額超過126.2億元。有四個特點:一是進入門檻低。經營主體進入電商的門檻低,很多農戶只要登錄現有平臺註冊網店,就可實現通過電商賣農產品。二是交易成本低。供應鏈中的所有組織在“第一時間”從互聯網上獲得信息,提高了交易速度、減少了中間環節。據統計,電子商務從訂貨到售出物流費用比傳統模式低40%左右。三是模式多樣。仁壽、資中、安嶽等地探索形成了“電商集聚園區”、“物流+萬村千鄉示範項目”、“電子商務團隊服務”等模式。四是爆發式增長。趕街網入駐XX縣,僅用3個月時間就建成31個村級網點,今年第一季度就實現交易3035筆、總金額18.7萬元。

同時也發現,農村特別是邊遠地區居住分散、運距長、公路交通條件差,物流配送“最後一公里”瓶頸頸突出,留守農民文化素質和網絡應用技能差,互聯網基礎設施不完善,是農村電子商務的主要制約因素。

農村養老服務業:人口老齡化加快爲農村養老服務業帶來了廣闊空間,公益性養老服務難以滿足需求,社會資本投入養老服務業悄然興起,農村養老服務業已經起步。如,XX縣整合飛龍鎮寶塔山村閒置農房,改造成3500平方米、100 個牀位的龍祥養老公寓,已接納53位老人入住,農民房屋租金戶均1萬元/年。XX市XX區社會資本興辦的萬鴻頤養園,50個牀位全部投入使用,二期700個牀位預訂一空。農村養老服務業有四個特點:一是產業特徵初現。不同於一般性的養老服務,經營性養老服務業開始出現、逐漸興起,社會化、專業化、標準化的特徵開始顯現。二是服務質量較高。經營性養老服務,無論從住宿、文化、娛樂設施等硬件看,還是從護理、康復等軟件看,大多優於公益性養老院。三是市場供不應求。良好的空氣、陽光等生態條件,近年來交通、安全飲水等工程加快實施帶來的便利,讓農村養老服務業對城鄉老人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四是發展空間很大。據測算,20xx年全省60週歲及以上老人將達到2600多萬,佔總人口的33%,農村養老服務業前景廣闊。

同時也發現,農村養老服務纔剛剛起步,從全省面上來看,產業業態的形成和經營主體的出現,還處於“星星之火”的初始階段。受傳統居家養老觀念的影響,很多老人和家庭接受還有個過程,推廣普及尚需時日。

農村文化創意產業:農村文化創意產業,既傳統又現代,新主體新形態加速孕育。當前農村文化創意產業主要表現在農民演藝、農村傳統手工藝、古鎮古村營運、文化創意產業園等方面,對農民增收帶動作用很大。如,XX縣農民演藝團隊發展到97支,演員3000多人,年演出1.6萬多場次,收入達8000多萬元。青神竹編小資源做出大品牌,開發出平面、立體、套繪3類8個系列3000多個品種,遠銷歐、美、澳以及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20xx年全縣竹產業產值13億元,帶動3萬農戶增收4億元。農村文化創意產業主要特點有:一是形式多樣。如,以手工工藝品開發爲主的青神竹編、綿竹年畫等產業,以農民文藝職業化演出爲主的XX縣農民演出、嶽池曲藝等產業,以農業與文化創意融合爲主的成都溫江創意農業與花卉園藝、大邑安仁博物小鎮等產業。二是資源豐富。民族文化、傳統文化資源富集,川劇、皮影、嗩吶、舞龍、扭秧歌、賽龍舟等民俗文化資源,蜀繡、蜀錦、竹編、年畫、漆器等工藝資源,是培育農村文化創意產業的“沃土”。三是需求旺盛。農民羣衆文化的需求日趨旺盛,同時城鎮居民到農村休閒、體驗,帶來巨大的文化需求。

同時也發現,我省農村文化產業還處在初始階段,文化資源沒有得到有效整合,產業分散零亂、聚集度低,且有庸俗、落後、腐朽的文化產品充斥其中,具有時代氣息、高雅格調和健康內容的文化精品不多。

調研表明,鄉村旅遊、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農村電子商務、農村養老服務、農村文化創意等5個產業,儘管無法將農民增收新業態全部囊括,但已經是實踐中表現出來的農民增收新業態主體部分。這5個產業,從內涵看基本都屬於服務業範疇,從外延看盡管還有些相互交叉,但產業形態已經形成、產業發展已成氣候、產業趨勢已經顯現。抓住這5個產業,就能夠抓住農民增收新業態的關鍵,就能夠在開闢農民經營性增收路徑上邁出新步子。

(二)共性問題

調研發現,多樣化的農民增收新業態,大多尚處於低水平、低層次的初始階段,不同程度地存在發展不足、質量不高、支撐薄弱等問題。共性問題主要有:

第一,普遍存在新型經營主體缺乏的問題。各類新業態普遍缺乏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農戶主要還是以單打獨鬥的傳統家庭經營爲主。而新型農場、農莊、農民合作社、鄉村酒店、農村電商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滯後,是新業態發展的短板。

第二,普遍存在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的問題。目前,農民主要靠土地租金和就地務工增收,新業態經營參與度不高, “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入股分紅、多次返利等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能力強的經營模式還比較少。

第三,普遍存在經營粗放的問題。各業態普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大多是低水平發展,低層次擴張、低檔次服務、粗放式經營,在產業融合發展、資源有效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勞動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污染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

第四,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問題。新業態發展主要還是以地方的“小敲小打”和新型經營主體的“自彈自唱”爲主。社會資本參與新業態發展不足、渠道不暢,造成新業態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弱,影響其快速健康發展。

第五,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的問題。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農村社區空心化現象突出。參與新業態經營、管理、服務的實用人才嚴重欠缺,已有從業人員專業知識、技能水平難以適應新業態發展需要。鄉村旅遊經營管理人才、農村電子商務網絡技術人才、農村養老服務業服務人才等嚴重不足。

同時,各地對農村產業發展中呈現出的新變化、新趨勢認識不夠,培育新業態的意識沒有形成,面上情況不清楚,缺乏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新業態的發展主要是市場主體自我發展,缺乏一個統籌協調、引領支持的載體和抓手。

關於專題調研報告4

縣“三送”工作組通過進村入戶走訪,宣傳政策,幫扶結對等形式,切實地幫助羣衆解決實際困難。水東村“三送”組對照調研提綱,採取個別走訪、座談交流、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就我縣貫徹執行黨的羣衆路線方面的情況和如何開展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作了深入細緻的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貫徹執行黨的羣衆路線方面的情況

(一)黨的羣衆路線進基層。自從開展了領導幹部下鄉“三送”活動,動員全縣縣直單位黨員領導幹部轉變作風、深入基層,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幫貧助困、扶持產業、推進基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活動,爲基層羣衆辦了大量實事好事,有效密切了黨羣幹羣關係,維護了羣衆利益,提升了黨政工作與羣衆意願的契合度。爲了切實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貼身利益,我縣在各級黨政機關推廣實施了人民羣衆來訪接待制度,縣委政府主要領導更是堅持不定期走訪和接訪,暢通了人民羣衆的來訪渠道,明白了羣衆所需所盼所憂,瞭解了羣衆對黨和政府工作的評價、意見和建議。

(二)維護人民羣衆根本利益。近年來,爲了實現“十二五”農民收入翻番目標,我縣在廣泛調查、深入研究的前提下,在農村大力推廣實施以“大棚蔬菜、特色果業、農副加工”三大產業爲主的特色農業種植,幫助農民改善生產結構、提高農業效益。

(三)提高黨員服務羣衆本領。首先,重視學習培訓。多次組織黨員領導幹部學習黨的羣衆踐線,進行了黨的十八大精神專題培訓,開展了“三送”專題培訓。其次,重視民主評議帶動。以“三送”工作組爲單位,每日民情反饋,每週羣衆調研,對“三送”工作組在聯繫羣衆、深入羣衆、服務羣衆方面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效、積累的經及時總結並向上級彙報。三是重視一線鍛鍊。注重“三送”隊員在面對面做羣衆工作,實打實解決羣衆難題方面的能力鍛鍊,常下基層、常訪民情、常解民憂,讓幹部在真刀真槍地爲民辦實事、解難題中提高服務羣衆工作的本領。

二、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水東村“三送”工作組在貫徹執行羣衆路線方面雖然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急需改進的'問題:

一是部分羣衆不理解。存在部分羣衆觀念陳舊、信訪不信法,抱有“不鬧不解決,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的僥倖心理,容易被少數別有用心的人蠱惑,採取過激行爲反映利益訴求,導致羣體性上訪事件的發生,造成黨的方針政策難以及時、全面地貫徹執行,帶來發展滯後、緩慢、不科學等後果。

二是工作不夠細緻、深入。部分幹部羣衆觀念淡薄、宗旨意識不高、工作作風不實,不願深入現場做羣衆工作,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欠缺,做不好羣衆工作,導致基層黨組織、黨員幹部與羣衆聯繫不密切,不能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進而導致組織和幹部公信力的下降。

三是整體制度不健全。雖然在聯繫羣衆制度、信訪接待制度方面作出了探索,取得了實效,但銜接合理、配套齊全的制度體系還未形成,主要缺乏對幹部做好羣衆工作的激勵考覈機制和在處理羣衆問題方面部門之間協調配合的工作機制,導致全縣整體推進羣衆工作的合力還未完全形成......

本文來自,查看正文請使用站內搜索查看正文。

關於專題調研報告5

根據市電化教育館《關於開展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摸底調查的通知》精神和市電教館的要求,對我校電化教育情況進行了認真調查統計,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發展現狀

我校現有22個教學班(含三個學前班),在校學生1521人,學生網絡環境下可用計算機45臺,在校學生與學生網絡環境下可用計算機的比(生機比)爲33.8。我校共有教職工69人,教師在網絡環境下可用計算機17臺。我校有網絡多媒體教室2個,使用統一規定的教材進行信息技術教學。建立了學校辦公平臺和學校網站,具有了本校的教學資源庫。多年來,積累了大量的錄像帶、錄音帶、電子圖書、VCD、DVD、CAI課件等多種媒體教學資源。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育信息化建設重視不夠,地方政府對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重視不夠,對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缺乏組織領導,教育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專人負責、專人領導,教育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後。

(二)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教育信息化建設需要足夠的資金作保證,造成與先進地區相比差距較大。

(三)信息教育資源應用不足。課程整合不足,對現有的教學資源應用不足。例如,現在要求統一紙質備課,導致大量的網絡資源,學校信息教育資源不能很好的應用。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強投入。要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參與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是搞好教育信息化的物質保證。

(二)加大力度,提高教育信息化認識水平和管理水平。促進教育信息化的應(資/料來.源,於:gzu521學;習/網 ]gzu521.com用提高人們對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認識,把教育信息化建設認識提高到是建設教育現代化的必然,教育工作者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建設。

(三)加大管理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學校領導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視,認真學習落實中央國務院的指示精神,落實省關於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加強各級學校信息化的建設和管理。根據上級要求制定各項措施積極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制定嚴格的標準來統一規範教育信息化行爲,要加大規範管理,檢查評比的力度。

(四)建立完善的評價系統,成立學校信息化教育評價小組。統一標準,規範管理,將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程度和信息化發展水平作爲重要指標納入教師綜合考評之中,以評促建。

四、下一步發展目標

(一)加強教師的信息應用技術的培訓。只有全體教師擁有了駕馭信息技術的能力,才能讓信息技術更高的輔助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二)加強信息教育投入,特別是加強教師用機的投入。目前我校教師機數量較少,配置較低。加強教師機的投入,是信息教育的保證。

(三)加強資源建設,整合教育資源,實現資源共享。要合理配置資源,最大限度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加快信息技術與各類課程的整合,創造條件,逐步實現多媒體教學進入課堂,引進工具型、平臺型、資料型和素材型的教育教學軟件,充實豐富我校教育資源。

關於專題調研報告6

一是政府各部門缺乏有效的農村扶貧開發資源整合機制。政府各相關主管部門安排到貧困地區的各種扶貧資源沒有真正形成合力,資金分散、項目重複、多頭申報、分頭實施、各行其是的問題普遍存在,“整體推進”效果不明顯,扶貧效果大打折扣。二是由於資金短缺,致使項目後續管理工作滯後,影響了扶貧貧項目綜合效益的發揮。如農村道路維護問題、安全飲水工程後續管理和水價高的問題十分突出。三是貧困戶貸款難的問題依然存在。由於銀行貸款門檻較高,貧困戶缺乏金融機構認可的有效抵押物,普遍存在到戶貼息貸款落實難的問題。

監督問責不嚴。問卷調查顯示,40%的認爲對幹部責任追究失之於寬、失之於軟是造成“庸懶散軟”的重要原因;20%的認爲對職能部門的監管仍然不力。比如,控違拆違等一些綜合性工作,由於各部門之間職責界定不清晰、不明確,導致問題出現後,上下級之間、各部門之間相互推諉,無法追責到人、到崗。在追責過程中,對一般幹部追責多,對領導幹部追責少;對不作爲、亂作爲等“大問題”追責多,對慢作爲、僞作爲等“小問題”追責少;重行政問責,輕經濟處罰;重經濟領域,輕社會領域,對一些“人情第一,感情至上”的幹部缺乏問責。

“十三五”時期的發展設想

(一)總體思路: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深化改革和有關商務經濟發展的精神,緊扣加快發展這一主題,突出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和項目建設兩大重點,拓展外經、外貿和消費三大領域,依託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宜昌特大城市建設和枝江中等城市建設四大新增長點,全面推進全市商務工作再上新臺階。

(二)工作目標:到“十三五”期末的20xx年,全市完成外貿出口總額4.62億美元,年均增長12%;利用外資總額7461萬美元,年均增長10%;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1億元,年均增長13%;限上企業年新增15家以上,總數達到281家。服務業增加值佔全市GDP的比重力爭在“十三五”期末接近50%的水平。

(三)重點工作

1.抓好商貿項目建設工作。抓住國家推進“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的重大機遇和宜昌市建設特大城市戰略,大力招引商貿項目,建設商貿物流大市,到“十三五”期末總投資600億元的14個重大商貿項目爭取全面開工建設。

市政府召開“十三五”規劃綱要徵求意見座談會,聽取社會各界人士代表對《常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的意見建議。市長費高雲出席會議並講話。

“十三五”期間我市商貿流通體系建設的總體定位是:依託優越的區位和交通優勢,立足枝江,服務荊荊宜,輻射鄂西和渝蓉,建成集現代商貿物流和現代服務業爲一體的區域性市場中心。

規劃建設的總體思路是構建“一核,兩心,七節點”的大商貿流通體系:“一核”即一個核心商業圈,以民主大道爲主軸,向兩廂拓展,打造充滿現代活力和具有較強輻射力的核心商業聚集圈;“兩心”即在城西新區和城北新區建設中形成城西商務金融中心和城北倉儲物流服務中心;“七節點”即安福寺、白洋、顧店、百里洲、七星臺、問安、仙女七個鎮建設“一鎮一品”的特色商貿物流節點。具體措施如下:

棚戶區改造項目。完成坤泰龍城、久鼎家園、糧食局飼料公司、馨園居北側平房、中華新村、石油公司東側原物資局、石油公司家屬院、原縣醫院東側平房等危舊平房改造項目;完成佔地67.6畝的老管廠搬遷及周邊拆遷工程,適時啓動商住開發工程;按照拆遷改造政策程序有序實施縣委東側、職教中心東側、百度小區西側、福源小區南側、原新興路小學周邊、火車站廣場北側、原電力局辦公樓南側、人行北側、第二幼兒園周邊等區域舊平房拆遷改造項目。

一是建設一箇中心商務區,即城西新區中心商務區(CBD)。在城西新區規劃建設中,集中規劃引進金融、商業、貿易、信息等服務機構,完善商務辦公、酒店、公寓、會展、文化娛樂等配套設施,形成枝江中心商務區。

狠抓安全工作,確保師生平安。多年來,學校始終把學校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對安全工作也沒有絲毫放鬆,始終把安全工作當作首要任務來抓。一是結合村情校情,進一步制定完善各種安全制度和應急預案,成立各項安全工作領導小組,明確校長爲安全工作第一責任人,明確有專人負責安全工作,並不定期開展各項安全演練;二是擬“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發至每一位家長手中,讓每一位學生家長自覺參與到管理學生安全工作之中;三是層層簽訂責任狀,即校長跟各班主任簽訂,班主任跟學生家長簽訂,做到責任到人,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四是每一位教師充當學生家長,對每一位學生關心備至,尤其惡劣天氣,實行教師分片護送學生制度,深受社會和家長的高度評價。

二是建設兩個大型商業綜合體,即禮化路商業綜合體和民主大道濱江商業綜合體。利用禮化路原枝江賓館及周邊區域,民主大道江邊東西兩廂老城區,建設兩個大型商業綜合體,每個佔地在100畝以上,體量在10萬O以上,集超市、百貨、餐飲、休閒娛樂爲一體,成爲民主大道核心商圈的重要支撐。

三是建設三條特色街,即董市老街明清文化街、馬店水庫生態風情街、團結路IT數碼街。利用董市老街及周邊區域,修復明清古建築,形成以明清文化、餐飲、旅遊紀念品、影像、書畫等爲特色的明清文化街。依託馬店水庫,在水庫周邊生態圈內,開發以農家樂、綠色採摘、特色餐飲等爲主題,集觀光、休閒、餐飲等多功能爲一體的生態風情街。以團結路衛生巷至公園橋頭街段爲主體,設置IT數碼產品大型專業店和專賣店,適當佈局婚紗攝影、中西簡餐、咖啡茶座等,形成現代氛圍濃厚的IT數碼街。

四是規劃建設四大商貿物流園,即姚港化工物流園、城東農產品物流園、東湖大道商貿物流園、城北工業物流園。姚港化工物流園選址於姚港化工園新老318國道之間,佔地1100畝,以化工產品倉儲、物流運輸爲主。城東農產品物流園選址於金山大道近長江路段以東,佔地1000畝,以農產品倉儲物流運輸爲主,配以農產品批發專業大市場。東湖大道商貿物流園選址於東湖大道兩邊,佔地2500畝,集五金機電大市場、家居建材大市場、農資大市場、汽車商貿城、醫藥配送中心、商貿配送中心等專業市場和物流配送爲一體,形成區域性市場物流中心。城北工業物流園選址於枝江北站以北,佔地1500畝,以工業產品倉儲物流運輸爲主。

關於專題調研報告7

根據市商務局、統計局《關於開展限上商貿企業專題調研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爲貫徹執行全市商務工作調度會精神,加快推進當前限上商貿企業發展,現就我局會同縣統計局聯合開展限上商貿企業專題調研彙報如下:

一、限上企業總體情況

2016年止,我縣納入統計限上商貿服務企業31家,其中大個體3家(批零企業17家、住宿餐飲企業11家),15年度退出企業3家;16年完成新增企業6家,淨增3家。

二、限上商貿企業退出的原因

2016年度我縣退出限上企業共3家:

1、縣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退出主要原因是經營不善,受拆遷影響停業時間過長,最終導致停業。

2、縣好又多商貿有限公司退出主要原因是原股東撤資,場地被收購,單位註銷。

3、大別山西莊溫泉度假村退出主要原因是生意低迷,場地轉讓,單位註銷。

三、限上商貿企業負增長的原因

2016年元至二月份我縣限上商貿企業社零增速總體比較平穩,限上企業經營狀況負增長的主要3家(批零1家,餐飲住宿2家):

1、縣度假山莊負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旅遊接待淡季,營業收入較少,營業額有波動,顯示負增長率高。一是11月開始放假,只留有10人值班,整體接待水平下降;二是離景區較遠,主要接待旅行團團隊遊客,自駕遊遊客較少;三是今年雨雪天氣多,大雪封路,路面溼滑結冰較長,導致遊客減少。

2、縣三個農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增長原因是年終接集團訂單多,該項收入計入批發額,零售相對減少,造成下降。

3、縣名優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主要經營瓜片高檔茶,禮品精裝茶系列,受市場環境低迷和競爭壓力過大影響,企業銷售不佳。

四、限上商貿企業完成情況

通過這次調研,查閱工商登記註冊企業數、到鄉鎮走訪、瞭解企業規模,初步摸底到3家新增限額企業。

五、措施和建議

一是建議加強政策扶持。我縣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數量少,沒有一家規模大、實力強的示範性企業,培育工作難以推動,建議繼續加大對我縣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政策扶持,給予企業報送人員每年適當補貼,並形成長效機制。

二是進一步開拓農村市場潛力。目前,我縣限上企業大多集中於城區,農村缺乏具有一定規模的批發零售企業。僅僅只是依靠鄉鎮當地消費,難以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市場,開拓農村市場一方面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規範農村市場化環境,拓展銷路。

三是進一步做好社零總額統計基礎工作,對限額以上企業做到應統盡統,做好數據審覈評估;加大社零工作統計人員培訓力度,提高業務水平;會同統計部門加大統計工作執法力度,對隱匿不報的企業予以懲處,督促限上企業如實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