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務調研報告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其實寫報告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技服務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技服務調研報告

科技服務調研報告1

一、基本情況。

近幾年,氣象部門氣象科技服務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服務項目不斷增加,服務內容進一步拓展,服務形式趨於多樣化,服務水平服務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目前,氣象科技服務的項目主要有:氣象信息短信、氣象信息12121、氣象信息服務終端、雷電技術防護等。有針對性的氣象科技服務工作有了新突破,針對煤礦、化工等高危行業的氣象信息直通,實現了對高危行業氣象科技服務零距離。通過在煤礦、化工等高危行業的調度室、要害部門、人員集中的地方設立電子顯示屏,災害性天氣預報信息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在電子顯示屏上播放出來,以便高危行業有關部門採取相應的措施,避免或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針對煤礦、化工等高危行業的氣象信息直通工作,得到省、市安監部門的高度評價,並在全省得到推廣。

二、存在的問題。

在充分肯定氣象科技服務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應看到氣象科技服務的發展和運行中存在着一些不足,特別在對氣象科技服務部門管理方面還相對比較薄弱,在運行過程中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問題。我們如不在思想上引起重視,儘快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下決心採取措施,將不利於氣象科技服務的健康發展,也會對氣象事業的全面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最近,我結合學習和實踐科技發展觀教育,到我市有關縣市氣象局進行了調研,並重點針對如何加強氣象局所屬公司監督與管理方面進行了座談及徵求意見,基層氣象科技服務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氣象科技服務工作管理不規範的問題。

有關部門在對氣象科技服務檢查時,提出氣象科技服務部門存在管理不規範的情況。認爲在從事氣象科技服務的過程中,沒有和地方政府有關政策協調一致起來,沒有與地方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一致起來,沒有發揮氣象科技服務的最大社會效益。

(二)氣象科技服務水平不能夠完全適應對方經濟發展的問題。

隨着氣象現代化設施的不斷改善,氣象科技服務水平也不斷提高,但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科技服務的需求還有一定的距離。尤其是對特殊行業的氣象科技服務手段還不夠先進。對廣大農村氣象科技服務產品比較單一,不能夠完全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求。

(三)基層臺站氣象科技服務設備相對落後。

由於受地方經濟條件的限制和地方財政投入的不足,使基層臺站建設相對滯後,一些氣象現代化設備無法引進、安裝和使用。由於臺站建設達不到上級主管部門的要求,致使上級主管部門免費配送的價值1000餘萬元的天氣雷達無處安裝,直接影響了我市氣象服務的準確性、及時性。

(四)基層臺站氣象科技服務人才嚴重不足。

由於受人員編制和地方條件的影響,基層臺站人才嚴重缺乏,不能滿足氣象科技服務發展的需要。目前,各縣市氣象局還不能夠滿足每個縣局一名大學生,人員知識結構相對老化,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接受新知識較困難,直接制約了高精尖氣象科技服務產品的開發,制約了氣象科技服務水平的提高。

(五)專業氣象科技服務產品的宣傳不夠

目前,公衆對新推出的氣象科技服務產品還不能夠完全接受。專業氣象科技服務產品按照有關規定使用的術語專業性較強,公衆理解起來較爲困難,也就不利於接受和使用氣象科技服務產品。氣象部門對氣象科普知識宣傳的力度不夠,氣象知識還遠沒有在公衆中普及。

三、幾點建議和思考。

(一)加強對氣象科技服務工作的管理。

氣象科技服務工作要緊緊圍繞地方政府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安排部署來進行,嚴格遵守地方政府有關規定和程序,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健全機制、完善制度。首先要加強領導幹部的學習和教育,領導幹部要帶頭學習《氣象法》和地方政府部門出臺的相關政策,熟悉國家的大政方針及與氣象工作相關的政策等。作爲氣象部門的領導幹部,除熟練掌握氣象業務知識外,還應該結合當前的形勢,結合所分管的工作,有針對性地學習研究法律法規和黨的方針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工作,才能做一個合格的管理者。要潛下身子認真研究當前氣象科技服務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查明原因,理清思路,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切忌走過場。

(二)增強氣象科技服務活力,使氣象科技產品更好地爲經濟社會服務。

氣象科技服務產品開發要向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按照市場規律運作,打破地區地域界線,進行優化配置人力資源。集中全市氣象部門的科技人才,組成專門的科研攻關小組,有針對性的開展科研項目攻關,提高氣象科技服務產品的科技含量,形成適應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氣象科技服務產品。然後將該產品分發到各縣市氣象局進行共享。

(三)積極爭取地方財政對氣象事業的支持,改善臺站建設。

各基層臺站要根據本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多爭取氣象科技服務項目,以項目爭取地方財政資金的投入,以項目帶動氣象現代化設備的更新,帶動氣象現代化設施上臺階、上水平。

(四)加大高水平氣象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訓工作。

採取措施爲引進高水平氣象專業人才創造優惠條件,爲高水平氣象專業人才發展事業搭建平臺,使高水平專業氣象人才能夠引進來、留得住、起作用。加大對現有人才的培養力度,採取委派到上級主管業務單位掛職學習或到相關高校學習的方法,進一步提高現有人員的專業技術素質和創新的能力,更好的適應氣象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

(五)加大氣象科普知識的宣傳力度,提高公衆的氣象知識水平。

我們可以採取建設氣象科普基地的方法,加大對廣大青少年和公衆的宣傳力度。使公衆對氣象知識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如對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的瞭解,在遇有災害性天氣時,氣象部門發佈了預警信號,公衆能夠明白氣象災害的類型和級別,以便採取相應避險措施,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人身和財產損失。

通過調研,我深切感受到氣象部門幹部職工在氣象科技服務工作中的熱情與努力,特別感受到基層氣象臺站的幹部職工,在人員少任務重的情況下,開展氣象科技服務工作的艱辛。同時目前在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併力求在近期工作中加以認真的解決,使我們的氣象科技服務工作又好又快的向前發展。

科技服務調研報告2

根據市委批轉的《市政協工作要點》,按照發展現代服務業專題調研方案,我們組織部分委員和有關部門同志,圍繞發展我市信息與科技服務業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聽取了市信息辦、科技局等部門的.情況彙報,實地考察了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服務外包基地、信息傳輸服務業等建設情況,邀請有關職能部門、20多位專家學者和企業負責人分別

進行了座談研討,並赴成都等地學習考察信息與科技服務業工作的經驗。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展現狀

隨着我市工業化、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市委、市政府把大力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作爲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更是把發展現代服務業擺在突出位置來抓,不斷提升產業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信息與科技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市信息與科技服務業呈現持續上升的發展態勢,在推動我市經濟產業結構升級上,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與科技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成爲經濟發展重要推動力

“中心”彙集了科技成果1485項,儀器設備1176臺(套),技術需求1503項,備案專利1610項,重點企業571家,知名專家2053人以及與合肥支柱產業相關的國內外文()獻等科技資源,實現了“找文獻、找儀器、找項目、找資金、找政策、找專家、解難題”的“一站式”科技服務功能。

至底,“中心”爲企業提供的成果和專利推介、交易服務、知識產權保護服務、科技合作服務、科學儀器設備共享服務、科技文獻查新和檢索、推介服務以及科技諮詢、培訓、輔導等服務累計近10萬人次,其中70%以上爲企業用戶。

3、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政策體系初步形成

近幾年,我市陸續出臺了《合肥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政策(試行)》、《合肥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政策(試行)實施細則》、《合肥市進一步推進自主創新若干政策措施(試行)》等指導性文件,明確了信息與科技服務業發展重點,並在服務外包、科技企業孵化器、中介服務等領域給予稅收、租金、土地、補貼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加上國家和省發佈的相關產業扶持政策,以及即將出臺的《合肥市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2020)》,在我市已初步形成促進信息與科技服務業跨越式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二、存在問題

近年來,我市信息與科技服務業發展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相對發達地區城市而言,我市信息與科技服務業的數量不多,規模不大,機構不佳,效益不高,速度不快,人才匱乏的問題仍較爲突出,總體上尚處於起步階段。

(一)總量偏小,發展速度不快,缺乏核心競爭力

我們調研了國內幾個城市,軟件及信息服務業銷售收入和同比增長,成都市爲427億元、同比增長38%,大連市爲306億元、同比增長42.3%,廈門市爲145億元、同比增長31.8%,而我市爲122.8元,同比增長24.6%。與成都、大連和廈門市相比,無論是總量和增速,我市均明顯偏低,且增速尚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在人均信息資源佔有率方面,我市與其它城市也相距甚遠,信息服務業產值低、行業資金投入小、人員投入和經營規模不大,雖然涌現出科大訊飛、科大恆星等一批優秀軟件企業,但與東軟、浪潮、聯想等企業相比,產值相差很大,缺乏競爭力,缺少技術較爲先進、管理水平較高、生存能力較強,具有行業領先作用的龍頭軟件企業。

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存在規模小、數量少、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風險投資公司、投資管理公司、科技人才公司、產權交易公司等要素類專業服務機構比重偏低。很多企業每年要申請數十件甚至更多專利,而全市專利代理機構只有十餘家,專利申請時間過長,給企業權益保護帶來不便,也影響了專利代理機構的信譽。由於科技風險的投資和退出機制沒有形成,以及發展環境、自身管理水平等因素,合肥地區風險投資公司發展緩慢,全市共有8家風投公司,可八年後,數量不增反降,目前僅有7家尚在運營,7家的註冊資金總額還抵不上發達地區1家風投公司的規模,這顯然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旺盛的市場需求,也嚴重製約了我市科技成果產業化和創新型企業的發展。

(二)資源共享存在障礙,有待進一步整合

由於缺乏長遠的統籌規劃,信息產品和服務沒有統一的標準規範,以及行政條塊分割和行業利益的存在,造成信息語言和技術不兼容,信息多口採集、重複輸入以及多頭使用和維護,影響了數據的準確性,部門與部門之間、系統與系統之間信息難以交流與共享的現象仍然存在,從而阻礙了信息服務業發展。

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剛處於起步階段。“中心”資源體系還不夠完善,與科技資源豐富的高校院所、大型企業研發中心尚未建立有效的共享機制,資源分類不夠清晰,科技服務機構入駐較少,缺乏個性化專項服務,社會各界對中心的作用和功能瞭解不夠,關注不多,宣傳推廣力度還有待大力提高。

(三)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信息與科技服務業涉及教育、勞動、財政、稅收等廣泛領域。目前,各級政府相關政策陸續出臺,但還沒形成有效的政策體系,關於信息與科技服務業扶持措施有待進一步細化,已有的政策有些執行不到位的問題。

信息化管理體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設資金總量不足,吸引投資不夠,投入結構不合理。由於我市信息化工作以電子政務爲突破口,市級信息化專項資金主要投入到市直機關電子政務建設,整體效益侷限性較大,低水平重複建設未能杜絕,對社會信息化、企業信息化、行業信息化建設投入較少,信息化對工業化的帶動作用不明顯。

科技服務業管理體制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我市部分科技中介機構隸屬於政府職能部門,屬財政差額或全額撥款單位,其行爲往往帶有濃厚的部門行政色彩,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市場行爲,他們憑藉先天優勢掌握着大量科技資源,擠佔了民營科技中介機構的發展空間。同時,我市大多數科技中介機構經營行爲單一、孵化類較多、條塊分割嚴重、業務交流合作積極性不高,渠道不暢。經濟資源、人才資源和知識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先進技術成果不能及時轉化爲現實生產力,限制了科技中介機構的業務擴展和組織發展,使之難以完成高質量的多功能服務。這些充分說明我市科技服務行業建設缺少整體規劃和有效的調控手段,制度建設缺少總體框架設計和有效執行環節的安排。

(四)人才資源短缺,素質有待提高

人才隊伍建設跟不上信息與科技服務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人才資源結構不合理。信息服務業國際化複合型高端人才、it行業軟件應用人才嚴重短缺。科技服務業缺乏既熟悉科技、又懂經濟、會管理的複合型人才。中高級人才的培訓機構較少,社會培訓機構水平參差不齊,培養專門人才的能力不足,產業部門與教育培訓部門人才供需互動機制尚未形成,在職教育、職業資格認定製度不完善,也未建立有效的引進機制,致使企業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

三、幾點建議

(一)關於發展信息服務業的建議

1、制定信息服務業的專項規劃,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計劃,以“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實驗區”爲載體,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深化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紮實推進社會領域信息化,健全完善信息化發展的政策體系。

2、加快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政府牽頭,鼓勵電信運營商積極參與本地企業信息化項目建設,並做好對企業的宣傳工作;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在企業現有信息化手段基礎上,推進移動信息化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促進高新企業及電子製造等企業與電信運營商進行對接,政府牽頭制定高新、電子製造、系統集成等企業名錄,爲電信運營商在信息化服務項目中進行軟硬件選型提供參考,有利於扶植本地高新技術企業。

3、通過政策扶持和重點投入,進一步加快服務外包示範園區建設,努力在示範園區內發展一批規模大、效益好,能對全市服務外包產業發展起引領和示範作用的企業。

根據《合肥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政策》,儘快出臺合肥市服務外包專項政策和實施細則,重點對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示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服務外包人才培訓、辦公用房租賃、市場拓展活動等方面給予財政支持;同時,儘快落實《關於共建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的協議》中有關合肥市1:1配套資金。

4、統籌規劃我市網絡建設,穩步推進第三代移動通信網絡建設(3g)。將第三代移動通信網絡建設納入合肥城鄉建設整體規劃,環保部門出臺支持3g網絡基站建設相關政策,政府出面做好基站選址、建設協調等工作;對3g網絡終端、業務和服務實行政府採購,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包括科研院所、商業機構、辦公場所等率先推廣使用3g手機、3g上網卡、3g上網本等業務和信息化服務;新聞媒體加強對3g網絡建設和應用宣傳,加強基站建設的正面宣傳,引導羣衆正確認識和對待基站輻射,消除誤區,爲3g網絡基站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5、整合電子政務信息資源,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出臺我市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辦法,規範和促進市縣(區)各級行政機關政務信息資源共享,推動政務信息資源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建立政務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提高信息共享效率,支持業務協同,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6、打破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發展的壁壘,加快建立依託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的電子商務示範平臺,探索符合我市市情的電子商務組織模式和運作模式。電子政務信息系統已經覆蓋到稅務、工商、公安、醫療衛生、教育和社會保障等衆多領域,絕大多數企業和個人數據、詳細信息分佈在這些系統中,這爲開展電子商務提供了有效的支撐能力,也爲電子商務發展中產品規範、推廣渠道、安全、監管、信用等突出問題提供了很好的解決路徑。

7、強化人才培養與引進。研究完善軟件人才培訓的鼓勵政策,建立軟件人才培訓費用政府補貼制度。加快建設以安徽服務外包人才培訓中心爲基礎的“中國服務外包人才培訓中心(合肥)”,建立健全服務外包人才知識體系,支持服務外包人才培訓課程開發工作,牽頭組織各相關單位進行專題調研和課程開發,對所需資源和資金給予一定協調和財政支持;同時,切實推進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學分互換”合作計劃,組織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培訓機構對接,建立人才培養戰略合作聯盟,重點支持ibme.t.p和cmu-hp等國際合作培訓項目實施;爲進一步擴大培訓規模,在原有人才培訓支持資金基礎上,對與hp、ibm等跨國公司合作的高端人才培訓項目給予專項支持。

爲切實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鼓勵服務外包企業主動接納大學生實習並給予資金支持;參照北京、上海等地的有效做法,研究完善個人所得稅、經濟住房、創新創業資金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二)關於發展科技服務業的建議

1、儘快制定我市科技服務業發展規劃。在摸清全市科技服務業情況的基礎上,從新的戰略高度,制定發展我市科技服務業的總體規劃,指導和規範全市科技服務業發展。

2、在孵化器建設方面,政府對投資發展孵化器的企業給予土地優惠、稅收優惠、孵化器建設及運維補貼、種子資金或孵化資金等方面支持;爲創業企業提供工商註冊、稅務登記、社保辦理等“一站式”註冊服務;加強各孵化器與各高校、各級人才中心的聯繫,爲高校畢業生創業提供諮詢,讓更多的大學生、高校教師、科研人員、海外人才等創業主體深入瞭解、參與創業;通過孵化器協會等組織,加強各孵化器之間的交流合作,促進全市整個孵化器行業的發展;爲孵化器引入諮詢公司、投資公司、金融機構、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中介機構,併爲中介機構提供相關扶持。

3、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應與高校院所、大型企業研發中心建立科技資源共享機制,整合科技成果、儀器設備、實驗室、專家等資源,充實“中心”各類數據庫資源,並整理成詳細的名錄向社會公佈,爲高校院所和企業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務;政府對提供設備服務的單位應予以補貼並制定相關收費政策。

4、轉換機制,引進和培育科技服務機構。制定科技中介機構發展指導意見,將掛靠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各類中介機構剝離出來,保持科技中介機構的“獨立”地位,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各類科技中介機構,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充分利用科研設備和人才優勢,興辦各類科技中介機構,重點引進國內外具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優秀科技服務機構。

5、營造環境,形成科技服務網絡體系。成立科技服務行業協會,協調各中介機構的業務,溝通信息,加強行業自律,推進科技中介機構的資信認證和績效評估工作;發揮科技服務行業協會作用,制定落實優惠政策,吸引各類科技服務機構向科技創業產業園區集聚,向品牌化、規範化、國際化發展。

借鑑北京等地的經驗,建立政府投入獎勵機制,每年從市財政拿出一部分資金,建立諮詢服務專項資金(北京市每年每個專項資金不低於100萬元);設立合肥市服務業專用稅收發票,在所得稅上,允許智力勞動的勞務支出打入成本,減少諮詢服務業的稅收成本。

6、大力培育專業性科技風險投資機構,加快中小科技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設立市級風險投資引導資金,以政府示範性引導資金拉動全社會各類資金投資設立風險投資機構,擴大風險投資的資金來源,增強風險投資機構的資金實力,引導風險投資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投資。

配合我市高科技發展規劃,政府出資、銀行參與,成立專業性信用擔保機構並設立信用擔保基金,不以盈利爲目的,擔保的風險項目限定本地區有發展潛力的高科技項目,對銀行向高新技術中小企業的貸款提供一定比例的擔保,鼓勵銀行向風險性大的高技術項目提供先期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