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現狀調研報告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不同種類的報告具有不同的用途。那麼大家知道標準正式的報告格式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現狀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現狀調研報告

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現狀調研報告1

近幾年來,xx縣義務教育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重視支持下,通過全社會的積極參與,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加大,爲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去年年末“兩基”工作已通過省人民政府驗收,順利實現“普九”。但是財困民貧、教育基礎薄弱、教育經費缺口大、教育投入不足、人口素質偏低,義務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總體上仍落後於全省全州平均水平,制約着xx民族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認真研究xx民族基礎教育工作,找準xx基礎教育落後的成因,研究和探索xx基礎教育發展的對策,其意義非常重大。

一、基本情況

xx縣地處雲南省東南部,文山州東北部,滇、桂、黔三省(區)交界處,介於北緯23°29′—24°28′,東經104°31′—105°36′之間,東連富寧縣,南接麻栗坡縣、西疇縣,西與硯山縣、丘北縣毗鄰,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接壤,在建的衡(陽)昆(明)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是雲南通往兩廣和沿海地區的交通要道之一。縣城所在地蓮城鎮,距州府文山城167公里,距省會昆明市485公里。xx歷史悠久,5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是秦朝句町古國故地,1913年設置xx縣,1999年被省人民政府批准爲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縣轄18個鄉(鎮)、174個村委會(社區)、2958個自然村,國土面積7810平方公里,山區、半山區面積佔94.7%,境內最高海拔2035米,最低海拔420米,年平均氣溫16.7℃。居住着壯、漢、苗、瑤、彝、回、蒙古、仡佬等十一個世居民族。20xx年末總人口7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2.12萬人,佔總人口的94.64%,少數民族人口47.28萬人,佔總人口的62.0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8人。全縣耕地面積62.4萬畝,人均耕地面積0.87畝。20xx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223914萬元,財政總收入13632萬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688萬元),財政總支出54643萬元,教育總支出19979萬元,教育總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36.56%。農民人均純收入1300元,農民人均有糧300公斤。目前,全縣尚有絕對貧困人口14萬人。是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個集“老、少、邊、山、窮”爲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

二、20xx年-20xx年xx縣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基礎教育發展的現狀

(1)、20xx年全縣各級各類學校942所(含教學點378個),其中:普高5所(含1所民辦高中),職高1所,中心學校21個(所轄初中25所),幼兒園17所(含15所民辦幼兒園)。全縣教職工總數6314人,其中:代課教師662人,佔教職工總數的10.4%。全縣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高中50.7%,初中72.3%,小學84.36%,幼兒園100%。全縣在校中小學、幼兒園學生13522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5394人,初中在校生34482人,小學在校生93144人,幼兒園(含學前班)2200人。全縣校舍建築面積643661平方米,中學生均5.2平方米,小學生均4.7平方米,全縣危房面積39600平方米。全縣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爲98.91%,輟學率爲0.73%;初中適齡少年毛入學率爲94.14%,年輟學率爲3.89%,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5.2年,“普九”人口覆蓋率100%。

(2)、20xx年全縣各級各類學校908所,其中:高中5所(含一所民辦高中),職業高中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公辦幼兒園1所,中心學校23所(含附設初中),完小494所,教學點362個,民辦幼兒園21所。全縣共有教職工6601人,其中:在職在編教職工6008人,代課教師593人,代課教師人數佔教職工總數的9.0%,比20xx年下降了1.4個百分點。全縣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完中47%,普通中學75.68%,職業中學76.36%,小學86.07%,幼兒園100%,均比20xx年有所提高。全縣在校中小學、幼兒園學生128660人,其中:高中6357人(含職業高中),初中34273人,小學85217人,幼兒園(班)2813人。入學率:高中20.56%,適齡少年毛入學率96.30%,小學99.11%,幼兒園(班)21.00%,分別比20xx年上升2.1、2.16、0.20、9個百分點。輟學率:初中3.43%,小學0.71,分別比20xx年下降0.46、0.02個百分點。全縣有校舍建築面積673724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30063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積40817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1217平方米。全縣初中學生均校舍面積8.0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0.61平方米;小學生均建築面積5.0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0.4平方米。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5.95年。

(3)、20xx年,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園)559所,其中縣教師進修學校1所、完中4所、職高1所、民辦高中1所、初中24所、小學501所(其中完小341所)、教學點365個、幼兒園27所。有小學教學班3105個,在校生83987人;初中教學班622個,在校生35679人;高中教學班144個,在校生7546人。有小學專任教師3549人,小學專任教師學歷和其他取得相應教師資格證書的合格率97.35%;有初中專任教師1955人,初中專任教師學歷和其他取得相應教師資格證書的合格率95.40%。全縣適齡兒童入學率99.27%,小學在校生年輟學率0.62%;初中階段入學率97.01%,初中在校生年輟學率2.63%;7—15週歲“三類殘疾”入學率71.31%;15週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21%,17週歲人口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82.23%;現有青壯年總人口435146人,其中青壯年文盲人口3197人,文盲率爲0.73%,抽考復盲率2.50%。全縣小學校舍建築面積429124平方米,生均5.11平方米;初中校舍建築面積285584平方米,生均8.00平方米。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6.07年。

從以上三年的數據來看,我縣教育發展發展勢頭較好,響應了國家提升教學質量集中辦學的政策,校點逐年減少,教師逐年增加,校舍逐年改善,入學率逐年提高,教育的各項指標均呈良性發展,去年年末“普九”順利通過省人民政府驗收,是全州最後一家實現了“普九”驗收。

三、xx縣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情況

根據我縣“縣大、財困、民貧,人口多、基礎差”的實際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雲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辦法》、《國務院掃除文盲工作條例》、《雲南省“兩基”攻堅計劃》,在認真算清實施普及教育的“總人口帳、貧困學生人口帳、普及帳、校舍帳、教師帳、資金帳”的基礎上,縣委、縣人民政府先後出臺了《中共xx縣委、xx縣人民政府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xx縣兩基攻堅方案》、《xx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實施方案》、《xx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暫行規定》、《xx縣普九工作責任追究制》和《xx縣縣處級領導幹部和機關單位掛鉤聯繫普九工作責任制》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各級、各部門明確了“普九”工作的責任。

爲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順利實現“普九”,我縣各級各部門採用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教育法律法規,講解實施“普九”的重要性、必要性,發動人民羣衆積極參與“普九”。 一是全面宣傳《義務教育法》和義務教育的有關法律法規,大力開展《義務教育法》宣傳活動。縣人民政府將《義務教育法》印製、張貼到學校、村寨、集市、街頭醒目位置,並將《義務教育法》摘要印成冊發到各鄉鎮學校和村寨。 二是利用有線電視播放《珍惜時光,努力學習致全縣適齡兒童少年朋友的一封信》,努力營造防止適齡兒童、少年外出打工的社會氛圍;以“全縣人民積極行動起來,大打‘普九’攻堅戰”爲主題的宣傳動員;每天滾動播放“普九”宣傳標語,及時報道“普九”專題快訊。 三是利用標語的宣傳功能,在公路、學校、村寨等醒目位置製作宣傳牌100多塊、宣傳標語1萬多平方米,宣傳《義務教育法》和義務教育的有關法律法規,宣傳國家、省、州有關義務教育和“普九”的要求。 四是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普九”宣傳活動。幾年來,縣、鄉召開“普九”工作專題會議515次,宣傳、研究和佈置“普九”工作,各鄉鎮利用標語、廣播、電視、黑板報、宣傳車、派出“普九”工作隊進村入戶、開展“普九”文藝演出等形式,對“普九”工作進行宣傳,全縣僅出動“普九”宣傳車輛就多達2100多輛(次),“普九”專題文藝演出378場,“普九”工作隊進村入戶宣傳60000多人(次)。宣傳工作基本上做到了“電視上有圖像、廣播裏有聲音、牆壁上有文字”。“普九”工作在我縣深入人心,引起強烈的共鳴,社會各界支持“普九”、參與“普九”的氛圍較爲濃厚。如珠街鎮老山坡村小組長魏仕纔看到本村8名學生開學兩週後還沒有上學,他挨家挨戶做家長的思想工作,賣了自家的耕牛幫助8名學生解決生活費,並幫學生扛着行李走了10多公里的山路將8名學生送回學校;篆角鄉沙牛村張昭福積極配合“普九”工作,經常到村民家宣傳《義務教育法》,每年還組織村民舉辦“普九”文藝演出,在他的宣傳動員和教育下,該村70戶人家65名適齡少年,幾年來無一人輟學。在xx,像魏仕才、張昭福這樣支持“普九”、參與“普九”的感人事例不勝枚舉。

四、xx縣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貫徹落實情況

爲使我縣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經費管好、用好,切實保障貧困學生學有所助,把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得到貫徹落實到位。

一是管好用好義務教育經費,教育經費用在學生的身上,做得專款專用。

財政對教育的撥款:財政經常性收入,20xx年爲5255萬元,20xx年爲6034萬元,20xx年6804萬元,20xx年爲7513萬元,增長比例三年分別爲14.82%、12.76%、10.42%;財政對教育撥款20xx年爲10803萬元,20xx年13135萬元,20xx年1543萬元,20xx年18407萬元,增長比例分別爲21.59%、17.50%、19.26%。年生均教育事業費:小學年生均教育事業費20xx年969.57元,20xx年1041.36元,20xx年1310.19元;初中年生均教育事業費20xx年1002.67元,20xx年1086.20元,20xx年1482.19元。財政撥發的年生均公用經費:小學年生均公用經費20xx年152.26元,20xx年241.63元,20xx年258.02元;初中年生均公用經費20xx年252.76元,20xx年272.57元,20xx年337.70元。城市教育費附加:20xx年依法足額徵收城市教育費附加223萬元,並全部用於教育。20xx年中央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共2071萬元,用於教育980萬元,其中用於義務教育980萬元,做到專款專用,使用合理。多渠道籌措義務教育資金開展勤工儉學:20xx年全縣多渠道籌措義務教育資金195萬元,全部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辦學條件,救助貧困學生。勤工儉學收入小學131萬元,生均14.77元;初中75萬元,生均21.20元。教職工工資:全縣教職工工資由縣財政統一按時足額發放,無拖欠現象。

二是認真貫徹“兩免一補”政策和結對幫扶政策。爲使“兩免一補”政策落實到位,我縣制定了《xx縣貧困生救助辦法》。20xx年全縣共有4940名教師結對幫扶了19531名學生,獻愛心補助金額達117055元。639名小學、初中學生享受免費教科書和享受免雜費補助,總金額爲3683156.52元,其中免費教科書爲2020706.52元,免雜費爲1668450元,同時有913名農業人口獨生子女享受免除“一費制”補助,金額爲85640元。20xx年,全縣共有77981名中小學生享受春秋兩季學期免費教科書補助,總金額爲595.92萬元,全縣有127316人享受免除學雜費政策;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學金髮放1586人,發放經額30.52萬元。20xx年全縣有77981人享受“兩免一補”政策補助,爭取到上海南匯區萬祥鎮商會教育扶貧捐資6萬元,全縣各鄉鎮募集到貧困學生助學資金達50.6萬元,掛鉤鄉鎮的縣級各部門,也通過捐資捐物,加大了對鄉鎮貧困生的救助。“兩免一補”政策的實施,多渠道、多途徑幫扶的開展,基本解決了中小學生因貧輟學的問題。通過以上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初中學生輟學的現象得到有效控制,初中在校生年輟學率由20xx年的11.70%下降到現在的2.63%;初中階段入學率由20xx年的76.33%提高到現在的97.01%。年末,“普九”工作順利通過省人民政府驗收,教育部已認定我縣實現“普九”。

五、制約xx縣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提升的因素

雖然我縣民族教育發展勢頭良好,“普九”得到省人民政府驗收,貧困生救助長效機制效果明顯,有效地推動我縣“控輟保學”工作,掃盲與成人教育取得新的進展,職業教育發展較快,非義務教育的辦學力量不斷髮展壯大,重點項目實施順利,學校建設加快,學校德育工作進一步增加,校園文化建設上了新臺階,教師隊伍建設和師德建設進一步加強,教育科研和教學質量取得新成績。但由於我縣農村人口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等因素制約了我縣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提升,給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的鞏固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主要表現在:

(一)投入不足是制約我縣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提升的主要因素。

我縣通過實施“普六”和 “普九”工作,全縣各校點的校舍得到完善,各所中學的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各項設施明顯改善,但爲實現“普九”,大部分校點撤併,現有的校舍非常擁擠,給學校的安全帶來隱患,甚至還有部分學生住在校外或投親靠友寄宿的現象。一些校舍非常簡陋,老的危房還沒有得到改造,新的危房又出現了,排危工作迫在眉睫。大部分農村校點配套設施設備嚴重不足,宿舍擁擠,食堂不夠,廁所緊缺,實驗儀器配給率低下等硬件設施都需要投入,需要進一步投入繼續完善。

(二)經濟落後,人口素質低制約了我縣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提升。

國家實施“兩免一補”後,農村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費用已得到緩解,但仍有大部分家庭不能讓自己的孩子上高中和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形成了農村說的“孩子讀書不成氣難,孩子讀書成氣更難”的說法。由於我縣貧困面大,中央和省級下撥的“兩免一補”經費難以滿足貧困地區的辦學支出和貧困生多、面廣量大的缺口,學校實行收費“一費制”後,給教育公用開支帶來壓力,辦學經費緊張。由於貧困的原因,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部分家長對供孩子讀書問題漠不關心,平時不注意和關心孩子的成長,順其自然,甚至放任自流。有的家長讓孩子上學僅僅只是爲了完成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甚至部分家長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含義也難以理解,這種情況在我縣的苗族等一些少數民族羣衆中表現比較突出。

(三)教學點多,代課教師數量大,教育教學質量有待提高。

由於我縣教師缺口過大,現仍有代課教師553人,代課教師人數佔教職工總數的8.09%,邊遠地區校點教師素質偏低,加上教學任務過重和社會活動頻繁,嚴重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師資配置不盡合理影響了邊遠民族地區教育質量的提升,在教師配備中,素質好、有教學方法和能力的教師多數集中在城鎮和條件較好的校點任教,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師資不足,教學質量難以提高。這些最需要良好教育的地區難以留住好的教師,造成了老師不安心、家長不放心、學生不用心,師資配置形成城區超編,邊遠山區師資不足的反差。

(四)教育督導功能不健全。

教育督導和辦學評估跟不上,學校自主辦學成果的評估沒有建立完整的指標體系,對辦學成果缺少客觀評價,不能及時向社會公佈教育改革的成果。

六、加快xx縣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幾點建議

針對制約我縣民族基礎教育提升的因素,擬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政府重視、政策傾斜、加大投入,把發展民族地區義務教育作爲最大的扶貧工程來抓。

雖然我縣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義務教育事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從整體上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義務教育仍然比較薄弱。造成這種落後狀況有其客觀的原因,但也和我們長期以來對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認識程度不夠有一定關係。建議上級黨委政府把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義務教育作爲當前最大的扶貧工程來抓,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在國務院的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爲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完善義務教育的投入機制,明確各級政府的責、權、利劃分,保證和加大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尤其在農村實行“一費制”以後,在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更應該強化政府在公用經費投入上的責任,不斷加大政府主導和統籌的力度。落實和完善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惠政策,爭取更多國家政策支持。我縣經濟落後,財困民貧,要在經費投入、資金安排、人力調配等方面始終堅持向民族地區傾斜的政策,探索因時因地制宜的創新發展模式,並給予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對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給予適當的生活補助,提高入學率,鞏固好“普九”工作,使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能夠優先適度超強發展。建議縣政府積極向上級反映情況,爭取國家財政投入,改善當前校舍擁擠、教學設備不全、師資不足和提高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入學率問題。

(二)堅持依法治教,強化執法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等關於義務教育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是辦好教育的依據,必須嚴格執行。建議把公用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實行單列,直接劃撥給教育職能部門,並確保逐年增長。對違法擠佔、截留、挪用教育專項經費情節嚴重的單位、個人依法嚴肅處理。加強社會對義務教育經費使用的監督,建立公示制度、舉報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發揮各級人大、政協和政府教育督導部門的作用,成立義務教育經費督查組,依法定期檢查教育經費的劃撥、使用情況,確保中小學公用經費的投入,抑制可能出現的侵佔、剋扣、挪用教育經費等不良情況的發生。建議加大對僱傭童工的企業等行業和接受義務教育的家長或監護人的查處力度,杜絕適齡少年外出動工,確保入學率。

(三)整合教師資源,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少數民族地區教學質量。

建議設立教師培訓專項資金,加大教師培訓的投入,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引進和培養培養短缺學科教師,改善教師隊伍學科結構,提高教學質量。建議把城區的部分師資分流到邊遠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去任教和支教,縮短城鄉師資差距,提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質量。爲了提高在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在評定教師職稱上,教育部門應適當增加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的教師中、高級職稱的職數。應多培養地方土生土長的少數民族優秀教師隊伍,能吃苦耐勞,樂於貢獻,在邊遠民族地區能蹲得,教好書,改變邊遠地區教師緊缺問題。現在我縣代課教師還有553人,其待遇非常低,並且其前途渺茫,建議上級教育部門應增加編制,列入財政預算,解決教師嚴重不足問題。同時重視好代課教師隊伍工作,對部分優秀代課教師應降低門檻,把他吸收到教師隊伍中來,因爲他們已紮根在農村,是邊遠地區的一支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

(四)廣泛動員社會應有力量,扶持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

建議各級政府應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單位和個人資助少數民族地區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就學和興建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通過發行教育彩票等方式,募集資金,發展和扶持落後的民族地區義務教育。

少數民族基礎教育現狀調研報告2

主任、各位副主任、祕書長、各位委員: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xx年監督工作計劃,爲做好聽取和審議市政府關於少數民族教育情況報告的準備工作,3月19日至28日,常委會副主任藍秀珍帶領部分常委會委員、市人大代表組成的調研組深入蕉城區、福安市、福鼎市、霞浦縣等地的各類民族學校,通過實地察看、聽取彙報、召開座談會等形式開展民族教育工作情況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重視民族教育,採取傾斜政策,加大投入,加強管理,改善條件,努力弘揚民族特色文化,民族教育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

(一)民族教育政策得到較好落實

民族教育體系基本形成。政府深化教育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積極推進“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夯實民族基礎教育。通過整合資源,科學佈局,基本形成了較爲完善的民族教育體系。目前,寧德師院開設了民族預科班;獨立設置民族中學6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職業高中1所、獨立初中4所;九年一貫制民族學校1所;民族小學45所,其中民族完小20所;福鼎一中、古田一中還設立了民族班。少數民族學生就讀全市各類學校人數26794人,其中師院民族生64人(含預科班46人)、高中3388人、職專1413人、初中5140人、小學11822人、幼兒園4967人。

認真貫徹落實民族教育政策。一是落實少數民族教育專項補助資金。有關部門把民族鄉村的義務教育納入公共財政的保障範圍,增加專項補助資金,確保義務教育階段民族貧困學生兩免一補政策落實;二是實行民族生中考加分照顧政策。教育部門落實民族學生中考加分政策,報考民族中學或普通中學民族班的加45分;城區城關所在地的考生報考其他普通中學的加9分,其餘的考生加23分。三是民族貧困生得到有效資助。去年市民宗局安排經費10萬元、向上級爭取幫助12.7萬元、發動企業家捐助44.8萬元(共計67.5萬元),資助少數民族大學生。師院民族預科班設立助學金,有9位學生獲得國家助學金。少數民族初、高中生每人每月分別爲60元、100元的生活補助標準在全市得到落實。

(二)民族學校辦學條件有所改善

優先安排重點建設項目資金。一是採取傾斜政策。從國家、省中小學佈局調整和危房改造資金中優先劃撥,用於安排民族中小學危房改造等項目建設,2009年—2011年我市民族學校累計獲得校安工程補助資金3226萬元。二是支持民族學校標準化建設。全市大部分民族中小學近年來都順利通過教育標準化學校評估驗收。市政府對市民族中學先後投入1300萬元,改善基礎設施,促進爭創省一級達標學校驗收工作。三是推動民族寄宿制學校建設。市、縣(市、區)政府把完善民族中小學基礎設施作爲爲民辦實事項目,努力推進民族寄宿制學校建設工作,在經費上給予重點保證。

多渠道籌措經費支持辦學。各地民族學校積極爭取全社會的支持,加強民族寄宿制中小學改造建設。福安市近年來多渠道籌集資金1800多萬元投入民族學校建設,民族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不斷改善。福鼎市投入3500多萬元建設了一所新民族中學,校園面積近68畝,建築面積增加2萬平方米;佳洋民族鄉建成了九年一貫制民族學校。霞浦縣近年來共投入460多萬元,用於改善民族寄宿制學校的校容校貌;泉州鯉城區、晉江市和石獅市教育局對霞浦縣水門、鹽田、崇儒三個畲族鄉對口幫扶教育資金達240多萬元。

(三)民族教育質量有一定提高

教師隊伍建設得到加強。一是改善民族中小學教師緊缺狀況。教育主管部門逐年增派選調漢族骨幹教師到少數民族地區任教,同時以對口支援協作等方式,促進民族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水平的全面提高。二是有計劃地加強教師培訓。教師進修學院(校)按計劃舉辦脫產、半脫產、長短結合等方式的教師進修班,幫助民族學校教師提高教學業務能力。三是民族學校教師職稱評聘等方面給予照顧。福安市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解決民族鄉村教師評先、職稱評聘等師資隊伍建設問題,激發了教師教學積極性。

素質教育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一是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隨着我市基本九年義務制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鞏固提高,少數民族學齡兒童的普及教育程度得到提高,少數民族兒童學前教育也有一定發展。二是課改實驗工作全面推行。民族學校堅持以課改爲中心,善於更新教育觀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學生創新精神得到培養、實踐能力得到增強。

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傳承。一是開設畲族文化校本課程。大部分民族學校編寫並開設了畲族文化校本課程,把畲族文化傳統教育納入教學計劃。二是培育校園民族文化。各地民族學校結合實際,設立畲族文化走廊、民族文化牆欄、畲族文化展示中心等,培育具有特色的校園民族文化。三是努力弘揚民族文化。民族中小學能夠立足實際,挖掘畲族文化編排民族文藝節目,訓練少數民族學生參加國家、省和市的各項民族文化體育活動,都取得了較好成績。

二、存在問題

我市民族教育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宣傳不夠,認識不高

由於相關法律法規和民族政策宣傳不夠廣泛深入,未形成重視民族教育的社會氛圍。一是對優先發展民族教育的`重要意義認識還不夠到位,沒有把重視和關心民族教育工作放在提高少數民族素質,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穩定,促進民族地區長遠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來認識。二是對優先發展民族教育事業缺乏應有的重視和支持,解決少數民族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機制措施不夠得力。三是對義務教育法普及程度不夠,一些家長對普九工作缺乏認識,有的還存在牴觸情緒,導致動員適齡兒童入學和輟學學生返校存在一定困難。

(二)投入不足,基礎薄弱

目前,民族中小學教育經費投入普遍不足,基礎設施仍然薄弱。一是投入不足,改善民族中小學辦學條件任務艱鉅。寧德市民族中學今年創建省一級達標校資金缺口2000多萬元,霞浦縣民中狹小的土質操場,蕉城區民中無運動區,金涵畲族鄉瓊堂小學網絡室無一臺電腦,全市民族中學普遍存在校園面積偏小、基礎設施不配套等問題,嚴重影響學校達標建設。二是交通問題造成學生上學難。隨着部分羣衆的搬遷和政府造福工程的實施及自然減員,教育部門拆點並校,使民族村教學點減少,沒有村際班車,給居住偏遠村落的孩子上學帶來交通困難和安全隱患。三是民族中小學教育公用經費不足。我市中小學實行統一的公用經費標準,按招生人數,中學每人每年750元,小學每人每年550元,民族中小學寄宿制學生的水電費、民族文化傳承等都需經費開支,按照統一的標準撥付教育公用經費,造成學校配套設施不足及民族文化、體育活動難以開展等困難和問題。

(三)師資不強,隊伍老化

民族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存在主要問題。一是師資力量配置不合理。教育主管部門一直沿用市編辦規定的城鎮19.5:1和農村13.5:1的生師比配置教師,但寄宿制學校生管教師、醫務人員、食堂職工沒有核定匡算在內,加重了寄宿制民族學校壓力與負擔。二是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民族學校條件待遇較差,使一些具有教學方法、經驗和能力的教師往城鎮其他中小學調動,一些民小缺乏英語、音樂等專業教師,師資力量相對不足使得學科開設不全,教育質量受到影響,出現“家長不放心、學生不用心、現任老師無信心”的現象。三是教師隊伍年齡老化。民族學校多數在鄉村,導致年輕教師不願去民族學校,教師隊伍老齡化偏重。如金涵鄉瓊堂小學教師平均年齡達47.8歲。

(四)氛圍不濃,傳承有限

散居的少數民族羣衆特別是學生家長對畲語畲歌等民族文化傳承重視不夠,不堅持運用畲語,多數學校也沒有運用雙語教學,雙重因素造成畲語運用進一步弱化。民族學校傳承本民族文化限於經費和師資力量,邀請民間藝人進課堂授課爲數不多;有的組織次數不多的畲村採風探訪,因學生不會畲語,造成語言交流不暢。民族學校傳播弘揚少數民族文化途徑有限、渠道不寬,僅停留在畲族文化牆、展示中心、走廊等外觀層面上。

三、意見建議

(一)加強宣傳,提高思想認識

一是加強宣傳,提高認識。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各種媒體和舉辦培訓班等形式學習宣傳民族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規和黨的民族政策,切實提高對民族教育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把民族教育工作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二是營造氛圍、形成共識。要廣泛動員社會的力量,關心、支持民族教育,拓展對口援助鄉村民族學校的渠道,加大幫扶力度,使民族教育能得到均衡發展、優先發展,培養更多更好的民族人才。

(二)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

要進一步重視民族教育,加大資金投入,加強民族中小學基礎建設。一是儘快改善民族寄宿制中小學的辦學條件,要繼續給予民族寄宿制學校在教學樓、語音室、計算機室、實驗室等專項經費補助。二是追加民族教育專項補助經費,解決民族教育工作中經費不足問題和適當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助學金補助標準。三是採取措施,提高從事民族教育教師待遇,在評優、職稱評聘工作中對民族中小學教師在總名額中劃出一定比例給予照顧。

(三)加強管理,提升教育質量

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加強科學管理,提高教育質量。一是把提高學校管理水平作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突破口,建立健全教育教學管理制度。二是要加強教育督導,推行校長競爭上崗和教師公開招聘,形成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三是要積極主動爭取各級黨政領導與社會各界的重視支持,虛心聽取廣大幹部羣衆的建議意見,用足用活各項民族優惠政策,不斷增強民族教育的生機活力。四是要治理教學環境,規範辦學條件行爲,根治亂收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四)加強傳承,辦好特色教育

要突出民族教育辦學特色,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民族教育發展的路子。一是加大全市民族中小學校雙語(普通話、畲族語言)師資培訓和民族教師的招聘,爲民族文化傳承提供人才支撐。二是進一步挖掘、傳承、弘揚畲族文化,組織力量編譯全市統一的畲族文化傳承的中小學校本教材,納入教學計劃,合理安排課時,讓學生系統接受民族文化傳統教育,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三是創新傳承民族文化方法,既要堅持邀請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進課堂舉辦民族文化專題講座,也要組織學生積極參加“三月三”畲族文化節、少數民族運動會等活動,拓寬民族文化傳播途徑。

(五)加強領導,推進改革創新

要按照習近平提出的“加大民族教育,培養民族人才”要求,加強對民族教育工作的領導,優先發展民族教育工作,努力營造民族教育事業發展的政策環境。一是政府和相關部門及學校要細化責任,加強市、縣(市、區)、學校“三級”管理,做到管理有機制、發展有規劃、工作有檢查、分工有細化、責任有落實。建議寧德市和少數民族人口相對集中的縣(市、區)參考福安市政府的做法,在教育局增設“民族教育”機構,配備人員,落實責任。二是創新機制體制,制定出臺民族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措施,加強民族地區師資隊伍建設,切實解決教師隊伍老齡化、學科教師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三是以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爲目標,紮實推進民族教育改革發展、科學研究、對口援助等各方面的工作,努力培養少數民族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