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變化調研報告

在當下社會,報告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內容的完整。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報告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鄉變化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變化調研報告

家鄉變化調研報告1

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顯着提高,國家的改革政策,家鄉的變化也越 來越大了。我的家鄉是浙江建德,我從小生活的地方是建德的一個小鎮的一個普通小村——汪家村,建德是草莓之鄉,農民佔了80%,大部分的家庭是以種草莓爲主要經濟來源,草莓種植戶從一開始在自己村裏到擴展到外省。村裏的90%以上的村名的生活水平也挺高了,帶動了村裏的發展。

主體:

我根據我的調查,從經濟水平、住房、道路交通、教育、娛樂設施等幾個方面來談談汪家村這十年來的變化。

經濟水平:

十年前:經濟比較落後,大部分的村名靠在自己村種草莓來獲取一定的收入,但是,由於當時的草莓市場不是很景氣,只是靠種草莓,收入還是微薄的,家中通常還有人在外地打工賺錢。並根據一年四季,種相應的作物,來獲取收入。

十年間:隨着草莓市場的擴大,大部分的種植戶瞭解了外省比如海南、廣東、福建等靠南德省份草莓的銷售量大,且這些地方供不應求的局面。於是,開始有幾乎村民出去種草莓,一、二年下來,收入不少,遠遠比在村裏種草莓的收入高。於是,接下來,村裏的種植戶知道了在外省能賺到更多的錢,大家都相繼離開村子出去種草莓了。在外地種草莓的人大部分賺到了錢,也嚐到了甜頭,就持續在外地承包土地種好幾畝的草莓。現在,很多在外省種植草莓的村民回來了。生活水平、經濟水平提高了不少,大部分村名富裕了起來。

住房:

十年前:村裏的房子90%是泥瓦房,甚至還有比較陳舊的木頭房,有些房子已經經受不起風吹日曬了,有些已經被廢棄,面臨的就是倒塌了。房裏的傢俱也很陳舊了,當時也沒有什麼特別好的電器。

十年間:一幢幢陳舊的房子開始拆遷,隨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開始重視物質享受,首先就是住房問題,國家的政策也很好,在要建造新房時,國家會給予一定程度的補貼,這也極大鼓勵了村名們建房。在這十年間,一幢幢漂亮的磚瓦房建成了,有錢的人家造了兩三層的樓房,緊接着,一幢幢泥瓦房被一幢幢磚瓦房取代了,村子顯更加鮮活和富有生氣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戶人家也都配齊了,電話,彩電,冰箱,洗衣機,熱水器……漸漸住進了每位村民的家。人們的臉上也時時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道路交通:

十年前:村與鎮相連的路是水泥路,一到雨天就特別泥濘,村裏的小道很窄,有的地方只能一個人可以通過,自行車都很難通過。晚上村子就陷入一片黑暗了,不用說什麼路燈了。而且交通也不便利。

十年間:在政府的補貼下和村民集體的建議下,從村裏到鎮上的這條路變成了水泥路,走得更方便了,雨天也不會泥濘了。村裏的原來的小道也漸漸地被水泥道取代,擴寬了不少,別說自行車了,現在連小轎車都能通過。村裏也安裝了路燈,以後晚上出去,就不會害怕看不到路了。因爲路平坦了,交通也便利了。

教育:

十年前:記得我這輩和我的哥哥姐姐們上小學時在村裏的小學校裏,那裏設備部齊全,教室很小,學校很小,而且雨天的時候還會漏水,光線也不能充分利用。

十年間:村中很多家庭的小孩都開始去鎮上的`學校上學,那裏設備齊全了,教室大了,學習資源也更豐富了。教育水平提高了,很多學生在外面學有所成,工作方面也很不錯,而且一些還爲建設家鄉做出了不少貢獻。使家鄉更好的發展起來了。

家鄉變化調研報告2

今年暑假期間(20XX年8月14日—22日),我在家鄉(四川省榮縣留佳)做了一個關於家鄉三農的調查報告,通過調查研究,我對家鄉三農所存在的問題有了初步的瞭解,這爲更好的把握當前的三農問題,深化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瞭解,加強理解中央的這一系列的政策提供了客觀的依據。

總所周知,在21世紀裏,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同樣存在,並將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征程中處於極其重要的位置,發揮不可或缺的基礎和保障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功與否取決於農業、農村、農村問題的解決與否,解決“三農”問題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工作任務。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中央新的領導集體對“三農”問題。只有解決好“三農”問題,才能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繼續深 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對於這個問題,我走訪了家鄉的一些村落,同一些村民、村幹進行了交談,真真實實的瞭解到了,三農問題不僅是國家當前的一大核心問題,而且也對我縣有着很大的影響,對每一個農民有着密切的聯繫。我縣是一個農業大縣,廣大人民羣衆的生活開資均來自農業上的收入,而我們卻在農業生產上有着極多的缺陷,從而導致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並且還引發了一系列的共存問題。以下,我就我家鄉的一些實際問題,來談談我對三農問題的認識。

首先,三農問題是三個共存性的問題,它們互相牽連,互相制約;其次,三農問題會引發其它的問題,這就更加阻礙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再者,三農問題是一個普遍性的,歷史性的問題,對於解決三農問題,就有着歷史的艱鉅性。

三農問題是有着很大的關聯的,它們是並存的。農業得不到發展,就使農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總是處於低迷狀態,那麼農村也無法得到發展。這樣一來,城鄉之間的經濟發展、文化水平的差距就會進一步拉大。農村的種植方式,民房,都還處於十分低下的狀態,基礎設施非常缺乏,受天氣的影響極大,尤其是今年,我目睹了家鄉水稻無法正常收割的情況,令人堪憂。三農問題,就是一個如同惡性循環一樣的並存問題,所以必須要有所改善才能改變農民生活水平低下的狀態 。家鄉的三農問題尤爲顯著,家鄉的生產發展都是靠農業農業,所以有的地方栽種花生,有的種西瓜,有的種柑橘,雖然說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性,但是卻是採用的小戶自家種植,,這樣的種植方式是有着很大的侷限性的。首先,小戶種植,沒有采用現代化的科技種植方法,產量就會得不到提升,其次,小戶種植太過隨意,對於作物的出售渠道就會有所限制。這樣,農民的所收穫的產物就沒有得到很好的收入,農民的經濟水平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改善,農村的道路就依舊還是不通暢。基礎設施差,農產品無法得到及時的運輸,影響了農民的收入,這樣周而復始的循環,三農問題就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家鄉變化調研報告3

我們的家鄉坐落在湖南省邵陽市大祥區檀江河畔。檀江不僅山清水秀,風光旖旎,而且土地豐腴。它面積寬廣,人口衆多。一代名將蔡鍔故居、大學士魏源故居均在境內。改革開放後我們的家鄉檀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新農村的建設。在暑假期間,我對檀江做了一個具體的調查。

一、物質方面

首先說吃,爸爸生活在六十年代,中國的經濟還沒開始復甦,人們還不能吃飽穿暖。豆腐,蘿蔔、白菜,都很難吃上一頓,更不用說雞蛋、豬肉、魚一年也不能吃上幾次。到了現在,每家每戶的飯桌上幾乎天天有六七個青菜,還有肉或熟食。

其次談談穿吧,看着現在滿大街樣式新潮、色彩豔麗的衣服,你很難會想到改革開放前人們的穿衣情況。爸爸小時候穿的是哥哥、姐姐們穿剩下的衣服,穿壞、穿破時也捨不得扔掉,總是縫了又縫,補了又補,洗乾淨又穿在了身上。而且那時的衣服布料粗糙,樣式單一,顏色基本上就是藍、綠、灰。在清一色粗布衣服的歲月裏,“的確良”如一股清風闖進人們的生活,代表着時髦和前衛。他們都爲能穿上一件白色“的確良”襯衫而驕傲。鞋子卻是奶奶一針一線,納底兒做的。

在住房方面,六十年代的住的都是茅草房,燒的都是木材,對環境污染不是很大。再看現在,家家都住上瓦房、樓房。據瞭解,改革開放前,未實行計劃生育,每家都有四五個孩子,房屋數量不夠,一家人通常擠在一個屋裏。到了現在,人們再也不會爲住房問題擔憂。而且屋內有客廳、臥室、衛生間和廚房。客廳中有電視機,冰箱、錄音機,洗衣機……各種家電應有盡有。

俗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在交通方面,我們檀江與相鄰的幾個村子已經實現了村村通的目標。村村通工程,把公路鋪到了農民的家門口,改變了原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舊貌。檀江水庫大橋的使用,使檀江的公路更暢通了,而且也加強了各村之間的交流。水庫新閘的竣工不僅提高了防洪能力,還設計了一條生態魚道,它也成爲檀江的又一景觀。

出行方面,現在有人騎自行車,有人騎摩托車,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車,已經進入家庭。在以前,因爲這裏沒有醫院,人們看病只能進城去看。進一次城,要先走四十幾裏地到邵水大橋去坐車,再坐一個小時左右的公共汽車,才能看醫生。現在公路通到了家門口,公共汽車、出租車、火車構成了立體交通網,日行千里已不是夢想。

說完了吃飯穿衣、住房和出行問題,我們來談談醫療方面。在以前由於經濟落後,村子的醫療水平很落後,村內連赤腳醫生都沒有,小病都要進城去看。現在人們看病再也不用進城了,因爲村邊建起了鄉村醫院,使農村醫療衛生情況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經濟建設方面

30多年前的檀江跟現在可是完全不一樣,它是一個交通閉塞的村子,很荒涼,人口也很少。人們只會種些麥子、白薯和稻子,還要靠天吃飯,家家一到春天就會捱餓。

現在,由於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需要,檀江人發展起了觀光農業。村民們通過引進資金和技術後,建起的農業觀光園、採摘園、釣魚山莊。放眼望去,十幾座蔬菜、水果大棚、釣魚塘一字排開,錯落有致。大棚外雖是冰天雪地,但大棚內卻是一片綠色的海洋,草莓、白菜等果蔬長勢喜人。滿棚的草莓枝繁葉茂,鮮嫩可人,就像一個個害羞的小姑娘,正在笑迎八方客。

爲了解決剩餘勞動力再就業爲題,村裏建起了草編場。草編場有着神奇的魔力,它可以化腐朽爲神奇,通過工人們的一雙巧手,可以把普通的樹枝和稻草變成美觀實用的傢俱和裝飾品。

爲了滿足人們的需要,村裏建起了蘑菇種植基地。基地裏種有平菇、香菇、金針菇、杏鮑菇……人們喜愛的各種菌類。昔日身價昂貴的它們,早已成爲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了。

四、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30多年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許多問題:

1。自然環境污染較爲嚴重。環境問題一直是全世界人們所關心的問題,對於我們的村子來說,環境問題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檀江境內有條河檀江河,近年來由於河的上游工廠和養豬場的污染,以前的碧水已不復存在,從遠處看就像一條黑綠色的帶子擺在河牀上。河水變成了黑綠色,這就害苦了那些魚類、藻類。現在再也看不到魚、蟹等動物,只能聞到惡臭。

2。白色垃圾危害嚴重。由於人們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塑料瓶、一次支柱產業形成難,農民收入增幅不快,支柱產業沒有形成是重要原因。

3。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檀江貧困村在產業的選擇上,沒有結合本村的地理條件、氣候、環境等實際,不考慮市場因素,憑個人主觀臆斷,盲目鼓動羣衆發展,一年一個產業,一年一個品種,從而導致村內的產業品種雜、規模小、效益低,在遭遇市場衝擊後,產業宣告失敗,最終利益受損的只有羣衆。性塑料餐盒等,造成大量實用科技推廣難。

4。一是對科技推廣的投入較少,缺乏長效的培訓機制。近幾年國家對老區在科技培訓上給予了一定的投入,但是由於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這筆費用真正用於農業實用科技推廣方面的並不多;在培訓方式上也僅僅侷限在培訓幾個村幹部上,農民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二是科技培訓的技術人員嚴重匱乏。目前,農村實用技術的培訓力量,主要依靠鄉鎮農業技術部門,然而由於鄉鎮農業技術部門待遇差,貧困地區工作環境不理想,致使鄉鎮農業技術力量匱乏,沒有技術人員來具體從事技術推廣工作,這一現象已嚴重製約了農業新型實用技術在貧困地區的推廣。三是科技培訓主體嚴重不足。隨着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農民外出務工拓寬增收渠道,已成爲老區貧困羣衆增加現金收入的有效途徑,因而打工經濟在廣大農村應運而生。由於受到打工經濟的影響,老區貧困村有一定文化的輕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導致農業實用新型技術在這些地方無法推廣,從而造成了老區生產力水平難以提高。白色垃圾。這些生活垃圾都是不可降解的,對環境的危害特別大。它們被人們隨手丟棄後,隨風飄揚,影響環境美觀。

以上就是我們所調查的上莊在改革開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通過這次調查,我們認爲30年來我們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空前絕後的,現在與30年前相比簡直有着天壤之別。

但目前的現狀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對此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改善環境建設。禁止河上游工廠和養豬場將廢水排入河中,通過政府調控,恢復自然景觀,使河水保持在以前的水平,達到生態平衡的目的。

2、減少對料袋的使用。針對人們生活中大量使用塑料袋,塑料瓶、一次性塑料餐盒的情況,政府應下大力氣從根本上治理。多生產可降解的塑料袋和餐盒,提倡環保布袋的使用,實行垃圾的分類回收等,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3、重視對農民的文化教育。政府部門應多開設一些“農民文化站”,應該針對農民需求,豐富“農民文化”的形式和內容,開設特種養殖和種植講座,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更新他們的思想觀念。

4、開展農副產品的深加工。上莊是北京的牛奶、水果、蔬菜供應基地,農副產品只限於粗加工,很難獲得高收益。政府要引進科技含量高的加工企業,通過深加工提高農副產品的價值,提高農民的收益。